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寺庙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689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寺庙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同寺庙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同寺庙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同寺庙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同寺庙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同寺庙上.docx

《大同寺庙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寺庙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同寺庙上.docx

大同寺庙上

大同寺庙(上)

打开文本图片集

来大同游览,最不能绕开的,就是古代寺庙。

大同有许多国家级重要名头。

大同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等。

这些名头,其实都跟古代寺庙有关。

大同的寺庙,在佛教界,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佛教界有“五佛护中华”的说法。

五佛中,北边的护佑佛,就是在大同,就在以云冈石窟为中心的由众多寺庙组成的佛国梵境。

大同文庙,是儒家思想真正深入影响中国的重要标志,开曲阜孔庙之外建设的先河。

大同的古代寺庙,都具有特别鲜明独特的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雕塑和绘画特征。

尤其是,在一个地域内,不同的寺庙分别融进了拓跋、契丹、女真、蒙古、甚至藏族等少数民族的风格和特征。

这在全国都非常罕见。

这些,都因为大同悠久的历史,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长期多民族交流融合所形成的不同精神面貌和文化信仰。

所以大同叫过云中、平城,等等,而最后,确定为中国所有城市中最具人文涵义的大同这个名字。

大同在十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居住,遗址众多。

尤其是阳高许家窑古人类遗址最为有名。

2300多年前的战国,提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在这里开城建邑。

秦始皇第四次出巡返京时,沿途考察,走当时的高速公路——“驰道”经大同到达上郡(今陕西榆林一带)。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在大同城东的白登山(现称马铺山)被匈奴铁骑围困过一星期,差点改写历史;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返回长安也由“官道”经过了平城;后来,王昭君出塞和亲,就住在了城内的“琵琶老店”,弹奏出凄切怀乡的琵琶曲。

尤其是,大同还当过近百年的少数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皇都。

大同的城市建设格局影响到所有的后世都城;北魏的许多政策,如“均田制”、“三老制”,北魏开创的“政教合一”模式、设立文庙祭孔等等,深刻影响和推进了中国历史文化文明的进程;这里发生的许多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如冯太后垂帘听政,对后世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大同还做过辽代、金代及元初的陪都,那时称为“西京”,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中心之一。

明代,大同是九边重镇。

著名开国大将徐达筑城,由朱元璋之子代王朱桂驻守,享受最特殊最优厚的待遇,驻军十三万八千多,所以“大同军马甲天下”;后来,著名的影响到明代衰败的“土木堡之变”,也发生在大同。

明代末期,“闯王”李白成挥兵东进北京,一把火先烧了大同的三百年代王府。

到了清代,大同更是历经沧桑。

先有“姜壤之变”和“多尔衮屠城”,全城百姓被杀,官衙被焚烧挖掉,城墙也被斩去5尺,州府因此异地挪位。

后有康熙两次平息西域准葛尔丹叛乱驻跸大同。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仓皇西逃,到大同望见“太平楼”三个字,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觉得有点平安的感觉了。

大同境内的历史古迹很多。

目前,大同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云冈石窟和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

但大同文化文明古迹地面遗存最多的,就是宗教文化的显著标志一一寺庙。

不同朝代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寺庙。

比如,大同有代表北魏文化的寺庙,如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灵丘觉山寺;也有代表唐、五代文化的善化寺、曲回寺、永安寺;而华严寺、观音堂、圆觉寺等寺庙,义代表了辽金时期的文化成就。

此外,大同还有文庙、关帝庙、玄真观、法华寺、圆通寺、兴国寺、朝陽寺、帝君庙等,以及浑源的大云寺、北岳神庙等,灵丘有白马寺、龙泉寺等,广灵有水神堂、圣泉寺、福智禅寺等,天镇有慈安寺、显化禅寺等,阳高有双林禅寺、青云寺等,大同县的昊天寺、地藏寺,新荣区的宁静寺、慧泉禅寺,南郊焦山寺、口泉华严寺、禅房寺、青磁窑玉皇庙等等许多不同时代建造的著名寺庙。

大同民族杂糅,风俗包容。

除了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纷呈,还有建造于唐代贞观二年的回民清真大寺,以及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分别代表了古代和今天人们多样的宗教和民族信仰。

