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5218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docx

现代教育论丛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香港非华语学童教育支援简述:

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赵萱*

[摘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族裔教育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文中通过对香港现行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的梳理,概括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开展的各种教育支援,旨在总结其在关注少数民族族裔教育公平并在学校场域中消除种族歧视,促进多元融合的经验。

[关键词]非华语学童教育;少数民族族裔义务教育;教育支援;教育公平;香港

[作者简介]赵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根据香港现行政策,所有符合资格的本地儿童,包括非华语少数族裔儿童,均可接受九年免费普及教育,政府负责协助有意在港永久居留的少数族裔儿童融入本地社会及主流教育制度,香港教育局需为非华语儿童预留足够的学位,非华语儿童家长可选择把子女送往公立学校、资助类别学校、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就读。

近年就读公营及直资中、小学日校非华语学童数目逐年递增(如下表所示),为协助非华语儿童尽快适应本地教育,由香港教育局提供多项服务和协助,相关学校亦设计不同的支援计划。

1

学年

年级

06/07

07/08

08/09

09/10

P1--P6

4503

5583

6020

6480

S1--S7

2633

3272

3825

4406

总数

7136

8855

9845

10886

表1:

近年就读公立及直资中、小学日校非华语学童数目

一、政府层面的非华语儿童教育支援

(一)入学保障

1、预留学位

香港教育局需为符合资格的本地非华语儿童预留学位,一般非华语儿童家长可直接向相关学校申请,有时教育局也会接到少量申请,需在21个工作日内为这些儿童提供中三或以下公立及资助类别学校的学位并协助有意升读中四或以上班级的儿童入读。

2

2、受理申请

按照非华语儿童申请的学校类别不同,拟报读本地课程或学校的儿童和其它本地儿童一样入学,拟报读开办非华语儿童班级或学校的儿童转到相关学校所属的区域教育服务处并按照居住地就近入读。

如有儿童未能获安排入读该区内学校,则会转入教育局中央安排入学小组,以便安排入读跨区域的学校。

3

3、指定学校

香港教育局邀请录取较多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成为指定学校,便于集中支持,提升非华语学生的学与教,尤其在中国语文科方面,帮助指定学校累积和发展专业经验,并通过现有的支持网络,与其它学校分享经验,令所有就读于本地一般学校的非华语学生也能受惠。

2006-2007学年教育局物色了10所小学和5所中学作为指定学校,提供深入到校支持服务,即由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探访,与教师一同备课,制订校本中文课程、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评估设计等,安排校本及联校专业进修活动,每所指定学校均可获得为期两年,每年港币30万元的特别津贴,用于安排非华语学生的学与教支持计划。

42008-2009学年,香港教育局指定的学校22所,指定学校每年30万港币的津贴已转为经常津贴并因应个别指定学校收取非华语学生的数目较多,最高额度提至60万港币,以协助这些学校推行校本支持计划。

2009-2010学年制定学校增至26所。

52010-2011学年将增加至28所,除提供到校集中支援及特别津贴外,制订中国语文课程补充指引并提供课程资源,开办暑期衔接课程及学习中文支持中心,推行课后中文延展学习计划以巩固就读于非指定学校的非华语学生在中文课堂的学习。

6

4、确保适龄入学

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应在学的适龄非华语儿童未能就读的原因主要有:

(1)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学业;

(2)非华语家长不愿其子女入读主流学校;(3)新来港人士不懂中、英文,以致无从得知子女接受教育方面的信息,为此香港教育局采取下述措施,以期这些儿童能接受学校教育:

(1)由缺课个案专责小组跟进辍学个案并协助其入学;

(2)联合非政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向未在学的适龄儿童提供协助;(3)举办经验交流会,宣传政府所提供的非华语儿童教育服务;(4)把有关适应课程等支持服务内容的宣传单翻译成印度语、乌尔都语和尼泊尔语等,编制非华语家长资料套和香港教育指南,帮助其掌握相关资讯。

