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20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9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docx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精心整理

2013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政治备考提纲

(实验中学高二政治组整理2013.2)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3)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二.货币

1.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含义

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本身就是商品。

3.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流通手段的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②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原因: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4.货币发行规律

(1)影响货币流通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的因素有三个:

待售商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听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信用卡、支票、外汇、汇率的含义

(1)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的含义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的含义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即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7.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三.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商品价格的变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1)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造成价格上涨。

(2)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造成价格下跌。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四.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有重要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2)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

等离子电视、轿车等高档耐用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生产。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得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得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1.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1)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2)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

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2)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商品口拙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六.不同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3)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因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区分消费的主要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划分

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划分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不同划分

①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及其变化

消费结构,是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4.消费心理及其评价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心理不同,消费行为也就不同。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A内容:

有些人的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评价:

有利:

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

有弊:

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C态度: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A内容:

有些人消费时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

B评价:

有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有弊:

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C态度:

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A内容:

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

B评价:

有弊:

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C态度:

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A内容: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等等。

B评价:

有利:

理智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

C态度:

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值得提倡。

5.正确的消费原则(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适度消费的含义:

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超前消费也不抑制消费,就是适度消费。

②适度消费的要求:

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的要求:

一是提倡理性消费、健康消费;二是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三是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绿色消费的含义: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②绿色消费的特点:

绿色消费概括为“5R”:

节约资料,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

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

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③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因此,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一.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1.公司的含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成立的条件

(1)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这是成立公司的基本条件。

(2)作为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必须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必须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

(3)公司必须有自己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有独立的财务会计等核算机构。

3.公司的法定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公司,是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

“有限”和“合股”,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

4.比较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重复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股东人数

必须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不得少于法定最低人数,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

股东对公司的债务的责任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会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规模大小

最低资本限额10万元到50万元不等。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不低于1000万元。

二.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品牌效应。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强化品牌效应,搞好产品售后服务。

2.诚实守信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1)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

只有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有制裁。

3.企业的兼并、破产与联合的意义

(1)企业兼并的意义

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的意义

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3)企业联合的意义

企业的联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就业是民生之本

1.劳动就业对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3.就业的途径和方式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即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②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使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就能有所作为。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四.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劳动者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1)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

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2)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3)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4)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五.商业银行与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利息、商业银行的含义

(1)储蓄存款的含义

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利息的含义

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它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3)商业银行的含义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储蓄作为投资方式的特点

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

3.利息的计算方法

利息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

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

(2)贷款业务。

(3)结算业务。

六.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

1.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含义

(1)股票的含义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发行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

(2)债券的含义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3)商业保险的含义

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3.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等投资方式在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方面的特点

(1)储蓄投资流动性差、风险小、收益低。

(2)债券投资流动性较高、风险较大、收益较高。

(3)股票投资流动性强、风险大,收益高。

(4)保险投资流动性小、风险小、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4.积极合理的投资理念(投资原则、投资计划)

(1)收益高的原则。

(2)风险小的原则。

(3)多种投资方式投资的原则。

(4)量力而行的原则。

(5)利国利民的原则。

七.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消费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

(1)原因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①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八.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公有制经济范围(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1)国有经济的地位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的作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3.集体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1)集体经济的地位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集体经济的作用

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4.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罐的基础。

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5.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九.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的作用

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作用

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3.外资经济的作用

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对于促进发展生产力,活跃市场,方便生活,促进就业,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一.在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劳动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的必要性和意义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