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489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docx

南郑罗家坡铜矿详查报告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目标任务1

第二节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1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3

第四节  本次工作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4

第四节  矿权设置5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7

第一节  地层特征7

第二节  构造特征8

第三节  岩浆岩8

第四节  变质作用8

第五节  围岩蚀变9

第三章  矿区地质10

第一节  地层10

第二节  构造11

第三节  岩浆岩12

第四节  变质作用12

第五节  围岩蚀变13

第四章  矿体地质14

第一节  矿体特征14

第二节  矿石质量特征14

第三节  矿体围岩及夹石16

第四节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17

第五节  矿床内伴生矿产综合评价18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19

第六章  矿体开采技术条件22

第一节  水文地质22

第二节  工程地质25

第三节  环境地质27

第四节  开采技术条件28

第七章  详查工作及质量评述29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29

第二节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30

第三节  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35

第四节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40

第五节  主要综合图件的编制43

第八章  资源量估算44

第一节  资源量估算对象及范围44

第二节  工业指标44

第三节  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44

第四节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45

第五节  矿体的圈连原则47

第六节  资源量分类及块段划分48

第七节  资源量估算结果49

第九章  开发技术经济评价51

第一节  资源形势分析51

第二节  资源保证程度51

第三节  矿山建设条件51

第四节  开发方案52

第五节  经济效益分析53

第六节  综合评价55

第十章  结  论57

第一节  主要成果及认识57

第二节  存在问题58

第三节  下步工作建议58

附图目录

图号顺序号    图        名比例尺

1  1  陕西省南郑县碑坝地区综合地质矿产图 1:

50000

2  2  南郑县罗家坡铜矿地形地质图 1:

2000

3  3  罗家坡铜矿地表采样平面图 1:

1000

4  4  罗家坡铜矿1035米中段(PD1)采样平面图 1:

500

4  5  罗家坡铜矿970米中段(PD2)采样平面图 1:

1000

4  6  罗家坡铜矿925米中段(PD3)采样平面图 1:

1000

5 7~13罗家坡铜矿勘查线剖面图 1:

1000

614~15罗家坡铜矿探槽素描图  1:

100

716~17罗家坡铜矿PD1、PD2平硐及其岔硐素描图1:

100

8 18 罗家坡铜矿SJ1、SJ2素描图        1:

1000

9 19 罗家坡钻孔柱状图         1:

200

10 20 罗家坡铜矿Cu-1矿体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1:

1000

附表目录

表1、样品厚度计算表

表2、样品分析结果及单工程矿体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表3、块段平均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表4、块段面积计算表

表5、矿石体重测量计算表

表6、矿体资源量估算表

表7、工程测量成果表

表8、钻孔质量检查记录表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目的任务

南郑县天瑞矿业有限公司拥有“陕西省南郑县碑坝罗家坡铜矿详查”勘查许可证(证号6100000720505)。

为开发利用罗家坡铜矿资源,该公司委托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对陕西省南郑县罗家坡铜矿进行详查工作。

工作目的任务为:

对南郑县天瑞矿业有限公司所属“陕西省南郑县碑坝罗家坡铜矿”,在收集、整理、研究已有资料基础上,对已知矿体开展地表追索、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槽探工程系统揭露、硐探深部控制等工作。

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的展布及成矿地质背景;基本查明铜矿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控制条件及矿化富集规律;基本查明区内铜矿体规模、形态、品位、厚度的变化情况;对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

根据现有勘查程度,编写详查地质报告;估算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和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矿山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节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

一、位置与交通

罗家坡铜矿位于大巴山地区米仓山北坡一带,南郑县县城151°46km处。

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南郑县碑坝镇罗家坡村所辖。

其地理位置为:

东经107°09′00″-107°09′30″;北纬32°35′45″-32°36′15″。

矿区距碑坝镇0.5km,西北距县城直线距离46km,与汉中市相距59km,有碑坝-汉中的公路与阳安铁路汉中站相通。

碑坝-汉中公路由矿区西南部边界经过,其间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插图1)。

二、自然地理概况

工作区地处大巴山脉北麓,多为中高山脉,山高林茂,一般山峰海拔多在1300m左右,最高山峰铁船山海拔2468.20m,高差多在400-800m。

工作区属亚热带温暖山地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9℃-40℃,最低气温零下2℃-4℃,1-2月为冰冻期。

降水充沛,年降水量1500-2200mm,每年5-6月、9-10月为雨季。

区内碑坝河长年流水。

流量小,且处于上游,不能通航。

冬季寒冷,一般从十月底至望年三月底多有降雪。

区内水资源丰富,电力充足,有民用电路经过,但燃料、生产资料需从外地购进。

工作区为农业区,经济不甚发达,区内居民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碑坝河流域。

居民主要为汉族,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和豆类为主。

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经济相对落后,无工矿企业。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1960-1962年陕西省地质局地质测量大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修测编制1:

20万(镇巴幅)北半幅地质图及地质报告。

进行了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该区圈出了铜的分散流异常,但未进行异常验证,罗家坡铜矿即位于该异常带,为以后该区工作指出了方向。

2、1972-1975年陕西省地质局第四地质队四分队根据前人圈的铜异常,在该区进行了铜矿普查,采用土壤、岩石测量和1:

10000地质简测,少量槽探和钻探、竖井工程,初步圈出了铜矿化范围和矿化蚀变带,总工作量不详。

编写有《南郑县碑坝地区铜矿普查地质工作总结》。

报告结论指出了本区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但再未进一步的工作,本次工作仅收集到和利用了矿区内的3个钻探及2个竖井图件成果。

3、1979年陕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队进行了1:

50000《回军坝幅》(部分)区域地质测量,填制有地质图及矿产图,编写有年度工作总结,所获成果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该总结的矿产部分指出,罗家坡地区可作为今后进一步寻找铜矿资源的远景地区。

4、1993年八一铜矿在矿区南约1km的刘家梁一带进行了铜矿的选矿试验,矿石的可选性较好。

由于两地相距较近,矿石特征相似,本次工作未作选矿试验,收集和利用了八一铜矿的选矿资料。

5、2004-2006年,受青海金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在矿区进行了铜矿普查工作,在地表开展了1:

2000地质填图并实施槽探、钻探工程对矿体进行控制,实施PD1坑对矿体进行沿脉追索和穿脉控制。

编写有《陕西省南郑县罗家坡铜矿普查地质报告》,通过普查工作,发现并圈出一条铜矿体,获得332+333铜资源量31488吨。

2004-2006年投入的具体工作量见表1-1。

2004-2006年度罗家坡铜矿投入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1

工作项目

单位

实物工作量

备注

1:

2000地质草测

km2

0.72

槽探土石方

m3

478.45

坑探施工编录

m

501.16

钻探进尺

m

664.78

地表刻槽样

18

坑道刻槽样

8

钻探劈芯样

24

光、薄片样

13

第四节  本次工作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2007年12月—2008年5月,探矿权人南郑县天瑞矿业有限公司委托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对陕西省南郑县罗家坡铜矿进行详查工作。

本次详查在系统收集现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目标任务要求,追加了部分槽探、硐探及1:

2000地形地质测量,于2008年3月初完成了所有野外地质工作。

整个勘查工作对矿体进行了地表系统揭露及深部系统的工程控制,并对矿体的边沿及延伸进行了有效控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及勘查成果。

全面完成了项目设计任务。

通过工作:

基本查明了矿床的控矿因素,矿体规模、数量、形态、产状、品位、厚度等变化特征,查明了矿床成因;获得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和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铜金属量共计39076吨,铜矿石资源量115.08万吨,矿体Cu平均品位为3.40%。

2007-2008年度罗家坡铜矿投入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2

工作项目

单位

实物工作量

备注

1:

2000地质测量

km2

0.72

槽探土石方

m3

756.15

坑探施工编录

m

682.30

地表刻槽样

34

坑道刻槽样

77

小体重样

35

物相样

3

岩石化学全分析样

6

水化学样

1

组合样

2

工程测量点

18

第四节  矿权设置

青海金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10月19日取得“陕西省南郑县碑坝罗家坡铜(多金属)矿普查”勘查许可证,证6100000410429,勘查区面积0.72km2,有效期为2004年10月19日至2006年4月19日。

2006年,青海金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办理该证的延续手续,证号为6100000630122,有效期为2006年4月19日至2007年4月19日。

青海金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4月20日变更了该证的勘查阶段,项目名称变更为“陕西省南郑县罗家坡铜矿详查”,勘查区面积0.18km2,证号为6100000730227,有效期为2007年4月20日到2009年4月20日。

经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批准,青海金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将该探矿权转让给南郑县天瑞矿业有限公司,2007年10月15日南郑县天瑞矿业有限公司取得新的勘查许可证,项目名称为“陕西省南郑县碑坝罗家坡铜矿详查”,勘查区面积0.72km2,证号为6100000720505,有效期为2007年10月15日到2009年4月20日。

在该勘查登记区四周边未有其它矿权登记设置。

采矿权界线清楚,无重叠、纠纷。

勘查登记区各拐点地理坐标见表1-3。

罗家坡铜矿勘查登记区地理坐标一览表   表1-3

拐点编号

地  理  坐  标

东  经

北  纬

1

107°09′00″

32º36´15″

2

107°09′30″

32º36´15″

3

107°09′30″

32º35´45″

4

107°09′00″

32º35´45″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罗家坡铜矿床位于陕西省南郑县南部铁铜多金属成矿带东部,由西向东分布着多处铁铜多金属矿(床)点。

铁铜多金属矿(床)点多分布于小溪坝复式背斜核部的转折部位,与中、上元古界地层和断层、岩体有关,具有找中小型铜矿床的条件。

第一节  地层特征

详查区处于扬子地台北缘碑坝隆起的东南侧,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变质火山碎屑岩系,现由上往下依次简叙如下:

一、上震旦统灯影组(Z2dn):

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白云岩。

二、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铁船山组下段:

变玄武岩、流纹岩夹凝灰岩薄层。

厚度不详,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三、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上两组(Pt2-3Hs):

黑云石英片岩夹变质砂岩、透闪石化白云质大理、底部有含砾砂岩及砾岩。

厚度不详,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四、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中上段(Pt2-3Hm2-3):

白云质大理岩、条带状大理岩夹石英片岩。

的板岩、石英岩、大理岩;

五、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中下段(Pt2-3Hm1):

变质石英砂岩、绢云石英片岩,底部有砾岩。

六、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后河组中段(Pt2-3Hh2):

黑云斜长条痕混合岩夹角闪斜长片岩。

第二节  构造特征

详查区位于小溪坝复式背斜北西翼,碑坝隆起的东南侧,褶皱和断裂发育,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一、褶皱

区域褶皱总体为近北北东向展布的大型复式背斜构造,矿区位于小溪坝复式背斜北西翼,表现为单斜岩层,向北西倾斜,倾角60°左右。

二、构造

断层构造以平行轴向的逆冲断层为主,主要有:

F1:

展布于曹家沟——吊桥一线,南端穿出勘查区,但被第四系覆盖,北端在查区中部偏北被花岗岩岩体破坏掩盖,走向20°~35°,倾角56°~81°。

罗家坡铜矿即赋存于该断裂带内。

F2:

展布于刘家梁——罗家坡——黄家湾一线,南北两端均穿出详查区,,断裂带宽5-8m,走向上在区内断面倾角变化较大,走向20°~55°,倾角56°~82°。

第三节  岩浆岩

区域上有大量的晋宁——澄江期花岗岩、基性杂岩等侵位。

其中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及角闪花岗闪长岩,其次为辉绿岩脉。

罗家坡铜矿即赋存于距天坪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0.5~0.8km处呈NNE向展布的断层破碎带中,矿化类型为含铜石英脉型。

第四节  变质作用

一、区域变质作用

区内原始沉积为浅海相白云岩。

在本区域内区域变质作用表现为:

自变质作用和交代变质作用。

自变质作用表现为暗色矿物次闪石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伊

丁石化;浅色矿物的钠黝帘石化、绢云母化等。

交代变质作用表现为混染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等。

二、动力变质作用

区内动力变质作用主要表现在脆韧性断裂构造带内,尤其是断裂带交叉部位。

因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超覆性、穿插性、转变性,还出现

了断裂的归并、交接、包容。

伴随着动力作用,区内岩石发生动力变质作用,促成热液活动,构造岩发生蚀变,形成各种构造蚀变岩,充填各种脉岩。

第五节  围岩蚀变

详查区晋宁期侵入的闪长岩(δx)和斜长花岗斑岩(γπ23)和花岗岩脉(γ)的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表现为:

矽卡岩化、角岩化。

矽卡岩化:

分布于罗家坡、红山、五铜山、蒋家湾、风头寨一带,岩浆岩与麻窝子组镁质碳酸盐岩接触带的外侧,往往与混染岩化伴生。

矽卡岩化的生成,大致有两期:

早期,以透闪-透辉石矽卡岩为主;晚期矿物组合复杂,计有:

金云母-阳起石-透辉石矽卡岩、含钙铁尖晶石-蛇纹石-透辉石矽卡岩、含镁橄榄石-蛇纹石矽卡岩等,蛇纹石化发生在矽卡岩化之后,生成各种蛇纹石化矽卡岩。

蚀变强烈时,蛇纹石完全取代其它矿物形成蛇纹石。

这期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

角岩化:

分布在接触带外侧的泥砂质岩石中。

从与成矿关系来看,矽卡岩化和角岩化与成矿关系密切。

在本矿区中,矽卡岩化和角岩化与铜(多金属)矿的形成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

第三章  矿区地质

罗家坡铜矿床位于陕西省南郑县南部铁铜多金属成矿带东北部,其范围西起碑坝镇河东半坡,东到罗家坡村东侧,北起老屋梁,南到瓦房沟口,南北长0.9km,东西宽0.8km,面积0.72km2。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火地埡群麻窝子组(Pt2-3Hm)和少量的第四系残坡积物。

第一节  地层

勘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上两组(Pt2-3Hs)和麻窝子组上段(Pt2-3Hm3)、中段(Pt2-3Hm2)及下段的上岩层(Pt2-3Hm1),地层产状一般:

270°~320°∠50°~79°。

现由新到老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残坡积(Q)

零星分布在矿区南部,呈不规则团块状,面积较小。

主要由褐黄色、褐灰色含碎石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碎石组成。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厚度0-3米左右。

二、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上两组(Pt2-3Hs)

出露在详查区西北部,岩性为上部豆粒状堇青石;中部黑云母石英片岩夹变质细砂岩及透闪石化白云母大理岩;下部变质含砾砂岩及砾岩。

与上覆穿山组呈不整合接触,厚度不详。

三、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Pt2-3Hm)

依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从上至下依次由详查区西部出露至东部,与上覆上两组呈整合接触。

(一)、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上段(Pt2-3Hm3)

可大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泥质白云质大理岩、透辉石化白云质大理岩,夹多层薄层含炭硅质板岩及石英岩,灰白色条带状白云质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下部以硅质板岩为主,斜长角闪岩夹薄层泥质白云质大理岩。

与上覆岩层呈整合接触,厚307~476米。

(二)、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中段(Pt2-3Hm2)