7(5)重视资讯发布,制作面向公众人士的非华语儿童教育服务的专题网页;重点面向收取非华语儿童的学校、教师发放以关爱孩子、照顾差异为专题的电脑光碟;建设网上交流平台,鼓励所有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8

(二)财政支持:

校本支援计划津贴

自1997年9月香港教育局为录取内地新来港儿童的学校提供校本支援计划津贴,2000年4月起该津贴扩展至非华语儿童及回流儿童,每位小学生津贴额为2720元,中学生为每人4035元,由学校用于在校非华语儿童提供各类支持服务,如开办中、英文辅导班,编订特别教材等。

9在2006-2007学年,每名小学生的津贴额为每年2633元,中学生则为每年3906元。

102009年9月起每名小学生的津贴额升至港币2805元,中学生则为港币4160元,教育局每年发放预支津贴予提交申请的学校,学校须另行设立校本支援计划津贴帐以纪录收支。

此外教育局亦资助非政府机构举办适应课程,藉以训练非华语儿童的社群适应、个人发展及基本学习技巧,以协助这些儿童适应本地学校的环境。

11

(三)学习支援

1、专门课程

小一非华语新生在开学前的暑假,须接受4星期衔接课程,旨在熟悉本地学校生活,提升学习中国语文的兴趣,2007年夏季开始上述课程扩展至包括升读小二、小三及小四的非华语学生,以帮助他们巩固在先前阶段所学到的知识。

所有符合条件的新来港儿童,包括非华语儿童可向开办机构申请就读适应课程和启动课程。

12

2、教授非华语学生中文事宜的补充课程指引

有教育局负责在现行中国语文课程架构下制订非华语学生中文补充课程指引,就如何在不同范畴选择主要学习目标及重点,因应学生的不同需要选取材料和内容的原则;提供本地学校教授非华语学生中文的经验。

13

3、学习中文支持中心

由香港教育局委托本地大学营办中文学习支持中心,为中文程度较低的非华语学生,特别是较迟开始学习中文的学生,在课后或假期提供辅导课程,参与研发教学资源并为指定学校的中文教师提供专业意见,目前支持中心指定地点的数目已由2008-2009学年的8所增加至2009-2010学年的10所。

此外,该中心亦协助发展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会为支持非华语学生的教师举办专业发展工作坊。

14

4、少数族裔儿童融入学校社群的研究

为检视少数族裔学童融入学校社群的情况,香港教育局于2004年11月委托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跟进那些在2004-2005学年获分配入读主流学校小一班级的少数族裔儿童,在适应及成长方面的表现,直至2006-2007学年他们升读至小三完结为止。

15

5、中国语文科考试资历

鉴于个别非华语学生希望有途径考取其它的中国语文科考试资历,2007年起在香港开办综合中等教育证书(中国语文科)考试,为合资格的学校考生调低综合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费水平。

2008年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院校招生时,会更灵活考虑接受大学联合招生办法申请人的其它中国语文科考试资历。

16

(四)专职机构设置

香港政府重视促进种族和谐的公众教育,为支持少数族裔人士融入社会,2002年香港民政事务局成立了促进种族和谐委员会,由非政府机构、少数族裔团体及各界代表组成,就制定促进种族和谐的策略向政府提供意见,包括改善现时的工作和推出新的措施。

同年成立种族关系组是民政事务局内的专责小组,其主要工作是为促进种族和谐委员会提供秘书处服务,其现行工作包括17:

1、公众教育

①推行种族平等机会资助计划,每年资助团体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对少数族裔的认同;②种族歧视查询、投诉热线,印制了多种方言的投诉程序指南,用以处理少数族裔人士的查询以及种族歧视的投诉;③学校讲座,为学校、非政府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讲座,介绍种族歧视概念和例子,宣传香港少数族裔的文化;④儿童漫画书,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漫画旨在帮助学生从小认识种族和谐的重要性;⑤教材,专为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师参考数据、投影数据及课堂互动;⑥展览板,供学校及青年中心借用;⑦多种语文紧急情况用语手册,用于协助医护人员与不懂中文或英文的病人在紧急情况下沟通;⑧课余支持,包括开办广东话班和提供课业辅导;⑨非华语青少年文化交流与融合学习计划,此项试验透过广东话班和导师计划,以协助非华语青少年融入社会;⑩融和奖学金,鼓励学校在取录学生时重视种族多元化,表扬一些积极收取少数族裔学生和促进种族融和的学校;

