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069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洪山区部分学校九年级十月联合测试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

英格中学命题人:

英格九年级语文组审题人: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

全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共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疫情挑战,湖北省医务工作者和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踊跃参与。

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坚守在一线岗位民警许小峰……无数最美逆行、无数挺身而出,构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守护着人民健康。

A.闻令即动 众志成城逆行出征 

B.逆行出征 闻令即动 众志成城

C.众志成城逆行出征 闻令即动 

D.逆行出征 众志成城闻令即动 

答案:

B。

“湖北省医务工作者和援鄂医疗队员”是“逆行出征”,“闻令而动”的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广大群众”是“众志成城”。

根据语言搭配习惯来进行选择,先排除,后优选。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灵静谧,宛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

B.一段时间以来,湖北省各地举行盛大仪式,热烈欢送援鄂医疗队胜利凯旋。

C.采取各种办法提高餐饮业服务人员的水平,是当务之急。

D.这家企业能否扭亏为盈,取决于其改革创新的决心与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答案:

B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B句“胜利凯旋”语意重复。

其余三项均无语病,故此题选B。

判断病句首先要熟悉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然后可采用审读法、逻辑法、语法等方法来判断。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

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茫茫洞庭湖,尽收眼底。

杜甫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阳城”就是真实的写照。

 

C.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扫除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新出现的生态领域、民生领

域等过去旧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

D.在多个场合,李兰娟院士都提到了“四抗”,早期抗病毒治疗、进行危重病人的抗

休克治疗、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

答案D,“四抗”后的逗号应为冒号。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当代中国,国学正被人们重新认识,很多小朋友又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些民办国学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

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

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

“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

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

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

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

“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

”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

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

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

“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

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

“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

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

“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

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

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

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4.对于私塾,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私塾承担着古代下层教育的重任,孩子们上私塾只能进行基本的读书识字,并不参与上层社会的竞争。

B.私塾是民办的教育机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官学”相对,共同承担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重任。

D.只要我们搞定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可以穿越到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

5.对于私塾的教学内容,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A.在古代私塾,儿童们通过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来培养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也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历代私塾的教学要求是:

“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要受罚。

C.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

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

D.古代私塾不但传授文化课程,同时也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6.对于私塾的管理,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古代私塾盛行体罚,学业或者品行不合格者都会受到相应的惩处,有时还会惩处家长。

B.私塾老师会通过“日考”“月考”“季考”等来检查学生的功课,并将成绩排名,成绩不好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C.明代私塾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

D.古代私塾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来分班,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要想进入“上舍”,必须努力学习。

答案4C(对应第二段内容)

5B(这是宋代小学的要求)

6D(原文是“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落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浴蚕:

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写乡村景致,鸡鸣、农舍、修竹、清溪、小桥,构成一幅静谧的山村风

景画。

B.第三句写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透着亲切,虽然农事繁忙,但家庭成员关系和

睦,其乐融融。

C.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开在庭院枝头。

一个“闲”字,衬托出农

家生活的悠闲舒适。

D.全诗描写了山村幽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农家景致,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之情。

答案C,作者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出村民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呼?

对曰“可.”阖庐曰:

“可试以妇人乎?

”曰:

“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妇人曰:

“知之.”孙子曰:

“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

“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①,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

“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

“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

“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

“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②,无敢出声。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

【注释】

①鈇钺(fūyuè):

斫斧、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

②规矩绳墨:

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令持戟持戟:

拿着戟

B.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左右:

身边的人

C.约束既布既布:

宣布完了

D.见且斩爱姬,大骇大骇:

非常震惊

答案B左右:

左右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

B.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

C.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

D.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

答案B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名武,是齐国人。

因为他精通兵法,所以被吴王阖庐接见。

B.孙子告诉那些妇人,向前,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向右,就看左右手所对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

C.孙武在反复交代清楚规则后,妇人们仍不遵照号令行事,于是就杀了两队队长以威慑吴王的两个爱姬听从他的号令。

D.吴王终于任命孙武做了将军,后来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克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各国名声赫赫。

答案C是杀了担任队长的两个爱姬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6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呼?

答案:

先生(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全)看过了,可以用来试一试训练(指挥、统率)士兵(军队)吗 ?

