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100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钢材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钢铁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市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钢铁产业既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体系中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的支撑产业。

在新的形势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钢铁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了促进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界定。

钢铁是工业的基础,钢铁材料是性价比优良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是制造业的物质基础,是建筑工程的结构材料。

钢铁产业主要包括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活动。

精品钢材主要是指用于装备制造、重大工程、机械汽车及高档消费品等领域的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和特殊要求的钢铁材料及新型钢铁材料。

精品钢材通常需要能够满足较高质量和性能要求的生产工艺技术或需要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装备进行生产。

(二)发展环境。

1.国际钢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钢铁产量高速增长已近尾声。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钢铁产量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20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8.1亿吨,同比增长4.5%。

本轮全球粗钢产量高速增长已近尾声,据世界钢铁协会预计,未来中长期(至2040年)全球钢铁需求年均增长0.9%左右。

(2)粗钢产能依然过剩。

2020年,全球粗钢产能22.3亿吨,产能利用率81%,同比提高了5.9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头压减过剩产能使得全球产能过剩矛盾有所缓解,但当前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在建、拟建产能,未来全球粗钢产能形势不容乐观。

(3)钢铁贸易量占比持续下降。

全球钢铁贸易量随着钢铁产量的增长而增长,但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2000-2020年,全球钢材产量从7.8亿吨增至16.9亿吨,钢材出口量从3.1亿吨增至4.6亿吨,但钢材出口量占钢材产量比重从39.2%降至27.1%。

(4)对高档钢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满足下游用户对钢铁材料不断提升的要求,主要产钢国家和钢铁企业十分重视对高性能、高质量、高技术钢材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开发超高强度、高耐腐蚀、耐超低温、焊接性能更优等新型钢铁材料。

(5)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一是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主要产钢国不断积极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新一代冶炼和加工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全球钢铁生产、管理和运输等方面不断得以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国内钢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总体上已提前完成了压减过剩钢铁产能任务目标;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能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大型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行业杠杆率持续下降、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为支撑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极大缓解。

到2020年底,全国性压减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基本完成,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极大缓解,行业利润率及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水平。

(3)国内表观消费量仍处于峰值弧顶区。

目前我国人均钢消费量接近600公斤,已达到过去发达国家人均粗钢消费高峰时的水平。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筑业钢需求量和所占比重将呈下降趋势;制造业钢需求量将呈相对平稳态势,但用钢比重将会上升。

(4)主要钢材品种能够满足下游需求。

国内生产的钢材占下游需求比重达到99%,仅有1%的钢材需进口。

在进口的钢材中,绝大多数还是国外钢铁企业配套其下游用户在我国投资而带来的间接进口。

还有一部分是需求量小,但生产难度较大,国内钢铁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原因而不愿生产。

未来下游需求仍将以国内供给为主。

(5)对钢材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论是建筑业,还是制造业,未来对钢材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强度更高、耐蚀更久、质量更加稳定的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将不断替代目前所使用的钢材,并与其它替代材料展开竞争。

 建筑业:

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点,各种型钢、管材等的使用比重会上升。

重点开发品种:

耐火耐候钢,H型钢,抗震钢筋,500MPa级、600MPa级高强建筑用钢等。

机械行业:

重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参数的极限化等对钢材提出了耐高温、高压及耐辐射、磨损、腐蚀等性能要求。

重点开发品种:

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工程机械用钢、压力容器用钢、模具用钢等。

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发展重点是以绿色、节能为目标的轻量化趋势。

汽车板主要品种方向为高强减薄汽车钢、高性价比的镀锌钢板和第三代高强钢等;汽车零部件用钢发展方向是高强韧性、高纯净度、高均匀性、超细晶粒度、高表面质量、长疲劳寿命。

重点开发品种:

新一代高强汽车板、高品质齿轮钢、汽车部件用非调质钢、高品质弹簧钢、冷镦钢等。

未来铝、镁合金,以及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将会不断增加。

家电行业:

家电的发展方向是绿色和节能,对材料的耐蚀性要求提高。

重点开发品种:

镀锌钢板、镀铝锌板、彩涂板、不锈钢等。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

重点开发品种:

高铁车轮用钢、高铁车轴用钢、高铁轴承用钢、80kg铁轨用钢等。

近年来,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在轨道交通行业的用量不断增加。

造船及海工行业:

发展方向是高强度、高韧性、抗疲劳、耐海水腐蚀、抗层状撕裂及良好可焊性钢材。

重点开发品种:

耐蚀钢,殷瓦钢,超高强度EQ56和EQ70钢板,牌号为ASEM、A517、GRQ的高屈服强度合金钢等。

石油行业:

重点开发品种:

高钢级X90、X100级别和特厚规格X80管线钢、耐CO2/H2S腐蚀管线钢、特殊环境(地震带、海底、低温LNG、低温裸露等)高强度管线钢、高强度级别耐H2S应力腐蚀油井管、经济型耐CO2+H2S+Cl-腐蚀油井管等。

其它行业:

医疗器械等制造业用高品质不锈钢产品及家电、高档厨具、高端装饰等行业用高性能不锈钢制品等。

(6)行业集中度亟待有效提升。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是导致我国钢铁企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也使得众多中小企业无法集中力量实现创新发展。

钢铁企业需主动实施、参与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减少恶性竞争,同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提升竞争力。

(7)创新驱动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未来我国钢需求增长阶段不久将会结束,企业也须由扩张型发展转向创新型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装备、技术升级和差异化竞争,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提高克服兼并重组等工作中所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的能力,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8)绿色制造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

钢铁企业实现绿色制造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也是为了满足未来全产业链生态友好的要求。

钢铁企业需根据国家对相关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的要求开展工作,从原材料运输、资源节约与利用、节能降耗、超低排放、资源回收与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

(9)智能制造将改变未来企业形态。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钢铁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效率方面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将会使未来的竞争从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产业链条之间的竞争。

孤岛型企业将无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与下游客户之间将不再是单纯的以产品销售为主要形式的买卖关系,而是全方位参与到下游用户的材料设计、研发、制造、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并且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加工、配送、物流等方面与下游用户全面对接,在实现与下游用户双赢的同时,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智能制造将使未来企业从主要依赖传统要素成本竞争转向主要依靠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竞争力。

(三)产业基础。

1.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

2020年,市粗钢产量4124万吨,占省产量的17.4%,占全国总产量的4.5%,总体规模相当于世界第八大产钢国。

钢铁产业是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2020年,市钢铁产业完成产值2364亿元,完成增加值51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43.8%;实现税收75.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2.7万人。

2.化解过剩产能成绩显著。

截至2020年末,市累计完成压减炼铁产能1783万吨、炼钢产能1393万吨,炼铁产能已降至4665万吨、炼钢产能降至4247万吨;钢铁冶炼企业数量从35家减至17家,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3.环保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20年末,市钢铁企业全部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

在全国39家绿色工厂中,市已占据4家。

4.产品品种较为丰富。

在统计的22大类钢铁产品中,除热轧薄板、冷轧窄钢带和电工钢板(带)外,市能够生产其余的19大类产品。

其中,热轧窄带和型钢100%在省内销售;线材省内销售约占三分之二;棒材、钢筋、热轧板卷省内销售接近一半;铸造生铁、中厚宽钢带、焊管、镀锌板、钢轨、冷轧板卷、中厚板和彩涂板则都是以省外销售为主。