小区干事培训计划,培训少数族裔小区干事,帮助同胞解决生活困难以及促进种族和谐;

共享多元文化自学锦囊,由种族关系组联同公务员培训处、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及平等机会委员会,为前线公务员制作;

消除种族歧视的雇佣实务守则。

2、宣传计划

种族关系组举办了下列活动,以推广和宣传种族和谐的工作及服务:

①绘画暨壁画创作比赛,鼓励不同种族人士积极参与小区活动,宣传种族和谐及平等机会的信息;②广告,海报宣传运动。

3、融合计划

种族关系组为帮助已定居于香港及新来港的少数族裔适应香港的生活举办下述项目:

①《给少数族裔人士的服务指南》,备有英文、印度尼西亚文、菲律宾文、泰文、斯里兰卡文、印度文、尼泊尔文和巴基斯坦文等8种版本,介绍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服务;②流动信息服务,在香港国际机场向新来港的少数族裔劳工及移民派发资料并提供现场资讯;③语文课程:

民政事务局资助非政府机构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广东话及英文课程,并由种族关系组负责统筹有关的计划并向少数族裔人士推介;④电台节目,资助本地电台制作以少数族裔语言广播的电台节目,每周均有以乌尔都语等语言广播的电台节目;⑤文化自游行,包括舞蹈、音乐等的周日专题文化节目,鼓励少数族裔人士推广他们的文化特色;⑥小区发展小组,协助少数族裔获取小区资源和社会服务,并藉此促进小区共融;⑦少数族裔小区支持小组,由相关少数族裔团体组成为同胞提供援助。

4、少数族裔人士论坛

少数族裔人士论坛为少数族裔社群的代表和服务他们的非政府机构保持联系提供了一个定期的正式沟通渠道,有助政府了解香港少数族裔社群的需要和所关注的事项,亦提供机会商讨可行的解决方法。

18

(五)职业训练与就业19

1、职业训练

鉴于非华语学生对职业训练的需求日增,完成中三或以上程度的同学,可选择入读职业训练局辖下的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工商信息学院、青年学院以及训练及发展中心开办的课程,亦可报读由制衣业训练局、建造业训练局及多间非政府机构(NGO)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

职业训练局招聘以主要少数族裔语言(例如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士担任职业训练课程的传译员并按实际需要把课程资料翻译成少数族裔语言。

(發展《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諮詢文件)

2、就业措施

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针对少数族裔群体的需要,制订职业中文计划,以提高少数族裔就业竞争力。

劳工处现时提供一系列的就业服务,包括:

①职位空缺信息;②就业讲座,使少数族裔人士更加了解本地劳工市场和求职技巧;③就业信息角,提供以英文书写的劳工市场信息和求职技巧等的就业资料,印备加禄文、印度尼西亚文、泰文等版本的《劳工处简单易用的就业服务》的小册子,方便少数族裔人士阅读;④就业选配计划,为个别有需要的求职人士而设,以提供更深入的职业辅导。

二、学校层面的教育支援

(一)启动课程

1、概述

2000年3月为新来港儿童而设的全日制启动课程投入试验,同年9月获准正式推行,供学童选择先行修读后再入读合适的学校,并于2002年1月起将授课对象扩展至新来港内地儿童,非华语儿童及回流儿童。

20该项启动课程的目标包括:

①提高儿童英语和中文水平;②帮助他们适应香港社会,实现个人发展;③提供本地课堂学习经验,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

①刚抵港的儿童可选择在入读常规学校之前,先行修读这个全日制启动课程;②每年的9月和3月开班,每班为期6个月;③每班人数约为20人;④教育局以拨款方式资助学校开办课程,由学校支配拨款,设计课程和支援服务。

