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250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docx

校园广播植树节专题

兰州商学院(二校区)广播电台节目

节目名称

迎着春风,播种希望

播出时间

2012年4月6日:

编辑

尚立明

结束时间

2012年4月6日:

播音

导播

尚立明

节目负责人

绿色,你我的心情

留下,祖国的美景

倾听,自然的声音

环保,你我的承诺

欢迎收听兰州商学院广播站植树节特别节目《迎着春风,播种希望》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沐浴着幸福的春风,倾听着花开的声音,感受清新的世界,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用心去留住,用生命去践行。

春季是万物复苏,植物生根发芽的季节,在春季进行植树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是造福子孙的极其有意义的活动,我校在每年这段时间,也会积极组织植树绿化活动,本期节目是广播站编导部借此时机为大家制作的一档以了解植树效用,了解环保重要性的专题节目,希望大家能够从本期节目中意识到植树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月10日上午,为了大力推进学校和平校区的校园绿化,我校启动了以“创建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为主题的2012年校园绿化植树月活动。

学校领导王肃元、邓宁平、巴建坤、王亦达、蔡文浩、王必达、殷国手出席活动启动现场,并与师生员工共同栽植树木。

活动过程中,机关各部门干部、各二级学院师生在划定区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广大师生齐心协力,为营造优美宜人的教书育人环境,建设生态型、园林化校园,实现“春有花开、夏有树荫、秋有硕果、冬有绿色”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对全校上下树立植绿、护绿、兴绿的生态文明风尚,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绿化意识、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活动共栽植各类树木1300余株,整个活动将持续一个月。

我校信息工程学院派出代表团前往和平校区参加了该项活动。

了解了我校的植树绿化活动后,下面为同学们介绍植树的现实意义:

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

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因为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

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

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左右。

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风沙所到之处,田园会被埋葬,城市会变成废墟。

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

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80%。

如果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林带,再种上草,这样风能刮起的沙砾也就减少了。

  植树造林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

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新碳等都是树木的贡献。

树林的用处真是大得很。

  据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夏日树荫下气温度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

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

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

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700公斤。

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

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矿企业发展很快的

城镇,噪声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据资料记载,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过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

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噪声超过70分贝的环境很多,因此,噪声作为一种公害,已引起人类普遍重视,采取了各种减少噪声的措施,而绿化造林就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从科学试验中得知:

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降低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15分贝,比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消减4分贝以上;在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实践证明,在城市街道、空旷地以及房屋庭院种上绿树花草,能减轻噪声污染。

  从林木防止噪声的效果来看,林带越宽越密越好。

科学研究认为,在城市里,最少要有宽6米、高10米的林带,消减噪声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要求林带不宜离声源太远,一般在6--15米之间为好。

为了提高绿化消减噪声的常年效果,应尽量选用四季常绿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消声林带,效果会更佳。

  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这一计算是否精确姑且不论,就树木的实用价值而言,确是显而易见的。

  一棵树可以生产200公斤纸浆,而这些纸浆如果要生产卫生纸,则至少有重为100克的卫生纸750卷。

  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

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

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所以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明显上升。

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1℃。

  城市林带、绿篱有降低噪音的作用。

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

  林区每立方米大气中有细菌3.5个,而人口稠密缺少绿化的城市可达到3.4万个。

有树木的城市街道比没有树木的城市街道大气中含病菌量少80%左右。

  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效果最好,可降低风速50%。

  在农田林网内通常可减缓风速30%~40%,提高相对湿度5%~15%,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

据测定,林冠可截留降水20%左右,大大削弱了雨滴的冲击力;地表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就可以把地表径流量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减少到裸地7%以下。

  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

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建造这样一个水库需要投资千余万元。

  有专家预测,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约有450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

森林的丧失使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因风灾而丧生的人就会上亿。

 而环境保护同时也一直被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类共同事业来看待。

1972年联合国发起并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

我国政府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就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的。

当时北京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了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使我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

1973年我国又成立了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更改为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相继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并设立了环保举报热线和网上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保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人大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当今,世界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

化肥和农药的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以这些都对土地构成一般是不可扭转的污染。

气候的变化和能源的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海平面的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将有被水淹没的危险。

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了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

所以,我们特别应采取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率的工艺技术。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引起瘟疫。

