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949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计划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八年级共44人,经过上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全体同学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阅读能力,差生有所减少,但有些同学仍然没有学好,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靠。

因此本学期还要加大巩固的力度,争取在期末考出好的成绩。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学习。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扩展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目标分层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学习,因材施教。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作品自作不少于70%

10.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五、学习进度表

周次

内容

课时数

1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

6

2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

5

3

《杜甫诗三首》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6

4

《三峡》《短文两篇》

6

5

《观潮》《湖心亭看雪》

5

6

《诗四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

6

7

《新闻两则》《芦花荡》

6

8

《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

3

9

第一单元作文检测

5

10

复习 检测

3

11

《阿长与<山海经>》《背影》

6

12

《台阶》《老王》

3

13

《信客》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

6

14

《中国石拱桥》《桥之美》

6

15

《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5

16

《说屏》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

6

17

《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6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

4

19

《落日的幻觉》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7

20

复习检测

21

复习期考

第五单元

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

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

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

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

文言文阅读

①阅读方法:

⑴反复诵读:

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⑵涵泳品味:

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

⑶品味文眼:

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

⑷角色朗读:

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

②基本技能:

⑴复述法:

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

⑵读议结合法:

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

⑶迁移法:

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

⑷比较法:

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

③基础知识

⑴一词多义、通假字

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⑶近义词比较、句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

④古文体裁

⑴议论文:

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

⑵记叙文:

传状、碑志、箴铭

⑶抒情文:

颂赞、辞赋、杂记、哀祭

课时安排:

本单元学习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学习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

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

了解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详略的写法。

第三课时主要任务:

背诵课文,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

课前导学:

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

(包括背景)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2、一词多义:

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

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率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

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

今义:

见太守,说如此古义:

今义:

屋舍俨然古义:

今义:

缘溪行古义:

今义:

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

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

(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3)写出渔人的行踪:

四、课堂小结:

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

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五、课堂检测: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后遂无问津者

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3、《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层次清晰。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航

1、辩明字音

垂髫()发髻()俨然()阡陌()()诣太守()两鬓()邑人()豁然()遂()骥()郡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欣然规往:

二、自主学习

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

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 对象:

 桃源人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

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

还会让他回去吗?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二、 对象:

 武陵渔人

1、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

3、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

4、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

5、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

(甚至不是县令)

6、怎么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三、对象:

陶渊明(设计目的: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

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

2、为什么安排渔人去报官?

3、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

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

增强神秘色彩。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背诵课文阶段指导背诵:

首先要理清渔人的行踪,请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渔人的行踪,然后再进行背诵。

巩固练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

1、用语段中原句回答a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

(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2)从这两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

(3)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很大周折才到这里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的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4)这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意思是什么?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7)从这两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2、课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响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造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

造句:

4、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着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8、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教学后记:

22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陋室铭》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3、关于“铭”

铭:

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

如:

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lòuxīntáihóngrútiáodúgěshǔ

陋室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诸葛西蜀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著名、出名。

在:

在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就。

灵:

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这。

是:

判断动词。

惟:

只,只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

长到。

入:

映入。

谈笑有鸿儒。

鸿:

大。

鸿儒:

博学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

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劳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云:

说。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正常语序应为:

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译文: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何陋之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正常语序应为:

有何陋?

译文:

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理解课文内容。

1、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

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

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3、“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明确: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明确: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明确: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了什么?

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明确: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小结:

1、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

明确:

直接表现:

环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朋友:

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

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间接表现:

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2、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居住在陋室中的人高雅。

六、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爱莲说》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是,。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六、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

蜡烛:

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

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教学后记:

23《核舟记》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能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学习时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要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知识预习

按要求填空。

1、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

(峨冠而多髯)

2、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