2、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协和)所设启动课程简述

由香港教育局委托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协和)开办为期半年,中学全日制性质的,免费的新来港儿童启动课程,每年两期,分别在9月1日及2月1日开始,授课对象包括新来港的内地儿童、新来港非华语儿童及回流儿童,开设华语班(CSCA/B/CSCA/B1)和非华语班(NSCA/B),每班20人,超过25人将申请开设新班。

该校的启动课程分为两块:

①以学科为主的学业课程,②以活动为主的联课课程。

两类课程每周共49节,每节课35分钟。

21以学科为主的学业课程旨在为入读正规课程打好基础,具体设置如下所示:

项目

每周节数

说明

英文

16

①密集式强化读写讲听;②强调多读、多写、多讲、多听;③外籍教师协助进行听讲训练;④设英语新闻时段,加强学生的英语听力及对新闻的关注;⑤因应华语及非华语班学生特质编排课程

中文

8

①目标是巩固及提升学生的中文能力;②华语班强调能力提升,特别是读写方面的训练;③非华语班则强调生活语文的基本训练(广东话及常用汉字)。

数学

6

①巩固及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②华语班强调能力的提升;③非华语班强调补底性质的基础能力培训

专题探究

2

以专题研习、阅读技巧方法及思考分析为重点

信息科技

2

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基本能力

晨读

每日十分钟

培养学生的持续阅读习惯

总计

34

表2:

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协和)启动课程之学业课程部分

联课活动是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协和)启动课程另一组成部份,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分为4部分:

①以活动为主的非学业课程--体育、视觉艺术、适应辅导等3项。

②多元智能训练营,以户外训练活动为主,安排在课程后期的必修项目,学生课参加由香港历行会提供的野外历奇活动或由香港少年领袖团提供的军训营。

③全方位学习活动,结合学业在课余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校外活动。

④其他班级的联课活动:

学生可在课后自由参与其他班级的联课活动,包括社会服务、兴趣小组等。

22

(二)适应课程

鉴于新来港儿童在融入本地教育制度初期所遭遇的适应及学习上的困难,香港教育局曾在1995年4月试行并自2000年10月正式开始,由教育局资助非政府机构开办60个小时适应课,供6-18岁、来港定居不足1年或在本地学校接受教育不足1年的内地新来港儿童和非华语儿童,回港定居不足1年及在过去3年没有在本地学校接受教育的回流儿童报读,每班10至15人,举办机构可应学生需要,将课程安排于周末举行,内容包括个人成长、小区适应及基本学习技巧,弹性调整以下各项单元所占比重:

①认识小区,了解两地文化差异;②熟悉本地教育制度;③学习繁体字,广东和基本中文,基本英语和课堂英语;④掌握学习技巧;⑤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学习接纳别人及与人相处之道;⑥学习处理情绪的技巧;⑦自我形象提升和自信心培养;⑧日常生活教育。

23

(三)常见的支援措施

由香港教育局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就本港录取非华语儿童的14所小学和7所中学进行研究,总结支持中小学非华语学童的措施和方法共6类25项,按照其适用性大致可分为:

(1)占据核心地位且广受欢迎的措施,对多数学校甚至仅取录几名非华语学童的学校,都是适用的,在表格中用斜体标出;

(2)支持性计划,适用于背景相同或相近的学校。

24

6类

学校开展的25项支援措施

A.学校管理及整体性措施

1.学校管理政策2.教师培训

B.强化辅导计划

3.中文阅读朋辈辅导4.对非华语新生的朋辈辅导5.提供中文语境的广东话活动

6.中文科强化辅导计划7.校本中文课程8.数学课程

C.一般性学术课程

9.对作业及考评的调适10.提供非传统科目11.笔友计划

D.非学术课程

12.户外活动13.文化活动14.多元文化教育活动15.展示非华语学童特长的活动

16.家长教师计划17.家长日18.就业辅导计划19.健康促进计划

E.综合计划

20.暑期衔接课程21.新生调适课程22.校内融合计划23.非华语助教

F.课室管理及纪律

24.课室管理

表3:

学校开展的25项支援措施

除上述支持措施外,录取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可以申请优质教育基金赞助,发展有香港特色的生活化教材,让非华语学生更有效学习中文,包括“小级登高峰”、“融入香港了解中国”(为居港南亚及东南亚裔初中学生编写学习中文基础知识、广东话及中国文化的教材和学习活动)、“为非华裔学生建设作为第二语言之中国语文课程”、“为非华裔初中学生建设及调适(数学、通识及中文第二语言)课程以衔接高中必修科目”、“深化计划为非华裔初中学生建设及调适课程(数学、通识及中文第二语言)以衔接高中必修科目”。

25

三、启示与借鉴

(一)对少数族裔教育的关注体现教育公平

1、入学统筹办法体现教育机会公平

香港现行小一入学统筹办法分为自行分配学位及统一派位两个阶段。

在自行分配学位阶段,家长可以不受地区限制,向任何一间官立或资助小学递交申请;至于统一派位方面,每所学校统一派位学额的10%(甲部)是不受学校网限制的,家长可选择不超过3所位于任何学校网的小学;余下90%的统一派位学额(乙部)是受校网限制的,家长须选择其住址所属学校网的小学。

若家长在小一入学申请表内表示其子女不能以中文作为学习媒介,则可在乙部选择其住址所属学校网的小学,以及位于任何校网传统取录较多非华语学童的小学。

统一派位是根据家长的选择及申请人的随机编号分配学位,电脑程序首先会处理不受学校网限制的学校选择,然后处理受学校网限制的选择。

此入学机制适用于当地适龄华语及非华语学童:

(1)所有参加小一入学统筹办法及中学学位分配办法的学校均须取录获派该学校的学童,包括非华语学童,相关学校不得无故拒绝非华语儿童入学。

(2)非华语学童在各学校分布主要看中家长的选校意愿,因为在小一入学方面,教育局基本上是根据家长的选校意愿分配学位:

家长可选择向任何一间小学申请自行分配学位,而统一派位是依照家长的选择及儿童的随机编号进行派位。

(3)考虑到部分非华语学童可能希望入读历年来录取较多非华语学生或提供第三语言课程的学校,教育局已把这类学校纳入有非华语小六学童的学校网选校名单内供非华语学生选择,家长如希望子女入读,应将属意学校放在选择的较前位置。

(4)与本地学生一样,非华语学生在派位后,如希望转到另一间学校就读,可直接向有关学校申请,录取与否由学校自行决定。

根据过往派位结果,大部分传统上录取较多非华语学童的学校有足够学位供给。

2、照顾差异学习需求致力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

(1)鼓励历年来取录较多非华语学生的中学开设中文课程

鉴于部份非华语学童修读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需求,香港教育局鼓励历年来录取较多非华语学生的中学开设中文课程,辅导学生参加国际认可的中文考试。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学(西九龙)、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百老汇)和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协和)3间学校都自2005-2006学年起开设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科目,教育局也已把这3所中学纳入非华语小六学生校网。

(2)支援一般中学开展非华语学童教育

为了让一般中学能更好地照顾非华语学童的需要,教育局提供以下支援措施:

①协助学校建立网络,加强协作和经验交流;②鼓励取录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开展调适课程,采用照顾差异策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中文水平。

学校也可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供额外支援,如开设辅导班,建立校内同辈支援体系,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小老师,在学习方面辅助低年级同学。

③提供到校支援,发展校本中文课程,旨在提升非华语学童学习中文能力和兴趣;④6-7月间,在小一入学及中学学位分配完成后,联络相关机构,包括非政府机构及中学志愿服务团体为非华语学童,相关学校及家长提供支援。

