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7866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docx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一)实行有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最有效率的学习活动,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所以有效备课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并且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和具体环节,力求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在这三个方面的预设目标。

(二)有效备课包括有效个人备课和有效集体备课,其中充分的个人备课是实现有效集体备课的重要基础,而有效的集体备课是优化个人备课的主渠道。

(三)有效备课实行三期备课,具体包括:

1、学期备课:

每学期初分学科、分年级研究课程标准和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等。

2、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前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3、课时备课:

上课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本课时教学活动的详细预案(具体内容参见个人备课内容要求),一般要根据上课的具体时间提前预留足够的备课时间。

二、个人备课

(一)备课要求

四遍备课:

第一遍备课要求教师个人不参照其他现成的资料,仅从自主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课标和教材,形成教案初稿;第二遍备课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名家教案和参考资料,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和修改,形成教案复稿,准备参加集体备课研讨;第三遍备课是在参与集体备课后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在充分考虑班级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个人备课进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形成教学样稿;第四遍备课是在课堂教学实施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或导学案再次修正和完善,形成完善稿。

(二)备课内容

1、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核心。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细化,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的学生三维学习目标.

2、教学资源

要精心筛选例题、习题,使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习题具有目标性、层次性和拓展性。

提倡在筛选中改编或创新。

3、教学重、难点

4、学情

通过恰当的方式(如导学案、作业、谈话等),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设学生学习的起点、梯度作准备。

5、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备课的重点。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师应提供的帮助和指导,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

6、教学媒介

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并适时、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作用。

7、课堂流程

初中以“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讲点拨、归纳提升——达标训练”(简称“导、学、讲、练”)基本流程。

导:

目标导学

采取适当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较好顺利自学。

学: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①自主学习。

②合作学习探究

采取同桌、组内、班级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学生个人在自学中遇到问题。

讲:

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教师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通过合作探究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进行全面归纳提升。

练:

达标训练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留出不少于5—10分钟的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练习和分层达标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做到“堂堂清”。

8、作业练习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分别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等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学生选择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9、课后反思

全面细致地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扬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集中备课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超前准备;分散备课则是随时随地的对教学的思路、认识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集体集中备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前期授课反思、本期主备人讲解分析、集体研讨,三方面内容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

其流程要求如图所示。

前期授课反思是指集体对前一期集中备课的结果在经实践检验后进行的反馈和总结,包括汇总个人反思意见,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

本期主备人讲解分析是由本期主备人对本期集中备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意见,具体内容应包括个人备课的各方面内容(即重点讲解“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及有关理由,参见个人备课内容要求),为集体研讨提供素材。

集体研讨是所有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备课的情况,集体对主备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研讨、补充、改进和完善,形成集体备课终稿

 

灵宝市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

一、课前的准备和课上的组织

1、课前2分钟,任课教师应带齐教学案、教具(调试好电教设备)等到达教室,并站立门口,面带微笑,并示意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以保证45(或40)分钟的教学时间。

2、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致意,并再次环视学生是否已作好上课准备工作。

3、对于迟到学生在示意后,先让其进教室听课,不要拒于门外或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育。

4、对于个别没完成上节课学习任务的学生或者是在课堂中产生违纪突发事件,教师应作机智巧妙地处理,保证教学较为顺利地进行。

绝不把学生驱赶出教室或进行体罚或站黑板,更不要自己随意离开教室不上课。

5、下课铃响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宣布下课,师生互相“再见”,不能拖课。

而后,课任教师应认真记录该班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表(若遇眼保健操时间,课任教师有责任做好该班组织与督促工作),以便让学生有一个休息和精神调节的间隙,保证其上好下一节课。

二、教学案的实施与训练的落实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努力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确切简明,逻辑严谨,宏亮清晰,文雅流畅,坚决剔除冗词废话,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程度,板书清楚,主副板书分明,画图准确。

2、教学方案熟记于心,教材内容心中有数,组织教学合理科学,使课本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切忌出现不顾学生学情,只管埋头读课本、读教案、讲题目或点击鼠标而导致乏味、低效的教学现象。

