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和引申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707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义和引申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本义和引申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本义和引申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本义和引申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本义和引申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义和引申义.docx

《本义和引申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义和引申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义和引申义.docx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

1.本义:

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

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

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

1.方法:

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

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

‘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怎么能得到善终)?

’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字。

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说文》:

“字,乳也。

从子在宀mian3下,子亦声。

”段玉裁注:

“人及鸟生子曰乳。

”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

《广雅·释诂一》:

“字,生也。

”《山海经·中山经》:

“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

”郭璞注:

“字,生也。

”由“生子”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

(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之义。

(相关联想)

由“抚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

(相关联想)

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

(相关联想)

又引申为“名字”。

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

(相关联想)

女子出嫁也叫做“字”。

《正字通·子部》:

“字,女子许嫁曰字。

”尚未出嫁则曰“待字”。

(相关联想)

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

(相关联想)

(2)“涉”字的甲骨文形体作“

”等形,我们一看即明其所以然了。

《说文·沝zi3部》:

“骈涉,徒行厉水也。

”《广韵·叶韵》:

“涉,徒行渡水也。

”由“徒步过河”,引申为“渡水”。

段玉裁注:

“涉,引申为凡渡水之称。

”(相似联想)

由“渡水”再引申,则可有“进入”之义。

(相关联想)

渡水之处(即渡口)也可以称“涉”。

(相关联想)

又可以有“上路”、“行走”等义。

(相关联想)

可有“经历”义。

(相似联想)

由“经历”可引申出“涉猎”义。

(相似联想)

由“涉猎”又可引申出“阅览”、“阅读”义。

(相似/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出“广博”义。

(结果相关联想)

“涉水”是由此及彼,因而又可以引申为“涉及”、“关联”、“牵涉”等义。

到了现代汉语中,“经历”和“牵扯”义成为其常用义,而其本义仅保留在“跋山涉水”等词语之中了。

明白了“涉”的各种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以下词语了。

如“涉月”、“涉旬”,为“经月”、“经旬”之义,是取“涉”的经历义;“涉讼”、“涉嫌”、“涉疑”等,是取其“涉及”义。

其他如“涉手”、“涉足”、“涉目”、“涉世”(经历)、“涉览”、“涉学”、“涉历”、“涉道”(涉猎)等等,也都容易掌握了。

三、如何分析本义与假借义

假借字主要应当依据语音之间的关系去考求,但是,利用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假借字。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字的形体跟它所表示的意义不相吻合,即不符合字形与字义的统一性要求。

王念孙称之为“揆(kui2揣度)之文义,颇为不安’。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后叙》注中指出:

“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借之权衡也。

(一)判断“假借”,可以用“形义不合、古音相同或相近”两个条件判断:

1.在判别“形义不合”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相似、相关联想来判定字形与字义之间是否相吻合,如果字形与句义之间没有相似、相关联想,从字面上此句语意不通、不合常理、常识,我们就可以断定这里存在“形义不合”的现象。

2.形义不合→讹字?

(形近/音近)

→借字?

(古音同,习惯用例)在断定了形义不合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古音相同或相近”来寻找本字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古文字学和音韵学知识都是训诂学非常重要的工具,三者密不可分。

讹字:

(形近而讹、音近而讹)

(1)有的是一般的形近而讹。

例如:

《史记·夏本纪》:

“天下于是太平治。

王念孙说:

“太,当为大。

大、太字相近,后人又习闻天下太平之语,故‘大’误为‘太’耳。

《群书治要》引此正作‘大平治’。

”②(见《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大平治”条)

(2)有的是由于隶书、篆书、草书或者半体、或体的形体相似而致误的。

这就要求校勘者必须熟悉它们的形体,否则,也就难以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例如:

《吕氏春秋·本味》篇:

“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

毕沅曰:

“续耳,《尸子》、《韩非子》作‘续牙’。

《汉书·人名表》作‘续身’。

皆隶转失之。

”梁玉绳说:

“古‘牙’字或作‘

’、作‘

’,故讹为‘身’字、‘耳’字。

”即由牙→身、耳

(3)除了形近而讹之外,还有因为声同或声近而讹误的。

例如:

《史记·鲁周公世家》:

“不干所问,不犯所知。

”王念孙曰:

“‘知’,当为‘咨’,声之误也。

所问、所咨,皆承上文而言。

《周语》正作‘所咨’。

”①(《读书杂志·史记第三》“所知”条)

今按:

《史记》原文为:

“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

樊穆仲曰:

‘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

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

’宣王曰:

‘然,能训治其民矣。

’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

”上句言“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下句的“所问”、“所咨”,正是承接上句而言的。

如果说成“所知”,则义不可通。

借字:

《周礼·天官·宫伯》:

“月终则均秩,岁终则均叙(旧指按等级次第授官或依照功绩给予奖励。

)。

(如同今天的月底发工资,年底评优劣发奖金)以时颁其衣裘,掌其诛赏。

”郑玄注:

“颁,读为班。

班,布也。

”贾公彦疏:

“赋,班也。

班之与赋,皆赐授之义。

据此解说,句中的“颁”应当表示“班赐”、“赐授”之义;但是,从字形结构看,“颁”字应与“头”有关。

“页”这个部首往往与头部有关,如:

须、额、颈……《说文·页部》:

“颁,大头也。

从页,分声。

一曰鬓也。

诗曰:

‘有颁其首。

’”按:

“大头”义今读作“fen2",“鬓”义今读作ban1"。

“大头、鬓”这两个意思都与“班赐”、“赐授”之义了不相涉,我们用相似和相关联想来假设一下:

古人是根据谁的头大或者鬓毛多就给谁发工资最多,如果是这样,那种脑袋大大的、智商在25以下的痴呆儿(常人的平均智商在70以上)或者是长着马克思似的的大胡子应该是最有资格领高薪的人了。

这个合理、符合常识吗?

你们肯定说No。

商铺里供奉着关公并不是因为他的大胡子、领的工资最高,而是因为他是义气的象征。

你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有故事吧?

做生意不讲信用、没有义气难长久。

因此完全可以断定这应当是个假借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周礼》以颁为班。

”其用意就在说明其通假。

这是第一步。

根据相似、相关联想分析形义是否相吻合,不吻合即是存在假借现象。

第二步,根据同音或近音寻找本字。

段玉裁所说的“以颁为班”实际就是提示我们:

与“颁”同音的“班”即是本字。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你得了解古人的用字习惯,并不是说凡是同音或者近音的字就必然是通假或假借字。

《说文》:

“班,分瑞玉。

从玨,从刀。

”《尚书·尧典》:

“班瑞玉于群后。

”通过相似联想引申之,可以有“赐予”、“分给”等义。

由上述几例可以看出,人们在考求本字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声音的线索以外,同时也在根据字形与字义相一致的原则,充分利用字形所提供的启示,来求其本字。

(二)通假和假借区别:

1.通常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为通假——用字上借用同音字,把本无其字的称为假借——造字上的借用同音字。

假借不能象四体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方法直接造出新的字形,但可以通过假借间接造成新字。

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造字法上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无论直接、间接都没有造出新字。

3.通假和假借都是借字标音。

4.不同的本字概念——同名异实

(1)通假的本字指习惯上被替代的字。

假借上的本字指相对于本义而言的那个字形。

(2)通假的本字,习惯上称被替代的字为本字。

但这个本字不一定记录的是本义。

A、古代书面语中通常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就是通假。

其中这个借用的字称为借字,这个被替代的字即称本字。

通假字会造成歧解。

逝通誓

《说文》:

“逝,往也。

”“誓,约束也。

《尚书·牧誓》: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发誓)。

”《论语·子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诗经·硕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逝”和“誓”通用,这是习惯所造成的,虽然性质有点象写错别字,但它不是个人的偶然的笔误,而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现象。