当然,大同还有很多很多的寺庙。

大同久历刀兵,寺庙实际上就是一座座抚慰和诊疗当地百姓战争创伤的晴空净土。

只要你愿意,走到乡下,或老城区,哪怕是比较偏僻的街巷或老村子,都有寺庙。

据道光十年(1830年)《大同县志》记载,当时在大同老城内,就庙、寺、庵、宫等50多处。

2004年实际调查,城内还有宗教建筑20多处。

而一个左云县,就有寺庙八十三座。

大同传统习俗:

求子要去送子观音的“奶奶庙”,庇护要靠佛或菩萨,死了要请地藏王菩萨多多关照……

所以,大同人一辈子也离不开寺庙!

也所以,大同到处都有寺庙!

云冈石窟

代表公元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寺庙群

云冈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也是传说中“五佛护中华”的核心庙宇群。

这里被称为佛国梵境。

历史记载,整个云冈石窟群延绵十五公里多,北魏时就有“十寺建筑”。

上百年叮叮当当开凿声不断,庙宇一座连着一座,香火十分旺盛。

至今还有鹿野苑石窟、青磁窑石窟、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和焦山寺石窟等历史遗存分布。

云冈石窟,自古以来,就是一片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古代庙宇群。

经过一千五百多年沧桑变幻,现在1.5公里长的武周山麓云冈石窟,现存大小佛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多尊,其它动植物、花纹图案不计其数。

这样恢弘壮观的云冈石窟,最初建造时由北魏皇家主持,刻了五尊“如令帝身”的巨大佛像,命名为“武周山石窟寺”,或“武周山石窟佛寺”,也称“太庙”。

这是北魏皇室的家庙。

后来又叫“灵岩寺”,或“灵岩寺石窟”。

到了辽金,这里分别被建为护国寺、天宫寺和崇福寺,等等。

国内外专家这样称赞:

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作品,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

“马识善人”

说到云冈石窟,一定要知道“马识善人”的故事。

经历北魏道武帝灭佛劫难,整个北方佛界哀鸿遍地。

逃出平城大同的原凉州高僧昙曜,一个偶然机会巧遇了素有兴佛志向的新就位的皇帝文成帝。

而且文成帝的马恰巧衔住昙曜的袈裟不放。

——这就特别奇异,似乎皇帝的马跟高僧特别有缘,似乎皇帝跟高僧应该特别有缘。

由此,昙曜当上了北魏当时佛界的最高负责人——道人统。

由于昙曜,也成就了云冈石窟的开凿。

这就是“马识善人”的简单故事。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传说包含了云冈石窟兴佛造佛的必然缘由。

其实,北魏(386-534)建都平城初期,就多次大规模迁徙百姓。

随着北魏逐渐统一整个北方地区,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被从华北、东北及西域等地区驱赶迁徙到平城。

这些刚刚臣服的百姓来历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思想意识复杂,为加强统治,树立皇室尊严和威信,北魏皇帝立即默认高僧提出的“皇帝即当今如来”的观点。

尤其在经受过太武帝灭佛之后,他们更需要顺应思想潮流,合理引导百姓、借机提高皇家地位和威望,于是成就了昙曜,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依据皇帝面容雕刻的佛像——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寺是实践“皇帝就是当今如来”的全国第一家寺庙。

这既成就了少数民族拓跋氏“合理合法”平稳统治北中国的愿望,也实现了佛教依附皇权大力和谐发展的理想。

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教合一”、“人神合一”的先河。

中西融合的佛教经典造型

云冈石窟最具象征性的佛像是第20窟露天大佛。

方额丰颐,高鼻深眼,嘴角上翘,身躯挺拔健硕,和蔼可亲义气度不凡。

既具有西方犍陀罗雕塑风格,更具有吸收融合西域佛教造像的汉化特征。

整座佛像法相庄严,极具魅力,也极具震撼力。

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还开创了后世佛造像的许多经典、时尚造型。

比如,双佛并峙,交脚菩萨,伎乐飞天,背光纹饰,褒衣博带,等等,等等。

云冈石窟中,有的大佛衣裳衣襟线条流畅飘逸,似随风轻摆,具有流动感;有的大佛,手的造型就很奇妙,食指轻轻拈起,姿态轻柔,且手掌肉感中似带有皮肤的弹性,整体看却义显得秾纤合度,栩栩如生。