3、根据本学科及课型特点,可选择相应的教学措施,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意加强双基训练,又突出重点,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又生动活泼,杜绝纯注入式的教学。

4、充分提高45(或40)分钟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

①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②促进新旧知识有机联系,目标紧扣新课标;

③重点之处敲重锤,难点之处有妙招;

④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生成性),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使学生能当堂巩固和消化知识,减轻学生课外的负担;

⑤改革课堂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连续讲授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或善于留下5分钟不讲话的时间,每节课至少应有5-10分钟课堂训练时间,学生的基本训练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小先生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⑥教学结束时,要引导学生科学小结,进一步强化“双基”;布置作业,要求应明确,份量要适中(考虑到学生全天总量),不在下课铃之后匆忙布置;

⑦抓好课堂小测,科学安排单元测试,努力达成“堂堂清”。

5、为人师表,无特殊情况,教师不宜坐在椅子上或身体趴在桌面上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抽烟、不开通手机、不中途随意离开教室,不随意提早下课

三、教学后补救与教学后的反思

1、课后,任课教师应抓紧对课堂中具有不良现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查询和教育,对于较为严重的违纪现象,课任教师应主动和班主任联系,配合教育。

特别注意,不能对学生进行侮辱和打骂。

2、及时总结本节课教学得失并记载在教案本上,写好教后记;及时采取适当形式对学困生给予帮助。

3、自习课,教师应按教务处或年级要求和安排准时到岗,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早读或自习,完成具体明确的任务。

观(听)课一般要求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

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

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

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这样的观课,应注重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

A、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

”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2、欣赏意识

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

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

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

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

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

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

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一直以来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

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

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

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B、做好观课的三个环节

观课要有较好的收获,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观课前的准备、观课中的表现和观课后的交流探讨。

1、观课前的准备

反对匆匆忙忙不作任何准备的观课,提倡观课者做有准备的观课。

观课准备情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性的准备。

观课前了解了解情况,如熟悉教材、教案、练习册,设想一下如何上好这堂课。

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班风班貌等。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先上上这堂课。

备好课之后,找个班级自己试着上一下,对这堂课的总体把握会较清楚。

这两个层次的工作综合起来,观课准备是较充分的。

第三个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作为基础,在征求授课教师的意见后,形成探讨的问题或主题,带着问题或主题去观课。

2、观课中的表现

观课者在观课的过程中应具备三种角色:

授课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和观课者角色,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实现这三种角色的转换。

(1)授课者角色。

观课者观课时,对授课者课堂的出色表现或是不足之处要客观分析,不能不顾现实情况无限设想授课者的能力而做出不恰当的判断。

要设想自己就是授课者,面临课堂的某种情况时可能的处理办法,或能达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断准确,充分肯定授课者的优点,使观课有收获。

(2)学习者角色。

观课者有时也可设想自己为学生,课堂上要怎样学习才能有较高的课堂效率。

如今,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地为学生设身处地,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真正地关怀每一个学生。

因此学习者的角色也是观课者时时要扮演的角色。

(3)观课者角色。

既然是观课,观课者角度还要贯穿于观课过程。

“旁观者清”,“观课者”角度有利于冷静地对待课堂上的一切。

观课者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认真观察,注意搜集课堂上所能捕捉到的信息,特别是可视线索,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因为这些现实没有“重来”的机会;二是记录,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是笔录,有条件可以利用录像机技术做记录,还可以采用录音技术进行声音记录,但各种方法都有利弊,要综合使用;三是要注重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比较高的视角俯视课堂,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观课后交流的焦点是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但观课者、被观课者不要急于找结论,应对原先计划的内容展开探讨。

观课之后的交流反思应该有以下追求: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课有新的建构。

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树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敞开问题,直面问题,但切忌把讨论会变成批评会。

因此交流反思要有个明确的方向,与其问“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不如问“针对事前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你(我)想先谈哪(这)一个环节(部分)”,罗列观课的有关资料,再仔细讨论,集思广益。