“子”“尽”“勒兵”翻译各1分,问句语气带疑问词1分,句意正确2分

翻译

孙武是齐国人.以兵法进见吴国国王阖庐.阖庐说:

"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用来试一试训练士兵吗 回答说:

"可以."阖庐又问:

"可以用妇人来试试吗 "孙武回答:

"可以."于是吴王允许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分任队长,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向她们下令说:

"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 "妇人回答说:

"知道."孙武说:

"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就看背的方向."妇人说:

"是."军法纪律已经宣布完了,于是又设立起军中的刑具,然后又三番五次地讲解纪律.于是才击鼓传令让她们向右看,宫女们放声大笑.孙武说:

"纪律不明确,申述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在心,这是将帅的罪过."于是又三番五次地宣讲纪律命令而后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仍旧大笑不止.孙武说:

既然已经明确了却不依照法令去做,这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说着就预备将左右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从台上看到自己的两个爱妃将被斩首,大为惊骇,赶忙派遣使者传令说:

"我已经知道将军您能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斩杀她们."孙武说:

"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把两个队长斩首示众.任用下一名为队长,于是又击鼓发令.宫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符合军令要求,没有再敢出声嬉笑的了.从此阖庐知道孙武能用兵,最后终于用他为将.后来吴国往西破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往北威震齐,晋两国,名声显扬于诸侯国间,实在是受到孙武兵法的巨大影响。

五、(26分)

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只见军师吴学究引着一行人马,都到庄上来与宋江把盏贺喜。

宋江与吴用商议道,要把这祝家庄村坊洗荡了。

石秀禀说起:

“这钟离老人仁德之人,指路之力,救济大忠,也有此等善心良民在内,亦不可屈坏了这等好人。

”宋江听罢,叫石秀去寻那老人来。

石秀去不多时,引着那个钟离老人来到庄上,拜见宋江、吴学究。

宋江取一包金帛赏与老人,永为乡民:

“不是你这个老人面上有恩,把你这个村坊,尽数洗荡了,不留一家。

因为你一家为善,以此饶了你这一境村坊人民。

”那钟离老人只是下拜。

宋江又道:

“我连日在此搅扰你们百姓,今日打破祝家庄,与你村中除害,所有各家赐粮米一石,以表人心。

”就着钟离老人为头给散,一面把祝家庄多余粮米,尽数装载上车;……当有村坊乡民,扶老挈幼,香花灯烛,于路拜谢。

宋江等众将一齐上马,将军兵分作三队摆开,前队鞭敲金镫,后军齐唱凯歌,正是:

盗可盗,非常盗;强可强,真能强。

只因灭恶除凶,聊作打家劫舍。

地方恨土豪欺压,乡村喜义士济施。

众虎有情,为救偷鸡钓狗;独龙无助,难留飞虎扑雕。

谨具上万资粮,填平水泊;更赔许多人畜,踏破梁山。

12.选文叙述了什么故事?

(3分)

梁山义军(打破祝家庄后)厚待乡民。

1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义军的什么特点?

(3分)

除暴安良(爱憎分明)4分。

只答到为民除害(灭恶除凶)2分,或接济他人(善待百姓)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端午:

苏东坡钟情的节日

刘隆有

①华夏诗国,诗人多如繁星,王国维却只特别推崇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轼,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此四人者。

而四人中就有两位──屈原和苏轼,与端午联系至为深切。

纪念屈原,已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内涵。

苏轼在端午节里挥洒的词作,倾情赞颂仗义扶危的友情、官民同乐的欢情,则给这个古老的节日,于纪念先贤、驱避五毒、赛龙舟、吃粽子等丰富多彩之中,注入了温馨的人间真情,感人至深。

②据《苏轼年谱》,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农历五月五日,杭州游人都登上十三间楼欢度端午,苏轼赋《南柯子·杭州端午》,“与民同乐”: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③美是滋养人类心灵的尤物。

但美易遭摧,需要尽心呵护。

杭州之美,名扬天下,而杭州之美主要得之于西湖,得之于水。

苏轼一生,两次到杭州任职,两次都主抓理水治湖,治绩斐然,有力地拯救并发展了升华了西湖之美,他是西湖的护美使者。

④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苏轼任杭州通判两年半,其间,协助知府疏浚著名的钱塘六井,保证了州城饮用水的质量。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府,次年即组织疏浚西湖。

苏轼看到西湖因久不疏浚,已淤塞过半,湖水加速干涸,长满野草,估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他上疏朝廷,痛心地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倘若“杭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经过他的争取,浚湖工程终于在元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开工,百姓欢欣鼓舞,踊跃投入。

到端午这天,不少人来到十三间楼,饮酒放歌,热热闹闹,既庆佳节,又庆浚湖开工。

十三间楼在杭州城的钱塘门外,苏轼经常来这里办公。

百姓到此欢庆,明显有感谢苏轼之意。

这让一贯亲民的苏轼颇感欣慰,深受鼓舞,激情汹涌,化而为词,将一场官民同乐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意象、意境、意味俱佳。

⑤远山如眉,与歌者的秀眉并美;湖光与目光相映,闪耀着畅饮的醉意。

满城游人都到十三间楼欢聚,盛况空前,再用不着羡慕杜牧笔下唐朝的扬州。

粽子味美,菖蒲酒香甜,酒杯斟得满满。

谁又唱起了《水调歌头》,美妙的歌声飞向远方,绕碧山婉转,天边几朵暮云听得陶醉,一时间,竟忘记了飘动。

⑥钱穆《国史大纲》称赞苏轼苏辙兄弟对世务“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

”的确如此。

苏轼做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处,总是坚持调查研究,故其谋政多精确而睿智,施之于政,多见实效。