尤其是,有的大佛胸前竟然绾了一个漂亮的巾带,不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还充满了时尚感。

有人戏称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

2016年最新发现的具有轰动性的云冈石窟新闻是:

第8窟后室,有一尊合掌露齿供养菩萨。

菩萨双手合十,右脚稍稍踮起,立在束帛座上。

头戴日月宝冠,面相丰润,细目长眉,嘴角上翘,温婉含笑,玉齿皓然,脸颊上露出一对深深的调皮的酒窝。

佛像灿然一笑,光照千年……

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第10窟“须弥山”石刻,暗示国画的绘画全要素

须弥山是佛教里的一座圣山,相传山顶上住着帝释天,山腰上有四大天王,山的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而在第七金山外还有铁围山围就的咸海,咸海四周义有东胜神州、南赡部州、西牛货州、北俱卢州等四大部州……在佛教的宇宙观里,须弥山位在宇宙的最中心,享有崇高的地位。

工匠们在小小的墙面上用化繁为简的国画绘制手法,把须弥山描绘为层层叠叠绵延无尽的山峦,山峦也极度的概括,只用几个小乳凸来代表。

在乳凸代表的山问,义刻画了众多虎、豹、鹿、狮,以及修行者。

为了突显须弥山的山基无穷博大,他们在下部用一排绵延不尽的乳凸山来概括须弥山基的无尽;为了突出须弥山顶的高耸,他们用一条交缠的双龙,令山腰整个不见,显示山腰有一大段“概括省略”。

正是用这样高度概括的意象性手法,工匠们得以用很小的空间,“画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出了他们心目中崇高的须弥山形象。

第12窟“音樂窟”,展示北朝皇家乐队风采

这里曾被人叫做“佛籁洞”、“礼乐洞”,又称为“音乐窟”。

因为洞窟前室北壁上方,有许多伎乐天,或吹羌笛、箜篌、箫,或击腰鼓、羯鼓,或弹琵琶、筝、五弦等,窟室里满布音乐的情调,好像一个交响乐团。

这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珍贵素材。

看!

东壁上的三座佛龛里,中间的弥勒菩萨交脚而坐,神情悦乐,两旁的思惟菩萨跷着二郎腿,一手轻支颐下,不知在细聆乐音,还是在思考着什么……

云冈石窟题记石刻,中国魏碑书法的源头

云冈石窟还现存了许多珍贵的北魏石刻题记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云冈石窟的北魏书法以造像题记为主,以《五十四人造像题记》为代表。

尚存造像题记32种、47题。

集中见于中部第11、12、13窟,也散见于昙曜五窟和西部第22至38窟,同时也偶见于东部第4窟、第6窟。

这些雕刻在佛造像上的书法艺术,同在大同发现的许多北魏精美墓志铭书法一样,上承汉代隶书,下启隋唐楷书,是洛阳魏碑书法的师长,也是中国魏碑书法的发源地。

这些书法,填补了中国书法史的空白,对研究古代书法流变、传承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云冈石窟,就是一座中国北魏时期文化和艺术的宝库。

佛国梵境

当我们漫步在云冈石窟时,一定会发现,延绵数千米的整个云冈石窟外壁,以及大佛袈裟上,一般都遍雕小型佛像,一尊尊,一件件,或清晰,或模糊,排列整齐,一丝不苟,完全就像置身到了博大浩渺的梵净山佛国世界。

这些星罗棋布密密匝匝的佛像,其实都寓意着,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修心修行,那么,我是佛,佛是我;人人是佛,人人都可以成佛!

华严寺

辽金时期的皇家家庙

大同华严寺,是我国北方辽金时期著名的木构建筑。

因其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突出,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大殴东向而坐,是典型的辽代风格。

《新五代史。

契丹传》,“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

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东向为尊,四楼门屋皆东向”。

有据可查的记载,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

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命名。

历代都曾有过重修。

华严寺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

主殿大雄宝殴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

后毁于战火。

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极其罕见。

华严寺曾是辽金两朝的皇家寺庙。

史籍记载,这里曾经“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石像和铜像现已全部不存。

这座隆盛辽金两朝的北国梵宫,既是一座庄严神圣的佛门演教说法圣地,义是卓尔不凡的辽金艺术都会。

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造型之独特,被后人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

建造年代之谜

华严寺究竟最早创建于何时?

