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6292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docx

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经典习题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单选题

1.图示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④⑥组成的,它们之间均可相互渗透

B.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①,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④

C.⑥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某人不小心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其内的液体成分是⑥

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酸、性激素、抗体和尿素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K+

C.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中的pH会略有降低

D.同一生理状态下,寒冷环境的机体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的机体散热量

3.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

下列有关正常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氨基酸、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4.图中实线是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正常曲线。

图中虚线是经某种方式处理后,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异常曲线。

则该处理方式是()

A.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

B.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

C.药物处理阻断Na+通道

D.药物处理阻断K+通道

5.将离体的神经纤维放入等渗氯化钠溶液中保持活性,图1表示用灵敏电流计测量其膜内外的电位,图2表示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A→B的过程,相当于图2中AC段的电位变化

B.适当降低膜外Na+浓度,在适宜条件刺激后图2中A点下移

C.图2中C点后膜上K+通道开放,引起的K+外流不消耗能量

D.在适宜刺激的基础上继续增大刺激强度,C点的电位不会发生变化

6.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Honjo),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T细胞功能往往是被抑制的,这两位科学家发现,T细胞表面的CTLA-4蛋白和PD-1分子会对肿瘤细胞“手下留情”。

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量减少

B.人体所有细胞都有CTLA-4基因和PD-1基因

C.对癌变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注射对抗CTLA-4蛋白和PD-1分子的抗体,激活T细胞,可有效治疗恶性肿瘤

7.科研新发现,溶菌酶竟能“对战”幽门螺杆菌。

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具有杀菌作用,它由129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折叠而成(如图)。

下列关于溶菌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菌酶的结构决定其功能

B.溶菌酶在形成过程中脱去了128个水分子

C.溶菌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8.如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丁、戊、己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高尔基体更发达

C.过程④的完成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HIV侵入人体后,图1和图2所示的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9.图示是为理解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以下对此数学模型应用正确的是()

A.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促进生长作用,则a为根,b为茎

B.若x表示HIV浓度,y表示细胞数量,则a为B细胞,b为T细胞

C.若x表示进食后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D.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0.果汁和雪碧等都是常见的饮料,有时候饮用后感觉更渴了。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饮用高糖的果汁和雪碧后尿量会减少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产生渴觉

C.感觉更渴是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

D.饮用高糖饮料会引起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11.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小檗碱的降糖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小檗碱通过抑制去乙酰化酶SIRT3来促进葡萄糖摄取并抑制体内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调节的过程中只有体液调节参与

B.若尿液中含糖则说明某人已经患糖尿病

C.小檗碱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等细胞

D.组织细胞上的小檗碱受体与胰岛素的受体相同

二、综合题

12.图1表示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图2是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激素A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

(2)图1中血糖浓度第二次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I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饮现象,请用文字和箭头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具体调节过程_。

(4)图2所示的两种糖尿病中,________(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糖尿病有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B细胞或其他细胞造成损伤而引起的,在免疫学上把这样的疾病称为__________。

三、非选择题

13.下图表示哺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X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Z激素是性激素,请分析回答:

(1)冬天,当我们从教室走向寒冷的室外,体内________激素(用图中字母表示)分泌增加,从而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

(2)X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是因为______________,从图示可以看出,X激素的受体和Z激素的受体在分布上的差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raves氏病”是由于患者机体产生的抗体与X激素有相同的生理效应而引起的(甲图所示)。

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血液中Y激素的含量高,而引起X激素的含量_____________,该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调节。

(4)细胞外的Z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Z激素能影响靶细胞遗传信息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液,④是血浆,⑥是组织液,⑦是细胞内液,①④⑥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④⑥组成的,血浆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转化为淋巴,淋巴可以转化为血浆,A错误;

B、②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③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④血浆,B错误;

C、⑥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C错误;

D、某人不小心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其内的液体成分是⑥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水平衡调节过程,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PH的稳态维持,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的液体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B

【解析】

【分析】

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

A.氨基酸、性激素、抗体和尿素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B错误;

C.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中二氧化碳增多,pH会略有降低,C正确;

D.同一生理状态下,寒冷环境的机体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的机体散热量,D正确。

故选B。

3.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A.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正确;

C.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剧烈运动后血浆pH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

