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515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docx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

德国,自古就被誉为“古典音乐之乡”。

抛开中世纪不谈,从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开始,这片土地上就孕育并诞生了很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巨匠:

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纳等等。

他们那些经典的作品至今仍被世人千古传唱。

这必然也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音乐教育领域,不到3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分布着近20余所正式的国立音乐学院,几乎每一个中小型城市就有一所。

其中,很多学府的建校时间都很长,这与德国悠久的高等教育历史是密切相关的。

以本人以前就读的维尔茨堡国立音乐学院(HochschulefürMusikWürzburg)为例,其建校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797年,能够说是全德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学院之一。

所以,无论是在院校数量、分布密度和建校时间方面,都是我国的音乐学院所无法相比的。

再加上德国浓郁深厚的音乐氛围、众多资深权威的教授、丰富的学术文献资料以及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个切都吸引全世界众多音乐家们前去求学与深造,当然也包括很多国内的莘莘学子们。

但是因为中西方教育体制与理念的差别,再加上语言的障碍,很多中国学生入校后往往都会面临一个同样的难题,那就是课目繁多的理论课程。

甚至有个别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却因理论课程的挂科而被迫中断学业,断送掉自己的梦想与前程。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极其遗憾惋惜的事情,也是本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极不愿意看到的。

在中德两国文化学术交流以及音乐专业留学日益频繁的今天,鉴于这个问题,本人凭借自己在德7年的学习经历与感受撰写此文,希望能够协助大家对“理论课程”这个话题作更深入的了解。

一.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天壤之别:

“保姆式教育”与“学术自由”

要谈理论课程,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中德教育模式与理念中所存有的根本区别。

因为国情不同,在我国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绝大多数学校都是以一种强烈的“单位化”理念作为管理依据。

大学被高墙所环绕,进出往往都有警卫。

教学楼、实验室、生活区、食堂、学生宿舍等都被集中在了一起,实行统一的封闭式管理。

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基本都是在高墙之内活动,很少与外界联系。

而在德国却恰恰相反。

德国的高等教育遵循的是一种自由的、多元开放式的理念。

大学跳出了高墙,与整个城市融为了一体。

无论是综合类大学,还是音乐学院,都是由一个叫做“学生中心”(Studentenzentrum或Studen-tenwerk)的机构统一管理,它是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

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不隶属于某一所学校,而是由学生中心统一管理,所以它们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只要你是在这个城市合法注册的大学生,无论来自哪一所大学都能够自由的提出居住申请,选择适合自己的宿舍居住,以及去食堂用餐。

所以在一个学生宿舍区内,会有不同专业、不同大学的学生在一起,这样也增加了各个大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与中国各个大学之间独立行事,互不往来的状况是完全相反的。

谈到日常的授课活动,与中国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和课本,甚至能够说没有任何教材。

上课时教授用课件、幻灯片等媒介实行讲解,学生做笔头记录,教授最多发给学生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讲义材料,剩下的就只能靠学生课后去图书馆去寻找答案。

所以,中国大学每个新学期组织学生去搬运书本和教材的景象,在德国大学是见不到的。

这在一定水准上撇弃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灵活自学的水平,所以这个点是中国学生初到德国最不适合的。

这就是德国教育模式的最大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自由”(AkademischeFreiheit)。

现在我们正式谈论一下理论课程的设置。

与中国的音乐学院相比较,德国音乐学院对于理论课程的设置显得更加“纯粹化”,即所有课程的设置只围绕着“音乐”这个中心点,基本上没有任何与之无关的科目。

而在中国,学生们恰恰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一些与音乐无关的科目,而真正重要的科目修习时间却很少。

以天津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为例,与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和声与曲式两门课程的修习时间仅为2个学期,即便是更偏重理论的作曲专业所修时间也只不过为3个学期;而在德国,仅仅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就要修习6个学期的和声与4个学期的曲式,而最后的结业考试也很难。

所以严格来讲,德国的音乐学院更符合“音乐学院”的特征。

在科目的分类上以学生的主修专业为核心,除了不同的专业之间存有一些微小差别,譬如管弦乐器类需要参加乐队实习与钢琴辅修课程、声乐专业需要修习意大利语与舞蹈形体等等。

绝绝大多数的“通用科目”都是所有专业的学生所必须面对的。

在每个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学校通常都会发给学生一本叫做“Vorlesungsverzeichnis(课程手册)”的小册子。

