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750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

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园香径独排徊”,这句话的意思是:

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独”字,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既然题为《望岳》,为何不开门见山写“望”之所见,而以设问开篇?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答案】

1.写出了作者乍望(远望)泰山时,其巍峨壮丽,令诗人惊喜,不知如何形容,也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仰慕之情。

2.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或: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可以)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技巧的理解。

首句“岱宗夫如何?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所见的泰山的壮美景色,从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作答。

6.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

”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1.A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

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D:

“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表述有误,全词心情是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C项“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阐释了人生悲欢离合的自然现象,表达了旷达的胸襟。

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B项“深沉平和”表述有误,应为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8.古诗文阅读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宋]张先②

龙头舴艋③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

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

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③舴艋:

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

“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

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穷。

E.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

1.BD

2.末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E三项正确。

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游春的人散了,词人回到家中,心境特别宁静。

这里的月色清明,写了静夜之美。

杨花从清明的月色下飞过,影儿绰绰,庭中景物似蒙上一层轻雾,瞬息间,月色依旧清明。

两句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反映出词人畅游一天后恬静舒畅的心境。

9.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中留客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

春光。

②轻阴:

阴云。

③便拟归:

就打算回去。

云:

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0.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

【详解】

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高度赞美女子的秀外慧中,为下文写男子的热切追求做铺垫。

B.古诗反复写摘“荇菜”,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而不可即。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言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C

2.既指一对和鸣的水鸟,又比喻美好爱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C.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可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男子追求不到后的难以入睡的情形,不是说“君子追求成功后高兴得翻来覆去的悠闲快乐”。

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比兴的写法,“雎鸠”既指一对和鸣的水鸟,又比喻美好的爱情。

相传“关雎”这种鸟类找了一个伴侣之后,终生不换,非常守节。

据此理解作答。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

1.“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2.诗人置身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见花红柳绿,苦苦寻觅的山西村掩映其间,顿觉豁然开朗的情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

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

是小猪。

足鸡豚:

意谓鸡豚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

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山”“水”“花”特点。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13.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答案】

1.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答案示例:

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

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