上部为乳白色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薄层条纹状泥质白云质大理岩;下部为含炭白云质泥板岩、含炭硅质泥板岩,钙质绢云石英片岩,夹石英岩、薄层泥砂质白云质大理岩。

含炭硅质泥板岩中产扁豆状.赤铁矿及团块状黄铁矿。

与上段呈整合接触,厚168~888米。

(三)、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下段(Pt2-3Hm1)

仅出露该段上部,岩性为灰色黑云斜长片岩夹灰白色薄层状白云质大理岩,偶夹薄层石英岩,上部含泥砂质及硅质白云质团块。

与中段在矿区内呈断层接触,厚101~758米。

罗家坡铜矿即赋存于F1断层通过该组中、下段之间的断裂破碎带中。

第二节  构造

一、褶皱

勘查区处于碑坝隆起的东南侧,小溪坝复背斜北西翼,主要褶皱有北北东向的小溪坝复背斜,位于猫儿寨—白玉一带。

两翼展布宽约10km,西起蒋家湾东,经小溪坝附近,猫儿寨,白玉到红椿坝,长达25km。

该复背斜由数个同方向,同形态的次级褶皱组成,轴线为近SN向,呈“S”形展布,主体向西倾伏,倾伏端位于小溪坝附近。

矿区位处小溪坝复背斜北西翼,地层在矿区走向在30°左右,倾向310°~325°,倾角为50°~79°。

由西向东依次为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上两组(Pt2-3Hs)、麻窝子组上段(Pt2-3Hm3)、中段(Pt2-3Hm2)及下段(Pt2-3Hm1),构成地层呈单斜假象。

二、断裂

矿区断裂属黄龙寺—黄马寨断裂带,编号为F1。

F1:

展布于曹家沟—吊桥一线,南端延出区外,但被第四系覆盖。

北端在详查区中北部被花岗岩岩体破坏,宽度2~10m,产状:

走向20°~35°,倾角56°~81°。

铜矿(化)体呈长条带状的似层状赋存于F1控矿断裂中。

第三节  岩浆岩

详查区以东0.5~0.8km出露有晋宁——澄江期侵入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可能对该区成矿有一定影响,但在普查区未见出露。

其次在矿区北部还有花岗岩脉出露,与矿体的形成关系极为密切。

区内脉岩为蚀变辉长岩脉和石英脉,主要出露在矿区西部,其它地方零星出露,顺层侵入于麻窝子组上、中段,与中基性岩关系密切,与成矿无关;一般长200~800m,宽几米~10米,岩石呈深灰绿色,暗绿色,变余细粒辉绿结构、显微交织结构,块状构造。

呈斑状或聚斑状结构的为辉绿玢岩,矿物成分:

斜长石(40~50%,局部达54%),角闪石(次闪石,45~50%,局部为36%),次为石英,黑云母等。

副矿物有磁铁矿、白铁矿、榍石、磷灰石。

岩石普遍蚀变,斜长石为钠黝帘石化、绿柱石化;暗色矿物次闪石化、阳起石化及绿泥石化。

第四节  变质作用

矿区变质作用主要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的影响,表现为:

自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

一、区域变质作用

主要是受澄江期侵入的影响发生的矽卡岩化及角岩化。

矽卡岩化主要表现为蛇纹石化,角岩主要为石英黑云母斜长角岩、混染透辉角岩、红柱石角岩、堇青石角岩等。

二、动力变质作用

主要是受区内两条多次活动断裂作用产生的破碎带内的压扁岩、挤压片岩、糜棱岩(次要)及张性角砾岩(较少见)。

第五节  围岩蚀变

围岩为白云质大理岩,主要发生矽卡岩化、角岩化。

矽卡岩化:

分布于上述地区接触带的外侧。

矽卡岩化的生成,大致有两期:

早期,以透闪-透辉石矽卡岩为主;晚期矿物组合复杂,计有:

金云母-阳气石-透辉石矽卡岩、含钙铁尖晶石-蛇纹石-透辉石矽卡岩、含镁橄榄石-蛇纹石矽卡岩等,蛇纹石化发生在矽卡岩化之后,生成各类蛇纹石化矽卡岩,强烈时,蛇纹石完全取代其它矿物形成蛇纹石岩。

这期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磁铁矿交代蛇纹石的现象普遍存在。

角岩化:

广泛分布于接触带的外侧泥砂质岩石中,西沟岩体两侧见有红柱石角岩、堇青石角岩等。

角岩化:

分布在接触带外侧的泥砂质岩石中。

从与成矿关系来看,矽卡岩化和角岩化与成矿关系密切。

在本矿区中,矽卡岩化和角岩化与铜(多金属)矿的形成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

第四章  矿体地质

第一节  矿体特征

通过勘查工作,在矿区内圈出一条主矿体(Cu-1)和一条盲矿体(Cu-2)。

赋存于麻窝子组中、下段接触面F1断层破碎带内。

一、Cu-1矿体

位于罗家坡西侧,铜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F1控矿断裂中。

矿体地表由8条槽探工程控制矿体,地表出露长度328m,出露最高标高1130m,最低标高946m;浅深部由3个坑探工程和3个钻探工程控制矿体,工程控制最高标高1144m,最低标高864m,控制矿体长度180-205m,深度266m,最大斜深283m。

单工程矿体厚度1.89~6.42m,矿体平均厚度3.60m,厚度变化系数39.72%,矿体形态比较简单。

单工程矿体Cu品位0.96-8.12%,矿体平均Cu品位3.40%,品位变化系数49.77%,品位变化较均匀。

矿体产状:

295°~320°∠69°~76°,平均倾角70°,为陡倾斜矿体。

二、Cu-2矿体

为ZK1钻孔单工程见矿,工程见矿长度8.80m,矿体平均品位1.41%。

Cu-2矿体单工程见矿,本次未进行资源量计算。

第二节  矿石质量特征

一、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等,地表氧化矿石为铜兰、孔雀石等。

主要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透闪石、阳起石、金云母、绢云母等。

矿石中有用矿物主要为黄铜矿:

黄色、铜黄色,粒径0.01-8.0mm,约占微~25%。

黄铜矿主要以它形粒状、它形粒状集合体、网脉状、不规则状分布于脉石矿物或裂隙中。

次要为孔雀石、蓝铜矿、铜蓝及辉铜矿,约占微~1%。

与黄铜矿共生的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其次还有微量闪锌矿等。

二、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

Cu为1.28~4.62%,SiO2为46.51~68.71%,A12O3为8.31~10.23%,TFe:

8.52~13.77%,MnO:

0.76~1.31%,MgO为1.41~2.78%,CaO为1.37~3.35%,TiO2为0.25~2.96%,K2O为3.57~4.69%,Na2O为1.24~2.15%,V2O5为0.01~0.23%,P2O5为0.01~0.35%,SO3为1.98~10.21%。

矿石中有益有害组分为:

Cu为0.28~7.16%,Pb为0.00~0.03%,Zn为0.012~0.015%,S为0.37~0.86%%,Hg为0.1~1.1×10-6。

矿体中有益伴生组分含量均低,达不到综合回收利用的要求,且有害元素含量微量。

三、矿石结构、构造

根据矿石中矿物的形态及相互关系,常见的矿石结构、构造有:

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由矿石中黄铜矿、黄铁矿及方铅矿等矿物的半自形晶粒构成。

它形晶粒状结构:

由矿石中黄铜矿、黄铁矿及闪锌矿等矿物的它形晶粒构成。

斑杂状构造:

由黄铜矿、黄铁矿等以斑杂状赋存于脉石矿物中。

团块状构造:

黄铜矿、黄铁矿等在矿石中呈他形—半自形集合体成团块状。

条带状构造:

黄铜矿、黄铁矿等与脉石大致相间产出,形成条带状矿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