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751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docx

玉泉区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6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16*最苦与最乐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式]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

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対他人、対社会、対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

什么是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対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対〞最苦〞与〞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恩惠〔huì〕契约〔qì〕卸却〔xiè〕

如释重负〔shì〕监督〔dū〕揽〔lǎn〕

赔礼〔péi〕悲天悯人〔mǐn〕

〔2〕理解词义

①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②达观:

対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③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④心安理得: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⑤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⑥死而后已

: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⑦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⑧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⑨悲天悯人:

対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著有【饮冰室全集]。

3.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饮冰室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対痛苦和快乐的独特理解。

整体感知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人生什么事最乐?

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人们应该怎样対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対文章内容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梁先生的文字中,继续探讨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文本探究

1.文章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开头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而有

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种方式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

2.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4.本文运用了哪些差别的句式、哪些论证方式?

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対比论证等。

好处: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式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5.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

请举例说明并简要谈谈这些论据的作用。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其作用是更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

点——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善。

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作用是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6.你対〞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痛苦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用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如何理解?

作者把〞未尽的责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它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

表现了作者対他人、対国家极度的责任感。

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请写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苦海无边、苦口良药、苦口婆心、苦尽甘来、苦心孤诣、乐极生悲、乐善好施、乐天知命、安贫乐道、乐此不疲、乐不思蜀等。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槐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后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9木兰诗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重点)

2.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3.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

(重难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问: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到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实际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jiān)

辔头(pèi)燕山(yān)胡骑(jì)

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

红妆(zhuāng)著(zhuó)傍走地(bàng)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贴”,粘)

(3)古今异义

策勋十二转(古义:

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等级;今义:

改变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赏赐百千强(古义:

有余;今义:

力量大;势力大(跟“弱”相对))

双兔傍地走(古义:

跑;今义:

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一词多义

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

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粘)

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机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名词,事务,政务)

2.作品简介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

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乐府诗的“双璧”。

3.背景探寻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反映的历史背景应该与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关系。

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

木兰出征,离家渡过黄河后,经过了黑山、燕山。

北魏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接着,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的战乱,北部重新统一。

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袭扰者,胜利还乡。

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疏通文义: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1,2)决定代父从军,

(3)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4)十来年征战生活

(5)还朝辞官

(6)木兰还乡亲人团聚

(7)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

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出了什么?

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

板书设计

木兰诗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段):

十年征战巾帼英雄,爱国爱家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7段):

讴歌英雄

课后作业

1.多朗读几遍课文,试找出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尝试自己去翻译句子。

2.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木兰的形象。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和大家一起梳理了本课的重点文言字词,以及本文的大致故事情节,相信大家一定对木兰从军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木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

文本探究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转入下文“替父出征”这一主要事件。

2.第3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第3段中写木兰思念亲人,对表现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

为什么?

不影响。

因为从军之急和思念之深看似矛盾,实则这样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鲜活无比,令人信服。

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木兰舍家为国、胸襟宽阔的英雄形象。

4.第4段开头两句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木兰身跨飞驰的战马奔赴战场、穿越关山的矫健英姿。

这两句不但是对上段“奔驰征途”情景的概括,还将笔触引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5.第四段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

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

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是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

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经过长期激战后,胜利归来。

6.“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①从修辞和句意上理解。

前两句写兔子在被提着耳朵悬在半空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能判别出雌雄;而当兔子一起并排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

生动而巧妙的比喻,表现出在日常生活中男女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的就十分困难了。

②从诗文内容和主题的表达效果上理解。

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

其次,可将这四句话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

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给有趣巧妙呢?

再次,用雌兔雄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7.概括木兰的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处事果断的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胜利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重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8.《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

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详写了战前准备生活、亲人团聚的欢乐情形,略写了战斗生活。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精神。

详略得当,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有利于铺陈故事情节,突出中心。

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拓展延伸

爱国女英雄的事迹

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梁红玉助夫韩世忠抗击金兵;冯婉贞率乡亲抗击敌寇保卫村庄;女侠秋瑾为救国救民参加民主革命英勇就义。

课后作业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

3.想像作文:

《木兰到家的第二天》

16最苦与最乐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短时间(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内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从中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从而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

重点

1.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

指导

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

上学真苦啊!

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

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

一生中,每个人都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上帝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环节二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3.文体知识

【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

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

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3)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揽(lǎn)契约(qì)监督(dū)恩惠(huì)

卸却(xiè)如释重负(shì)悲天悯人(mǐn)

2.词义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

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无入而不自得: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悲天悯人: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最苦与最乐。

(2)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

②什么事最快乐?

③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

分总。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第1段)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第3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

责任的范围:

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

三个凡属:

概括所有的责任。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4.什么事最快乐呢?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5.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5~6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

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即分论点一:

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二、语言赏析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

1.凝重的语言风格。

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

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朗朗上口,比较流畅。

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再看看这些句子: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口语化,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易于接受。

3.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本文主要用的修辞:

①设问:

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②排比:

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③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

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

三、探究写法

通读全文,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小组活动,找出每部分的论据)

(1)事实论据:

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3段)

道理论据:

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4、5、6段)。

(2)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第4、5、6段)。

②举例论证:

举了圣贤豪杰、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