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1701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docx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中华人们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1.颁行

2000年10月31日由九届人大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2.内容共4章28条

第一章总则:

本法律适用的范围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重申“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章使用:

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另有法律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管理和监督:

执法主体是政府;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颁布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审核外国人名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企业和商品名称、广告用字。

第四章附则:

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3.相关问题

(1)通用语言文字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2)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

(3)规范汉字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和未整理简化的汉字,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推行,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定文字。

(4)简化汉字的规范标准:

简化字: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简化汉字2236个,1986年《简化字总表》,简化汉字2235个。

异体字:

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后来恢复了28个。

字形标准:

以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形为标准。

(5)推广普通话方针的改变:

1955年“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4.颁行的意义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确立和规范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把语言文字的运用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

(3)4个有利于:

促进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地区、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4)4个重大意义: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文化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三大语文运动

即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1.切音字运动

(1)定义:

切音字即拼切汉语语音的字母,运动指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运动。

(2)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的原因是汉字难学,西方教育普及得益于“切音为字”。

(3)第一个设计拉丁化拼音方案的人为卢

章,著作《一目了然初阶》,拼写厦门方音。

(4)制定课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形成运动,推出27个方案,王照《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楷书笔画记录官话,推行最广、影响最大。

(5)形成两大潮流:

拼音字母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拼写对象以拼写官话为主。

(6)意义:

对二、三十年代的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汉语拼音方案影响巨大。

2.国语运动

(1)定义:

国语类似今天的普通话,指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推行的、把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运动。

(2)老国音的形成

A.“国语”最早提出“国语”的是吴汝纶,1911年《统一国语办法案》之后,该词通行开来。

B.1913年,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采用“国语”名称,通过了拼写国音的字母——国语注音字母,编写了《国音字典》。

C.国语注音字母的特点为:

“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规定了调类,没有调值。

D.老国音的缺点:

缺乏严格的语音标准,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做不到。

(3)京国之争

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

1920年,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改造,主张以北京音为国音标准。

(4)新国音的形成

A.1919年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来颁布了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制定了“国音字母第二式(国语罗马字)”,调整了国音标准。

B.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采用北京音标准,相对于读音统一会议定的老国音而言,成为“新国音”。

C.1932年,教育部公布了《国音常用字汇》,以北京音为确定汉字注音的标准,是整理现代汉字的一块里程碑。

(5)国语运动的意义:

议定并推行了国语注音字母;使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国语深入人心。

(6)国语运动的经验:

推行共同语,必须以一地的、一种活的语言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而非五方杂音;民族共同语必须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3.白话文运动

(1)定义:

”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

(2)历史:

先秦言文一致;唐宋白话文产生;元明清白话小说流行;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白话文学为正宗文学之后兴起了白话文运动。

4.三大语文运动的关系

切音字运动以提倡文字改革、制定拼音字母为目的,因语音标准引发了国语运动,国语运动推广了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给口语以规范;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给书面语以规范;三大运动合一,促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最终形成。

三、关于普通话

1.定义: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

2.普通话的语音为什么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1)在北方话区域诸城市中,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

金、元、明、清、新中国都有北京为国都,800多年来,影响一直在增强。

(2)一种共同语的语音标准必须以某个城市的语音作为标准。

首先,共同语必须以城市语音作为标准,而且以市区为主,历史上读音统一会的“兼顾南北”的老国音的失败就是反证。

其次,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最大,最适合最为语音标准。

第三,城市语音受书面语的影响较大,比较稳定。

(3)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指以北京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而言,有些土音不能吸收,比如儿化只吸收了一部分。

3.普通话的词汇为什么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民族共同语必须以某一个方言作为基础,凭空创造的共同语难以实行。

(2)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有突出的优势。

首先,北方方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很大。

其次,北方话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

现在的书面语——白话,就是在唐宋时期北方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用白话写成的四大名著在全国的流传,扩大了北方话的影响。

第三,北方话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使用北方话的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

第四,北方话通行的地域广阔,几乎遍及全国:

长江以北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处东南角的全部,广西北部和湖南西北角,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汉族地区,从酒泉到南京,从哈尔滨到昆明,高度一致。

第五,北方话词汇系统具有一致性,双音节词占优势。

(3)普通话不排除其它方言中的有用成分。

普通话要吸收方言词汇丰富自己。

4.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含义是什么?

