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14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测试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雎鸠(jū)    窈窕淑女(shū)  宛在水中沚(zhǐ)

B.荇菜(xìng)  在水之湄(mèi)  寤寐思服(mèi)

C.琴瑟(sè)  窈窕(tiǎo)蒹葭苍苍(jiā)

D.参差(cī)  在水之涘(sì) 宛在水中坻(chí)

2.下列词语在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诘问(jí)  粗拙(zhuō)   取缔(dì)   絮说(xù)

B.伛着(yǔ)  滞笨(zhì)    胯骨(kuà)   晌午(xiǎng)

C.门槛(kǎn)  尴尬(gān)     攥着(zuàn)  自矜(jīn)

D.烦躁(zào)  震悚(sǒng)   针灸(zhì)    憎恶(zēng)

3.下列各组加粗词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郎润 莅临 清风流水 干净利落

B.干燥 狭窄 天旋地转 惊惶失措

C.淅沥 署气 小心翼翼 变化莫测

D.箫瑟 逾矩 气喘吁吁 哄堂大笑

4.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叫道:

“老爷!

……”

B.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遗迹。

C.2016年全年有9个流星雨,3次半影月食,真是好戏连台,令人眼花缭乱。

D.猴年春晚上,谭维维等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感染力极强,让人回味无穷。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爬华山

王克楠

①车过了临潼就开始加速,急迫地想靠近华山。

远看华山高耸入云,半山腰有白云一般的东西,导游告诉我,那不是云,是白色的巨石。

②次日清晨,攀爬华山,陡立而巨大的白石到处可见。

有的山峰倒是用几块山石垒成,有的整座山就是一块完整的山石,令人惊叹。

听当地文化人介绍说,老子当年驾青牛犁山开道是来过华山的,道家高士陈抟也在这里修行过。

其至孤独的唐朝公主也来这里虔诚地修行“成仙”,想象是个好东西,能使人忘记忧愁和苦难。

仙人,仙境,这些美好的词语在别的地方不好用,到了华山,一切都栩栩如生。

③因为我的腿关节炎犯了,不得已舍弃了从五龙桥徒步登山的快乐,直接坐索道抵达北峰,觉得“华山论剑”神话色彩太浓,不值得驻足,便径直拾阶而下,抵达猢狲愁拐弯处的那段路口。

坐在台阶,看金色的阳光在细仄的山路上婆娑。

山石渐渐包容了我,阳光扑簌簌地投在我全身,驱逐了经年存在身体里的疲劳,感觉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是亮的。

④阳光很宽,山路很窄,宽和窄碰到了一起,就发生了有意思的事:

阳光想把山路挤压得更加细区而山路则想把显得无所不达的阳光挤到山谷里,最好摔得重一些,无力再爬到山坡上。

我在一级稍微宽些的石阶上打坐,看到对面的山壁上,镌刻“河山永寿”四个大字,很喜欢,真的想把它卸下来作门匾,装到自家的门楼上。

⑤再看正在爬山的人,一个个撅着屁股,手脚并用,像猿猴一般;即使有稍微从容一些的,也要狠狠地扯着山道边的铁锁链。

他们一律气喘吁吁,不管个子高矮,不论贫富贵贱,胸部一律强烈地起伏,每起伏一次,都要发出同样的“吁——”的声音,自然而亲切,有粗壮和纤细之分,没有威严和猥琐之别。

华山有道。

道,讲究道法自然。

在这里,人的自然与山的自然被热汗和阳光搅合到了一起。

几乎所有登山的人都不是一口气爬上山顶的,爬一阵,停一阵;停一阵,爬一阵。

爬爬停停,停停爬爬,累极了,就顺势坐到石阶上,像是一滩稀泥。

华山自古一条路,他们在起步爬山的时候谈笑风生,也许认为是件趣事,但是千尺幢和百尺峡消磨了他们的锐气,老君犁沟收找了他们的胆气,四千多个台阶吃掉了他们的风趣。

他们就成了真正的登山者,沉默着,力气全用在了腿上。

⑥这些爬山者在山路转弯处看到我,大都停下来问我一~句;“师傅,快到山顶了吧?

”。

我立即给他们加油说:

“马上到了,爬上这十几级石阶,路就平坦了。

”再平常不过的话,效果竟然狠神奇,攀登者旋即精神一振,把信任的微笑送给我,经过疲劳的洗礼,此时的笑容在阳光下真诚而透明。

虽然没有去爬其余四峰,但我周身披满了这样的微笑,这微笑也感染着周围的山石,它们似乎没那么陡险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平坦处自然不会留住这些攀登者的脚步,闯过“仙人砭”,登上“天梯”,跨越“苍龙岭”,华山南峰正对他们翘着以待。

当太阳西斜时,“长空栈迸”士会有他们不懈的身影,“鹛子翻身处”会留下他们攀登的脚印。

⑦回到邯郸,许多文友问我,华山定很高很险吧?

我说,笑可以降低高度,削掉险峻,再高再险也敌不过攀登者的纯真之笑。

其实,我算不得华山真正的攀登者,然而却披着满身的微笑,盛了满眼的自然凯旋了。

5.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坐在台阶上,看金色的阳光在细仄的山路上婆娑。

(2)山石渐渐包容了我,阳光扑簌簌地投在我全身,

6.第⑤段中“人的自然与山的自然被热汗和阳光揽合到了一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7.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在语言上的表达效果。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文眼是“爬”,有人认为是“笑”,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恰与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

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

黄帝想了想说:

“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

”仓颉击节赞叹:

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

什么情况下够了?

什么程度才叫够了?

很难有个量化。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

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

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

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

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

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

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

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

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

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

”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

“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

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园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

“将军,是不是太过了?

”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

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

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

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

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

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10.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1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文章第④段“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句中“往往”能否删去?

为什么?

⑵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

C.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③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

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软谐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史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

泥沼雨水。

②畚锸:

箕畚铁锹。

③堵:

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步:

散步,漫步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C.轼诣武卫营               诣:

到……去

D.卒全其城                 卒:

士兵

14.用“/”为下列句子断句。

(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6.(甲)文除了表现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之外,还流露出他怎样的情绪?

(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句子默写

17.品湖光水色,填诗文名句。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_____。

(《诗经。

蒹葭》)

(2)____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3)枯藤老树昏鸦,____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浮光跃金,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

(6)汉乐府《长歌行》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

(7)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因为她在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诚知朱熹《观书有感》所言:

“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8.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中“簇”的妙处。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名著阅读

20.(题文)名著阅读

(1)“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水浒传》

这首《临江仙》赞美的是梁山好汉,他的足智多谋不仅体现在智取生辰纲,还体现在_______________、智取文安县等。

(2)“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