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07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docx

第4章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

第4章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

1基本概念

(1)均相混合物(物系):

物系内部各处物料性质均匀而不存在相界面的物系。

(2)非均相混合物:

物系内部有隔开两相的界面存在,而界面两侧的物料性质截然不同的物系。

(3)分散质(分散相):

非均相混合物中,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

(4)分散介质(连续相):

包围着分散质而处于连续状态的物质。

对于乳浊液,一般混合的两液体中体积分率大的为连续相。

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一般用机械分离方法。

分离的依据:

密度不同(沉降),或筛分原理(过滤)。

(5)颗粒的球形度φS

体积相同时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实际颗粒的表面积之比。

0<φs≤1。

(6)颗粒床层的空隙率ε

床层中空隙的体积与床层总体积之比。

ε=床层空隙体积/床层总体积

=(床层体积-颗粒所占体积)/床层总体积

2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

2.1颗粒的重力沉降

2.1.1重力沉降速度

在重力场中发生的沉降过程。

密度为ρp,表面光滑的球形颗粒在密度为ρ(设ρp>ρ)的流体中发生自由沉降,受力情况如下:

(1)场力Fg↓

(2)浮力Fb↑

(3)阻力FD↑

式中:

AP-颗粒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m2;

ρ为流体密度,kg/m3;

ξ为曳力系数(或阻力系数);

u为颗粒与流体的相对运动速度,m/s。

实验证明,ξ是雷诺数的函数,即:

ξ=f(ReP)

式中dP为颗粒直径(对非球形颗粒而言,则取等体积球形颗粒的当量直径),μ、ρ为流体的物性。

ξ-ReP间的关系,经实验测定如图4-6所示,图中φs≠1的曲线为非球形颗粒的情况。

在不同雷诺数范围内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1)滞流区(ReP≤1)

ξ=24/ReP

(2)过渡区(1

ξ=18.5/ReP0.6

(3)湍流区(500

ξ=0.44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1)

颗粒沉降的两阶段:

①加速阶段:

从τ=0→τt,a=amax→0,u=0→umax(ut);

②等(匀)速阶段:

当τ≥τt,a=0,u=ut。

沉降速度ut:

在等速阶段里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或在加速阶段终了时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也称终端速度。

当a=0时,由

(1)可解得:

(2)

将前面ξ的表达式代入,得:

(1)滞流区(ReP≤1)

此式称为斯托克斯公式。

(2)过渡区(1

此式称为阿仑公式。

(3)湍流区(500

此式称为牛顿公式。

ut的计算方法——试差法:

①假定流型,用相应的公式计算ut;

②计算

,检验Ret是否符合假定流型。

符合,ut正确,否则,重复步骤①,②。

对于以μm计的小颗粒,常在滞流区沉降。

[例4-1]玉米淀粉水悬浮液在20℃时,颗粒的直径为6~21μm,其平均值为15μm,求沉降速度。

假定吸水后淀粉颗粒的相对密度为1.02。

解:

水在20℃时,μ=10-3Pa·s,ρ=1000kg/m3;ρP=1020kg/m3。

假定在滞流区沉降,则按斯托克斯公式:

∴ut正确,即ut=2.45×10-6m/s。

[例4-2]一直径为15μm,相对密度为0.9的油滴,在21℃,0.1MPa的空气中沉降分离。

若沉降时间为2min,试求该油滴沉降分离的高度。

解:

查附录,得在题设条件下空气的物性为:

μ=1.8×10-5Pa·s,ρ=1.20kg/m3

假定沉降满足斯托克斯公式:

∴ut正确,即ut=6.12×10-3m/s。

沉降高度:

H=utτ=6.12×10-3×2×60=0.734m

说明:

对于微米级颗粒的沉降,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毫秒计)就可达到沉降速度,因此可认为,颗粒从一开始就以沉降速度沉降。

2.1.2实际沉降速度

实际的颗粒沉降一般不是自由沉降,且形状也不一定为球形,这时需对ut进行校正。

ut,=λput

λp为校正系数,可参阅式(4-51)~(4-54)。

2.1.3重力沉降设备

(1)降尘室如下图所示。

颗粒被分离下来的条件:

颗粒通过降尘室的时间τr要等于或大于颗粒沉至器底所需的时间τt,即:

τr≥τt

设:

L—降尘室的长度,m;

H—降尘室的高度,m;

B—降尘室宽度,m;

ut—颗粒的沉降速度,m/s;

u—流体在降尘室中的水平流速,m/s。

颗粒在降尘室中的停留时间为:

τr=L/u

颗粒沉降时间为:

τt=H/ut由分离条件,得:

L/u≥H/ut

将u=qv/(HB),可得:

qv≤BLut=A0ut

式中:

qv为流体的体积流量,m3/s;

A0=BL降尘室的沉降面积,m2。

由此可知:

降尘室的生产能力只与沉降面积A0及颗粒的沉降速度ut有关,而与降尘室的高度无关,因此,可将降尘室制成多层。

注意:

在计算ut时,要以要求全部被除去的最小颗粒直径计算,且流体速度u要处于滞流范围。

(2)连续式沉降器(多尔增浓器)

颗粒被分离下来的条件:

颗粒在沉降器中的沉降速度ut要等于或大于液体的上(或下)流速度u,即:

ut≥u

设:

G—料液中连续相的质量流量,kg/s;

Gd—分散相夹带的连续相的质量,kg/s;

A0—沉降面积,m2;

ρ—连续相的密度,kg/m3。

则连续相向上(或下)的流速为:

由沉降条件,得:

A0≥ΔG/(ρut)=Q/ut

或Q≤A0ut

式中Q为连续相的体积流量,m3/s。

2.2离心沉降

2.2.1分离因数

依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实现的沉降。

分离因数Kc:

同一颗粒所受的离心力与重力之比,即:

Kc的大小是反映离心分离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

Kc越大,设备分离效率越高。

2.2.2离心沉降设备

(1)旋风分离器

旋风分离器是利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进行的气溶胶分离。

一般用来除去气流中直径5μm以上的颗粒。

下图为标准型旋风分离器。

(2)离心机

3过滤

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的操作。

过滤分为滤饼过滤和深层(床)过滤两种:

1)滤饼过滤

过滤过程中,滤饼层逐渐增厚,真正起过滤作用的是滤饼。

2)深层过滤

过滤过程中,基本上无滤饼形成,微粒主要沉积在过滤介质内部的孔道内。

本节仅介绍滤饼过滤。

3.1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

(1)几个名词:

①过滤介质

过滤操作所使用的多孔介质。

②滤浆

过滤操作所处理的悬浮液。

③滤饼

被截留在过滤介质上的固体颗粒层。

④滤液

过滤操作所得到的清液。

(2)滤饼的压缩性和助滤剂

①不可压缩滤饼与可压缩滤饼:

当压强差增大时,滤饼的空隙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单位厚度滤饼层的阻力基本不变,则称为不可压缩滤饼;反之,则称为可压缩滤饼。

1助滤剂:

为提高过滤速度,在过滤前预先覆盖在滤布上或添加于滤浆中的物质。

但使用助滤剂一般只限于以获得清净的滤液为目的的场合。

(3)典型过滤操作的程序

一般包括如下4个阶段:

①过滤:

有恒速过滤和恒压过滤两种方式。

②滤饼洗涤:

洗去滤饼孔隙中积存的滤液。

③滤饼干燥:

洗涤完毕后,利用热空气吹过滤饼以将空隙中留存的洗液排出。

④滤饼卸除:

将滤饼从滤布上卸除。

(4)过滤速度u:

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所得到的滤液体积,即:

式中q=V/A为通过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总量,m3/m2=m。

3.2过滤设备

按操作方式不同分为连续过滤机(真空转筒过滤机)和间歇过滤机(板框过滤机、叶滤

机等)。

(1)板框压滤机

主要由滤板和滤框组成。

滤板的作用:

一是支撑滤布,二是提供滤液的通道。

滤板又分为非洗涤板和洗涤板两种,分别以1钮和3钮表示。

滤框的作用:

容纳形成的滤饼。

滤框以2钮表示。

滤板和滤框的组装顺序:

1-2-3-2-1-2……。

过滤和洗涤的情况见下:

(2)叶滤机

以滤叶为基本过滤元件,滤叶由金属丝网为框架并在其上覆盖滤布而成。

叶滤机过滤时滤液通过的路径与洗涤时洗液的路径相同。

(3)转鼓(筒)真空过滤机

可同时完成4个操作。

3.3过滤基本方程

1)滤液在滤饼层中的流动

过滤速度(即滤液的空床流速)可表示为:

r称为单位厚度床层的阻力(滤饼的比阻),1/m2。

R=rL称为滤饼阻力,1/m。

2)过滤介质阻力Rm

一般过滤介质阻力可视为常数,则

滤液通过滤饼和过滤介质为串联过程,

假定Rm=rLe,即假设用一层厚度为Le的滤饼层代替过滤介质,Le称为过滤介质的当量滤饼厚度。

3)过滤基本方程式

设每获得1m3滤液得到的滤饼体积为υm3,则有

LA=υV

及LeA=υVe

式中Ve为当量滤液体积。

当滤饼可压缩时,有:

r=r,(ΔP)s

式中:

r,为单位压强差下滤饼的比阻;s为滤饼的压缩性指数,0≤s<1,由实验确定。

对不可压缩滤饼,s=0。

将r的表达式代入可得过滤基本方程:

3.4间歇过滤操作的计算

对于一定的悬浮液,μr,υ为一常数,令

,则有

(*)

(1)恒压过滤(ΔP=常数)

将(*)式积分,有:

或(V+Ve)2=2kA2ΔP1-s(τ+τe)

令K=2kΔP1-s(称为过滤常数),则得:

(V+Ve)2=KA2(τ+τe)

(1)

当τ=0时,V=0

∴Ve2=KA2τe

又代回

(1)式,得:

V2+2VeV=KA2τ

(2)

若令q=V/A,qe=Ve/A,则上式为:

(q+qe)2=K(τ+τe)(3)

和q2+2qeq=Kτ(4)

(1)~(4)式均称为恒压过滤方程。

当过滤介质的阻力忽略不计时:

Ve=τe=0

有V2=KA2τ

q2=Kτ

(2)恒速过滤(q/τ=uR=常数)

(*)式变为:

则ΔP1-s=aτ+b

对不可压缩滤饼过滤,s=0,则

ΔP=aτ+b

即过滤压强差与过滤时间呈线性关系。

另一方面,可得:

V2+VeV=kΔP1-sA2τ(5)

及V=uRAτ

可见,V与τ也呈线性关系。

(3)先恒速后恒压的过滤

基本情况:

恒速恒压

过滤时间τ:

τ=0→τR→τ

滤液体积V:

V=0→VR→V

过滤压强差ΔP:

ΔP=0→ΔPR=ΔP

恒速段:

当τ=τR时,ΔPR=ΔP=常数,此即恒压阶段过滤压强差,设恒压段的过滤常数为K,则由(5)式可得:

(6)

上式称为恒速过滤方程。

恒压段:

仍对(*)式积分,但要注意积分限。

(7)

(8)

(7)和(8)式称为先恒速后恒压过滤方程。

事实上,对于前面已有一段过滤(不论是否恒速)的操作,只要后一段为恒压,就可用上式计算。

注意:

式中V为过滤时间从0到τ所获得的累计滤液总量,而不是恒压阶段获得的滤液

量。

(4)滤饼洗涤

洗涤速率(dV/dτ)w:

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洗液体积。

洗涤所需时间τw为:

洗涤时,滤饼厚度不再发生变化,但洗涤速率除了与洗涤条件有关外,还与过滤设备的型式有关。

对板框压滤机(属横穿洗涤法),有:

代入洗涤时间计算式,可得:

对叶滤机(属置换洗涤法),有:

代入洗涤时间计算式,可得:

注意:

上几式中的A均为过滤面积。

(5)生产能力Q

过滤机的生产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获得的滤液量表示。

式中:

τ+τw+τD称为一个操作周期的时间,s;

τD-操作周期内卸渣、清理、装合等辅助操作时间,s。

(6)板框过滤机的设备参数

①过滤面积A:

A=2zBL

式中:

L为框长,m;B为框宽,m;z为框数。

②框内总容积Vc:

Vc=zδBL

式中δ为框厚,m。

③与框容积相关的滤液体积V:

式中:

Y-滤饼在框内的充填率;

υ-单位体积滤液的滤饼体积。

(7)过滤常数的测定

过滤常数包括K、qe(Ve)、s。

①K,qe的测定

可用同一悬浮液在小型实验设备中进行恒压过滤实验而获得。

通常,过滤的初始阶段并非恒压,设在τ1时间内,得单位过滤面积滤液q1,此后才作恒压过滤,则由(8)式可得:

显然,

呈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为1/K,截距为2(qe+q1)/K,由实验数据作图可求得常数qe和恒压操作的K值。

实际操作条件与实验条件不同时,需对K进行校正。

②压缩指数s的测定

在若个不同的压差下重复上述试验,可求得若干个K值。

∵K=2kΔP1-s

∴LgK=(1-s)Lg(ΔP)+Lg(2k)

LgK~Lg(ΔP)呈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为(1-s),截距为Lg(2k),由实验数据作图可求得常数s。

[例4-7]拟用一台板框压滤机过滤悬浮液,板框尺寸为450mm×450mm×25mm,有40个滤框。

在ΔP=3×105Pa下恒压过滤。

待滤框充满滤渣后,用清水洗涤滤饼,洗涤水量为滤液体积的1/10。

已知每米3滤液形成0.025m3滤饼;操作条件下过滤常数:

qe=0.0268m3/m2;μ=8.937×10-4Pa·s;

r=1.13×1013(ΔP)0.274。

试求:

(1)过滤时间;

(2)洗涤时间;(3)若每次装卸清理的辅助时间为60min,求此

压滤机的生产能力。

解:

先确定K值:

计算滤框中充满滤饼时(Y=1)的q:

由恒压过滤方程

q2+2qeq=Kτ得:

(2)洗涤时间τw

对板框压滤机,

(3)过滤机的生产能力Q

V=qA=0.5×2×40×0.452=8.1m3

3.5连续式过滤计算

以转鼓真空过滤机为例。

浸没度ψ:

转鼓表面浸入滤浆中的分数。

ψ=浸没角度/360°

设转鼓的转速为每秒钟n转,则其转1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T=1/n(s)

过滤时间为:

τ=ψT=ψ/n

应用恒压过滤方程

(V+Ve)2=KA2(τ+τe)

可得转鼓每转1周所得的滤液量为:

(a)

生产能力Q:

(b)

若忽略过滤介质阻力,则(a)和(b)式可简化为:

(c)

(d)

即生产能力Q与转速n的平方根成正比。

由(c)式得:

转鼓表面的滤饼厚度L为:

即滤饼厚度L与转速n的平方根成反比。

注意:

上述公式中的面积A为转鼓的整个表面积,即:

A=πDH

[例4-8]用国产GP2-1型转鼓真空过滤机过滤某悬浮液,过滤机转鼓直径为1m,转鼓长度0.7m,浸没角130°,转鼓转速0.18r/min,在真空度66.7kPa下操作。

悬浮液的过滤常数k=9.90×10-7m2/(s·kPa),滤饼不可压缩。

试估计此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解:

(1)过滤面积A

A=πDH=π×1×0.7=2.20m2

(2)过滤常数K

滤饼不可压缩即s=0;Δp=66.7kPa

∴K=2k(ΔP)1-s=2×9.90×10-7×66.7

=1.32×10-4m2/s

(3)转鼓的浸没度

ψ=浸没角度/360°=130/360=0.361

(4)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设过滤介质阻力可忽略,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