《郑伯克段于鄢》: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课本注:

“帅”是通假字,本义是“佩巾”。

“帅”的“佩巾”义在本句中很明显是“形义不合”,所以教材指出“率”是本字。

但“率”并不表示“率领”的本义。

“率领”一义也是“率”的假借义。

《说文》:

“率,捕鸟毕也。

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

”段注:

“毕者,田网也。

”所以“率”是本字应该理解为本该用的字、习惯用的字。

C、通假字中常常有久借不还的现象。

如草木的本有“艸”,不用却用“草”。

《说文》“草,草斗,栎实也,一曰斗子。

”《说文》“凥,处也”(本义是坐)“居,蹲也。

”“容貌”的本字是“颂”,不用,却用表“盛受”的“容”代替。

(3)假借是据音录词,本无其字的本字是相对于本义而言的,即没有表示这个词的本义的字形。

即没有为这个词造出新字,而只好借用另一个同音字记录这个词义。

于是造成了同字记录了不同的词语。

一般说来是字少词多、或不想造这么多字,记忆这么多字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

5.通假和假借不易区分,如果不是为了考证,不必强分通假和假借。

因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并不好确认。

如。

《吕氏春秋·勿躬》:

“蚤入晏出(早上朝晚退朝),犯君顔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

”一般认为“蚤”是借字,本字是“早”。

但后来发现,“早”到汉代才出现。

所以说在汉代以前我们只能说“蚤”记录的“早”义是假借义,到了汉代仍然用“蚤”记录“早”义的是通假。

但有几个人能够对汉字的出生有这么透彻的了解?

再说汉字也还没有一一地发准生证,所以如果不是写考证文章,不必细究这个问题。

四、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

因形求义的结果可以求出字(词)的本义,那么,它所依据的字形是什么呢?

——主要是小篆、古文字(即甲骨文、金文甚至是战国文字),要尽量利用古文字的资料来考证文字的本义。

如果不是根据古文字的字形探求本义而根据后起的字形来探求本义往往会闹笑话。

如:

有人据楷书释“出”字:

“在两山之间活动。

”而“出”字实不从二山,甲骨文字形作

,像一只脚(止)离开半地穴式居处(凵),表示外出之意。

释“愁”字:

“农夫秋天的忧愁心情。

”“愁”字本为从心、秋声的形声字,本义是指忧虑、发愁。

秋天是农夫收获的季节,是有忧愁的农夫一年当中最少忧愁的季节,这样释字,显悖常理。

(一)我们认为因形求义应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1、溯源复形:

即找出最早的正确的字形。

因为有形讹和通假字的存在,所以我们首先要剔除这两类字的干扰。

如刑、具、则、员、不速(誎)之客

2、正确分析字形的构造,即该字的造字方法要准确分析,是独体字(象形、指事)/合体字(形声、会意)?

是纯表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

王安石与苏东坡:

王认为凡是汉字都会意字,即使是形声字,其声旁也有意义。

于是苏东坡跟王开玩笑:

波是水之皮、坡是土之皮、滑是水之骨乎?

王答不出。

王问鸠是九只鸟吗?

苏说没错,诗经云:

鸤鸠在桑,其子有七,加上爺娘,不正是九个。

荆公怪然。

3、分清构意和本义,即本义≠笔意、构意。

如牢(关牛之地、关羊之地、关马之地,这是构意,不是本义:

关牲口的地方)、尘(群鹿飞奔扬起之飞土和小土粒,一说因,一指结果)

4、要有古文献用例证明,先是证明古人是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的,这一步往往用《说文》来证明。

其次是看古人是怎样用这个字的。

这一步就要找到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来说明了。

如旦、朝。

以上这四个步骤,教材是分成两部分来说明。

(二)因形求义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利用《说文》而不局囿于《说文》,即还要利用其他古文字资料。

