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216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 单元达标测试.docx

第一单元单元达标测试

第一单元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

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

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

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

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

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

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选自2013年2月28日《甘肃社会科学》,作者吴海庆。

有删改)

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解析 是“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因果倒置。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解析 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范围扩大。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解析 不是“洞天福地”,而是“在道观的衬托下”。

偷换概念。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

“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将选项进行对比,判断不同处的正误,最后通过排除法得到正确选项。

A、B两项中,不同处是“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和“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从动词“镌(降级、削职)”的意思来分析,与之对应的宾语应该是“官”而不是“修者”。

排除A项。

那么D项也可以排除。

B、C两项中,不同之处是“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和“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左中允”和“翰林学士”都是官职名,“进左中允”和“再迁翰林学士”应该是相对应的,所以排除C项。

答案 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他仍坚持离职”错误,文中“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的意思是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皇帝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应。

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不是傅珪。

答案 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

后改为庶吉士。

弘治年间,被任命为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

参与修纂的《大明会典》完成,晋升为左中允。

武宗即位,因为在东宫时的恩德,晋升为左谕德,充任讲官,编修《孝宗实录》。

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刘瑾嫉恨他们。

说《大明会典》成于刘健等人,浪费很多,降参与修纂的人的官,傅珪被降为修撰。

不久因为《孝宗实录》修成,傅珪晋升为左中允,再次升迁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傅珪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

礼部事务比其他部少,从傅珪几次执意谏诤,奏章于是增多。

皇帝喜好佛,自称为大庆法王。

番僧请求给予田亩一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下旨到礼部,将大庆法王与圣旨一块书写。

傅珪假装不知道,拿着圣旨说:

“谁是大庆法王,胆敢与至尊的皇上写在一起,这是大不敬的事情。

”皇帝下诏令不追究这件事,番僧求田地的事情也最终停止。

傅珪平时就像一个木讷的人。

但到面对大事时,却毅然坚持,别人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因此触怒有权势、得君宠的人而离职。

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古代朝士所用牙牌的式样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没有施行。

臧贤就经常在宦官中肆意诽谤他,希望能让傅珪离职。

御史张羽上奏云南灾情,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的可怕。

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的灾情,傅珪于是说: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

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而水灾旱灾还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端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正直触怒受宠的权贵,受宠的权贵于是假传圣旨命令两个人辞职。

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让他们留任,皇帝不听。

傅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时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给他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朝廷对他的优待。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嘉庆元年,收录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

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

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首联写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

“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解析 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

情感分析不全面。

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

答案 AC

9.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

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辍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__________________,黄犬之与骆驼。

答案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月光如流水一般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鲈鱼之与大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

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

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

原因是那时候杭州和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

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杭州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

超山脚下,塘栖附近的居民,因为住近水乡,阡陌不广之故,所靠以谋生的完全是果木的栽培。

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人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杈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南,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

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

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

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

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

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

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如人兽状”。

诸记载的不虚。

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

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

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

(原文有删节)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文章笔触艳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令人掩卷难忘。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解析 B项“艳丽”应为“清丽”;C项“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错,文中并不是“处处”都有体现,如“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D项“先叙述后议论”错,应是“写景抒情结合”。

答案 A

12.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作铺垫。

13.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的内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多;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白、之多;③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张岱年:

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

“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

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

“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

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外界的客观实在性。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

“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

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

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

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

“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

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

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维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3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