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2541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教学案鲁教版

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

                     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情景导入先思考———————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

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

思考探究:

(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提示: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减灾防灾模式

(1)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方式:

面临重大灾害

2.基本目标

(1)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2)加强对灾害科学的研究和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灾对策。

(3)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止灾情扩展,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好———————

我国的救灾方针和救灾管理体系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解析:

选B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

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

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2.实施减灾防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C.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

D.四川盆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沙尘暴

解析:

选D 四川盆地由于多年耕作,自然植被较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较为严重,应注重植树造林,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沙尘暴影响很小。

3.读灾后恢复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上相应的内容。

(2)我国多年来坚持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救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减灾的主要管理部门是________。

(4)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有水稻保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奶牛保险、________和畜禽保险等。

解析:

本题考查灾后恢复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灾后恢复的核心措施、目标、方针、管理部门等基本知识。

答案:

(1)从上至下依次为:

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 生命线 生产线 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2)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3)民政部

(4)小麦保险 棉花保险 生猪保险 养鱼保险

 

                     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行动和成就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2013年11月,被誉为我国“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走过了35周年,如今这项工程已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

该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该工程建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思考探究:

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有哪些?

提示:

提高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治沙尘、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1.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时间

防灾减灾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

大规模的江河治理建立一定规模的防灾工程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加强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注重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

1989年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1997年11月

成立国家减灾中心

2.我国的减灾防灾的行动

(1)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2)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3)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

(5)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

(6)进行减灾宣传教育。

3.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1)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2)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3)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政府已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减灾研究机构。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主要减灾工程

工程名称

主要措施

取得的成就

长江防洪

体系建设

工程  

①中下游:

治理支流、加固干流堤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②上游: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③建设三峡工程

提高了防洪标准和能力,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北”防

护林体

系工程

①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②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相结合

①防风固沙、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②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淮河流域

治理工程

①治理上中游水土流失;②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河堤;③疏通河道

经历洪水和旱灾考验,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二、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减灾防灾成就的一大表现,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归类法把握我国重大减灾项目

——————应用体验不可少———————

1.读淮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和所学知识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多水灾的原因。

(2)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简述其洪涝的整治措施。

解析:

(1)题,河流流域多水灾的自然原因应从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形及气候等方面综合考虑。

(2)题,由于季风的强弱不均,引起锋面雨带移动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

整治淮河洪涝的措施因地段不同而不同。

答案:

(1)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2)锋面雨带移动快慢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退耕还湖、修筑大堤;下游开凿入海新河。

2.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长江支流众多,基本上南北对称,一般年份,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与我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5月份位于南岭一带,长江南岸各支流进入汛期;6月份,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北岸支流和干流开始进入汛期。

这种支流的南北分布和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规律,使南岸支流与北岸支流涨水的时间错开,加之沿长江地带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对洪水起调节作用,干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

但在1998年夏季,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活动时间过长,并且长江流域普遍出现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涨水,与上游的洪水共同汇入长江,使干流水量大增,引发了特大洪水。

(1)一般年份,对长江干流水量起天然调节作用的两个因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资料1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资料3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长江洪水灾害,写出我国加强防洪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

(至少三例)

解析:

(1)题,根据材料和图可以总结出一般年份长江不会出现过大洪水的原因。

(2)、(3)、(4)题,分别根据图中资料1、2、3分析长江流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产生原因。

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应联系教材内容作答。

答案:

(1)中游支流南北分布 雨带由南向北推移

(2)河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 过度放牧

(3)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蓄水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弱 围湖造田

(4)森林减少,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加剧 乱砍滥伐森林

(5)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加固长江堤防;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

一、选择题

1.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

解析:

选B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海防林工程的作用是防风抗灾和固岸;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的作用是防洪;修建“西气东输”管道和兴建大亚湾、阳江核电站是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

据此完成2~3题。

2.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

①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 ③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④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防止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采取的正确的防御措施有(  )

①实施护坡工程,防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