上面详细的介绍了学校的具体情况、硬件与师资的资料、考试与音乐会的日程安排以及课程的设置与修习计划,能够说相关学校的一切信息都在这本小册子当中。

按照学生所修的不同专业能够去查看相对应的理论课程设置与计划表,上面详细的列出了在校期间各个学期必须要完成的理论课程。

它赋予了学生很大的修习灵活性,某些课程能够提前或推迟修毕。

总来说之,在毕业之前必须要修毕所有的理论课程并拿到合格的学分才能够获准参加专业的毕业考试,否则就无法拿到学位。

总来说之,学习期限是固定的,中间的进度能够自己灵活掌握。

因为各个音乐学院之间的课程设置会有一些微小差别,但基本课程大体都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就以本人以前就读的维尔茨堡音乐学院为例,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些针对钢琴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不包括主修专业与室内乐)。

1.和声(Tonsatz):

这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我要占用最多篇幅介绍的。

因为它与钢琴的演奏是息息相关的,演奏中很多音色处理与踏板的使用技术都与演奏者的和声概念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经过数年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尤其是亚洲的)学生都是因为这门科目没有通过而被迫“出局”,当年本人身边就有这样鲜活的例子。

我们先说说教材:

不同于中国所用的“斯波索宾”的俄罗斯体系和声教材,德国是依据德奥体系和声。

虽然权威的教材很多,但上课基本不会具体指定,多是由老师口传心授,并发放一些辅助性的知识提纲与资料,剩下的就是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和声书籍和反复的练习。

德奥体系和声的重点就是研究巴赫,这个点是我国音乐学院相对欠缺的。

记得2010年11月赵晓生教授在天津音乐学院举办“伟大的巴赫”学术讲座时曾说过:

“我们国内的和声课程通常是研究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或肖邦,但很少会去系统的研究巴赫的和声。

研究了巴赫,才会发现即便是现在的流行音乐的和声结构,都脱离不了巴赫所奠定的基础”。

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为6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会学习最基本的和声理论:

大小调式、教会调式、和弦与转位、以及常用的终止式。

接下来会讲到巴赫时期的各种和声现象与规则,其核心就是研究巴赫的Choral(四声部圣咏)。

这里不得不提到唯一使用的一本教材:

德国Breitkopf出版社的巴赫389首圣咏全集(见下图)。

准确的说这是一本乐谱,巴赫除了自己创作的一些圣咏之外,还为当时广为流传的很多圣咏旋律配上了四声部和声,其德文歌词全部都是宗教经文,这些唱段被广泛的用在了巴赫的众多宗教声乐作品中,譬如康塔塔、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和圣诞清唱剧等等。

学生首先要学习巴赫圣咏中常见的四种终止式(4-5-1、2-5-1、4-7-1和7-5-1),然后就是实行各种练习,包括分析与演奏。

接下来就是要实践写作巴赫的圣咏,任选一首作品,为主旋律配上丰富和谐的和声织体,与我们这边的四部连接类似,但不同的是必须要遵守巴赫时代的和声规则、传统与禁忌(譬如严格禁止五、八度平行以及增音程等等)。

作为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每天演奏大量的圣咏唱段,用心去感觉巴赫和声的规律,去培养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灵感,在这点上与创作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学习要至少持续一年以上。

从第二年开始学生将研究分析巴赫的平均律赋格,这个点基本与国内的复调教学一样,将整首作品用图表完整清晰的表现出来,在上面注明各个声部的主题与对位、过渡段落以及调性转变流程。

再然后则是古典奏鸣曲(展开部)的和声走向分析,作品大多为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展开部,学生要用图表精确的标注出调性的转换流程。

在以上这些课程修习完毕之后(第四学期结束时)通常会有一次和声考试,本人当年参加的考试持续了5个小时,内容包括写一首完整的巴赫圣咏,分析一首巴赫的赋格与贝多芬奏鸣曲展开部,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简答题目。

每个学生有30分钟的时间被分配到指定的琴房,在钢琴上去测试自己所写的和声结构是否准确。

总来说之这次考试对于绝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有很多学生的学业断送在这次考试上面。