苏轼治理西湖更是如此,既投入了满腔为民兴利的爱意,也展示了高超的施政艺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也曾疏浚西湖,引水灌田千余顷。

自那以后,历代相延,疏而浚之,成为治理西湖的唯一法宝。

苏轼漫步湖上,详观细察深思,久之,灵感突降:

倘若沿袭旧法,将淤湖的污泥杂草从湖中掏出,如今湖中污泥杂草极多,望之如云,掏出后,堆放到哪里去?

西湖很大,南北相距三十里,人们绕湖而行,一整天也打不了个来回,这问题也需解决。

何不来个废物利用,就将湖中淤塞之物在西湖中筑一条长堤,以通南北,则淤物去而行者便,岂不一举两得?

治湖工程按苏轼的妙思进行,一挥而就。

长堤修成,苏轼又命“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

又是一举两得:

既适用,又增美。

杭州百姓欢喜不尽,亲切地把长堤称作“苏公堤”。

⑦西湖美,美如画。

这美既属天生丽质,更多诗人护美之笔。

游览西湖,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默诵苏轼的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也请注意:

元祐五年宋朝那个端午,那个端午节里诗人苏东坡与杭州百姓共庆治湖,官民同乐的欢情,特别是那欢情中所展示的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同样值得追忆。

14.阅读第①段,思考作者所说的“苏轼在端午节”“注入了温馨的人间真情”其中“人间真情”指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①仗义扶危的友情;②官民同乐的欢情;

15.作者评价苏轼词作“意象、意境、意味俱佳”,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苏词的“意象”和“意境”分别指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①意象:

山、湖、楼、人、酒、粽、歌、云;(写出三种得1分,共2分)

②意境:

官民同乐(与民同乐);(2分)

16.钱穆称赞苏轼苏辙兄弟对世务“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

”阅读第⑥段,简要说说苏轼聪明的具体表现。

(6分)

①坚持调查研究,施政实效明显。

②废物利用,在湖中筑堤,以通南北,一举两得。

③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既适用,又增美。

(每条2分,意思到位即可,照抄原文得一半分)

17.结合全文回答,为什么说苏轼“有力地拯救并发展了升华了西湖之美,他是西湖的护美使者”?

(6分)

①拯救:

面对西湖淤塞荒芜,上书朝廷,推动浚湖工程;

②发展:

筑苏堤于湖中,增添自然景观;

③升华:

赋诗作词,与民同乐,增加人文景观。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8、19题。

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现。

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奋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等,都是自强不息的表现。

文慧中学为了激发同学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准备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8.文慧中学九年级

(1)班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

你作为组长,请你为本次活动安排合理而具体的步骤,让同学知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表述清楚每一步该做的具体事项。

(至少包含三个步骤)(3分)

答案:

1.组织成员讨论,确定演讲主题。

2.组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3.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演讲比赛。

19.文慧中学九(六)班的张才辉同学,父母双双残疾,家庭贫困,生活十分困难。

许多爱心人士愿意捐款救助,但都被他婉言拒绝。

坚持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帮忙妈妈打理早餐店,维持生计,供自己上学。

班上有同学认为他很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00—200字。

(5分)

评价标准:

1.观点明确。

2.内容围绕主题“君子自强不息”并结合事例分析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同学:

上课听讲认真,作业从不晚交,按家长安排,周末奔波在各种补习的路上,但成绩依然徘徊不前。

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公司员工:

每天准时上下班,份内的工作从不耽搁,日复一日做着能轻松搞定的事情,可35岁了还拿着25岁时的工资。

有的勤奋,其实只是在认真的重复和敷衍,时间的流逝并不一定能带来能力的增长。

世界永远不会奖励认真敷衍的人。

只有真正热爱所做的事,才有可能不断突破自我,获得进步。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题意解读:

只有真正热爱所做的事,才有可能不断突破自我获得进步。

写作重心应该是在阐述热爱带来的行动,与突破自我获得进步之间的关系,泛泛地谈热爱带来成功,只能算题意表达缺陷。

题意的逻辑事理是:

只有热爱,才会积极思考,提高效率,获得进步;只有热爱,才会有创造;只有热爱,才会接触到更多未知,突破自我;只有热爱,才有勇气打破自我的舒适区……

题意表述:

只有真正热爱所做的事,才有可能不断突破自我,获得进步。

题意支撑要素:

1、热爱所做的事——正在做、已经在做的事;

2、热爱的行动——区别于简单重复和敷衍的积极态度,可理解为积极思考,提高效率,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打破自我舒适区,勇于挑战等;

3、结果——突破自我,获得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