目前所存建筑,一般认为是辽金时代建筑。

但历史记载并不一致,都认为早于辽金。

据现存大清康熙十二年《重修大同府上华严寺大殴暨添造禅堂廊庑记》碑载:

“肇自拓拔氏无疑”。

也就是说,清代人认为,华严寺是北魏初建。

大明成化元年《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这样说:

“稽诸始创,肇自李唐”。

大明崇祯十五年《重修大华严寺碑记》也说:

“始建于隋、唐之间”。

这两条证据表明,明代人以为华严寺是始建于隋唐年间。

综上所述,所有的古代人都认为,华严寺建造年代不止于辽金,而是不会晚于唐朝。

实际上,华严寺曾经的确有过一通唐碑。

后遗失。

但一些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华严寺可能最早是建在北魏寺庙遗址之上的。

历史烟云,扑朔迷离。

华严寺确切建造年代,因为没有确切可靠的证据,和完整周翔的记录,实际上已经很难厘清。

寺庙奇观一一薄伽教藏殿

华严寺寺内有一座著名的薄伽教藏殿。

这是专门安放佛教典籍的地方。

历史记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

道宗皇帝曾亲自撰写《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雕印《契丹藏》全书五百七十九帙,在西京大同敕建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特意安放。

同时,义在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从而使大华严寺升格成为辽代皇家祖庙。

民间传说,曾经,这里还供奉有十尊高大的金佛。

辽代末年,打通几经战火,华严寺建筑十分之七八毁于兵火。

金代依旧址义几次重建、增建。

这座殿,是幸存至今的重要国宝。

著名的金碑《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记》就记述了这件事情。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这块碑由高僧省学所撰。

原碑现存下寺薄伽教藏殴内,为华严寺相关的最重要的文献。

辽代精品塑像“东方维纳斯”

薄伽教藏大殿的中央佛坛上,供奉着31尊特别稀有的著名的辽代泥塑佛菩萨像。

这些佛菩萨造像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自然生动。

尤其以合掌露齿菩萨最为精美,也最为有名。

这尊菩萨像先后上过电视和各种各级媒体、被印制成邮票,是华严寺对外宣传的一张最靓丽生动的名片。

合掌露齿菩萨神态娴静端庄,面若满月,体态流畅,比例匀称,合掌微笑立于佛前。

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叹这尊合掌露齿菩萨为“东方维纳斯”。

“海内孤品”天宫阁

薄伽教藏殴内,还有一座特别重要的建筑一一《天宫阁》。

《天宫阁》实际是重楼壁藏经橱,是为连接明窗两侧经橱而特意设计的。

藏经柜沿殴内四周墙壁而建,共38间。

上层供佛像和功德主像,下层存放经书。

共用斗拱17种,其中有现知辽代最复杂的双超双下七铺作斗拱。

有37种勾栏栏板图案,全部镂空雕刻,玲珑剔透。

在各壁藏间,还设计了六组对称式的升起大屋顶,曲线优美的飞檐被低矮的重檐拥簇成一体,极具独特艺术魅力。

连接明窗两边藏经柜的网弧拱桥上,还建造了五间“天宫楼阁”。

整座天宫楼阁匠心独具,构思巧妙,建筑奇特,匪夷所思,绝无仅有。

因此,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为“海内孤品”。

《重修大同镇城碑记》透漏《红楼梦》的惊人秘密

大同与《红楼梦》曹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华严寺有一通清顺治十三年所立的《重修大同镇城碑记》碑。

这块碑,上面有曹雪芹祖上曹振彦知府大同的一段经历。

1652年,曹振彦、曹玺父子与其幕友孙有光一起被派往大同任职。

曹振彦任大同知府期间,重修大同城,并与新任总督彭有德一起,指挥几万人马,整修城墙,修复马路,浚通了護城河,填平了乱衙门、兰池街、猪家衙门口等八个大坑,重修了鼓楼、太平楼、东门大桥、知府公署等重要建筑。

