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585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x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学习目标

节次

学习目标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反映

基础知识回顾

重点难点透析

一、正确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

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异同点比较

(1)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除蛋白质含量外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2)不同点: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的参与。

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

(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4、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胞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5、组织水肿的原因组织水肿俗称浮肿、虚胖。

其可能原因有:

(1)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如长期饥饿、大头娃娃现象等

(2)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代谢产物释放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3)肾小球肾炎:

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蛋白尿)

(4)淋巴结发炎或淋巴结切除:

导致淋巴回流受阻

(5)过敏反应:

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

【例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例2】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对于组织细胞来说,a、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参与组织pH的调控;组织液中的物质浓度和pH等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组织液回流受阻或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变式训练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增加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D.淋巴减少

答案B

解析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人体花粉过敏现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环境中三大组成成分间相互转变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渗透作用原理解决与之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多、回流少,使较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导致局部肿大,表现出过敏反应。

二、内环境的概念、物质成分、生理过程

1、正确理解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1)“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

(2)正常细胞外液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

(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即,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液体都认为是外界溶液。

2、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以分为三类。

(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

可分为三类:

(1)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2)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

(3)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之中。

4、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2)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3)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5、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的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例3】(2006年广东高考,2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答案A

解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1、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例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的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但是,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只是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儿童患佝偻病是体内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由于体内血液中钙浓度过高引起的,这些都不是稳态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

常见的错误是选A项。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和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并不是所有的酶促反应速率都加快,有的会减慢,甚至停止。

【例5】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

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答案D

基础闯关

1.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C

解析人长时间运动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2007年江苏,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A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组成成分。

3.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K+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C.人体中N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和皮肤

D.人在饮水不足时,通过减少排尿量就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答案A

解析水、无机盐的调节既有激素调节又有神经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2008年福州模拟)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A.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D.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

答案B

解析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细胞释放组织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浓度增大,组织液量增加,造成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化中,所以说内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

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并不是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只有存在神经调节的活动才有反射弧的参与。

6.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7.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D.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

答案D

解析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图中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且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

8.(2008年长沙联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答案D

解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它们在物质组成上相似,都含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以及激素等,因此选项A、B正确。

在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中,血浆和组织液间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间以及淋巴和血浆间的交换是单向的,因此选项C正确。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直接吸收,故选项D错误。

9.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周围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正常人组织间液体的量相对恒定,依赖于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体过多,即以上5种平衡失调。

10.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温度、渗透压和pH的相对稳定,而A为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稳态。

11.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是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

答案B

12.(2009年黄冈模拟)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当乳酸进入①血浆中时,因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其中乳酸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达到了调节pH平衡的目的。

1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通过分析该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4.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B;C。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请以图示表示a~d之间的物质交换:

(3)图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b与d之间隔以,b与c之间隔以,b的来源有,b的去向有。

(5)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a与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答案

(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

(3)d、aa、d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4)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液和血浆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15.(2009年济南质检)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

此外,还必须以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再依次滴入等量,测量pH并记录填表。

③对B组。

(3)结果预测

A组:

B组: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Na2CO3、乳酸pH试纸、滴管

(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乳酸(或Na2CO3)

③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2CO3(或乳酸)

(3)试管1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或升高),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试管1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或降低),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B.碳酸C.三磷酸腺苷D.钾离子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K+B.Na+C.C1—D.Na+和C1—

**6、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8、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纤维蛋白原B.激素C.淋巴细胞D.纤维素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正确的是()

10、高等动物体内细胞要获得O2和养料以及代谢废物的排泄都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A.消化B.呼吸C.循环D.排泄

11、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BC段变化的原因()

A.乳酸与NaH2P04反应生成H3P04

B.乳酸与血液中的02发生了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除掉了乳酸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12、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

13、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14、下列何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

A.毛细淋巴管堵塞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15、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节途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

结合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

16、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17、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B.5C.6D.10

﹡18、如图为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示意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的表示是错误的?

()

A.①中性粒细胞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

19、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20、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2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唾液、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23、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淋巴、组织液D.内环境

2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2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

C.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中D.注射胰岛素

26.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