因为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考试不过能够有一次补考的机会,若再不通过就会面临被学校除名的危险。

接下来的和声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则简单了很多,主要修习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时期甚至是一些爵士乐的和声。

练习的重点从写作转移到了在钢琴上演奏。

最后的结业考试仅仅按照老师的要求在钢琴上弹奏各种规定的和声连接。

总的来说,德国和声教学的研究重心就是巴赫。

若谈到和声感知水平,德国的学生的确要强过中国学生,这个点在写巴赫四部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来。

在演奏钢琴作品时,德国学生能迅速的说出某一段落的和声性质、调性、解决路径与走向等等,而本人在天津音乐学院四年的教学中发现中国的学生很少具备这种水平,他们对于和声没有具体的理论概念,对于这个点的确是中国学生必须增强的。

2.听力(Geh墸颍猓椋欤洌酰睿纾:

即视唱练耳,不过只有听,没有唱。

与国内的教学类似,学生实行音程、和弦、四部、单旋律、节奏等内容的听觉训练。

总体来讲,德国的听力要比中国简单的多,因为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的听力系统存有一些小差别。

中国学生在固定音高方面比德国学生强,但在和声感觉上不如德国学生。

譬如听一个四部连接,很多中国学生能够瞬间将四个声部的音写出来,但往往对它们的和声性质很模糊。

德国学生则是靠着和声的性质与结构去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所以那些在中国接受过视唱练耳训练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胜任德国的课程,因为与他们在国内的听力考试相比实在是太简单了。

但中国学生和声感觉差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随着课程的推动,其训练内容将会逐渐出现难度—听交响乐。

学生要听出交响乐中某个地方某个声部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训练作品绝不是工整对称的古典主义交响乐,而是类似马勒、布鲁克纳等后浪漫主义甚至是近现代、无调性作品。

再加上其曲速往往很快,某个声部仅仅出现一二秒钟甚至是一两个音,所以很难捕捉与分辨。

这对于没有乐队经验的钢琴专业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往往很难分辨出各种乐器的音响特征:

双簧管与大管、单簧管与英国管、竖琴与弦乐组、以及各种打击乐等等。

这在一定水准上也反映出了很多钢琴学生的狭隘性。

古典音乐是一个大家庭,各种体裁的作品都应该涉猎,而不应仅仅停留在钢琴上。

这就要求钢琴专业学生必须在平时多听各个时期的交响乐作品。

这对于自身的钢琴演奏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只有站在交响乐的角度,才会更宏观广义的理解钢琴作品,否则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狭隘。

3.合唱(Chor):

主要是针对那些非管弦乐的学生,因为管弦乐专业的学生能够参加乐队。

通常要修满6个学期,每个学期要排练一部完整的合唱作品。

在学期末都要与学校的交响乐队一起在市中心的大教堂里公开演出。

在合唱队里最大的收获是能够充分感受到各个声部之间的层次配合,以及一个更加宏大宽广的和声整体(尤其是最后与乐队合成后),学生能够学会倾听自己与别人,协调各个声部之间的音响音色层次关系。

对于钢琴专业学生来讲,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排练巴赫的一些宗教作品:

譬如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等,其中的多声部唱段简直就是最典型的赋格织体,巴赫的平均律赋格理念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宗教的合唱。

所以这对于我们演奏巴赫作品是有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协助的。

4.曲式学(Formenlehre):

这个与国内的差别并不大,也是建立在对作品分析基础之上的。

只不过度析的作品与方法更贴合德奥体系的理念。

从分析最简单的德国民歌曲式(Volkslied)开始,一直到古典奏鸣曲曲式、舒伯特等人的德奥浪漫主义作品、巴赫的赋格、以及巴洛克大协奏曲等等。

课程同样没有固定的教材。

要修满4个学期,前两个学期最后需要参加笔试,后两个学期结束后需要写一篇论文。

对于器乐演奏的学生通过本科目的修习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作品的结构,对于自身的演奏是有很大协助的。

5.乐器学/音响学(Instrumentenkunde/Akusitik):

