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546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肥市某文化陵园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要1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4

1.3综合评价5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7

2.1项目建设背景7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

第三章建设条件11

3.1项目区概况11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13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16

4.1市场分析16

4.2销售方案18

4.3市场风险分析19

第五章建设方案21

5.1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21

5.2建设规划和布局21

5.3建设标准21

5.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21

5.5原料和燃料供应方案22

5.6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及其它配套工程22

5.7实施进度安排23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24

6.1环境影响24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24

6.3评价与审批24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25

7.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25

7.2经营管理模式25

7.3经营管理措施25

7.4技术培训26

7.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26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27

8.1投资估算依据27

8.2投资估算27

8.3资金来源28

8.4资金使用和管理28

第九章财务评价30

9.1财务评价依据30

9.2营业收入、销售税金和附加估算30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30

9.4财务效益分析30

9.5不确定性分析32

9.6财务评价结论33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34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34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34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36

第一章总论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

合肥市***文化陵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建设地点

该项目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路约300米、南至滇池路约68米。

1.1.3建设法人单位

合肥市***有限公司(以下有时简称“***控股”)。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安徽省***。

1.1.5主要建设内容

该占地面积约130亩(86666㎡)。

规划总建设规模为15万至20万个公益性墓位,分期建设。

首期建设规模为5万个墓位,主要是安置***新区现有的零星墓穴和拆迁待安置的墓穴,二期建设规模为10万个墓位,主要是对外进行业务经营。

按照市、区政府的要求,***文化陵园将按“园林化、生态化、景点化”标准建设。

建筑层高初步确定为3至4层,建筑密度约20%,设有陵园管理用房、公共厕所、壁式骨灰盒安放葬台位。

陵园建筑与高速公路之间布置高大乔木绿化遮挡。

陵园东西两侧沿道路因地制宜建1000

台以上车位的停车场,园内其余位置建绿化、景观及临时休息亭、榭、石椅等,力求给人舒适、安逸的抚慰效果。

1.1.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6.1投资估算

经初步估算总投资约2.60亿元。

土地:

130亩×16万元/亩=0.2080亿元;

建筑:

建筑密度约20%,建筑平均层高3层,单价3950元/㎡

86666㎡×20%×3层×3950元/㎡=2.05亿元

报建:

86666㎡×20%×3层×150元/㎡=0.08亿元

绿化景观及停车场等:

86666㎡×80%×3层×400元/㎡=0.28亿元

小计:

2.41亿元

税金及管理费:

2.41亿元×8%=0.19亿元

合计:

2.60亿元

1.1.6.2资金筹措

由于该项目是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政府财政拨款及银行融资,其中,前期自筹总投资约40%,差额通过银行融资解决,还款来源通过财政收入和项目自营来偿还。

1.7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税后净资产收益率:

70%;

税后收入现金净现值(Ic=7%):

50798.98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1.2年):

5年。

1.2、法人概况与法人代表

1.2.1法人概况

合肥***有限公司(简称:

***集团),是经合肥市***区人民政府授权,***区国资委出资的,在整合区属国有资产产权、股权及各类国有经济实体的基础上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

 集团公司的主要职能为:

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投资、融资、建设与运营;从事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使用与管理;从事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与运作;对下属全资、控股企业行使出资者权力;从事城市旧城旧村改造、现代旅游产业、科技生态农业的投资与开发;承担***区人民政府授权的其他工作。

***集团是合肥市第一家以“***”二字注册的公司,是***区投融资的主平台、项目孵化的主载体、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是***区的“第二财政”,拥有丰富的政治、政策、资源、信息优势。

集团公司根据合肥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以及***区“因湖作为”的发展战略,充分依托“***”这一无形资产和品牌效应,积极参与***区现代化城市的各项建设,为***区全力打造“安徽浦东”的宏伟蓝图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战略平台。

集团公司总部下设项目策划部、工程管理部、资产管理部、投融资部、财务部以及行政人事部等6个部门。

下属子公司、控股公司有:

1、合肥市***区房地产开发公司

2、合肥金环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

3、合肥***置业发展公司

4、合肥市***区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5、合肥市***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6、合肥市***区工业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7、合肥市***区城建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8、合肥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9、合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10、合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11、合肥***置业有限公司

2008年***区将按照市政府的战略要求,全面启动区内城中村改造工程。

新年伊始,***区成立了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其中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集团,将由***集团牵头统筹推进***区范围内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城中村改造。

在城中村改造和***新区建设方面,***集团具有别人无法比拟、也无法替代的区位、资源、政治、政策等优势。

1.2.2法人代表

张玉轩。

1.3、编制依据

1、项目委托书;

2、合肥市新出台的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

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4、《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

