《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813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8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docx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

《现代教育学》提纲与习题

 

使用注意事项:

1、结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课本,理解、记忆本复习提纲,不断重复,熟练掌握,分章节做好练习题;

2、使用《现代教育学学习指导》后面附录的三套样卷,进行应考训练,着重记忆其改错题(填空题);

3、调整心态,注意方法,做好计划,踏实践行:

为顺利通过考试、掌握知识而努力,坚持就是胜利!

2011年7月份真题回顾

二、名词解释:

(3分×5)

29、科学人文主义30、操行评定31、教育的文化功能

32、教育的人道性原则33、教育策略

三、简答题:

(5分×3)

34、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的原因?

35、德育的常用方法

36、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前瞻性素质

四、论述题:

(10分×2)

37、是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38、是如何建立现代德育感

2011年10月份真题回顾

二、名词解释:

(3分×5)

29、科学人文主义30、操行评定31、教育的文化功能

32、教育的人道性原则33、教育策略

三、简答题:

(5分×3)

34、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的原因?

35、德育的常用方法

36、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前瞻性素质

四、论述题:

(10分×2)

37、是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38、是如何建立现代德育感

2012年4月15真题回顾

一、名词解释:

(5分×2)

教育目的、德育二、简答题:

(5分×4)

1、2、教师个人劳动的价值与优越性3、4、我国现代中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

(10分×2)

1、教育的人的制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是如何理解教学设计活动与开发原理?

本次考试的分值与题型:

1、单选题10题10分;2多选题10题20分;3、填空题10题10分4、判断改错题5题10分;

5、名词解释2题10分;6、简答题4题20分;7、论述题2题20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卢梭的《爱弥儿》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P2,识记)

2、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词解释,识记,P9)

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西方主要是:

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

3、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宏观)

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观)

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微观)(P15,不用记)

4、概念界定的规则:

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它最邻近的属概念里,并且指出它和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

公式: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理解,应用)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5、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P16)

教育产生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归于生物的本能)、心理起源论(归于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归于劳动)。

6、教育产生的条件:

7、学校教育产生于:

最早的学校教育萌芽——青年之家(原始社会末期)

世界最早的学校教育:

奴隶制国家,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

夏朝的“庠,序,校”。

西方主要是:

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

8、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选、填)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9、教育思想的形成:

(1)萌芽时期的,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国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P22,填空,识记)

(2)孕育时期的,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产婆术,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哲学王《理想国》,国家主义,社会本位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公民,也注意个人的和谐发展教育。

自由教育理论,教育适应自然——人文主义,永恒主义

10、“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普及义务教育,泛智教育:

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

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首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

(P26,识记)

11、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表达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儿童中心观念;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学习;

、实用主义观念;

12、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1)第一个提出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建立教育理论

(2)建构了严密的教育学逻辑体系,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三中心论”即教师、教科书、课堂。

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学生齐勒尔和莱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凯洛夫将其演变为“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

(3)强调教学的教育性。

(识记,P29)

13、1916年,美国的杜威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

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批判,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成为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分野。

(1)“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2)从做中学,从经验、活动中学习。

(3)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中心、目的。

(P30~31)

14、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15、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分化和发展(P32)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目标,并分为不同的层次。

提出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手段,掌握学习理论。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

主张结构课程理论,注重学科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提出早期学习、发现学习。

(3)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强调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全面发展

 

第二章人

社会

教育

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35)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

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1)发展方向:

社会的群体与个体在发展利益、权威、自主性和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2)发展水平:

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

(3)发展结构: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因素、关联方式和模式的差别,使不同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结构不平衡;

(4)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主观需要和客观条件上也存在难以避免的矛盾;

(5)发展的特点: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各有不同的特征。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关系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

(1)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

人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发展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发展既必须适应和立足社会现实,又应力求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

(2)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

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环境改变着人,人也改变着环境。

社会历史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也改变自身,获得自身的发展,实现和提升自身的价值,同时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内涵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个体的先天素质(物质前提)、社会环境(重大影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个体活动(决定性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P39-41)

第一: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

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活动包括:

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

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二:

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三: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P43-45)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基础性。

案例分析: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这句话正确吗?