这是两门国内没有的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

乐器学主要是学习所有乐器的特征、历史起源、构造以及发声演奏原理等等。

按照发声方式分为弦乐乐器(包括弓弦类与拨弦类)、管乐乐器(铜管与木管)、打击乐器与键盘乐器。

按照历史沿革划分包括了很多中古乐器,譬如巴洛克时期的弦乐家族(Violadagamba)、巴洛克竖管(Zink)、甚至是更早的琉特琴(Laute)等等(见下图)。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看乐队总谱,掌握乐队编制的所有乐器的移调规则等等。

这些与国内作曲专业所学的配器法很类似。

而音响学则更接近物理学,讲解声音的基本物理特性以及各种乐器的音响特征:

譬如声波振动与传播、赫兹、振幅与波长等等。

总体来讲,这两门科目难度不小,需要很好的语言水平作为基础。

6.音乐史(Musikgeschichte):

这是一门纯书面文字的,对于中国学生最困难的一门课程。

其根源则是中国人的语言局限性。

在中国的音乐史教材中,所有的一切都被翻译成了中文。

但在德国则不然。

因为欧洲语系包含了众多语言,它们之间有诸多横向的联系。

再加上欧洲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各个国家彼此之间距离不远,虽然语言不同,但都能够彼此融会贯通。

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个德国人通常都会讲两三门甚至更多门外语的原因。

而且各个语言之中都充斥了大量周边语言的外来词汇,所以对于他们来讲,语言之间差别就如同中国各地的方言一样。

最直接的反映在音乐史这门科目上,就是充斥了大量的周边语言词汇:

古希腊时期多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成的希腊文、中世纪的历史大多是拉丁文、巴洛克时期多是意大利文与法文等等。

这对于一个德文尚且都不过关的中国人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而德国学生从小生长在“欧洲共同体”的特殊环境中,日常的生活词汇都参杂了大量诸如法语、意大利语的周边外来词汇,再加上这些周边国家公民往来的距离还比不上中国的跨省距离,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根本不是问题。

此课程分为两年,第一年笔试,第二年口试。

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极容易挂科的项目。

本人的建议就是必须要携带一本好的中文音乐史教材,譬如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音乐史简编》,我认为就是一本相当好的工具书。

本人当年就是用这本,它的内容与德国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很多关键词汇都能够在书中对应上。

同时阅读中文与德文教材,参照中文读外文,遇到外来词汇强行记下。

日积月累,时间久了肯定会攻克困难。

况且去德国学习音乐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原汁原味,欧洲的古典音乐是各个国家多元文化背景的浓缩,所以了解一些外来语的专业词汇是相当有必要的。

7.通奏低音演奏(Generalbaβspiel):

这也是一门中国没有的课程。

关于通奏低音(或称为数字低音)的概念我不多做解释,学过巴洛克时期音乐史的人都会有所了解。

它完全是建立在和声学的基础之上,参照低音线条和一些和声符号的提示实行即兴演奏。

有趣的是演奏的乐器不是钢琴,而是巴洛克羽管键琴(Cembalo)。

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为在中国基本上是很难接触到这种乐器的。

作为钢琴的“鼻祖”,这件乐器在巴洛克兴盛时期曾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

无论是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还是巴赫的大协奏曲与其他器乐独奏作品,它几乎承担了所有的伴奏、甚至是独奏的声部(譬如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首第一乐章结尾的那段长达3分钟绚丽无比的炫技华彩独奏段落)。

即使在古典主义时期之后这件乐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却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被完好的保留至今。

这也体现了德国音乐教育完整健全的特性,每一个时期的文化和传统都要被虔诚的保留与继承,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在这个课程上学习Cembalo的演奏技法,并尝试用它去演奏巴赫的平均律作品,仿佛能够用双手去穿透几百年的时空,去亲手抚摸巴赫那个时代的音乐艺术灵魂。

这种体验是任何一个钢琴演奏者都梦寐以求的。

8.作品文献学(Literaturkunde):

这门课程实际上是音乐史的一个分支。

它按照不同的专业来划分,有针对钢琴、小提琴专业等等。

以钢琴为例,学习重点则是各个时期重要的钢琴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的介绍,譬如作曲家的生平、钢琴作品的体裁与作品编号等等。

