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348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x

推荐学习版高考新三维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教案选修2经济学常识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一、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的理论

1.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内容:

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2)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局限性

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科学地认识到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2.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真实经济关系。

二、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1)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这是因为:

第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第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第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的观点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3)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三、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1.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贸易进行交换,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2.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局限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国际分工的形成是与政治因素、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

四、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1)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2)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2.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核心。

李嘉图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出发得出的结论:

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2)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五、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李嘉图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

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3)比较成本学说。

有利方面:

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1.(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 统治者要想更好地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就应将其权力严格限制于立法职责,而让资本自我寻找最有利可图的渠道,让商品自我发现其公平价值,让努力和智慧得到它们应得的回报,让懒惰和愚蠢受到上天的惩罚,并且要做到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财产、减少法律成本、严格控制国家部门的花费。

政府的职责应仅限于此,而人民大众有把握把其他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托马斯·贝宾顿·麦考利

材料二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企业家仍有用武之地。

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将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而逐渐消除,市场经济的优点将持续保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

解析:

(1)问要求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

材料一给我们的信息是政府应该将权力严格限制于立法职责,让资本自我寻找最有利可图的渠道,让商品自我发现其公平价值,这反映了自由放任的观点,其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限制政府的作用。

材料二的题眼是“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将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而逐渐消除,市场经济的优点将持续保存”,这反映了国家干预的观点,强调了国家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经济弊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

(2)问让我们谈谈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首先要辩证分析市场调节的作用,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固有的弊端;其次要明确国家干预经济是克服市场弊端的必然要求;最后得出结论,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观点: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限制政府的作用。

材料二反映的是国家干预的观点:

国家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

(2)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作用,但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国家干预经济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然要求。

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其杰出代表是英国的斯密和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但也具有局限性。

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应以历史的观点看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斯密与李嘉图的观点有何异同?

(2)斯密与李嘉图在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上有何不同观点?

并作简要评析。

解析:

本题第

(1)问考查李嘉图和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异同的论述,答题时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回答;第

(2)问,斯密在劳动决定价值问题上主要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是正确的,但又颠倒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二元的表现;而李嘉图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答案:

(1)①相同点:

都认为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的尺度。

②不同点:

斯密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李嘉图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交换价值。

(2)①斯密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他又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他把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看成是交换价值,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可见,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二元的。

②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并意识到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他的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把劳动价值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们追求自我利益的本性从未改变。

正是由于这种逐利本性,百姓日常所需物品的价格提高,市场上的供给会随之增加,价格下降供给会随之减少。

这样,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管理人员可以各守其业,尽其能,得所欲,这一切就好像冥冥中有一个高明的指挥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一样。

因此,良好的政府应该对这种人类本性因势利导,有所规范,而不是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分析司马迁上述观点与斯密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

解析:

本题以司马迁的经济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学常识中斯密的政策主张。

审题时要抓住材料中“自我利益的本性”“高明的指挥者”“因势利导”等题眼信息,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的解答,重在从材料中寻找司马迁和斯密在经济主张上的共同之处,灵活运用斯密的政策主张分析具体经济问题。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回忆和调用斯密政策主张的具体知识点深入分析现实问题。

答案:

第一,司马迁和斯密都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

第二,他们都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具有通过价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

第三,他们都主张应该尊重市场,限制政府的作用。

4.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

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他认为:

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解析:

解答第

(1)问学生可以通过材料中“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

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找出思路,即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资本积累以实现财富的增长。

解答第

(2)问学生可以通过材料中“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得出答案,即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答案:

(1)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国家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2)李嘉图认为,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而积累资本来自利润,所以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1.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2.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

1.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

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2.意义

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1)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实现优胜劣汰。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他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五、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1.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因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

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它们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请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解析:

(1)问较简单,可直接回答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怎样。

(2)问从二重性的作用意义来谈,理解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答案:

(1)商品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理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李嘉图认为,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但是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

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李嘉图观点的本质区别及其历史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问,主要分析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李嘉图的观点的异同。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答案:

(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终将因其基本矛盾的激化而消亡。

(2)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一段对话:

资本家:

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抱感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即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

工人:

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是一堆死物。

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

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解析:

回答第

(1)问首先要指出谁的观点正确,然后进行辨析,说明理由;回答第

(2)问,简要地指出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即可。

答案:

(1)工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资本家的言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因为厂房、机器、原材料确实是一堆死物,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厂房、机器、原材料不会自动生产出任何产品,只有靠工人的劳动,才能使原材料在机器运转下变成各类供人类需要的劳动产品,所以说工人养活了资本家。

 

(2)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厂房、机器、原材料属于不变资本,它们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其本身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工人的劳动,即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知,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是工人阶级养活了大大小小的资本家。

4.2025年日本将拥有100万个工业机器人。

按照一个机器人能完成10个工人的工作量计算,届时这100万机器人相当于1000万产业工人,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

对于日本的企业来说,使用机器人工作,除了能应对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外,还能大量地减少工资、保险金、退休金的支出。

根据上述材料,试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

解析:

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答题时应首先指出机器人仍是生产资料,本身不创造价值;再分析大量使用机器人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最后作结论。

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组织生产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商品。

工业机器人属于生产资料,它本身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只有使用机器人的劳动者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普遍使用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最主要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可见,机器人的广泛运用、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所受剥削程度的降低;恰恰相反,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一劳动者身上,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更多了。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新政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2)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整顿金融业。

颁布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同时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②恢复和稳定农业。

出台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对自愿减少耕种的农民给予现金补贴的办法来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③复兴工业。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止实施反托拉斯法,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等,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3)新政的显著特点:

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加剧了通货膨胀,扩大了财政赤字,新政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二、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影响和实质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即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2)资本家使用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问题。

(3)凯恩斯把人们出于现期交易、避免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蒙受损失以及想从中取利等原因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流动偏好。

(4)由于上述三种现象的存在,使社会的发展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使企业减产停产乃至破产,工人失业,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要消除经济危机,政府必须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3.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对各国政策的影响:

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都不同程度地为西方国家所奉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4.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1)凯恩斯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2)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辩护性: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

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凯恩斯经济主张的有限性: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

三、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