(教育不是万能P47—48)

5、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P47)

答:

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

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P49-51)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较低水平的变为较高的水平,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的性的劳动者;单维度的变为多维度。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7、教育的政治功能(P54-56)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8、教育的文化功能(P56—59)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

传递、保存和活化)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9、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间接性;

、隐含性;

、潜在性;

、迟效性;

、超前性

10、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P65—66)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P67)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P75)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相对独立性体现: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探索教育规律必须从教育活动的各种关系入手。

(P81,识记)

2、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

它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相对位置、空间分布、时间关系、联结方式及组织形式等,勾画出教育系统内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立体网状布局和构成。

(1)教育结构内部要素之间必需相互协调、和谐。

(2)教育结构必需保持相对的稳态。

(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需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

(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

3、教育的功能规律,教育系统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成分在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外部功能规律:

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4、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4)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5、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1)教育规律是客观的,认识教育规律,教育活动要遵循它;

(2)利用教育规律(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条件),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它。

第二节教育原则

6、教育原则:

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重点——论述题

(1)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P97,理解)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

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第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第三,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第四,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第五,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2)个性原则,指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贯彻教育的个性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第三,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第四,培育学生的特长;

(3)创造性原则,指教育者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第二,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第三,培育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鼓励多样性和个性;第五,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第六,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

(4)活动性原则,指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

第三,多让学生自主活动;第四,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第五,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5)民主性原则:

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不断增加教育机会;第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三,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

第三节教育艺术

7、教育艺术:

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P104)

教育艺术的特点:

(填)

、情感性;

、双边性;

、创造性;

、审美性

教育的言语艺术的种类:

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体态言语。

8、教育口语的特点:

、语流相对清晰、畅达;

、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

、逻辑性相对较强;

、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教育口语的要求:

、针对性;

、诱导性;

、说理性;

、感染性;

、教育性

9、体态言语艺术的特点与要求

(1)特点:

直观性、模糊性、敏感性、辅助性

(2)要求:

面部语言要求:

目光语言、微笑语言

姿态语言艺术:

站态、走态、坐态

手势语言艺术:

简洁明确,自然流畅,协调

外表语言艺术:

服装、发型、美容化妆

10、教育幽默的特点、要求:

庄、谐,内容科学、正确、严肃可行;形式上形象、有趣。

(P112)

教育幽默的形式:

表情、动作、书面语、口头语言。

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一般包含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1)制造悬念;

(2)铺垫渲染;(3)出现反转;(4)产生突变。

11、教育幽默艺术的功能(P113)

首先,幽默能使教师具有个性和与众不同。

其次,幽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和化解矛盾。

再次,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教育气氛,提高教育效果。

第四,幽默能培养学生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专家说是最理想的预防抑郁症的方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P116)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或教学的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P117)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对培养对象的专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课程的或教学的目标(简称教学目标)——具体的教育教学要求,也就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

(P121)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P124)

(1)体能、智能

(2)活动能力(3)道德品质(4)情感、意志、性格。

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P126)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概览

6、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1)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特征:

•永恒化,赫钦斯,阿德勒“百本名著计划”

•理想化,非功利的目的,精神高于物质

•人性化,人的存在价值,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主体性,自我设计,创造,超越

(2)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过程,实践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教育是为了谋生,反对空谈发展、理想,文化,人格

•重视科学教育,自然学科,科学家,工程师

(3)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精神: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两者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

学校的人化,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个性化”。

第四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7、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智育)的坏处?

(大题P142)

(1)片面追求升学率,表现在:

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素质的全面提高。

(2)原因分析: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

还有传统文化,教育,用人制度,教育结构,高考制度,教育评价等问题。

(3)对策与途径:

首先,有赖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灵活的教育体制;加强新课程改革;三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推进中等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第五节全面发展的教育

8、全面发展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