D.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和调节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对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B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

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

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

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恢复静息电位时降低,静息电位是K+外流造成的,说明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综上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理解“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即静息电位。

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即动作电位。

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

【详解】

A.图1中A→B的过程就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相当于图2中AC段的电位变化,A正确;

B.适当降低膜外Na+浓度,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导致图2中C点下移,B错误;

C.图2中C点后膜上K+通道开放,引起的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正确;

D.在适宜刺激的基础上继续增大刺激强度,C点的电位不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恶性肿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量减少,A正确;

B、人体所有细胞都有CTLA-4基因和PD-1基因,只是在T细胞中表达,B正确;

C、对癌变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注射对抗CTLA-4蛋白和PD-1分子的抗体,能够激活被抑制的T细胞,从而效治疗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

C。

7.D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分子:

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详解】

A.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是蛋白质功能的基础,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溶菌酶是蛋白质,是由129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所以在缩合反应时脱去128个水分子,B正确;

C.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D.溶菌酶是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不能针对性杀灭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和蛋白质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8.A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

(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细胞丙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细胞甲是B细胞,细胞丙是浆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抗体,其细胞内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B正确;

C、过程④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发生,D正确。

故选:

A。

9.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

曲线a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增大,后趋于平衡;曲线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减小,后趋于平衡;两者呈负相关。

【详解】

A、根对生长素敏感,高浓度生长素对根起抑制作用,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生理作用,则a为茎,b为根,A错误;

B、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因此HIV浓度升高后,T细胞数量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B细胞不会增加,B错误;

C、机体刚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较高,需要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不再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是拮抗作用,所以两者曲线变化相反,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C错误;

D、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生物体呼吸作用、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0.C

【解析】

【分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

A.人一次性饮用大量的高糖溶液,细胞不能对过多的葡萄糖进行存储、利用和转化,葡萄糖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并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尿量增加,A错误;

B.渴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B错误;

C.饮用高糖饮料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渴觉,C正确;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储存和释放,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要求考生掌握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明确水平衡中枢在下丘脑,渴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11.C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过程。

血糖平衡调节:

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

A.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A错误;

B.正常人一次性食用大量糖分,也会出现尿糖现象,B错误;

C.据题可知,小檗碱能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等过程来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

D.受体具有特异性,不同信息分子的受体不同,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但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12.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加强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Ⅱ型Ⅱ型糖尿病不是由于缺乏胰岛素引起的,而是由于靶细胞上缺乏胰岛素受体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据图1份析,血糖浓度开高时,A激素含量升高,表示胰岛素;B激素含量下降,表示胰高血糖素。

据图2分析,①表示胰岛素,②表示胰岛素受体;某抗原的结构酷似胰岛B细胞膜的某结构,则因该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从而使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异常,而导致|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所以在临床中Ⅱ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详解】

(1)图1中激素A是胰岛素,其作用机理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2)图1中血糖浓度第二次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加强。

(3)I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饮现象,具体过程如下:

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4)图2所示的两种糖尿病中,Ⅱ型糖尿病不是由于缺乏胰岛素引起的,而是由于靶细胞上缺乏胰岛素受体,故Ⅱ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

(5)糖尿病有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B细胞或其他细胞造成损伤而引起的,在免疫学上把这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血糖浓度变化影响激素的分泌,分析两种糖尿病的成因,属于中档题。

13.Y神经—体液(神经—激素)甲状腺细胞膜表面有X激素的特异性受体X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表面,Z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质中降低(负)反馈自由扩散Z激素与受体蛋白结合,促进有关基因转录形成mRN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由激素调节有关的题目,先解读题图获取信息,然后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解答。

据图分析可知,X是促甲状腺激素、Y是甲状腺激素、Z是性激素。

【详解】

(1)由题图可知,Y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2)由题图可知,X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是因为甲状腺细胞膜表面有X激素的特异性受体,从图示可以看出,X激素的受体和Z激素的受体在分布上的差异表现在X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表面,Z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质中。

(3)由题意可知,“Graves氏病”是由于患者机体产生的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相同,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也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与正常人相比,患者体中的甲状腺激素的量较高,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下降,该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4)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性激素进入细胞后与细胞质内的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从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有关基因进行转录形成mRN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