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029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2.docx

西方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2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

西方经济学(宏微观)

适用专业:

经济管理系各专业

规定学时:

60学时

微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个量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

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微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供求原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和收益理论、厂商和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教学大纲

5、教学方式

6、教学进程

7、思考题和习题

8、参考资料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

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包括:

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

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使用教材:

缪代文,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宏观),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微宏观),第16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学》,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5)缪代文,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章节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目标、要求

 

①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

②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掌握西方经济学梗概,稀缺法则,机会成本等概念。

课时分配

4学时

重点、难点

经济学的概念、稀缺、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

大纲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第二节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三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方法

第五节经济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式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进程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定义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1.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这欲望的物品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1)欲望

欲望即需要,是由人之本性所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2)物品的稀缺性

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自由物品是不需要任何代价就能够取得的物品;经济物品是需要付出代价才能够取得的物品。

一般来说,自由物品的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的数量是有限的。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资源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的事实,称为稀缺性。

稀缺性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

2.选择

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因此,与稀缺性相联系的选择问题就成了一切社会共同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稀缺资源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第二,如何生产。

第三,为谁生产。

第四,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

以上四个问题,前面三个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后一个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1.机会成本

所谓的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物品和劳务时所放弃的该资源所能生产的其他物品和劳务的价值。

机会成本以经济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和有限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

2.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般说来,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全部经济资源所能生产的众多物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是一定的,并且众多的物品和劳务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既定的经济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把各种生产组合分为三个部分:

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下的各种生产组合是可行的但不是最大的生产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上的各种生产组合是不可能的组合;只有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各种生产组合才是既可行又最大的生产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都是最大的生产组合,但并不都是最佳的生产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只是提供了选择最佳生产组合的清单,它本身并没有说明社会生产究竟应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哪一点上。

这正是所谓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生产资源供给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向右上方移动。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能向左下方移动。

三、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是任何社会经济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下的经济体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

一般地,可以把经济体制分为四种类型:

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第二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一、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

经济学家运用假设、图形、公式、代数等工具来解释与解释现实并简化经济生活。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交替关系原理

2、机会成本原理

3、边际决策原理

4、激励反应原理

5、比较优势原理

6、“看不见的手”原理

7、“看得见的手”原理

8、生产率差异原理

9、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原理

10、收益递减原理

第三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学的精髓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

“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二、微观经济学-企业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

另外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都是以单个消费者的行为和单个厂商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行为,因而也归为微观经济学。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工具箱及运用的复杂性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

第四节经济学的方法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超脱或排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它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主要用于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回答在既定的假定条件下,如果做出某种选择,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的问题。

当经济学把自己的研究局限于表述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时,就称为实证经济学。

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以既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来分析和评价事物的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它回答事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经济学应用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准则,并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回答研究的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的问题。

当经济学的研究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就称为规范经济学。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证分析总是企图摆脱和排斥价值判断,而规范分析总是与一定的价值判断相结合。

(2)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分析的命题具有客观性,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规范分析的命题不具有客观性,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尽管有所不同,但并不是绝对对立。

一般说来,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指导;同时,价值判断往往产生于一定的实证分析结论,因此,经济学的研究既需要实证分析,也需要规范分析,二者的结合运用,方能确保经济研究的正确方向。

思考题

教材:

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参考书: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资料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

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教材课后练习。

章节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目标、要求

①了解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了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了解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②理解并掌握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供给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区别。

③熟练掌握供求均衡、供求定理。

④掌握需求弹性的计算,点弹性和弧弹性。

⑤掌握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课时分配

4学时

重点、难点

1.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和供求规律

2.需求弹性及其运用

3.价格机制的运用

大纲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及均衡价格

第一节需求理论

第二节供给理论

第三节均衡理论及其运用

第四节弹性理论及运用

教学方式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进程

第一节需求理论

一、需求的概念

1、需求:

指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个人需求:

指对应于某种商品的每一可能的价格,某个消费者或家庭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

与每一可能价格相对应的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

二、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消费者的爱好、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政府的经济政策、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2、需求函数:

某一特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购买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记作:

D=f(P)

三、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规律

1.需求表:

即描述某一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表格。

2.需求曲线:

即描述某一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3.需求规律:

在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

四、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1.需求量的变化:

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2.需求的变化:

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价格等等的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的概念

(一)供给和供给量

1、含义:

指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或卖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2、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个人供给:

指单个卖者或生产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可能售价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市场供给:

指市场上所有个别供给的总和。

(二)、供给表、供给曲线及供给规律

1.供给表:

描述某以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表格。

2.供给曲线:

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3.供给规律: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二、供给函数

(一)、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严要素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时期的长短。