比如,观课和授课教师都有兴趣探讨学生能否掌握某一个课题,那么,交流反思重心就要放在:

授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从“课题”的哪一方面入手,向学生提了什么问题,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是谁回答了什么问题,教师分别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观课者拿出当时的这些情况,提出自己当初的设想,突出现在的思考,与授课者一同探究、研讨,直至“重构”和“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

在观课的互动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重构”和“重建”,这是观课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某个问题有质的突破。

交流反思要处在“观课”的具体情境下,观授双方都“审视”自己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一种突破问题的贯通感,才能提升自己的理念,实现双赢。

“老师唱独角戏时,学生只需要聆听;老师是设计者时,学生是表演者。

”“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学生是主体;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学生也是主体。

”这样的心声,是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方式的观课及其交流中,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已有的经验,整合自身教学中那些带有不确定性的思维或技能,把新的理论和方法内化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中的生动写照。

这样追求教学的交流反思,是以教师的成长为宗旨的。

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

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某种教师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层次并不容易,平时要勤学苦练,还要有某个机遇,才有可能实现。

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用好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在观课的过程中与各个层次的教师打交道,积极寻找和掌握新思想与新策略,拓宽自己的研究实践领域,最终获得专业成长。

C、观课的策略

策略1:

仔细观察

观课者应特别关注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用神态、语言去激励学生;如何用富于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如何创设学生愿意学、乐于做的教学情境;如何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注意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并且要特别关注授课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下发展性的基础,了解授课者是否既重视知识结论,又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注意观察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余地;如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争辩;如何鼓励和发现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何鼓励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特别是学习中的思维方法。

观课者在观课时除了要注意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行为以外,还应注意观察教学对象(学生)在教学时段中的收获,通过观察学生课上的神态,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解题的正确与否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还可作一点课后调查来印证我们观课时所获得的结论。

此外,观课者还应注意观察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活动的驾驭情况,看授课者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偶发事件,学习授课者的教学机智并吸取有益经验。

同时,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对待弱势学生,如何利用教学资源等,都是观课者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

策略2:

记好笔记

观课前,要看几遍教材,对教材钻研一番,然后问自己:

“如果让我上课,我会怎么教?

”。

观课的时候,认真记录,力求详尽。

建议原汁原味地记下师生间的对话和一些比较精彩的教学细节,并写下课堂对自己的启示、触景生情的体会和观课时忽然想到的一些问题。

观课后,课后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本着“做学生”的态度,用汇报学习体会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课感受。

策略3:

选好位置

“观课”绝不仅仅是观看授课者的表演,它的关注点首先应该是教学效果,因此从位置上看,不能面对学生的后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无所知。

而是应该在视线开阔,能同时关注整个课堂的位置,如图所示:

这个全新的角度,让观课者能够兼具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充分感知课堂,对所需要观察的问题也能清晰地体认。

D、观课的视点

1、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解?

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有多少人?

2、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4、呈示

★怎样讲解?

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

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

是否适当?

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

是否规范?

是否有效?

5、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

是否有效?

★教师的解答方式和内容如何?

有哪些辅助方式?

是否有效?

★有哪些话题?

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6、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

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

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

是否有效?

7、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

为什么?

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

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

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8、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

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

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9、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

是否有效?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10、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

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

可得到程度如何?

11、思考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

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

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

课堂气氛怎样?

12、民主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

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13、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

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14、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

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15、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议(评)课一般标准

议(评)课建议采用综合评析法,对所观察的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全面、系统性评价。

通常做法是先分析后综合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学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教材处理包括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

教材的理解,主要看是否把握好两个问题:

其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其二,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做到既不流于肤浅,又不无限延伸。

关于教学设计,主要看是否考虑好三个问题:

其一,考虑全程设计,即对从开始的组织教学,从导入语,直到结束语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

其二,考虑板块结构,即把几个重点内容作为几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教学板块来精心设计。

其三,考虑过渡衔接,即精心设计好各教学步骤之间、各重点内容之间的过渡环节。

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所以议(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

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

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占用时间,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个人活动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分配。

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