森林面积减少。

近几十年来,热带地区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又相当严重。

仅1980—1990年十年的时间,世界上就有1.5亿公顷的森林消失。

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的减少速度,四十年以后,可能东南亚国家将见不到一棵树。

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根据现实情况,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

我们不能造水,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好水资源。

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假如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

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混乱的城市化。

城市的无限扩大,将给城市里的生活条件造成恶化。

拥、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等等,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

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

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将面临饥饿的威胁。

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染物。

这些染物也严重的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极度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达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已损失到50%以上。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对于我国,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

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尝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

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

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薄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

人们虽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

我国的环境法律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赋予和保证公民的环境利益,不论国家为保护公民环境权做了多少立法和执法上的努力,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觉得能否真正享有这一权益的决定因素。

因此,国家制定环境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

因为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更与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教育要立法、教育甚至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从娃娃抓起,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年岁多大,这是一项终身的教育,也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冲击。

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能够将学习过程和所得到的环境知识纳入到个人的经验中,进而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于可持续发展定为: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从社会观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以自然观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

通过在全国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执法检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

以下为大家介绍我国绿化植树的具体情况:

2011年以来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内容、形式不断创新。

北京、重庆等地开展城乡手拉手,一对一帮扶工程,通过义务植树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环境。

福建省结合义务植树开展种植名贵树木,建富裕新村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群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城市森林建设方兴未艾,各地通过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不仅使城市周边贫瘠的荒山和废弃的荒地披上了绿装,彻底改变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处城郊森林公园和生态休闲基地,给城市居民创造了森林游憩、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便利场所。

一些省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捐植苗木、树木,以实际行动参与北京绿色奥运建设。

据统计,2007年全国有5.0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2.7亿株。

截至2011年底,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15.4亿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速了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国土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继续加强。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全国承包到户的林地达到6.6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27.5%。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成效明显。

2011年全国完成造林7800万亩。

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1/3,年均增量占世界的53.2%,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森林资源监管力度加大。

湿地保护进一步推进,又新增国际湿地6处、国家湿地公园9处,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约有4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重点沙区绿洲面积进一步扩大。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

新建自然保护区26处,新增面积2707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8.4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8%。

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了新的进展。

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23亿亩,新增草原围栏面积超过1.0亿亩,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累计达到13.48亿亩,草原植被得到了较好恢复。

  部门绿化加速发展。

各部门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的要求,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从各自的行业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有力推动了国土绿化事业快速发展。

铁路、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调解决绿色通道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绿色通道建设。

铁路系统投入资金10.6亿元,完成绿化里程1.29万公里;交通系统投入资金31亿元,完成公路绿化里程9.45万公里;水利系统投入资金6000万元,完成江河沿岸绿化3.51万平方公里。

全国绿色通道建设里程累计达到140万公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搞好营区和军事区绿化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造林,在绿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中,投入兵力256万人次,绿化造林265万亩。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建设生物质柴油原料示范基地600万亩的合作协议,2011年已在云南、四川等7省区建立基地102万亩。

共青团中央广泛动员青少年,通过“5元钱捐植一棵树、200元钱捐植一亩林”等方式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330多万亩,并使3.5亿青少年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

全国妇联动员广大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绿色示范基地28个。

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在北京200个义务植树基地进行补植补造和林木管护,基地绿化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基地绿化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

各地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标,按照“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阴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总体要求,普遍开展城市公园、街头游园等方便市民休闲的公共绿地建设。

北京顺义等14个城市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

广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市森林不断增加,成都、许昌等4个城市新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同时,深入开展了“绿化美化小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新社区”的社区绿化活动,开展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花园式单位的建设和评比活动。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城市绿地不断扩大,绿化景观不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

一些城市达到了居民出门500米以内就能见到公园、绿地广场或绿化小游园。

据统计,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5.11%,较上一年增长了2.5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30平方米,较上一年增加了0.41平方米。

  新农村绿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通知》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电视电话启动会议精神,大力组织开展农村造林绿化,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涌现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树种配置合理、绿化档次较高、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绿化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农村新气象。

北京、山西、广东等省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了农村生态建设步伐。

有100个县、990个村和9162户农户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绿色小康户”的荣誉称号。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生态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

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26处,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湄州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正式建立。