5、《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7、相关的法规、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

8、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9、本院有关的技术资料。

1.4、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对合肥市***文化陵园项目的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选址、主要建设内容及其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建设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具体的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如下:

1总论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3市场分析

4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内容

5项目选址与主要建设条件

6工程建设方案

7劳动安全卫生、消防与环境保护

8节能节水

9项目组织管理与劳动定员

10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1工程招投标

1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项目财务分析

14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合肥市的区位优势

从我国当前的宏观发展来看,安徽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部、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过度地带,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战略转移地域上的中间支点,扮演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角色。

从经济圈角度分析,安徽地处长江流域经济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地处武汉与南京经济圈的交汇处,经济区位优势强劲。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瑶海、蜀山、庐阳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

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人口462.73万人。

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甲等开放城市。

尤其是近年合肥开始大建设、大发展阶段,使得合肥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最新出炉的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想”,合肥市空间结构将形成“141”(一主城、四组团、一个***新区)的多中心发展态势。

这一构想中,到2020年合肥全市经济总量达到4000亿元,工业产值6000~8000亿元,城市人口350万,建成区面积350平方公里。

远期主城市人口达到500万,建成区面积500平方公里,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合肥市将按“141”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城市空间布局

在现有风扇形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周边城镇呈一体化发展,并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空间结构形成“141”的发展态势。

2.1.2本项目的区位优势

***区位于合肥市南,东临南淝河,西至金寨高架,南濒巢湖,北界环城路。

辖五个街道、四个镇,区域总面积34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52万。

***区委二届五次全会决定今年将陆续启动七大片区(***新区和巢湖岸线治理片区、黄山公园片区、都市工业片区、高铁站片区、***都市农业及新市镇片区、合肥新港和南二环物流片区以及城中村改造片区)建设。

其中,“***新区”是合肥市“141”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新区的范围是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在新区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土葬坟的迁移,若安置工作做不好,必然影响“大建设、大发展”的步伐。

因此政府应该把这个关系到城市形象以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选择在***区附近的该项目适宜区域。

2.1.3当前形势下陵园的产业化和功能定位

产业是众多的企业与相关企业组合而成的经营群体。

陵园产业在产业分类上,既不属于第一产业(尽管陵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有好些作业是在土地上进行的),也不属于第二产业(工业),而是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范畴。

同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分工越来越细,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越来越少,因而,所谓的“相关企业”越来越多,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实现共存共赢。

这种情况,也将在陵园产业化过程

中出现。

陵园的产业化实现,在目前,既存在着要尽快从福利性的事业单位中走出来,走向市场,成为搏击市场的自主经营的盈利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同时,也存在着把“蛋糕做大”的问题。

因此,努力把“蛋糕”做大,这是陵园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眼下,陵园具备着产业化的良好的客观条件。

因此,当前陵园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水平,做大事业,增加产业容量,在产业外延扩大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

这就涉及陵园的功能定位问题。

陵园的功能划分可以多角度地进行。

从其发展过程来进行功能分析,它大致包括了基本功能、衍生功能、新派生功能、更生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

1、陵园基本功能:

埋葬死者及其“标志物”

陵园是殡葬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陵园产业的产生、发展、提升,植根于陵园的功能。

从殡葬主体的行为来分析,它是在殡、葬、祭的三大主要行为中,与葬、祭行为密切相关的。

尽管祭祀活动并不都在陵园中进行。

但由于陵园的基本功能,使在陵园中的祭祀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进行的大型祭黄陵活动,之所以在黄陵墓地进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黄陵是黄帝的“葬身之地”。

因此,陵园的基本功能是埋葬死者或其标志物的地方。

陵园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陵园,因为与荒冢不同,因此,陵园的发展水平,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墓主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的。

从中可见,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迅速让人民富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陵园的产

业水平。

埋葬“标志物”也作为陵园的基本功能,是因为有好多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埋葬着死者的遗体、遗骨,而是埋葬着死者的衣、冠等物,称之为衣冠墓。

衣冠之类是死者的标志物。

2、陵园的衍生功能:

追思、缅怀功能

一旦死者或其标志物埋葬在陵园中,于是涉及到活人(与死者相关的人或关系并不密切的人)进行的墓祭活动。

墓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天国或阴曹地府。

这纯粹是一种“虚拟”。

这可以体现出陵园的又一个衍生功能:

了却思故之心、思亲之情,即缅怀功能。

我国著名思想家于光远同志认为陵园是“活人与死人对话的地方”,是对陵园的缅怀功能的定位。

重视陵园的缅怀功能的发挥,就意味着陵园不仅要埋葬一定量的死者,而且由此要容纳活人进行缅怀活动,因此陵园的空间规模的大小要考虑缅怀功能的发挥。

“250定律”说,一个人有250个社会关系。

墓中的死人虽已“西去”,但其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还在,要在墓地缅怀。

陵园作为一个产业,就要研究如何将一个死者的250个关系吸引到墓地中来,这是其一;其二,要让这“250”在墓地中进行消费。

人不来,就谈不上消费;如不消费,就谈不上赚钱。

因此,陵园产业的做大,要十分重视陵园的这个衍生功能。

如果说,陵园的基本功能,对陵园来说,赚的是丧家“一次”的钱;但这衍生功能,则是年年可赚的钱。

因此,要更重视衍生功能对陵园产业的作用。

因此要重视陵园项目,也更要重

视陵园项目如何建设。

3、陵园的新派生功能:

传承功能

现代殡葬文化建设,那就是殡葬还有一个“传”的功能。

殡、葬、传。

传就是传承、继承。

因此,陵园是“传”的功能实现的理想场所。

问题是“传承”什么?

传承墓地里的骨灰?

当然不是,传承的是死者的文化。

人生是一部书,名人这部人生的书“厚”一些;平常人的这部书,可圈可点的也不少,特别是对子女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中体现的崇高境界,今人应好生地“传”下来。

事物的功能是由事物的结构来决定的。

陵园新派生出了“传”的功能,因而在结构布局上仅是考虑“收藏”骨灰,就远远不够。

文化的载体主要不是骨灰。

上海图书馆馆长马远良先生开始了上海图书馆的免费收藏活着的文化人的物品“业务”(待人谢世,这些物品即是遗物了)。

书籍不是文化载体的全部。

陵园为了实现“传”的功能,除了收藏骨灰之外,还应收藏逝者的遗物——例如,用过的有收藏价值的文化用品及衣物用具之类。

于是陵园要设置收藏室、展示室就成为必要的了。

4、陵园的一个探索的功能:

更生功能

对于先辈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仅“传”——继承,还要发扬和提升。

继承和发扬是辨证的统一,没有继承,发扬就成了无根之木;没有发扬,继承就难以与时俱进,那个传下来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照搬下去,也许成为前进的障碍。

“灵魂不死”是目前流传于民俗中的殡葬文化的主要哲学思想。

要想改变它,这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的事。

因此,我主张用“精

神更生”去取代“灵魂不死”(见拙作《现代殡葬文化建设论纲》,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1年)。

这里所说的精神,其实就是文化,死者传承下来的文化。

对于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不能只是继承,更不能照搬,而是要发扬,要“更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陵园还有一个需要探索的功能——“更生功能”。

陵园的“更生功能”给陵园的产业化又一个新增长点。

这里的市场空间更大,要做的事更多。

在现代意义上的陵园的主要特征是应由“更生功能”来决定的,这是与古代的、传统意义上的陵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5、陵园的现代功能:

生态功能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死本是自然的回归。

传统的墓葬,使不大的地球到处是墓。

“青山白色化”的情况已是十分严重。

因此,生态陵园成为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课题。

对于陵园来说,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有一个如何利用更少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亡口”的问题。

因此,陵园的生态功能的定位是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观点出发的。

生态是一个宏观空间概念。

对于一个具有较大地域的陵园,要在实现生态化上多下功夫。

但对于单个墓来说,一个“亡口”墓地的真正的生态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最多是绿化、美化水平高一点而已。

真正的生态是什么?

陵园如何生态化,要请园林专家和生态专家共同来研究。

因为这里涉及到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多样性)等科学问题。

大草坪虽然好看成本也低,但对生态的改善作用并不很大。

多种几棵树就以为“生态”了,这也是对生态的误解。

创新是灵魂,创新必定能够更好地解决眼下的“兵营式”和“白色

化”问题,一种真正的生态陵园一定会产生,使陵园实现其生态化功能。

这种生态化功能的真正实现,对于“水泥森林”式的大城市来说,是多么的可贵啊!

可以预言,绿色产业将可能是我们陵园中的一个不可小看的产业领域。

6、陵园的“休闲功能”

这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

外省市的人们对于上海这弹丸之地能容纳近1600万人口(还没有把600万外来人口算进去),有点难以置信。

上海人的活动空间实在太小。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们“伸伸脚、弯弯腰”的地方严重不足。

鲁迅公园,是鲁迅陵园的所在地,这是一种陵园公园化的模式。

里面游人如织,早晨是老人的天下,晚上是年轻人的天下。

这种喧闹,并没有给长眠于地下的鲁迅以“烦恼”。

看来,鲁迅陵园公园化之后,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在当年要作出陵园公园化的决策是需要勇气的,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上海烈士陵园也为之进行了大胆尝试。

有人认为,让老人们早上到烈士陵园去晨练,会“惊动”烈士,使“地下烈士不安”。

可烈士陵园的领导认为,革命烈士之所以要贡献鲜血和生命,就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幸福。

晨练的老人们也十分自觉,不仅在特定的区域内活动,而且在陵园正式对外开放之前就“撤离”,少数流连忘返者,也十分自觉地在僻远处活动。

鲁迅公园和革命烈士陵园尚且可以如此,为何一般陵园不可以如此?

