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619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吨的认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吨的认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吨的认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吨的认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吨的认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吨的认识教案.docx

《吨的认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吨的认识教案.docx

吨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

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

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

你们看谁来了?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

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

“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

”小熊说:

“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1吨有多重呢?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

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

1吨=1000千克。

  师:

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

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

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启发学生思考:

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

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

(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

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

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

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

哇!

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

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如: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

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

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

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

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

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5、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

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

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

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

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

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

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

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吨的认识”这节课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

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

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

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

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

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

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十、教学反思: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

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

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

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

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

十一、课例点评:

“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

“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

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

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

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

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

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的观念。

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

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吨”的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

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

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其一,因体验而生动。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

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

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

其二,因体验而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在文化中升华。

任何教学都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数学课也不例外。

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升华感情。

首先利用精选的教学内容,精致的教学语言以及恰当的幽默点缀,使课堂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堂上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生动与有趣。

其次,课的结束时教师送给学生的话,让这一课更是余韵悠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秘;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期望,体会到了教师的苦心,对教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