北京、福建、重庆、河南等省市也相继建立多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大型系列自然专题片《森林之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启动,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力度明显加大。

在开展植树节、湿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爱鸟周等纪念活动的同时,各地还举办了有关林业、花卉博览会等活动,传播生态文明。

林产品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全年林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17万亿元,同比增长9.85%。

全国生产木材6974万立方米、人造板7365万立方米,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亿吨,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

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林业经济强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

城市园林绿化是全社会的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

城市园林绿化不是单为一代人,而是有益当代,造福子孙,不是一家一户的生活环境美,而是要改善整个城市、乡村,甚至整个国土的生态环境。

所以,它的效益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效益等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的材料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所以它具有自然属性;它又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享受,因此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社会再生产推动自然再生产、取得产出效益的经济属性。

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大综合效益。

城市是人口高密区,它对绿色植物的需求,不仅仅给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创造景观等,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园林绿化中一定量的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和改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碳循环和氧平衡,又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还能促进城市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噪音等等。

由此可见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是多方位的综合体现。

树木花草叶片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

城市郊区大面积的森林和阔叶林带、道路上浓密的行道树和城市其他各部分公共园林绿地对城市各地段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都有良好的通风调节效果。

绿地园林绿地主要影响植物表面温度、气温和太阳辐射;城市园林中的树木在夏季能为树下游人遮挡阳光,并通过自身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消耗很多热量。

夏季绿地温度比裸地铺装地面和建筑物低;冬季则相反。

拒测定:

夏季草地表面温度比裸地低6至7度,比沥青路面低8至20.5度。

垂直绿化前后的墙体表面温度差为5至14度,林荫下气温比无林地带低3至5度,比建筑物区低10度左右。

冬季草坪足球场表面温度比裸地平均高3至5度、林地气温比无林地气温高0.1至0.5度。

另外园林中的水体对改善气温也具有明显的作用。

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汉东湖,其夏季气温要比市区低2至4度。

因此园林绿地能有效地调节物体表面温度和气温,为人们创造一个冬暖夏凉的狭义环境。

城市热岛是城市气候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成因在于人类对原有自然下垫面的人为改造。

以砂石、混凝土、砖瓦、沥青为主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工厂林立,人口拥挤,交通繁忙,人为热的释放量大大增加,加上通风条件较差,热量扩散较慢,且城市热岛强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加强。

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可以在高温的建筑组群之间交错形成连续的低温地带,将集中型热岛缓解为多中心型热岛,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使人感到舒适。

湿度过高易使人厌倦疲乏;过低则感到干燥、烦躁。

一般较适宜的湿度为百分之30至60。

园林绿地,尤其是乔木林,植物叶片面积远大于他所占有的土地面积。

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散发大量的水分,占根系吸收水分的百分之99.8,使绿地区域空气的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大于非绿化区。

一般情况下,树林内空气湿度较空旷地高百分之七到十四。

在潮湿的沼泽地,也可以种植树木,通过树叶的蒸腾作用,能使沼泽地逐渐降低地下水位。

在城市里种植大片树林,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

通常大片绿地调节湿度的范围相当于树高的10~20倍。

拒北京园林局测定:

夏季1平方千米阔叶林能蒸腾2500吨水分,比相同面积的裸地高20倍,相当于同等面积水库蒸发量;1平方千米油松林日蒸腾量为43.6至50.2吨;1平方千米加拿大杨日蒸腾量为57.2吨。

拒另测定:

公园的湿度比其他绿化少的区域高27%,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冬季绿地中风速小气流交换弱蒸发的水分不易扩散,其相对湿度也高10%~20%。

由此可见,绿地中舒适、凉爽的气候环境与绿化植物的调节作用是分不开的。

城郊的防风林带、引风林带对市区的空气流通有一定影响。

城市道路、滨河等带状绿地是绿色通气走廊,当带状绿地与夏季风方向一致,可将城郊气流趁风势引入城区,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

冬季在寒风垂直方向营造防风林带,可减弱气流,环节城市寒冷气候。

另外,城市绿地与建筑区存在气压差和温差空气流动形成微风,凉风环流,从而调节了气温,引入新鲜空气,夏季静风时尤为明显。

园林绿地和植物能降低气温提高空气湿度、调节气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了城市小气候,使人们感到凉爽、湿润、舒适。

因此,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的“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