如果运作得好,又是一只大“蛋糕”!

纵上所述,陵园有六大功能。

但并不是说,现在的陵园都已具备了

这么多功能。

因此,陵园的功能定位和功能配置常常直接影响产业化的进程。

2.1.4新时期陵园的“人文纪念园和陵园公园化”使传统的陵园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陵园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陵园有其特殊性和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逐渐被融入其中。

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了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

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

《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说了这一习俗。

他们认为:

“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但是,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路旁、沟边散乱地扩展是不可

取的,严重损害卫生、观瞻和节约用地原则。

在全国提倡火葬的情况下,墓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

“阴宅”挤压“阳宅”空间,也不利于阴阳平衡。

集中的有序的城市公共墓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用地。

人类敬祖宗悼亲人的精神情操,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传统习俗。

因此,兴建陵园也就显示出了其迫切性。

现代陵园要摒弃阴森、恐怖的感觉,要重新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

陵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把陵园做成一个大公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一座陵园“公园”。

让我们的前辈和故人安静地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

而我们合肥地区原有陵园均不能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所以兴建该项目也是当前形势所需。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合肥“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经由于合肥市的大发展,城市面积在扩大,人口在增多。

合肥市人口的年死亡率到目前为止达到4~5‰。

目前合肥市墓地紧张,像小蜀山陵园等,已无多少空余土地。

同时不少城市居民身故以后,亡者的亲人都是选择在农村寻找或者购买一块土地作为他们的安身之处,这对于本来耕地面积就不大的合肥来说,更加突出了死人和活人抢土地的问题。

死亡其实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绵延已久的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人死后多变成鬼,所以田野、林间山地出现的墓地,都给人以压抑感和恐惧感。

殡葬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制约规范着人的行为,人们在祭、扫墓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一些潜意识的、迷信落后的东西;严重地侵蚀了人的心灵,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现代陵园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乱埋乱葬这种有碍观瞻、大煞风景的行为。

陵园是社会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医院的产房比作生命的起点,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视为,生命之旅的各个驿站,那么陵园和墓地则是人生的终点站和归宿。

其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陵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搞好陵园建设正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2.2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陵园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丧葬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由于其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它易与封建迷信的风俗习惯连在一起,产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哭、闹,烧纸,冥钱等,这就需要政府去引导,用先进、科学、文明的丧葬理念取代愚昧、落后、迷信的丧葬观念。

所以现代陵园建设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2.2.3殡葬改革的需要

陵园建设是殡葬改革的需要。

陵园是党和国家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载体,可以规范人们的丧葬消费。

建国以来,殡葬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基本上树立了正确、文明丧葬观,丧葬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本身具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一旦条件允可,很可能死灰复燃,因此,加强陵园建设与管理,提供多元化的骨灰处理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起到引导殡葬消费的作用。

2.2.4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

陵园建设是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

陵园建设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现代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综观其他城市的陵园陵园,无不以其优美的环境、独奇的艺术形态、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历史、人文的景观。

陵园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文景观,更应成为重要的人文纪念公园,而不是一堆人为的垃圾。

因此,一个城市应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搞好陵园陵园建设,提高陵园陵园的文化含量。

陵园这种形式其实是很适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它分为碑葬、塔葬、树葬、廊葬几种形式,不多占用土地,同时又充分照顾人们对先辈的怀念之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2.2.5是当前构建和谐与文明社会的需要

陵园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场所和国家推行殡葬改革的载体,是社会化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的行业。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陵园已由简单、单一的处理骨灰或遗体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集合体。

充分认清陵园的价值与功能对于陵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陵园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乱埋乱葬这种有碍观瞻、大煞风景的行为。

现代陵园环境幽雅、庄严祥和,使祭扫者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行为受到约束,自觉告别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悼念方式,如送鲜花代替烧纸钱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现代陵园对丧葬消费起着导向的作用。

历史上无论是皇家陵墓还是平民墓地,都比较重视绿化,一座陵、一块墓地,往往就是一片树林,外国陵园更是如此。

现代人物质生活条

件好,要求高,在丧葬上也希望故去的亲人安息在像公园一样的墓地中,以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