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262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曲周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

“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

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2.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这是由于两者()

A.推动立法的动力不同B.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C.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D.立法的出发点不同

3.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监察制度

4.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加强中央集权

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注重门第家世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

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6.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1页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B.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C.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7.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8.《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D.六部已

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9.蒋廷黻(1895—1965)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10..据《镜山野史》记载,“是时武昌、南京属管之地,粤人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时临时政府要求人们断发易服

B.太平天国政权采用传统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C.《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已无法实行下去

D.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政权

11.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

甲:

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

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

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2页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12.《药》发表于1919年4月。

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

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

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

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13.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运动(按:

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

”这说明()

A.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质B.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

C.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D.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14.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15..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

“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政党性质发生彻底改变B.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群众

C.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6..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A.无产阶级领导革命B.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C.建立起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17.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表中数据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年

1919—1922年

1923—1926年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4页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3页

A.五四运动的影响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土地革命的进行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18.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

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

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19.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

“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

”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20.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

该信函实际上是()

A.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B.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对“左”倾思想坚持的革命道路的否定

D.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农联盟

21.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

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2.“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摘自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据此推断该战事是()

A.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B.日军既定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开始D.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23.“我们此次……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筹备成立新中国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

C.明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提出从新民主主

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24.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B.缓和了与会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

C.提出了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25.“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6.《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

“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

27.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

“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在解决财产纠纷方面的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B.实用性原则C.平等性原则D.程序性原则

28.某学者指出:

“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五千万,但现

在至少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罗马法造就的体系之下。

”这表明()

A.契约精神是罗马法的核心B.罗马法适用范围广阔

C.注重保护平民利益D.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29.1787年,华盛顿给友人的信中说: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权力制衡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C.联邦制原则D.两院制原则

30.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

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

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

政治传统“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

3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5页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6页

A.“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充分

B.“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激烈

C.宪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D.宪法赋予总统权力至上高于议会

32.“(它)借助战争

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B.普法战争C.一战D.二战

33.右下图为欧洲众多宣传马歇尔计划海报中的一幅。

其中,参加国的国旗以风车叶片表示,

而美国国旗则位于风车负责控制方向处,宣传标题则为“无论在任何恶劣天气下,我们会共同向前走”。

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A.属于美国谋求经济霸权的开端

B.推动了美苏冷战格局最终形成

C.有助于促进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D.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化的确立

34.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

这表明美苏()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B.“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C.“冷战”已经代替了直接对抗D.“和平”成为“冷战”的表现

35.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

这说明()

A.西欧一体化步伐加快程度加深B.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力局面

C.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D.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36.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

这一平衡表现为()

A.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B.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D.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37.“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

”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德国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B.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

C.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D.国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38.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

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

法国人主流文化对巴黎公社的正面评价是基于()

A.对民主政治的推动B.对国际工运的支持

C.改造旧世界的理想D.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39.“3月8日到12日,彼得格勒城的妇女们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短缺的危机。

失业的工人,缺粮、断饷的逃兵与贫穷的农民趁机加入……”该事件使俄国()

A.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签订了退出战争的和约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0.1979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哈瓦那会议上强调:

“我们一开始就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因为这同不结盟的实质是不相容的。

”材料表明()

A.哈瓦那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

C.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首倡者和发起人D.铁托反对国家间互相欺骗和建立后备军

二、非选择题:

(第41题18分。

第42题22分。

共计40分。

41.(18分)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6分)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6分)

(3)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分)

42.(22分)阅读下列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主政体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

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蛊惑家造成的。

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

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

因为在那里法律没有权威。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8页

高三历史试题共8页第7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

(4分)

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附: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

人)

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

党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2分)据所学知识,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

(10分)

材料三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当时只认同“共和”而不认同“民主”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源于对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承袭。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把它(民主)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也必须有人民的存在——否则任何政府都会发展成暴政。

而体现人民参政的最好形式便是英国人发明的代议制……这也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共和的一般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确立共和制的原因。

(6分)

曲周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5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DACBA6—10BBCBA11—15BADCB16—20BDCCC

21—25CDABC26—30CBDCA31—35CCCBA36—40BCDBB

二、非选择题:

(第41题18分。

第42题22分。

41.

(1)表现:

①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③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6分)

(2)政治设想:

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4分)

主要原因:

经济: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

民族危机的加深;思想:

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6分)

(3)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分)

42.

(1)局限:

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了约束力;重大决策容易受到蛊惑家的影响。

(4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分)

同:

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国家大事;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民主专政。

(10分)

(3)原因:

承袭英国自由主义的传统;吸取古希腊直接民主的教训;受英国代议制影响。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