曹振彦还请旨免税,到所属各县筹集粮饷,重修了华严寺、通光北寺等重要古迹,迁民入城,安置分房,为老百姓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曹振彦由大同知府升任为两江盐运使。

两年后,时年58岁的曹振彦离职回京。

曹振彦离职大同时把曹家巷的家宅全部赠与了幕友孙有光。

后来,孙有光的一位兄弟孙思克进京与曹玺一起作了清宫的宫廷侍卫,其妹妹被选为顺治皇帝的宫廷秀女,继而义作了康熙皇帝的保姆。

孙曹两家为世交,孙氏妹妹义与曹玺成了亲。

由于曹玺之妻孙氏曾在宫中给康熙帝当乳娘,依仗着皇宫有人,曹家与孙家便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如此描述,“原来贾赦已将迎春许与孙家了。

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

因曹雪芹祖母孙氏是大同人,家中义有些当年从大同携带进京的家生仆婢和奶娘,曹雪芹早在幼年时便曾受其环境影响,耳濡目染,对大同方言非常熟悉。

《红楼梦》中,大同土语方言比比皆是。

许多人物也跟大同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

宋代大儒朱熹所书《易经》碑

朱熹是宋代大儒,历史上著名的理学集大成者。

他书写的《易经。

系辞》,经弟子蔡元定(人称西山先生)刻石后,存湖南常德学府。

明朝崇祯十一年,大同郡守屈钟岳依据早年拓片,摹刻而成。

这块碑,虽然是早年依拓片翻刻,但比较准确地磕出了朱熹书法的神韵。

朱熹本来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结构精巧,端庄稳健,苍劲有力,姿态雄肆。

可以视作是朱熹书法的代表作。

四大才子文征明的诗碑

华严寺还有一块明代艺术大家、“吴中四才子”文征明所书的《太湖》和《涵村道中》诗碑。

这块碑是山东临朐的明代督粮官请当地生员郜应麟摹刻。

历经战争洗礼,保存完好。

这两首诗作于嘉靖五年(1526),约文征明辞官的时候。

此碑不仅诗意好,书法也笔走龙蛇,挥洒自如,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常见的文征明的书法老辣,劲健,气势纵横,神韵不凡。

专家认为这是明代碑刻的精品。

壮观的华严宝塔和金碧辉煌的铜地宫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释迦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恢弘壮丽,蔚为大观。

塔下有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

从天花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全部用铜制造,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铜宫殿,也是全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

光是殿内,大到3米、小到33厘米的铜佛造像,就达到1000尊。

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惟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善化寺

唐代寺庙标配:

“迦蓝七堂”

善化寺俗称南寺,是大同禅林古刹,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问(713-741),原来叫开元寺,是唐明皇钦赐的庙号。

五代后晋时,改名叫大普恩寺。

辽代末年,大同遭到极大的战争破坏,“存者十不三四”。

金天会六年(1128)到皇统三年(1143),在同满和尚的主持下,先后用了15年时间重修。

元代,世祖忽必烈曾经“命江浙转运使通管,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

明代宣德三年再度修缮。

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赐名善化寺。

善化寺坐北朝南,面积近*****平方米。

最前面是天王殿(山门),中间是三圣殴,大雄宝殿位于最后面。

大雄宝殴右前方是普贤阁,左前方是文殊阁,还有东西两个配殿。

这,就是唐代佛教标准配置一一“迦蓝七堂”。

珈蓝七堂布局紧凑,主次分明,气魄宏伟,高低错落有致,呈现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特色的艺术形象,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辽金时期的寺院,为全国少有的古老建筑。

典型而绝妙的辽金建筑

三圣殴的建筑是辽金特有的形制。

三圣殿正面有明代塑主像三尊,中间是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像,这是《华严经》所说的莲花藏世界的教主。

左协伺为文殊菩萨(智慧),右协伺为普贤菩萨(理德),三尊像统称为“华严三圣”。

所以,大殿也叫三圣殿。

三圣殴建造于金代天会6年(1128),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最特别的是,殿外左右次间檐下,各出60度斜拱,围成一朵绽放的花朵式样,式样古朴繁复,新颖别致,又很好地起到了承载檐部重量的作用。

