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953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ocx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1章第2节

1.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

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可能会发生紊乱

答案:

C

解析: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有的人到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氧的含量降低,会因供氧不足、脑细胞供能不足而导致头痛,出现心跳加快、加快血液的运输能力、代谢紊乱的现象。

2.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环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当它发生剧烈变化时会使细胞不适应从而代谢紊乱。

而渗透压、血糖等不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只要偏离正常值都会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环。

3.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数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答案:

D

解析:

选项A,肝脏在血糖稳定中起作用;选项B,肺在维持机体氧的供给中起作用,还有调节pH的作用;选项C,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选项D,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

4.下图A~D的体温调节中,哪一途径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以导致死亡?

答案:

B

解析:

人体新陈代谢速率降低,导致体温降低,酶的催化作用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引起人的代谢不正常。

持续过冷的生活环境,可导致死亡。

5.人在发高烧时食欲降低,感觉食之无味,其原因是()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升高,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答案:

C

解析:

发高烧时,高温使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影响了食物的消化,从而使人有胀饱感,食欲降低。

6.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

-B.血浆中Cl浓度

C.血浆蛋白的分子质量

+D.血浆中Na浓度

答案:

C

+-解析:

血浆中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与Na、Cl浓度也有关。

7.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pH会略微下降,这是因为()

A.血浆中的水分减少了

B.血浆中的乳酸增多了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答案:

B

解析:

剧烈运动时,由于氧气供应量相对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少量乳酸,使pH略微下降。

8.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伤员,保持内环境的稳态能加大生存机会。

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机制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C.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

D

解析: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9.20XX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5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航天英雄杨利伟胜利完成航天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说:

“中国航天员飞行时穿着的航天服,材料和面料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是安全可靠的。

”由于太空环境极端恶劣,人在太空中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分钟也不能生存。

为保障航天员的正常生命活动,航天器和航天服都具有生命保障系统。

请结合内环境稳态的知识回答下面的有关问题:

(1)由于太空环境极端恶劣,人在太空中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分钟也不能生存。

说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的。

(2)人在太空中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被破坏。

(3)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

航天服应具有________,能维持与地面相接近的________,能提供________,能排出________等功能。

答案:

(1)有一定限度

(2)内环境稳态

(3)隔热防冷压力、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

结合已有知识对问题情景进行分析,探究新问题。

10.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和内环境稳态含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有直接关系

B.健康人的正常体温始终接近37℃,与气温变化关系不大,是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

C.健康人尿液成分和理化性质一般不因饮水多少而变化是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之一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将导致疾病发生答案:

C

解析: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是与内环境稳态关系最密切的四个系统,A正确;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正确;尿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必然导致疾病发生,D正确。

11.下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A、B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C、D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12.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要求,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

D

解析:

“等量”是排除数量多与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摇匀”有利于反应完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变化明显;血浆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变化。

13.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下面是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运动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不分解造成的

B.感冒病毒的入侵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C.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时,会使血浆中渗透压下降

答案:

C

解析:

人体血浆中具有对酸性物质进行缓冲的物质,但缓冲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长跑后一段时间内会感到肌肉酸痛。

感冒病毒在人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很容易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影响正常生理活动。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有利于保温;而水分散失会使渗透压上升。

14.有一类疾病属于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呼吸道阻塞、肺不张或肺炎等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的pH通常在________之间,当血中CO2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________,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液pH低于________,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分解成__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_,从而使血液pH保持相对稳定。

(3)病人从水果中摄入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________,该物质通过

________排出体外,因此血液pH不会升高。

(4)由上述看出,血液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们对于维持血液________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

(1)7.35~7.45H2CO37.35水和CO2

(2)下降NaHCO3乳酸钠、水和CO2

(3)NaHCO3肾脏

(4)H2CO3NaHCO3pH

解析:

CO2溶入水可生成H2CO3使pH下降,如果体内CO2积累过多,排出受阻,则会使内环境中CO2积累,pH下降而导致酸中毒。

血液中H2CO3/NaHCO3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可保持内环境pH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15.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为探究人体血浆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事先配制的缓冲溶液、量筒、试管若干支。

模拟人体内缓冲物质所调节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对B组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2CO3、乳酸pH试纸、滴管

(2)②等量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乳酸

③对B组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三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Na2CO3

(3)结果预测

(4)血浆pH解析:

(1)人体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吃的食物中含有碱性物质Na2CO3,它们都可以进入血浆,引起血浆pH下降或升高,所以模拟人体内缓冲物质所调节的主要物质是Na2CO3、乳酸。

由于需要测量血浆pH,pH试纸、滴管就是必需的实验用具了。

(2)探究人体血浆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实验对照思路为:

分别在等量的家兔血浆、蒸馏水、缓冲液中加入酸或碱,观察pH变化情况。

①分组编号,本题实验设计了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应编号(步骤①);

②设置对照实验,即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pH并记录入表,与A组不同,B组3支试管后来滴入的是等量的Na2CO3(步骤②③)。

(3)实验结果的预测,蒸馏水中加入酸或碱后pH有明显变化,而家兔血浆、缓冲液中加入酸或碱后pH基本不变。

(4)根据实验现象,家兔血浆和缓冲液的pH变化相同,得出实验结论为:

血浆pH相对稳定是由于存在缓冲物质。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人教版必修3)

主备:

杨宏伟审核:

高二生物备课组20XX年.9.12

【学习目标】

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自主学习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特点

动态变化:

内环境和处于动态平衡中。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经典解释:

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

主要调节机制:

调节网络。

稳态失调:

人体维持稳态的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均会遭到。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是机体进行的。

一、问题探讨

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讨论1:

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

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

响?

讨论2: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二、“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汇报

6:

00

9:

00

12:

00

15:

00

18:

00

21:

00时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三、想一想: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哪些?

调节这些生理过程的系统有哪些?

四、对调节机制的认识:

1法国贝尔纳观点:

2美国坎农观点:

3目前观点:

五、引出概念。

1、稳态的概念:

2、特点:

六、当堂训练

1.机体的调节系统包括()①神经系统②内分泌系统③淋巴系统④免疫系统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的一对缓冲物质的是()A.H2CO3/NaHCO3B.NaHCO3/Na2CO3C.HCL/NaOHD.HNO3/NaNO3

5.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会略微下降,这是因为()A.血浆中的水分减少了B.血浆中的乳酸增多了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D.血浆中的K+减少了

6.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2-O2平衡A.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7.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C.适当撤减衣被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8.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9.下图是某同学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有关概念图,试回答:

(1)在图中方框内标出有关内容。

(2)图中列出了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项重要指标,健康人这三项指标具体正常值如何?

你还知道哪些重要的稳态指标的正常值?

10.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之外,还有,A和B的交换是通过(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

(6)和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教案

五,教学过程:

导课:

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给予的表格---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

-------------------

(1.一般不超过1℃。

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总结: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一、环境的动态变化

让学生根据总结以及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说明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教师强调: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教师提问:

除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外,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

呢?

(突出和深化概念)

让学生结合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解释:

关于稳态定义的深化:

1.内环境稳态不仅仅指温度,PH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

2.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较小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稳态的呢?

下面我们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得出结论: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结果。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