(3)增加非华语学童学校的拨款,完善配套措施以满足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可灵活运用教育局给学校的各种拨款,如利用学校发展津贴以聘请懂英语或懂中文的非华裔人士任教学助理,为非华语学童提供合适的校本支援服务;利用学生辅导服务津贴以聘任学生辅导人员或购买学生辅导服务,来加强全方位学生辅导工作;利用校本支援计划津贴提供校本支援服务,例如语文辅导班;学校亦可申请额外拨款,如优质教育基金去促进有效学习,筹办多元文化活

;申请校本课后学习及支援计划津贴去资助家境清贫的非华语学童补习等。

另外学校亦可利用现有的配套措施,如利用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为在阅读、书写或数学上遇到学习困难的非华语学童提供支援;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计划帮助非华语学童得到学生中心的支援;有效利用香港教育局提供的不同类型的特设支援服务。

(4)照顾非华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望

经过2008年试办后,2009年持有其它中国语文科考试资历的合资格中五学生并可在等候考试成绩公布期间,只要达到录取要求,取得与其它申请人相等的积点,便可在中六招生程序当中的任何一个阶段获准暂时录取。

2008年起,教资会资助院校在招生时,已在特定情况下考虑接受大学联合招生办法申请人的其它中国语文科考试资历,综合中等教育证书(GCSE)、普通教育文凭(GCE)和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IGCSE)等以替代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一般中国语文科成绩资历,以照顾就读本地学校及准备学习中国语文的非华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

个别院校所接纳的其他中国语文科考试资历、最低入学要求的等级以及个别学士学位课程就其它中国语文资历的特别要求。

上述的弹性安排为新增安排,而下列现行的其它弹性安排将不受影响:

①根据联招,院校可接受非华语学生用英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的香港中学会考成绩,代替中国语文科的成绩,申请修读学士学位课程;②院校可放宽有关中国语文科成绩方面的要求,录取在其它学科有优秀表现的学生;③在特殊情况下,院校可因应个别情况豁免有关中国语文科成绩方面的要求;以及;④修读非本地课程的学生可循非联招的途径,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以外的成绩,直接申请入读教资会资助院校。

个别院校向來接纳非联招申请人在其它考试取得的中国语文科考试资历,日后也会继续这样做。

特定情况:

修读本地课程并透过联招申请入读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①学生在接受中小学教育期间学习中文少于六年时间;②学生在校学习中文已有六年或以上时间,但期间是按一个经调适并较浅易的中文课程学习,而有关的课程一般并不适用于其它大部分在本地学校就读的学生。

有关学生应请最后就读的学校核实证明已符合上述特定情况。

26

(二)学校场域中消除种族歧视,促进多元融合

1、混合编班,促进班级融入

有的学校只录取少数几个非华语学童,故不单设班级而是安排其与当地学童一同上课,有教授非华语学童的教师表示:

香港学童本身在学习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处理学习差异的策略亦适用于本港的学童;有的非华语学童在香港土生土长,学习能力不一定比本港学童差,其学习态度积极,性格活泼开朗,与本港学童一同上课,无论在促进学习还是种族融合等方面,都有正面的影响。

2、统一课程,立足长远发展

当前香港教育局未为非华语学童另编课程,学校为非华语学童提供的中文课程是依中央课程调适,当中的理念是:

①非华语学童若选择在香港升学及就业,为本地一般学校编写的中文课程更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②在香港,中文是第一语言;③将非华语学童与本地学童应平等对待,就应提供机会让他们学习一般课程,参与同样的考试;④如为非华语学童另设课程及公开考试,其认受性可能受到质疑。

基于以上原因,学校宜因应校情调适课程,处理差异,提升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水平。

3、转变本地师生的观念,消除种族歧视

为了应对仍然存在家长或学生不喜欢与非华语学童相处的状况,香港教育局在2003年提出“照顾个别差异--共融校园指标”,协助学校营造共融的校园文化。

通过课堂内外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接受来自不同种族的同学,例如为新入学的学生安排适应课程;安排老生照顾新入学的非华语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文化、习俗及生活习惯;此外亦可鼓励学校举办亲子活动,以促进家长、学生之间的互相认识和接纳。

4、注重与非华语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