(二)、供给函数:

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供给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1、供给量的变化:

指其他条件不变,仅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

2、供给的变化:

在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第三节均衡理论及其运用

一、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

1.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2.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均衡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称为均衡数量;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3.均衡的意义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和供求规律

1.需求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2.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4.供求规律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反之,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均衡数量会同时增加或减少,而均衡价格则有上升、不变或下降三种可能。

三、均衡价格的应用

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1.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某行业的最低价格。

2.限制价格:

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二、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四节弹性理论及运用

一、弹性的概念:

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映程度。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与弧弹性

点弹性:

如果价格和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微小时,需求弹性即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弧弹性:

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映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的种类

需求完全无弹性

需求完全有弹性

单位弹性

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缺乏弹性

3.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支出及销售总收益具有密切的关系

4.需求价格弹性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程度

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替代品数量和可替代程度

商品用途的多少

时间的长短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

1.需求的交叉弹性:

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2.需求的收入弹性:

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三、供给弹性

1.供给弹性:

指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2.供给弹性的种类

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单元弹性

供给缺乏弹性

供给完全缺乏弹性

供给完全富有弹性

3.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时间的长短

厂商进入与退出某一行业的难易程度

生产成本的变化、产品的生产周期的长短

参考资料

教材:

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参考书: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思考题

1、甲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D.消费者的收人水平提高

2、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怎样区分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章节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目标、要求

 

基本要求:

①了解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理解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了解预算线、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②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公式;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消费可能线的含义,用图形说明消费者的均衡

③掌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课时分配

4学时

重点、难点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无差异曲线及无差异曲线分析

大纲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一节基数效用论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

教学方式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进程

第三章效用论

第一节效用论

一、效用是选择的基准

效用:

消费者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能得到的满足感。

二、效用的两种选择学说:

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

认为效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满足程度的自我感受,每个消费者都能够比较和确定所选择的商品或商品组合对自己的效用大小。

序数效用论:

效用被看作是描述偏好的一种方法,对同一个人来说,多种商品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排出顺序,以序数表示商品效用水平的高低,而人以两种商品之间的效用差额的大小是无关紧要的。

三、边际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总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若干单位商品所感觉到的满足的总和。

TU=U(X,Y)

2.边际效用:

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量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加。

MU=△TU/△X

MU=dTU/dX

3.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每单位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却随着这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MU'<0

四、消费者均衡

(一)均衡原则

1.假设条件:

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商品中,消费者总是选择和购买那些能够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MUx/MUy=Px/Py

(二)、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

可由边际效用曲线推导

(三)、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为消费某种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他购买该商品实际付出的代价的差额。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

一、无差异表和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表:

2.无差异曲线:

表示的是所有能够给予某消费者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消费组合。

3.无差异曲线图:

无差异曲线的全部组合。

4.无差异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图的特点

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斜率为负

良好性状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水平或效用程度越高

二、预算线

1.预算线及其意义、特点

预算线指的是在消费者收入和物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物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可能组合。

斜率是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负数。

2.预算线的变动

三、消费者均衡

1.均衡过程

2.均衡条件:

MRSxy=MUx/MUy=Px/Py

四、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1.收入-消费曲线:

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系列的最优商品组合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而移动所形成的曲线。

2.恩格尔曲线:

在所有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某种商品的需求如何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

五、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

1.价格-消费曲线:

在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商品的最优组合随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2.需求曲线的推导

六、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

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动对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

2.替代效应: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相关价格的变动对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

七、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1.市场需求曲线:

在货币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与需求数量的联系。

2.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

参考资料

教材:

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参考书: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思考题

1.设需求函数为Q=a-bP(a,b>0),试求价格为P1时的消费者剩余.若价格由P1变化为P2,试求消费者剩余变化量.

2.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QxQy,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为2美元和5美元,消费者100美元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商品X和商品Y,试求消费者均衡时商品X和商品Y的购买量和消费者获得的最大效用.

章节

第四章:

厂商理论

目标、要求

 

基本要求:

①了解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了解机会成本的含义,等成本线、规模报酬、成本的概念。

②理解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短期平均成本与

边际本的关系。

掌握长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曲线。

③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等产量线的含义与原因;等成本线的含义。

掌握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短期成本曲线,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④熟练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公式与图形。

课时分配

6学时

重点、难点

1.生产函数

2.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3.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4.成本函数

5.成本曲线

大纲

第四章.厂商理论

第一节厂商的生产活动:

投入与产出

第二节成本分析

第三节成本、收益、利润和产量

教学方式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进程

第一节厂商的生产活动:

投入与生产

一、生产函数

厂商是生产产品和劳务以获得最大利润的经济单位。

在分析厂商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