殴内,用辽金时兴的“移柱减柱法”,四根主柱和四根辅柱支撑梁架,顶部采用“彻上露明法”,没有天花,就像没有棚顶,显得内部特别高深而且敞亮。

斗拱出挑第二根比第一根缩短了三分之一,耍头也比《法式》要长,是辽代典型的批竹昂式。

等等。

“金碑”与南宋忠臣朱弁

三圣殴珍藏着一块重要的金代石碑。

这通石碑螭首龟趺,总高4.45米,宽1.28米,题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

碑身精雕细刻,字迹是颜体,雄浑典雅,俊逸挺拔。

碑文是南宋著名的文臣朱弁所撰写。

所以人称“朱弁碑”。

朱弁,是徽州婺源人,南宋通问副使。

他是宋代大儒朱熹的族叔祖。

他被派到云中跟金国议和,面对金国大将军粘罕的胁迫,他威武不屈,恪守气节。

议和失败,他被扣留在大同长达17年,在善化寺居14年。

在大同羁押期间,朱弁设馆教书,广泛接触平民,深受大同人民爱戴。

金碑所记的,正是善化寺在辽末保大之乱时被毁坏到金代圆满和尚募化重建的始末。

碑文文思并茂,书刻俱佳。

这是研究善化寺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也是研究辽代历史的重要证据。

金碑除了记述善化寺兴废过程,还提出了兴建寺宇、崇饰塔庙的目的。

朱弁认为,兴建寺宇崇饰塔庙,不仅仅是民众信仰的行善行为,也不仅仅是佛教建筑艺术普及行为,而是佛教积极“应世”,参与世俗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一种姿态和境界。

这种思想特别值得重视。

初唐大诗人王勃撰写的金碑

善化寺还有一块原文为唐初四杰之一王勃所撰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并序”碑。

唐永徽三年,赐建灵光寺(山西曲沃县),高宗专门下诏名人王勃撰写《释迦如来成道记》。

金代,此文流传西京,明昌元年(1190)刊刻而成。

这块碑是纯粹的佛教内容,用王勃最擅长的骈体文所写。

文中句句有典,记述了释迦牟尼是一生。

行文流畅华美,对账工整;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佛学造诣也很精深。

这块碑原碑额由元代著名书法家党怀英所写,可惜已经遗失。

金代塑像精品,鬼子母神像

善化寺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金代进行修缮。

殴内正面高大的连台上,塑有五方佛。

五佛正襟危坐,神情凝重。

正中为毗卢遮那佛,高4.05米,迦叶、阿难伺立两侧。

東西两壁前的砖台上,有金代所塑的二十四尊护法诸天像。

塑像形态不一,有的温文尔雅,衣冠楚楚;有的威猛粗狂,盔甲整齐,还有的娴静秀丽、盛装艳服等等。

这些金代塑像,各具情态,极具生活情趣。

是金代雕塑艺术中的精品佳作。

在这组群像中,鬼子母神像尤其传神。

鬼子母神像位于大殿东侧,高3.66,米,面部光洁。

心手相印,雍容华贵。

传说鬼子母原来是一个专门吃婴孩的恶魔。

佛祖为惩治她,就把她最小的儿子用钵隐住了。

鬼子母失去爱子焦急万分,来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

佛祖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尚且这样,别人只有一两个孩子还被你吃掉,他们怎么办呢?

鬼子母听后大悟,带领五百子皈依佛门,成为护法王。

鬼子母塑像左脚下方,有一青面红发小女鬼像,这就是鬼子母作恶时的形象。

它矮小,凶恶,丑陋。

工匠以此来衬托皈依佛门后鬼子母的高大、善良和美丽。

这种别出心裁的对比性雕刻表现手法,在雕刻艺术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五龙壁

善化寺山门前,有一座色泽艳丽、五彩斑斓的五龙壁。

大同素有龙壁之乡称号,有九龙壁,有七龙壁,有五龙壁,有三龙壁,也有一龙壁。

有琉璃的,也有砖刻的。

从这些龙壁,可以想见大同历史的辉煌灿烂。

这座五龙壁高7米,宽19.9米,厚1.48米。

全由琉璃砖制成。

这座五龙壁,原来是兴国寺前的照壁,建于明万历年(1573-1620)间。

1980年整体拆迁挪到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