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427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docx

人教新课标版届高考历史重热点专题《依法治国》专题解析版

依法治国

【热点链接】

(1)2017年3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上,这一天将被铭记。

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诞生,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翻开了关键一页。

(2)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指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3)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

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知识梳理】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4)民众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

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2.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固帝国统治。

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贵族的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经过平民的斗争,对平民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保障,缓和了阶级矛盾。

帝国把罗马法律推向每一个角落,起到了稳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2)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

(1)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3)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5)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这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由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它的基本特征是:

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决议事项均应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4.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

与儒家“礼治”、“德治”思想相对立的法治思想。

战国时期的管子,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概念: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1)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家的代表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和韩非。

春秋末期的管仲、子产、邓析是法家的先驱者,战国后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法治的含义,是“以法治国”,主张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为法,以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

法家法治的理论根据,主要是“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法治的推行方法,是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

 

法家认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而且必须“以法为本”。

即要制定一整套法律,把社会生活统统纳入法制轨道;并提出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务明易等六项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

其次,必须使法律成为人们言行的唯一准则,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

这就要求善于运用赏罚,以赏罚作为贯彻法律的唯一有效手段。

运用赏罚要讲究一个“信”字,强调一个“刑”字,严刑重罚。

执法、行刑,主张法不阿贵,刑无等级。

再次,要求实行法、势、术相结合。

势,即权势,也就是政权、权力。

法律必须与政权、权力结合,没有政权、权力作后盾的法律效力等于零。

所以君主必须大权在握,不能旁落。

术,即权术,是指君主掌握权力、贯彻法律的策略和手段,以防止大臣篡权夺位,阳奉阴违。

因此,法家的法治,是以专制君主利益为中心设计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治。

(2)战国时期,秦国的法治思想实行法家的法治路线取得成功,但后来却把法家思想推向极端,法治变成了罚治,终致失败。

“汉承秦制”,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因袭了法家的重法传统,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封建王朝,不论是短暂的王朝,或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在立国之初,把制定成文法典当作首要大事。

如《秦律》、《汉律》、《魏律》、《晋律》、《唐律》、《宋刑统》、《元典章》、《大明律》、《大清律》等等。

这些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典对立法技术的讲求、规范的详密、体系的完整,是世界上所少有的;此外,历代王朝又制定判例,以弥补律文的不足。

如秦“廷行事”、汉“决事比”,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例”等等。

二者并存共用,互补互渗,使法律的确立性和适用性相统一,有效调整变化发展中的社会生活。

 

法律制定后,封建王朝都重视宣传。

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商鞅时曾设置法官职务,负责宣传和解答民众的法律问题。

从三国魏明帝开始直到唐宋,朝廷设置有律博士,教授法律。

唐宋时科举考试设立“明法”专科并由国家举办法律学校,培养法律人才。

明律和清律都有“讲读律令”的规定,要求官吏学习法律,每年年终还要进行考试考核。

为宣传法律和适用法律的需要,汉代还兴起了一门富有特色的律学即注释法学,就是用儒家思想解释现行法律。

《唐律》制定后,长孙无忌等奉旨对其所作的逐条解释,既显示了唐代法制所达到的水平,也代表了中国律学的最高成就。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于严格依法办事。

西晋《新律》规定:

“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

”也就是说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作为犯罪论处。

以后隋文帝亦下令:

“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

”唐朝时的《唐律疏议》中规定:

“诸断狱,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援法断罪、罪刑法定的最简明的概括,比起西方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提出,早了十几个世纪。

有些开明君主,也能尊重司法官员援法断罪,依法办案,因而使法律得以较好地贯彻实行。

5.近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

(1)新中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战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沙场演兵】

1.彭新武在《法家精神:

价值与缺失》中指出: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

……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材料中认为,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有(  )

①主张变法②以法治国③强化专制④崇国抑民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得出主张变法、以法治国,故①②项正确;根据题目中“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得出主张强化专制,故③项正确;根据题目中“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得出主张’崇国抑民,故④项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荀子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重视“礼”的教育;而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

这表明荀子(  )

A.在儒学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                B.融合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儒学

C.已摈弃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                D.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并非法家学派,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荀子糅合法家思想提出“礼法并重”,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荀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早期儒家思想,并非摒弃,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在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题目中并未牵涉到儒家社会地位提升的问题,故D项错误。

3.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            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题目中的礼法并用思想就是对法家思想的借鉴吸收,所以荀子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德治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材料强调的是礼和法的作用,没有涉及君民关系,“完整论述”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以德治国以礼育民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没有体现荀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儒家由早期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治,以礼教化百姓发展到战国末期的“治之经,礼与刑”礼法并用,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故D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

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答案】C【解析】思想理论能够被统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法家思想形成系统理论体系不是当时统治者选择法家思想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强调君主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选择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大一统,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相符,符合统治需要,故是当时统治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以提出治国思想为主,故D项错误。

5.传统中国以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利出一孔”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家国同构”“尊君”和“民本”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

这些整合(  )

A.维持了农业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与秩序B.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

C.促使了中国社会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D.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语音文字统一

【答案】A【解析】材料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叙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运作形式。

材料五次出现“整合”一词,说明这一词语的含义非常关键,其实,所谓的“整合”就是相互配合的意思,这些机制的配合都是为小农经济下的君主专制服务的,故A项正确;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完全”二字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固定的阶层区分,但没有涉及经济和文化的整合,故C项错误;“语音”不仅在古代、近现代有差异,在现代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可能统一,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