5.用钢产业集群丰富且密集。

市拥有诸多工业园区和用钢产业。

市钢铁产业有效支撑了下游行业的发展,但由于产品品种与质量等原因,市本地用钢产业集群年消耗钢材(超过2000万吨)的一半左右仍需从外地采购。

此外,市位于省交界处,是经济协作区13个成员单位(市)之一,经济协作区人口超过7000万、GDP超过2万亿元,周边区域产业集群规模庞大,用钢量较大。

协同发展也会给本地区装备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6.物流条件较为优越。

市位于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地区。

市与内陆腹地的钢铁企业相比,钢铁产业大宗原燃料和钢铁产品的物流均在合理半径之内。

7.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市钢铁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整体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从企业规模上看,市既有炼钢产能规模超千万吨级的企业,也有不足百万吨级的企业,企业平均规模相对较小。

全国钢铁企业平均炼钢产能规模为410万吨/家,省为373万吨/家,市为250万吨/家。

从技术水平上看,既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又有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还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但其他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较弱。

从装备水平看,既有3200立方米的高炉、260吨的转炉,又有450立方米的高炉、35吨的转炉;企业间装备水平差异较大,总体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

市1200立方米以下高炉占比达到66.2%,中小高炉比例高于全国水平。

市120吨以下转炉占比56.3%,中小转炉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拥有焦化产能的钢铁企业仅4家,能够实现焦炭自给自足的钢铁企业只有1家。

从经营绩效看,17家企业之间差异较大。

2016-2020年期间,吨钢利润持续高于行业平均值的企业只有5家;炼钢生铁制造成本持续低于周边省份企业的只有2家。

2020年,市钢铁企业中人均粗钢产量高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值的只有1家,人均产值高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值的只有2家,人均利润高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值的只有6家,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值的只有7家。

(四)发展意义。

通过发展精品钢材带动市钢铁产业由低成本数量型向差异化质量型转变,由低水平分散型向高质量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单一企业型发展向产业链型发展转变,从而带动市经济结构由过度依赖钢铁产业发展向多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实现市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省委部署,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品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为主线,以优化布局和兼并重组为抓手,以打造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为核心,大力延伸产业链,实现市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准调控,分类施策。

综合运用资金、土地、环保等政策手段,引导、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城进园、减量置换,提高钢铁企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全面提高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水平,推动钢铁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提升钢铁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

构建新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工程所需高端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钢铁制造全流程、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研发、生产、使用全生命周期绿色钢材产品,构建钢铁产业绿色制造体系。

(三)发展定位。

立足市钢铁产业的发展基础,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导向,通过实施精品钢材战略,推动市钢铁企业由钢铁产品制造商向金属材料服务商转变,实现市由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转变,成为国内先进、有一定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决定性成果,产能降至合理水平,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兼并重组取得成效,品种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居全国前列。

双金属复合管、超高纯生铁、轻轨、矿用型钢、大吨位工程机械用超高强钢板、高性能船舶用特种钢等成为我市发展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精品钢材重点品种。

建筑业:

重点品种:

600MPa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抗震钢筋、高强度线材;在钢结构建筑领域重点发展高强度、抗震、耐火耐候钢板和H型钢等产品。

机械行业:

重点品种:

用于机械行业的齿轮钢、轴承钢、工具钢、冷镦钢;高强标准件用铆螺钢等优特钢产品等。

重点发展高强标准件用铆螺钢、大吨位工程机械用超高强钢板、高性能耐磨钢等。

汽车行业:

重点品种: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钢、汽车用高端热作模具钢、高韧塑性汽车钢等,主要品种包括中厚板、涂层板、镀锌板。

家电用钢:

重点品种:

镀锌板、彩涂板等。

重点发展SPCC-J1、SPCC-J2、SPCC-J3、SPCD-J2等。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

重点品种:

轻轨,重轨,轨枕用钢(调质钢筋、预应力钢丝等),高铁配件,紧固件用钢(高强螺栓),铁路桥梁用钢(各种型钢及桥梁板)等。

海工及造船行业:

重点品种:

中厚板、涂层板、镀锌板、钢管等。

重点发展船用耐蚀钢、大线能量焊接用钢高效焊接材料、海洋工程及高性能船舶用特种钢板等。

其它行业:

重点品种: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与化工装备用耐蚀钢、高效率、低损耗及特殊用途硅钢、双金属复合管、高纯生铁、超高纯生铁等。

三、重点任务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和平台建设,依靠创新发展实现生产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品种结构的多样化、差异化,产品性能的高端化、优质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善产业链建设,提升“市精品钢材”品牌影响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增强钢铁产业的绿色竞争力;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以压减产能促转型。

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加快减量置换项目建设,鼓励现有企业转型发展。

钢铁退城进园项目。

总投资209亿元,建设期限为2020年-2020年。

建设600万吨钢铁项目,其中,一期建设1520m³高炉2座、炼铁产能268万吨,120吨转炉2座、炼钢产能280万吨。

主要生产精品棒线材、冶金新材料、冶金装备制造、高强钢结构用钢等产品。

钢铁退城进园项目。

总投资134亿元,建设期限为2020年-2020年。

主要建设1260m³高炉2座、110吨转炉2座,炼铁产能232万吨、炼钢产能270万吨,通过实施该项目,完成文丰钢铁公司退城进园。

主要生产热轧卷板、冷轧薄板。

钢铁转型升级项目。

总投资105亿元,建设期限为2020年-2020年。

主要建设1225m³高炉1座、110吨转炉1座,炼铁产能103万吨、炼钢产能110万吨。

主要生产用于日用家电、金属制品、压力容器、建筑行业、汽车行业、工程机械、电力机械等行业的不锈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等。

装备升级减量一批。

推动炼铁、炼钢主体装备大型化及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

到2020年,除特钢和符合《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的铸造高炉外,推动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的改造升级,在升级过程中,实施减量置换、压减产能。

新上退城进园减量置换钢铁项目,备案建设的高炉单体装备容积和转炉公称容量不得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转型升级转移一批。

创新压减方式,用好钢铁产能指标交易平台。

采用市场化交易机制确定交易价格,允许企业把指标交易到域外,鼓励企业转型发展。

对已经关闭、整体退出的企业,以及今后要化剩出清的企业,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腾笼换鸟”后重点瞄准并向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健康、“大智移云”信息技术、数字创意、节能环保、储能、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转型。

推动产能向域外转移。

支持鼓励钢铁企业域外建厂实现产能转移,政府对原有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2.以兼并重组促发展。

鼓励企业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促进兼并重组等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通过全资收购、增资持股、交叉换股等形式,牵头兼并重组其他钢铁企业,组建钢铁集团;引导规模小、效益差、竞争力弱的企业逐步退出或并入优势钢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多形式参与市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力争到2020年,将市钢铁企业数量由17家整合为8家左右(独立铸造企业和全废钢电炉企业除外);到2025年,企业个数继续减少,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相结合,通过兼并重组及城市钢厂搬迁实现钢铁企业布局优化,力争2025年前,形成精品钢材“一集群五基地”的产业格局。

地区精品钢材产业集群。

把“做优、做精、做强”钢铁业作为武安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产能压减、退城进园、兼并重组,加快高强紧固件用钢、模具钢、轴承和无缝管用大棒材、铁路用钢、管线钢、海洋用钢、高纯铁、非晶母材、合金母材等中高端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钢结构、金属制品等延伸产品,成为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全球最大球墨铸铁管研发生产基地。

发挥其全球最大离心球墨铸铁管、特种钢管、钢格栅板和钢塑复合管研发生产基地的优势,以国际化和科技创新为新动能,创新柔性化生产,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以优特钢特色产品聚焦特色目标用户,小产品、大市场,并与客户形成共生业态;使优特钢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铸管领域成为国际引领者。

汽车家电优质板材生产基地。

发挥其汽车家电板材、重轨及桥梁用钢等优质钢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创效能力,走品种质量效益型道路,逐步推进“品牌钢”建设。