(1)以著作即书面语为标准,因为其严密精练,具有规范性。

(2)以白话文著作为标准,排除了文言文。

(3)以现代白话文为标准,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白话文著作。

(4)书面语著作必须规范,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国家文献,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等人的著作。

四、语言文字的9个标准

1.汉语拼音方案1958

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6.1.22发布,1996.7.1起执行

3.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

4.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PSC1997.12

5.简化字总表1986

6.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共7000字

7.标点符号使用法1995.12发布,1996.6.1实施。

8.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2,338组异形词,比如“按语”取代“案语”

9.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2001.6.1实施,ü可写作u的,用U键,只能写作ü的,用V键。

第二节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阐释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1.定义:

我国1958年公布的一套汉语拉丁化字母拼音方案。

2.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

在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附:

注音字母:

1918年公布,1913年改称注音符号,是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符号,共38个字母,不便国际交流。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构成及使用规则

(一)构成

1.字母表:

规定了格特体的书写形式、字母排列顺序、读音。

2.声母表:

21个声母,不过普通话有22个辅音,另有ng。

3.韵母表:

按照开、齐、合、撮四呼排列,列出了35个韵母,缺少舌尖韵母[(的韵母)和[](zh,ch,sh,r的韵母),舌面前半低元音[](ie,üe的韵腹),卷舌元音[](即er)。

4.声调符号:

含调类和调值。

5.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字母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发生混淆时用。

6.音节的拼写规则

(1)隔音字母y、w的使用

概括为“加”和“换”。

A.i行韵母只有一个元音时,前加y,成yi;有两个以上元音时,i改作y;

B.ü行韵母前加y;

C.u行韵母只有一个元音时,前加w,成wu;有两个以上元音时,u改作w。

(2)韵母iou、uei、uen的省写式

和声母相拼,省略韵腹,写作iu、ui、un;成零声母音节时,要使用y、w。

(3)上两点的省略

同j、q、x相拼,ü上两点省略;同n、l相拼不省。

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与语音的配置关系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和语音配置的总原则:

尽可能适应世界习惯,但必须照顾汉语的音值、音系;字母减少到最少,拼写灵活性提到最高。

1.舌面音声母的字母配置:

取消了g,k,h方案和j,ch,sh方案,配置了j、q、x,便于学习,提高了拉丁字母的使用率。

2.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字母的配置:

用z,c,s和zh,ch,sh。

3.关于清浊音:

汉语声母没有清浊音的对立,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所以用b代表[p][b],p代表[p]。

4.关于舌面前圆唇元音ü:

因字母表没有,援引德语的例子,在u上加了两点。

5.舌尖元音[][]的字母配置:

因为[i][][]互补,即zh、ch、sh后面不出现[i],j,q,x后面不出现[][],所以都用i。

6.关于iou,uei,uen的拼写:

iou:

在上声、去声音节中,o读音明显;在阴平、阳平音节中,o读音不明显;按照简化的发展规律,省o写作iu。

uei,uen:

在g,k,h后面,e读音明显;在舌尖音声母d,t,n,l,z,c,s,zh,ch,sh,r后面,e读音不明显;按照简化原则,省e写作ui,un。

7.[u][y]分别写作ong、iong,没有写作ung和yng,是因为前者更醒目;[au][iau]写作ao,iao,没有写作au,iau,一是因为前者更醒目,二是避免和an,ian混淆。

四、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音节的拼写规则(见指导书p237附录二)

2.正词法规则

第三节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一、普通话怎样构成一种系统

1.有自己的语音单位:

22个辅音,10个元音,4个声调,发音单位构成了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别的音段。

2.有自己的组合规律:

一声一韵,前声后韵,声韵相拼构成音节,共21个辅音声母,39个韵母,4个声调。

3.音位和音位变体:

能够区别意义的音素叫音位,不区别意义的、处于互补关系的音素叫某个音位的变体。

比如a,A,。

4音位的聚合:

具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聚合成类,比如zh,ch,sh,r为舌尖后音。

二、普通话声母系统的特点

1.送气和不送气对立。

强辅音:

送气的辅音。

2.塞擦音丰富,都有同部位的擦音相配。

3.有舌尖后浊擦音[]。

4.能分别[n][l]。

三、普通话韵母的结构分析及其分类

1.结构分析:

声母、韵头(i,u,ü)、韵腹(元音)、韵尾(元音或辅音)。

一个音节分音质成分和非音质成分,前者指辅音、元音或者声母、韵母,后者指声调等。

2.韵基:

组成韵母系统的基本成分,也即去掉韵头的部分。

3.顺同化:

前面的音素对后面音素的同化,比如声母j使韵母舌面化,所以后面只出现舌面较高的i、ü等,不跟u。

4.逆同化:

后面音素对前面音素的同化,如韵尾[]对韵腹[a]同化为后[];韵头u使声母圆唇化,比如“乖”kwuai。

5、韵母的分类

(1)根据音素数量分:

单韵母、复韵母、鼻音韵母,复韵母又分为前响、中响、后响,鼻韵母又分为舌尖、舌跟。

(2)根据韵头的有无和性质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

(3)根据韵尾不同分为:

开尾韵、元音尾韵、鼻音尾韵。

四、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音位系统

1.严式标音:

按照实际音值用不同的音标和附加符号一一记录,叫严式标音。

2.宽式标音:

用一个音标兼赅几个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素。

第二章词汇

第一节词和词汇

一、词的确定

1.确定词的意义

(1)有助于阅读理解。

“这个计划分为期五年的一般课程和六年级的深入课程”。

(2)有助于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96.7.1)根本特点:

分词连写。

(3)有助于语法分析。

一般层次分析,要求分析到词为止,语法分析是否结束,就需要判断所有划分出来的结构成分是否都是词。

2.判断词的方法

(1)最小且能单说

(2)能否充当词组或句子的成分(3)能否扩展(4)提取剩余

注意

(1)能单独使用的语素构成的合成词的判断:

考察构成单位的意义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是词,构词语素的意义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是词组,购成单位的意义往往是松散的,整个词组的意义结构单位是相加关系。

如“白菜”和“白布”,前者是词,后者是词组。

(2)考察词的统称和特称之别。

特称是词,统称是词组。

如“红花、红旗、黑板、黄瓜、扁豆、幕后、不惑、骨肉、铁窗、香花、春秋、风雨、外衣、热血”等。

(3)注意语素的特点。

构词语素都是非成词语素,是词;两个成分中的一个为非成词语素,是词,比如“确立”。

(4)全面考察,放入语境。

二、词汇中的固定语

1.定义:

语言中把词作为构成成分,结构固定,形式上相当于词组、功能上相当于词的单位。

所以固定语一般看成是词的等价物,尤其是熟语。

2.固定语的分类

(1)专门用语:

专名词语,术语,行业语,看作词组;

(2)熟语: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3.词汇规范问题

(1)对词汇的规范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词汇是语言发展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今天社会发展加快,词汇变化加快,容易产生混乱和分歧,词汇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

手机:

无绳电话、无线电话、手提电话、手持电话、大哥大、移动电话、蜂窝式移动电话。

(2)对于方言词、文言词语、外来词的吸收运用注意普遍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明确性原则。

如法国1994年通过的保护法语、限制外语的《托宾法》,规定法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必须用法语,进口商品必须译成法语。

我国生怕读者看懂,以显得“洋”,是不符合民族的习俗和文化的。

(3)网络语言更应当规范。

286——迟钝;7456——气死我了;IC——Isee,我明白;东东、冬瓜——东西;mm、美眉——美女;恐龙——长得难看的人;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技术差的人;斑竹——网上讨论版版主。

而版主就有:

斑竹,班主,班竹,板猪等形式;电子邮件:

电邮,伊妹儿,email,E-mail等,需要定型。

(4)我们的做法:

对形成规范的正确使用,没有形成规范的要引起关注。

第二节构词研究

一、构词法

(一)构词法分析的基础

1.构词法:

分析词的构成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是合成词。

2.语素分类

(1)从语音角度分:

单音节语素(“人”);多音节语素(音译外来词“斯洛伐克”,古代连绵词“蜘蛛”)。

(2)从功能角度分,成词语素(“看”);非成词语素(“微”)。

(3)从语素在组合中的位置分,

定位语素,在组合中的位置固定,在前“老”,在后“子”;

非定位语素,组合中的位置灵活,可前可后,如“大——大海,伟大”;

二者区别:

定位语素,位置固定,意义虚化、抽象,功能上主要表示语法意义,即类化功能。

非定位语素,位置灵活,意义实在,功能上为构词的主干。

3.语素组合的几种语法关系

(1)对象:

合成词中的非定位语素。

(2)语法的基本关系:

联合(并列),修饰(前偏后正),补充(前正后偏),支配(动宾),陈述(主谓),五种关系体现在语素与语素,词与词的组合中。

(3)合成词中语素的关系:

并列式:

两个语素意思相近、相关、相反:

“开放,尺寸,好歹”。

限定式:

前偏后正:

“白菜”。

补充式:

后一个语素作补充,“打倒”“船只”。

支配式:

动宾式,前一语素是动作,后一语素是名词性的对象:

“吹牛”。

陈述式:

主谓式,前一语素是名称,后一语素是陈述:

“月亮”。

析疑:

围脖-围墙——支配-限定;火热-眼热——限定-陈述;雪白——限定。

前附式:

词缀(意义虚化)在前,“老鹰”。

后附式:

词缀在后,“棍子”。

(二)新词语的构造

新词产生必须有社会基础、语言基础、明确的意义,注意规范。

二、造词法

1.造词法:

分析词语构成所使用的材料、使用的方法。

2.造词法的构成材料:

以语素为主,也可以是音节(指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比如)、词(如“电视剧”中的“电视”)。

3.音节构词解释:

构成词的多个音节一般没有意义,即都不是语素,如“斯洛伐克”;如果其中的一个音节有意义,而别的音节无意义,那么所有的音节也都不是语素,如“蝴蝶”一词中的“蝴”无意义,“蝶”在此也就不是语素。

4.造词法的类型

(1)词法学造词:

利用词法中的手段和变化形式创造新词。

附加词缀:

“老师”;重叠:

“渐渐”;音变构成:

“把(把手)、把(话把儿)”;转类构成:

“锄(名词)、锄(动词)”。

(2)句法学造词:

并列式,主从式(前正后偏),补充式(前偏后正),支配式(动宾),陈述式(主谓),承接式,兼语式。

(3)修辞学造词:

利用比喻、借代、夸张、委婉等手法构成新词。

比如:

刀山、东床、万分、瞑目。

(4)语音学造词:

利用语音手段构成新词,有拟声“哗啦”、合音“甭”。

(5)综合式造词:

两种以上造词方法合用。

5.造词法与构词法的区别

(1)从分析对象看,构词法分析合成词;造词法分析单纯词和合成词。

(2)从分细目的看,构词法分析结构是认识词的内部结构成分的意义、作用及相互关系,认识语素组合成词的结构规律;造词法研究构词使用的语言材料及造词的方法。

(3)观察的角度不同,如“组合式合成词”,构词法首先注意两个语素为非定位语素,接着观察二者之间的意义关系;造词法着重说明这种构造方式与句法结构相似,是仿句法结构的组合方式。

三、词义的理据

(一)对词义的理据的理解

词义的理据:

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即一个词用这样的语素、音节而不用那样的语素、音节来构造的道理和依据。

首先选择能突出特征的方面命名,如“布谷”。

这些特征不是本质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一般性特征。

词义的理据性和词义之间不对等。

词义的理据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心理和文化。

如“奉节”起名于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思想。

(二)词义理据的分析

重点是合成词。

1.构成合成词的语素义直接表示词义。

(1)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义相近,词义同语素义也近似,如“忧愁”。

2.词义是语素义按照构词方式上确定的关系组合起来的意义,如“讥笑——讥讽和嘲笑”。

3.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如“骨肉——比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4.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如“解手——大小便”。

