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图示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 )
A.太阳能B.石油资源
C.核能D.水能
10.图中地区最干燥的是( )
A.刚果盆地B.撒哈拉地区
C.东非高原D.地中海沿岸
解析:
8.B 9.A 10.B 第8题,此区为非洲中北部,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降水多,由赤道向北受信风和副高影响越来越大,则降水越来越少,干燥度必然逐渐增加。
第9题,该地区多位于热带地区,且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充足。
第10题,图中的撒哈拉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
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
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
如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11~12题。
1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
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 )
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
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
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
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
1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
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海拔高
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
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
解析:
11.A 12.B 第11题,秘鲁不处于西风带,A错;沿海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水汽不易上升,不易形成降水,B对;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容易形成雾,C对;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形成雾,D对。
第12题,秘鲁沿岸有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利马虽地处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温度也比较低,B对;利马处于沿海地区,海拔低,A错;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但利马地处热带,气温年较差小不是其“四季如春”的原因,C错;不存在冷空气入侵,D错。
(2018·湖北荆州模拟)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
读图完成13~15题。
13.该大陆最可能是( )
A.非洲大陆B.澳大利亚大陆
C.亚欧大陆D.南美大陆
14.亚洲含有的气候类型是( )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5.④地河流水位较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盛行东南信风B.②地的河流水位较高
C.③地气候炎热干燥D.④地果农采摘葡萄
解析:
13.A 14.D 15.C 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地中海气候。
该大陆的地中海气候在南北半球均有分布,故该大陆最可能是非洲大陆,A对;澳大利亚大陆、南美大陆只在南半球有地中海气候分布,亚欧大陆只在北半球有地中海气候分布,故B、C、D错。
第1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是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②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③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④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其中,亚洲含有的气候类型是①②③。
第15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④地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水位较高时,南半球是冬季,该地受西风带控制,正值雨季,不是采摘葡萄的季节,D错;此时约是7月份,①地盛行东北信风,A错;此时北半球为夏季,②地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B错;③地气候炎热干燥,C对。
如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a图)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b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材料中某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B.蒸发
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17.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解析:
16.D 17.A 第16题,读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地下水径流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
第17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使区域降水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加,气候趋于干燥;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都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较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地形变是由于地质作用,地表产生变形的现象。
地形变速率是每年地表变形的幅度。
读我国区域地形变速率(mm/a)图,完成18~19题。
18.影响甲地地形变速率的主导因素是( )
A.流水侵蚀B.板块运动
C.火山喷发D.风力沉积
1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乙地( )
A.属于盆地地形B.岩层坚硬
C.地表起伏大D.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
18.B 19.C 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为实线,且数值位于3~4之间,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上升较为明显,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导致该地地势抬升。
第19题,图中显示乙地为虚线,且数值位于2~3之间,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沉降较为明显,对于该地来说,岩层坚硬和植被覆盖率高会使得地表不易被侵蚀,而从图中信息看,地形无从判断;地表起伏大使得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地面形变。
“磬吉”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世界自然遗产——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以如针尖状耸立刺向天空的石林著称于世。
完成20~22题。
20.“磬吉”属于( )
A.河流堆积地貌B.花岗岩地貌
C.喀斯特地貌D.火山地貌
21.组成“磬吉”的物质是几百万年前珊瑚和海藻的化石。
据此判断“磬吉”的形成过程( )
A.地壳下沉-沉积物堆积-地壳隆起抬升-雨水侵蚀
B.地壳隆起抬升-沉积物堆积-地壳下沉-雨水侵蚀
C.地壳下沉-雨水侵蚀-地壳隆起抬升-沉积物堆积
D.地壳隆起抬升-雨水侵蚀-地壳下沉-沉积物堆积
22.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植被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热带草原D.热带雨林
解析:
20.C 21.A 22.C 第20题,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磬吉”呈现峰林、峰丛的特征,“磬吉”属于喀斯特地貌。
第21题,“磬吉”的形成经历了地壳下沉、珊瑚和海藻化石堆积、地壳抬升、雨水侵蚀等过程。
第22题,由图可知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代表植被为热带草原。
(2018·襄阳模拟)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图完成23~25题。
23.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 )
A.降低冬季风速B.河流冬季补给增加
C.降低土壤湿度D.加剧冬季寒冷程度
24.下列积雪观测气象站中,海拔最高的是( )
A.布尔津站B.青河站
C.哈巴河站D.福海站
25.多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东部青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
该现象可佐证阿勒泰东部区域( )
A.洪涝灾害减少B.初雪日期提前
C.气温下降显著D.降水强度增加
解析:
23.D 24.B 25.D 第23题,积雪在冬季融化数量极其有限,且阿勒泰地区冬季河流结冰,少量的积雪融水并不能补给河流;积雪使地表更加平滑,不会降低风速;积雪覆盖减少了土壤蒸发量,且开春季节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土壤湿度增加,A、B、C选项错误。
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故积雪持续日数长会减少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加剧冬季寒冷程度,D选项正确。
