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779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docx

政治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

20XX年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复习资料政治易错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才是)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

(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

(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lO.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未必会引起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

(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4.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

(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1.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货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取代一说错误)

23.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

(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社会热点链接

1.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2.防止我国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近期我国物价上涨是结构性上涨,是粮食、肉禽、蛋类食品价格上涨,属于结构性的上涨,不是全面的物价上涨,还不能称之通货膨胀,只是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经济生活部分二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3.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劳动者各项经济权利的基础是享有平等就业权。

(应该是劳动权)

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有的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

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应该是政府债券)

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商业保险)

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10.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按劳动成果分配)

11.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12.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说法均具片面性)

13.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高,效益越好。

(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效益是不同概念)

1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15.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法定程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16.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直接负有)

17.消费决定生产。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8.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社会热点链接

1.(十七大报告)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就业是民生之本。

(十七大报告)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就业与创业、自主创业与自谋职业都涉及就业观念的转变。

《劳动合同法》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经济生活三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是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平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3.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就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还包括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

(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

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

(宏观调控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7.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

8.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9.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0.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11.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1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13.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社会热点链接

1.关于分配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解决分配不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决定的。

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有利于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如何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①在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

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⑤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⑦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竞争,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2.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的含义是指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国的性质、发展经济的目的、社会生产的目的。

 

政治生活部分一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人民与公民不能等同,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2.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

(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

宪法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错的,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7.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8.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

9.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政党不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10.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1.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

(都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有联系,但两者不能混淆)

12.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都是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13.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社会热点链接

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知识链接:

①我国国家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②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工作基本原则;

③我国政府的职能,管理服务。

政治生活部分二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

(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是立法机关)

3.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4.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相互监督)

5.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7.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8.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特别行政区)

1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3.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

(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

14.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5.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16.国家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权益)

社会热点链接

1.暴发蓝藻,三湖治理

①国家在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也说明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工作宗旨。

②当地政府充当肇事企业的“保护伞”,这说明当地政府没有坚持依法行政,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3.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我国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履行文化职能,大力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

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③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生问题。

④解决民生问题有助于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基本人权。

解决民生问题有助于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做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我们支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生活与哲学部分

哲学概论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唯物论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来说,都是客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形式是主观的)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社会热点链接

1.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知识链接:

①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③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发展的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坚持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2.科学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知识链接: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成果,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而提出来的;

⑤意识的反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部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6.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18.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21.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2.抓住了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