换言之,要找对字,要找最早的字。

(1)要找最早的字形。

考求文字的本义,需要借助于《说文》,但是仅仅依据《说文》还是不够的。

因为许慎所见的古文字资料有限,说解不一定尽合古义。

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

参,甲骨文作

廖按:

训诂学教材里的这个字形弄错了,本字应像人头顶上有星—参宿三星。

金文作

形,增加了“三”作声旁。

小篆作

,于是成了形声字。

《说文·晶部》:

“参,商星也。

从晶,㐱㐱声。

”实为据小篆而误。

(2)要找对字,并区分笔意与笔势。

文字在历史其形体发生过各种变化,有的是有规律的演变,有的是无规律的讹变。

这就需要我们在利用文字学的知识一考证本义。

在战国时代我国的文字发生变化最为剧烈,省变、讹变变体字繁多。

例如:

“马”字

在战国时代我国的文字发生变化最为剧烈,省变、讹变变体字繁多。

例如:

“马”字作

,把像马侧视形的字中的马身躯部分省掉了;“马”甲骨文

、金文

,像马的侧视形。

睡虎地楚简

小篆《说文》:

“怒也。

武也。

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以上数例说明,在利用汉字形体分析字义时,必须注意“笔意”与“笔势”的区别。

所谓“笔意”,是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与“笔意”相对,是指经过演变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汉字的形体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地符号化,字形与字义日渐分离,变成了笔势,失去了直观性的特点,因而“因形求义”的“形”,应指笔意,而要分析笔意,则必须借助于古文字。

通常多是立足小篆,上参甲骨文和金文。

如“申”字,‘甲骨文和金文本像电光回曲闪烁之形

,,即电之初文。

古人见电光闪烁于天,认为是神所显示,所以称为“神”(金文即以“申”为“神”)。

许慎释为“神也”,正是古人对电的认知的反映。

至于楷化以后的形体,则完全变成了笔势,很难看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又如楷书的“万”(萬),根本不像蝎子之形,

不过对于“申”字,许慎全然未说它像什么之形;然而在“虹”字下却说:

“籀文虹从申。

申,电也。

”再看“电”(電)字,则“从雨,从申”。

许慎说,“申”.的古文作

,籀文作

,“虹”的籀文作

,“电”的古文作

甲骨文“申’字作

,金文“申”字作

等,均“象电光回曲闪烁之形”。

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申”实际上本应是“电”字。

只不过它很早就被假借了,所以其本义不见于古代文献。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因形求义”,应是就古形以求古义,切不可根据后世的楷书望形生义。

2.不拘泥于字形

(1)造字意图不等于本义或构字意图不等于本义。

词义往往是比较抽象的,而人们在用图形表示时不得不用一个具体形象的图形来表达。

结果往往造成造意很生动形象,而它所表达的词义却是相对抽象。

这就造成了构意与本义或造字意图与本义不相等的情形。

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地看图解说字义。

如“牢”、“奚”等字。

(2)只有本义与字形才是直接吻合的。

如前所述,另一方面,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另一方面,字形与其所承担的意义又不是绝对统一的。

其原因就在于:

义有引申,字有假借。

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导致了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形义相离的现象。

因而,只有本义与字形才是直接吻合的。

引申义离本义越远,与字形的联系也越远。

而假借义则与字形没有关联。

从形义相一的要求看,迁移的“移”本应作“迻”。

《说文·辵部》:

“迻,迁徙也。

从辵,多声。

”而“移”则应该与“禾”相关。

所以《说文·禾部》说:

“移,禾相倚移也。

从禾,多声,一曰禾名。

”段玉裁也正是据此而在“迻”字下指出:

“今人假禾相倚移之移为迁移字。

”在“移”字下他又说:

“今人但读迁移,据《说文》则自此之彼,字当作‘迻’。

”许慎本人正是这么来使用的。

如:

“誊,迻书也。

”就用“迻”而不用“移”。

据此类推,则“败逃”之“败”应作“䢙【具+辶】”,“毁败”之义才应作“败”。

(3)对于“叠音词”、“联绵字”也不能“望形生训”。

联绵字往往是借音用字,“因声以见义,假借的情况很多,如果望形生训,自然失之千里。

如《尔雅·释训》:

“斤斤,察也(斧头)’;“便便,辩也(安适,《说文》:

“便,安也。

人有不便,更之。

”)”;“洋洋,思也(洋,水名)”等等,如拘于字形,就很难理解其义了。

又如白居易《咏怀》诗:

“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温庭筠《咏寒宵》:

“委坠金釭烬,阑姗玉局棋。

”(釭,一作“缸”。

)元稹《春游》诗:

“欲终心懒慢,转觉意阑散。

”(一作“欲结心懒慢,转恐兴阑散”。

)“阑珊”、“阑跚”、“阑散”,义同而字异,显然是不可就形而论的。

3.有文献资料佐证

在运用因形求义的方法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不论是汉字的形体直接反映词的意义,还是间接反映词义,其说解都应在古代文献中找到证据。

(1)《说文》证明古人是如何理解这个字的造字方法或构造。

《说文》中很多以形说义的说解在古文献中都能找到证据。

可见,形义结合的原则并非某个人人为的结合,而是反映了早期汉字的造字规律。

有人据甲骨文释“册”字:

“概象古人所祭祀的列石之形,是示(社)土之外的另一种灵石。

”“册声与社近,殆亦社石之一种形式。

其字形之所以作册,估计可能当时在石腰部有绳索彩帛之类缠束。

”根本就不管古今汉语中有没有“册”字作“列石”“灵石”、“社石”讲的用例,古今社会中有没有称“列石”、“灵石”、“社石”为“册”的习俗。

”宗甲骨文

,从宀从示,表示室内置示(即置神主)。

本义是指宗庙。

《尚书·多士》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册”甲骨文作

等形,正象用竹片或木片编成的简册之形。

可见当时就有了竹简文,只是由于竹简易于腐烂,我们今天才没能看到。

旦金文

,像旭日初升,下边还连着地面(一说为云气)之形,本义为天明、早晨。

小篆字下一横由地面(或云气)变来,是象形符号。

因而“旦”字为象形字而不是指事字。

若按看图说话,这样的一个图形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傍晚太阳即将没入水面的情形。

不一定是早上太阳出现在地平线的情形呀。

这时我们有必要引用古人是怎么解说这个字,怎么使用这个字的。

旦:

古人的解说,《说文》:

“明也,从日见一。

一,地也。

(2)要有古文献用例的证明。

如果缺乏古代文献资料作为证据的说解,则往往是为附和某一观点而施为的。

没有文献用例的证明往往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让人无所适从。

“旦”的图形其实可以是早上的情形,也可以是晚上的情形。

所以如果仅仅是看图说话,很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们不仅要看古人是如何解说这个字的形义结构,还要看古人是如何使用这个字的。

“旦”古人用作“清晨;早晨”。

《左传·成公十六年》:

“旦而戰,見星未已。

”杨伯峻注:

“從晨戰至黄昏後尚未停止。

(3)要注意掌握一些俗字的知识

从南北朝之后,俗语俗字大量进入文献,造成后人识读的困难,以致有人认为读中古的文献比读上古文献更吃力。

如唐代的类书《太平广记》就有不少俗字让人头疼不已。

1、《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出《朝野佥载》:

“秋官侍郞狄仁杰(嘲)秋官侍郞盧献曰:

‘足下配马乃作驢。

’献曰:

‘中辟明公姓,乃成二犬。

’杰曰:

‘狄字犬旁火也。

’献曰:

‘犬旁有火,乃是煮熟狗。

’”

按:

唐代“狄”字俗写作犾,否则卢献也会这么嘲笑狄仁杰了。

俗字中“火”字常常写作“大”、“犬”,《碑别字新编》P42“狄”字,《魏李蕤墓志》作{犭+大}《魏李彰墓志》作{犭+犬},“秋”字作{禾+犬},“灾”作〖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