5.语素义表示词义所指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如“白菜”,反映了该类菜的个别突出特征。

第三节词义

一、词义的类型

词义:

人们对客观现实现象的反映和主观评价,大致分为概念义、附属色彩、反身指代义、言语义等四种类型。

(一)概念义

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特点意义,是词的理性意义。

1.反映事物、性质、行为,如“工人、勇敢、打倒”。

2.反映事物现象的各种抽象关系和联系。

如“结果、总之”。

(二)附属色彩

固定在词中的、同词义不可分割的主观感情意义等。

1.感情色彩:

褒、贬、中性。

2.语体色彩:

口语、书面语。

3.形象色彩:

反映具体事物的形貌状态特征、个体存在的词具有形象色彩,激发人的表象和想象心理活动,从而增强具体形象的感受。

如表示形态(如“鹅卵石”),表示动态(“碰碰船”),表示颜色(如“血红”),表示声音(如“布谷鸟”)。

(三)反身指代义

指词在具体运用中指示它本身,指代这个词的身份、音节、书写单位,而不是表示概念义或附属色彩意义。

“我是一个代词”中的“我”指身份。

(四)言语义

指词在句子中通过比喻、借代、比拟、双关、词性活用等手段临时获得的意义。

言语义不是固定在词中的意义,而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使用词语而产生的意义。

二、词义的单位

(一)定义:

根据词义共同的特征、内容而概括、确定下来的词的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词义单位,即义项。

(二)词义单位分为三类,每个义项独立,形成义项组(几个相近的词义单位排在一起),形成义项目(先概括说明某方面的意义,再分条说明)。

三、词义分析

(一)说明:

主要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释义特征。

(二)类词语:

定义式解释词语的方式中表示词语所属类别的词语叫类词语。

被解释的词为小类,即下位词,类词语属于大类,即上位词。

词语解释时,先对被解释的词所指称的对象进行归纳,然后再给这个表达上位概念的类词语加以各种修饰、限制,使上位概念类词语所指范围与下位概念一致。

如“国脚——入选国家队的足球运动员”中,“国脚”为下位词,“足球运动员”为上位词,“入选国家队”为限定成分。

(三)词的意义分析

1.表名物的词的意义分析

一般用“定义式”,用来解释的词语往往是一个偏正结构,偏的部分是定语,表示事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正的部分是中心语,表示事物所属的类别。

如:

人杰:

杰出的人。

被解释的词定语表示特征中心语表示类别

2.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意义的分析

举例:

补考:

因故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人另行考试。

被解释的词动作行为的主体动作行为的限制动作行为

3.表性状的词意义的分析

包括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

举例:

草率:

(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被解释的词适用对象性状特征

第四节词汇系统

一、词汇是一个系统

语素以很强的构词能力构成词,成为词汇,而词义有各种联系,所以词汇成系统。

二、词群

(一)概念解释

1.语义场:

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类别。

比如。

词可以分为上义词和下义词,如“亲属”为上义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为下义词。

2.词群:

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更宽泛的类别。

比如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表示行为状态的词可以放在一起等,形成词群。

(二)词群分析

1.层次关系词群

词群成员之间具有层级关系,即上下位关系(灯——油灯、汽灯、电灯)、整体部分关系(车——车厢、车轮、车门)、等级关系(校长——教师)、亲属关系(姐姐——哥哥)。

2.非层次关系词群

表示事物现象、动作行为、状态特征、具有相同的关系对象、关系范围的词构成的词群,比如“人体动作、人体结构、人的心理”构成的词群。

3.层次词群中同位词的关系:

并列、同义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

第三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单位

一、语素和词的区别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语法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为主;功能是构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以双音节为主;功能是构成词组和句子。

单音节语素有时和词重合。

二、词和词组的区别

词组在形式上大于词,但有些词组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像双音节词,比如:

白布、黄纸。

究竟是否为词呢?

不是,而是偏正式词组。

倒是“白菜、黄瓜”等形式已经固定,是词。

三、词、词组和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