棒线材和宽厚板生产基地。

结合老区退城整合搬迁,加大工作力度,打造精品棒线材、宽厚板生产基地。

(三)实施创新驱动。

瞄准先进钢铁生产技术与产品发展趋势,强化应用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客户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创新推动钢铁产业从“制造”到“创造”升级,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到2020年,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钢材新产品产量占比达到20%左右。

到2025年,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2%左右,钢材新产品产量占比达到30%以上。

以工艺创新谋发展。

结合退城进园和兼并重组工作,以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技术等发展趋势,以满足精品钢材生产所需要的技术、装备为目标,以品种开发、质量提升为抓手,在大力提高现有技术、装备水平的同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

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发展电炉炼钢等短流程工艺,建立长短结合的钢铁生产工艺体系,在充分发挥短流程工艺在环保方面优势的同时,保障企业未来可持续的成本竞争力。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扩大和提高废钢本地化加工规模与质量,提升废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有条件的企业要关注非高炉炼铁等新工艺研究进展。

鼓励新建长流程项目同时配套焦化工艺,推进钢焦一体化建设。

以模式创新促转型。

支持企业确立以高端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理念,推进钢铁企业由钢材产品制造商向高端金属材料服务商转变;鼓励企业与高端用户建立“联合实验室”,引进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跟踪改进的EVI模式(供应商先期介入);支持企业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仓储和加工配送体系,构筑能够向用户提供快速响应的销售、配送体系,推动市钢铁等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

以机制创新破障碍。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开展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破解兼并重组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通过产融结合吸引产业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市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退城进园等工作;二是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层面的合作推进兼并重组工作,建立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和管控模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企业的运行效率与质量。

(四)延伸产业链条。

以市及周边钢材制品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产品升级为导向,通过装备升级、技术改造和品种研发等措施,优化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提高本地钢材在钢材制品产业集群的用钢量比重。

延伸现有本地产品价值链和产业链,提高产品本地创效能力。

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及有一定规模的钢材贸易企业应与下游用户加强合作,为其提供产品深加工服务,通过提高成材率和降低二次能源消耗等实现与客户的双赢。

针对本地及周边产业集群用钢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加大相关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在满足下游用户数量需要的同时,根据客户产业升级的需求,不断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开发中高端产品品种。

重点以龙头,发展汽车板、船板、家电板、电工钢、齿轮钢、轴承钢、石油管道钢、高铁轨道钢、双金属复合管、高纯生铁、超高纯生铁、非晶母材、合金母材等产品。

力争到2020年,形成年产1500万吨左右精品钢材生产能力,精品钢材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到2025年,形成2000万吨以上精品钢材生产能力,精品钢材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本地产业集群用钢中,市钢铁企业所产钢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左右。

延伸产业链:

重点落实延伸高纯生铁产业链,将下游用户的铸造工序引入本地,直接铸造成用户的初级产品,从而减少二次能源消耗,实现与用户的双赢。

补强产业链:

永年标准件产业集群用钢中不锈钢、35#、45#钢等高中端品种占比不断提升,精密轴承产业正在重点发展精密轴承、微型高速轴承产品,相关企业应针对开发相应品种钢材,加大产业支撑力度。

针对友发钢管等企业当前本地原料供应不足的现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生产。

 (五)发展智能制造。

鼓励钢铁企业逐步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于钢铁生产、运营与管理,提高市钢铁行业智能化制造水平。

制造过程智能化。

以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为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促进钢铁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等,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协调生产过程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确保企业成本竞争力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岗位安全系数、产品性能和质量稳定性,提升钢铁全流程智能化制造水平,实现高效生产,以满足精品钢材生产的需要。

决策过程智能化。

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信息化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建立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防范和化解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协同过程智能化。

鼓励优势企业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钢铁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钢铁产业智能化网络平台,汇聚钢铁生产企业、下游用户、物流配送商、贸易商、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源,推动形成基于市场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新业态。

引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引进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生产制造流程多目标实时优化在线运行技术,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故障诊断与大数据维护系统,供应链智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