授课老师一般都是钢琴专业的某一名教授,每周一次把钢琴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

学习持续两个学期,结业考试为笔试,出题也很灵活,一般都会划分重点复习范围。

这基本上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只要语言过关应该都不算困难,能够算是一门很小的课程。

9.音乐教育心理学(Musikp|dagogik):

这是一门极其困难,也是所有课程中与演奏关系最远的一门课程。

学习期为一年。

内容与国内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中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大体相同,譬如动机、行为、记忆模式等等,仅仅更多的与音乐专业相结合。

大量抽象生僻的心理学专业词汇让人望而生畏。

除了翻字典与背单词,就是死记硬背,没有别的办法。

同样这也是绝大多数外国学生容易挂科的科目。

不过近一年来学院将会有取消这门课程的可能。

10.教育方法学(Fachmethodik):

这是一门学习如何从事幼儿基础教育的课程。

设立此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并不是每一个专业学生都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甚至能够进入音乐学院教授专业的也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从事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基础教育。

而与孩子打交道的方式则完全不同于成人。

这门课程就是重在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特性,以及如何与幼儿交流、授课的方法。

如果把心理学形容为“道”,则方法学就是“术”。

课程分为两年。

第一年学习理论,最后要写一篇题目自拟的论文。

第二年要实行实践训练,学校会为学生分配不同年龄段的孩童,每周上公开课。

评审们会依据你上课过程中与孩子的沟通方法与细节,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与编排来评定你的成绩。

其评定内容也极为细致:

授课者的着装,说话的措辞语气,上课时与孩子之间的身体位置与距离、以及课程内容的流程、所占时间比例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会成为影响你考核成绩的关键。

三.结语

通过针对上述课程的详细介绍我们能够发现,德国音乐教育的特点除了正宗严谨的专业的教学之外,学生还能够在学习期间接触到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知识体系。

因为理论永远是与实践并存的,相辅相成。

这些不同门类的理论知识都是数百年来无数的音乐巨匠们呕心沥血总结归纳,从零零散散逐渐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学术体系。

纵观欧洲音乐文化史,从古希腊一直到近现代时期,每一次重要艺术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前进都是与新的音乐理论的产生与推动分不开的。

这个点对于演奏者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将来是否成为职业演奏家,或是进入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与知识体系绝对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如虎添翼的巨大作用;并且将这些知识之间实行完美的横向联系与贯通,还会在自己的演奏技艺上起到不可忽视的巨大效果。

譬如演奏一首作品,无论是从和声层次、曲式结构以及作品时代背景方面都能分析了解的透彻全面,其功效要比单纯模仿某位大师的CD大得多。

所以在这篇文章即将收笔之际,我也衷心的祝愿每一位怀着美丽梦想到德国求学的莘莘学子们能够克服在异乡学习与生活的重重困难,早日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

四.学术文献

即使在德国的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但课后必须要在图书馆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日常所学的知识点。

学生们面对图书馆浩瀚如烟的资料库往往会不知所措。

在此本人可为各位中国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德文学术文献及工具书,这些书籍在德国的各个音乐书店、网上书店以及各个音乐学院的图书馆都很容易找到。

它们对于中国学生日常的资料查找和自习都能够起到很大的协助。

当然,这个切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德语功底。

1.B|renreiterVer-lagund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这是一本每个学生都必须配备的工具书,里面几乎囊括了基础乐理、和声、曲式和音乐史等所有理论内容,当然讲解不算太深,仅仅便于平时查找参考,极其方便。

其中的超过250幅带有图表与谱例的彩页也使本书的讲解更加生动、细致与平易近人。

2.GünterAltmann这是一本很专业很详尽的曲式学专业著作,里面详细的讲解了曲式学的最基本理论,以及各种曲式的结构与分析。

3.Breitkopf巴赫389首圣咏,上文已有介绍,研究巴赫四声部和声的圣经,必须日常常备。

4.ZsoltGárdonyi这是两本书,一本是和声学,一本是巴赫的赋格分析。

作者是任教于维尔茨堡音乐学院的著名匈牙利籍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及音乐理论家ZsoltGárdonyi教授。

这两本书是我见过的讲解最为全面专业的教材,不过读者必须要有极好的德语功底,因为内容之广、讲解之精细专业,是其他的教材无可比拟的。

国外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材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