第24题,从纬度和地形来看,图示阿勒泰地区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与其他气象站相比,青河站位于最东部,到达此处的水汽最少,但其积雪深度最深,说明青河站冬季降雪量是图示气象站中最多的;青河站水汽少却降雪多,其原因只能是地势更高,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抬升作用更强,导致降雪更多,故B选项正确。
第25题,最大积雪深度增加,则来年春季积雪融水更多,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冬季积雪日数减少,说明冬季气温上升,相应地,初雪日期推迟,A、B、C选项错误。
积雪日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次数减少,因此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降水强度增加,D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18·深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
如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
(1)与甲时期相比,说明乙时期径流与海流作用力大小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5分)
(2)判断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的可能原因。
(4分)
(3)说明河口拦门沙对河口两岸居民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分)
解析:
第
(1)题,据材料可知,拦门沙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
它的位置取决于径流作用力和海流作用力的大小。
据图可知,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可判断乙时期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
第
(2)题,据上题结论可知,乙时期相对于甲时期而言,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
所以应从径流量减小和海流作用增强角度分析。
可能原因有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流域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力减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入海处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减弱。
第(3)题,据材料可知,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
河口拦门沙使水道淤浅,不利于水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
(1)乙时期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
判断理由:
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或远离外海方向);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流域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力减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入海处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减弱。
(3)河口拦门沙使水道淤浅,不利于水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27.(2018·江西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火地岛西部植被茂密,以温带阔叶林为主,东部为温带草原和荒漠,雪线高度仅500~800m,现代冰川发育。
位于火地岛南部沿海的乌斯怀亚港是南极科考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都会有上千艘科考船和捕虾船集结于此。
南极磷虾为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
磷虾的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1.32℃,如果温度大于1.80℃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
如图所示即为南极磷虾分布及火地岛周边洋流示意图。
(1)说明造成火地岛东西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4分)
(2)分析南极洲大西洋西部沿岸磷虾分布区域面积大、数量多的原因。
(8分)
(3)某远洋捕虾队从乌斯怀亚港出发欲前往图中甲海域捕捞磷虾,推测途中可能遭到的主要困难。
(3分)
解析:
第
(1)题,根据火地岛上的陆高分布,可以从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对降水的影响上分析。
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由此影响了自然景观的差异。
第
(2)题,可结合图中显示的洋流分布状况入手,从磷虾生长需要的食物、适宜的温度和盐度、生存的空间等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西风带上的海域状况、临近南极的位置进行分析。
答案:
(1)火地岛岛上山脉阻挡西风,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形成温带阔叶林景观;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形成温带草原和荒漠景观。
(2)该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带来海底大量营养盐分;该海域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充足的食物;该海域受西风漂流和巴西暖流的能量交换影响,形成适宜的海水温度、盐度;适宜生存的海域面积大;该海域同类别生物较少,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所以数量庞大。
(四点即可)
(3)狂风急浪;海中浮冰和冰山;酷寒冰冻等。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如图中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分别位于大不列颠岛的东西两岸,但气候特征相似度非常高。
(1)判断格拉斯哥和爱丁堡气候类型。
(3分)
(2)请简要分析格拉斯哥和爱丁堡气候特征相似度非常高的原因。
(3分)
(3)B海峡夏季风平浪静,冬季风急浪高,试分析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分析格拉斯哥和爱丁堡气候资料图,可知两地气温年较差小,最低月均温大于零度;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量较多,所以属于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
(2)题,格拉斯哥和爱丁堡两地纬度接近,都全年受西风控制,地形阻挡作用弱,且都位于沿海,水汽充足,因而气候特征相似度非常高。
第(3)题,读图可知B海峡为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夏季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且受两岸的地形影响,形成狭管效应,风浪大。
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
(2)纬度接近;都受西风控制;地形阻挡作用弱;都位于沿海。
(3)B海峡夏季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且受两岸的地形影响,形成狭管效应,风浪较大。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图中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mm。
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年降水量小的原因。
(4分)
(2)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5分)
(3)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示位置可知,埃尔埃希多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降水少;离大西洋远,冬季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而该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因而全年降水量小。
第
(2)题,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势、土层、水源、干燥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图可知,该地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
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结合三层结构和影响土壤肥力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三方面进行分析。
“三明治式”是指上层沙土增加了土壤空隙,土壤中透气性好;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致密,可以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因此通过改进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
(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西部山地的阻挡,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因而全年降水量小。
(2)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
(3)上层沙土透水、透气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