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71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

课题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之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知道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部分组成,认识人的消化系统图。

3、通过模拟食道工作和胃工作的实验,进一步了解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过程,体会食道和胃的作用。

4、知道消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情况,体会这两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人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人体内部的“旅行”过程。

2、懂得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图、模拟食道和胃部工作的实验操作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聚焦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食物进入的第一个消化器官是(口腔)。

2、人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

其中门齿的作用是(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的作用是(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的作用是(用来撕碎食物)。

3、食物在口腔消化的过程中,有(牙齿)和(舌头)等等消化工具发挥作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会在口腔中完成初步的消化。

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便利条件。

那么,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又会经历哪些器官?

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食物的消化。

板书课题: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二、探索

活动一:

认识人的消化器官

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人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活动二:

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

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是怎样“旅行”的呢?

请大家将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画在左边的人体轮廓图中。

同学们画的对不对呢?

出示课本37页的人体消化器官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

请将我们绘出的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与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比较,看一看我们画的准确不准确?

科学不科学?

学生对照,并且做适当的修改,进一步认识人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过程。

活动三:

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1、教师引导:

食物离开口腔之后,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是食道,食物又是怎样经过食道的呢?

下面我们来进行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2、出示课本38页的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食道模拟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

一只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一小块馒头。

实验方法:

把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道。

然后把一小块馒头放入塑料管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实验目的:

体会食物在食道中的旅行过程。

实验要领: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塑料管要竖直摆放,这样才能更好的模拟我们的食道。

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使馒头顺着塑料管向下移动。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食物在塑料管内的蠕动过程。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

4、教师小结:

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喉和胃部,食道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递到胃部,当食物进入咽喉时会触动吞咽的反复动作,这个吞咽的反复动作主要是蠕动,以将食物吞入胃中。

活动四:

模拟胃的工作

1、刚刚我们模拟了食道的工作,下面我们再来模拟胃部的工作,体会胃部是怎样工作的。

2、出示课本39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看图,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

塑料袋一个、一小块馒头、煮熟的蔬菜、水等等。

实验方法:

在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然后扎紧塑料袋口部,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里的食物,观察里面的食物有什么化。

实验目的:

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体会胃的作用。

实验要领:

这个实验过程中,要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中的食物,一边挤压、揉搓,一边仔细观察塑料袋里食物的变化,以此来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塑料袋中的食物变化情况,体会胃部的工作情况。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以及观察到的食物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

胃部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进入胃部以后,就会被分解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胃部消化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主要是依赖胃壁肌肉的收缩运动,化学消化主要是依赖胃液强烈的化学消化作用。

我们刚才所做的反复挤压、揉搓的动作,就是胃部的机械消化。

5、讨论交流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胃部这个器官带来哪些麻烦?

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全班交流讨论。

预设: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就会给胃部带来压力,胃部消化这些大块的、坚硬的食物难度会大一些。

遇到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口腔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口腔可以把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成小块的、细碎的食物,并且口腔中有唾液消化酶,可以初步分解一部分食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口腔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6、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块的、坚硬的食物在口腔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分成细碎的、小块的食物,然后进入胃部,可以缓解胃部的压力。

三、研讨

经过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过程。

出示三条问题,全班进行研讨复习

我们对人体消化器官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需要改进?

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

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

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四、健康小提示

1、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一段提示内容,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

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健康。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段文字之后,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1:

明白了我们的消化器官其实非常脆弱,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生2:

明白了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过冷、过热和不洁净的食物都不宜食用,并且吃的时候,食物还要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才能咽下去,这是对我们消化器官的一种保护。

生3:

通过这段提示,我明白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想了解更多,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人的消化器官,知道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情况,同时明白了消化器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也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3.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5.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6.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呼呼的风声、潺潺的流水声、虫儿的鸣叫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的奥秘!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如家里人说话的声音、电视机发出的声音、电话铃声、门窗打开的声音、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树上鸟儿的声音、菜市场的嘈杂声……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如通过喉咙发出的声音:

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歌声等;通过身体发出的声音:

肚子咕咕叫声、拍手声、跺脚声等。

以上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回顾周围的声音,先听家里的,再听外面传来的,外面自己发出的,通过自己器官发出的。

小组总结汇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橡皮筋发声实验。

1.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目的:

通过不同方式对橡皮筋发力,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材料:

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步骤:

(1)两只手分别捏住橡皮筋的两端,轻轻拉伸,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步骤:

(2)将橡皮筋放在桌面上轻轻按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将橡皮筋放在手中轻轻揉搓,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4)把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或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当我们轻轻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当我们把橡皮筋拔动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了声音,轻轻拉动橡皮筋,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

实验记录:

方式

能否发出声音

拉伸橡皮筋

按压橡皮筋

揉搓橡皮筋

弹拨橡皮筋

拉动橡皮筋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弹拨橡皮筋时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与橡皮筋的振动有关。

2.橡皮筋发声时看到的现象。

橡皮筋发声时,会上下或左右运动。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我们发现,当橡皮筋发出声音时,它在振动。

3.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的情况。

拨动橡皮筋,它会振动并发出声音,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4.总结。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实验目的:

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实验材料:

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步骤:

(1)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①拨动、拍打、敲击都能使钢尺发出声音。

②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③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实验步骤:

(2)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不能发出声音。

①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②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③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3)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

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

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

我的想法

弹拨橡皮筋

橡皮筋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于物体的振动有关

拨动钢尺

钢尺上下振动

敲击鼓面

鼓面产生振动

敲击音叉

音叉剧烈振动

实验分析:

(1)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根据它们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2)由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些情况分析,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分析:

(3)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所以轻轻触摸会感觉到物体的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观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视频资料。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

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

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昆虫发声

1.摩擦发声。

蟋蟀的发音器由音铿和摩擦片组成。

振翅时,左翅叠在右翅上,音铿和摩擦片相互摩擦而发出声音。

蝗虫的发音器分别称为音铿和刮器,两者摩擦时,还引起前翅的振动发出“嚓嚓”的声音。

2.由口发声。

天蛾靠内唇发声,当咽及肌肉收缩形成气流从口内出入时,遇内唇受阻,会发出犹如人“吹哨”的声音。

3.翅振发声。

昆虫飞翔时翅的拍打,胸部骨片的振动以及左右翅互相拍击也能产生声音。

4.膜振发声。

昆虫的发音器构造分为大小两室。

大室内有褶膜与镜膜,小室位于体的内侧,内有鼓膜,当昆虫体内肌肉收缩,便振动鼓膜发声,加之镜膜的协助和共鸣室的反响,声音就分外响亮了,如蝉等。

5.碰击发声。

如灰蝶中有些种类的蛹,以它的前端敲打树叶、小枝条发声。

如叩头虫。

观看《动物的语言》视频资料。

思考、操作并汇报。

 

思考并回答。

 

猜测。

 

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同学们做完后,有各组记录员进行填写。

 

通过实验感受物体发声的共同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动脑思考求证方法。

 

通过橡皮筋发出声音,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这个活动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的声音方法放入猜测。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振动和物体发声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以及教师对课

堂教学效果的检测。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产生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通过感受声带发声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对振幅与声音的关系的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我们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力的作用不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根本原因,只有振动才能产生声音,这些物体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停止振动。

板书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课题

3.5运动与摩擦力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怎样增加或者减少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材料及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聚焦

1、出示我国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介绍: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在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是怎样搬运巨大的石头,砌成这样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呢?

2、出示课本5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思考:

人们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巨大的石头?

用这样的方法搬运石头更省力。

3、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石头更加省力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5运动与摩擦力

二、探索

活动一:

认识摩擦力

1、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再用手掌使劲的在桌面上滑动,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两种方式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手掌使劲的摁在桌面上滑动,需要很大的力气。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摩擦力,在我们手掌和桌面之间有一种力,这种力影响着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的滑动。

3、认识摩擦力

出示课本52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活动二:

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

既然物体运动时,物体与物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那么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时,拉力会有怎样的不同?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材料:

纸盒、垫圈、绳子、橡皮、胶棒等等。

实验方法:

在纸盒里放入橡皮、胶棒等等物体,通过垫圈拉动纸盒在粗糙的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2、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搬运纸盒里的重物?

预设:

生1:

让纸盒在平面上直接滑动。

生2:

在纸盒下面垫上滚木,让纸盒在滚木上滑动。

生3:

给纸盒安装上轮子,使纸盒向前滚动。

3、实验操作:

第1步,将装了重物的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完成本步骤的操作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的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强调:

本步骤实验操作三次,取平均值,同小组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

第2步,用各种笔做滚木,放在装着重物的纸盒下面,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2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本步骤实验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

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与第1步实验操作中的纸盒是一样的。

选用的各种笔粗细、长短尽量一致,便于实验操作。

本次实验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这次实验操作,共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完成第2步的实验操作,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第3步,给盒子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次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

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仍然跟第1次、第2次实验中的纸盒是一样的。

同小组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4、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的三次实验,我们初步看出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下面请大家完善好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运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的时候,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

重物在平面上直接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给重物安上轮子向前移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6、为什么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

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减小摩擦力的概念

7、教师小结:

这里主要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

当我们让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时,平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是最大的,因此,需要的拉力也是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轮子和平面之间的摩擦力就小了很多,因此需要的拉力也就小了很多。

板书:

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8、交流讨论:

在第2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用滚木移动重物,请大家想一想,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出示课本52页第二幅插图,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全班交流。

预设:

用滚木移动重物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重物会颠簸,用这种方法移动重物比较麻烦。

9、教师小结:

其实在第3次实验中,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轮子就可以看作是移动的滚木。

人类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三、研讨

1、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拉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那么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

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使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使用轮子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也最小。

2、在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增大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减少摩擦力。

3、出示课本53页上面鞋底的花纹这幅图,想一想:

鞋底为什么会有花纹?

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

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增大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走路的时候因为摩擦力过小而滑倒。

4、出示课本53页自行车轴承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

自行车的轴承上润滑油是要增大摩擦力还是要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在自行车的轴承上涂润滑油是要减小摩擦力,因为减小摩擦力,我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以更省力。

人们往往会在自行车的轴承部分涂抹润滑油,就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5、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力,哪些地方增大摩擦力的呢?

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汽车方向盘上有花纹

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冬天结冰时,在轮胎上缠绕防滑链

冬天道路结冰,在上面撒上沙子

减少摩擦力的例子:

行李箱下装着轮子,拖着走既方便又省力。

电风扇转轴做的很光滑

滑冰前刨光冰刀,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儿童滑梯的表面尽可能的光滑。

6、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交通工具都有减小摩擦力的措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7、出示课本53页下面两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分别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气垫船是利用高压空气,在船底和水底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垫起,离开水面,而实现高速航行。

气垫与水面之间是很薄的一层空气,是从气垫中吹出来的,因此气垫船是在水面上飞,与水面几乎没有接触,水面和气垫船之间的压力很小,摩擦力就很小。

磁悬浮力车上面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之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铁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列车与铁轨没有接触,摩擦力就非常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与摩擦力,知道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增加或者减小摩擦力。

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