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707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

1、《古诗三首》

课时

1/3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融、燕"等6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3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绝句》。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学案

二次备课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

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

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鸯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

为什么飞来飞去?

诗句中-对鸳鸯在做什么?

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反思

课题

1、《古诗三首》

课时

2/3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融、燕"等6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3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绝句》。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学案

二次备课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

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萎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t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萎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

萎蒿:

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

芦苇的嫩芽。

河豚:

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

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

(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教学反思

课题

1、《古诗三首》

课时

3/3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融、燕"等6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3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绝句》。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学案

二次备课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

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直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

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

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而两句诗。

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教学反思

课题

2、《燕子》

课时

1/2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学案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看到过吗?

在你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2、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

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

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出示:

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

(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

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教学反思

课题

2、《燕子》

课时

1/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环节

学案

二次备课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01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

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

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

这一节描写了--、---、---、---、---

  等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飞行美”

  1.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

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2.练习。

  出示:

在()中,在()中,燕子()在天空里(),唧唧地叫着,有的(),()飞到了();有的(),尾尖()水面,就看到波纹()荡漾开去。

  (四)汇报交流“歇息美”

  1.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1)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2)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评价。

.练习。

  说话:

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

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教学反思

课题

3.《荷花》

课时

1/2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重难点

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

(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教学过程

环节

学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

)齐读课题:

荷花。

  2.语言渲染: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

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

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3、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

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

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

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

(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

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

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

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

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

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

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

出现裂缝。

   ⑥姿势:

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

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

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

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

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结:

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荷花

          闻到花香:

 一……就…… 赶紧跑

               荷叶:

挨挨挤挤 碧绿 大圆盘

教学反思

课题

3.《荷花》

课时

2/2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

 

(2)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3)通过老师的指导,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锻炼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

(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课前准备

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环节

学案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谁还记得?

向我们大家说说好吗?

(作者迫不及待、津津有味地看了荷花……)

  2.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二、品读美文,领悟语感:

 1.指导朗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什么?

(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为跑去呢?

  (3)指导朗读:

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4)小结:

“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语:

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2)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自然段。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3)作者先写了对荷花的总体印象“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按理说,接着这句总写,下面就应该写荷花,可是大家看看,作者接下去写了什么呢?

(荷叶)

   作者为什么写荷叶呢?

有很多同学喜欢这一句,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

   你能告诉大家这一句美在什么地方吗?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

(4)有谁喜欢写荷花的句子,请读一读。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活的画)?

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

  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

  ①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像一幅画?

(抓住荷花的“颜色美:

绿叶、黄心、白花瓣;姿态美:

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认识荷花池的美得像一幅活的画。

  这荷花不但美得像画,而且像一幅什么样的画(活的画)?

  ②再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

(抓住“挨挨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动态美。

 重点解读: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

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

“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c.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

  d.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

(多媒体课件展示:

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e.激发想象: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

”写后交流:

例如:

“……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

”“……仿佛在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等等。

  f.小结:

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

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

  ③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不就是一大幅活的画吗?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吧!

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你能通过读来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

  ④解读“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a.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课件演示:

荷花的三种姿态)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

(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

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并做出动作)全开的呢?

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

  e.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一块儿站起来读读。

(5)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读: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

(千姿百态)

   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下来吗?

  a.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二段,自己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再将它们贴到黑板上。

  (学生画、剪荷花、荷叶,并贴荷花、荷叶。

贴的时候,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画、剪的荷花。

我是盛开的荷花,我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在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荷花要有高有低,以此来加深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师指着荷池:

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同学实在太了不起了,作者手下描绘的荷池竟被同学们搬到黑板上来了。

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引读。

) 

   我们班的同学就是那了不起的画家。

同学们,为我们今后会有更大的成就鼓鼓掌。

   b.正像同学们所讲所画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

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

你们想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记下来吗?

那就自己在小组内试着记一记、背一背,并可以加上一些动作,看看那一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配乐。

3.想象美景,迁移表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

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

一起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多媒体演示第四自然段内容)表演引读。

   作者所以会有这些想象都是因为荷花大美了,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

那让我们一块在四、五段中陶醉吧!

(配乐朗诵)

三、审美表达,丰富语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