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617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docx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和教学建议

柳州市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中心组韦立明

各位老师,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大家一起学习苏教版小语第六册教材内容。

感谢柳州市小语中心组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

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宝贵意见。

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三年级学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的独立性提高了,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

第二,从成绩来看,部分孩子走入低谷,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成绩呈马鞍状。

第三,从语文教学来说,三年级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阶段。

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中年级的重点要逐步向阅读感悟转移;低年级让学生学习写话,中年级过渡到指导学生习作。

今天分三个部分和老师们交流:

习惯、阅读、习作

第一部分习惯

■编排情况:

1、自主预习复习。

2、认真完成作业。

三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是能够自主预习复习,二是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习惯篇”的教学建议:

交给学习方法、进行检查评比、培养习惯贯穿全程。

1、交给方法。

如:

教给学生预习新课的方法:

读准生字读音——读几遍课后的会认字和会写字(生字表),在生字表中标出每个生字的音序和部首,以便查字典。

每个生字组词两个。

读通课文——自读课文,要读正确,不读错字,不会读的字、易读错的字通过查课后生字表、字典、工具书在课文中注音。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词。

查字典理解字词——不懂的词通过查字、词典、教辅书理解,标注在课文中。

(在本册练习3、4中就要学生使用字、词典。

边读边想——在疑问处打上问号。

2、检查评比。

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跟进和监控。

我们可以课堂布置,学生现场进行预习、复习、作业比赛,评比小结,让优胜者说说自己预习复习的方法。

展出质量高的作业,大家观摩、评议,总结值得学习的地方。

3、贯穿全程。

培养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始终,这样,养成习惯的目标才能落实。

第二部分:

阅读

第六册的课文编排分8个单元,我排在黑板上。

■编排情况:

1、祖国河山2、美好心灵3、名人故事4、自然颂歌

5、童话故事6、人与自然7、穿越时空8、学问故事

■我们要重视的是: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年段目标。

中年级阅读教学有三个侧重点:

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拓展积累。

它们所对应的课标年段目标如下:

1.读书能力:

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诵读优秀诗文50篇;

2.理解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3.拓展积累: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拓展阅读范围,拓宽阅读视野,加速有效积累。

在三年级上册做好了低中年段的衔接后,三年级下学期要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巩固:

继续重视积累拓展,着重训练理解词句,初步把握文章,学会默读。

我们先看第一个侧重点:

读书能力,在这里重点和大家交流一下默读部分。

一、读书能力(只讲默读)

课标要求:

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会默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与朗读相比,默读具有以下优点:

1、加快速度:

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比朗读省力。

2、提取重点:

默读有助于理解,静心来细想,可以有选择地直奔重点细看阅读内容理解得更深入。

3、思考批注,综合概括:

默读适合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寻找答案时可以边默读、边思考、边批画。

需要深刻理解和综合概括的时候也可采用默读形式。

培养默读能力要注意几点:

一是培养默读习惯。

专注认真。

二是培养学生默读时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是检查学生的默读效果。

让学生带问题默读,检查学生的批注是否结合课文的重难点、疑难点。

进行检查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默读效果。

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了以下默读要求:

默读第4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的情景《雪儿》(体会人与动物的感情)

默读课文,说说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跟踪台风的卫星》(概括)

默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

《日月潭的故事》(复述)

从这些课后练习可以看出,三年级下学期要求学生能通过默读体会感情、想象拓展、概括大意、复述课文,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要求默读,想象体验、勾画批注,抓住重点。

默读要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接下来和大家交流阅读教学的第二个侧重点:

理解能力

二、理解能力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对理解词句的要求,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有所差别:

第一学段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了解和理解的差异:

了解是明白即可,理解是不仅要明白,而且要懂得明白的方法。

我们三年级要重视的是:

1、教给理解词句的方法。

(1)直观理解①看图、视频体会②感官、动作体验

(2)辩析理解

①借助字典词典,结合语境选择义项。

●例五:

“神”字的不同含义:

1、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

2. 不可思议的,特别稀奇的

3.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4. 心思,心力,注意力

5. 表情

6. 精神

以下几个词语就要通过查字典选择义项:

神勇无比——8《李广射虎》3

入神、聚精会神——19《放飞蜻蜓》25《争论的故事》4

神秘——练习4学习查词典、20《恐龙》2

鬼斧神工——练习4读读背背1

②近义词比较辨析

●例二:

《李广射虎》

“神勇无比”能不能替代力大无比,为什么?

分析“神、勇”二字来体会:

前者褒义较强。

更能表现李广镇守边境、不畏敌军猛兽的英雄形象)

(3)语境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②创设情境③联系生活体验④联想、想象

⑤借助课后思考题⑥补充资料理解⑦片断练习帮助理解

方法很多,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有选择性的运用以上的方法。

例如下面的教学:

理解词语是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和想象完成的。

例三:

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是这样理解“沙漠”的:

师:

你们见过沙漠吗?

你想象中的沙漠是什么样的?

生1:

无花无草。

生2:

悲凉的。

生3:

无边无际、无山无水。

生4:

荒无人烟。

生5:

一片不毛之地。

师:

沙漠给我们的印象是无边无际,生存还境非常恶劣的。

教到这里,学生理解“沙漠”的特点了:

生存环境很恶劣。

教师就继续下一环节教学了。

我建议老师在这里不要急着往下教,追问一句: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的现实环境中没有沙漠,大多学生应该是调动了自己平时的阅读、视听积累进行描述。

生1:

我是看课外书上写的。

生2:

我是看电视懂的。

生3:

我是听妈妈说的。

老师对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归纳:

弄懂词语的意思,可以看课外书、电影电视、和别人谈话,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从理解词语进入到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系上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例四:

21《槐乡五月》课后第4题: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课文的关键句就是这句。

“孩子的季节”意味着什么呢?

教学时可以结合上文第三段描写小姑娘“飘”的句子来理解,通过揣摩“飘”背后的心情,体会什么叫“孩子的季节”。

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请看周婷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

槐乡的小女孩真好玩,他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呢,老爷爷、老奶奶走路会飘吗?

  生:

太老了,手里拿着拐杖飘不起来。

小女孩步伐轻快,所以能飘起来。

  师:

你看到什么会飘起来?

  生:

国旗会飘,树叶会飘,晒的衣服会飘……(联系生活理解什么事物可以用“飘”形容动态)

以上教学是对“飘”的字面理解,但是,教师的指导不止于此,而是更进一步理解“飘”字表达的人物情感。

  师:

小姑娘怎么会飘起来呢?

  生:

她身上别着槐花,头上戴着槐花,是香味在飘。

  生:

她们像仙女一样飘起来了。

  师:

这叫做飘飘欲仙,怎么会飘飘欲仙呢,孩子们,如果我们平时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拿着试卷往家走的时候,会飘起来吗?

  

生:

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还担心爸妈责备。

  师:

也就是心情愉快的时候会飘。

  生:

是的,考试100分,心情很高兴,会飘飘欲仙。

(联系生活体会人在什么心情时可以用“飘”)

  师:

对,一个飘字写出了飘逸的身姿,飘散的花香,飘飞的心情。

所以说,五月是——

生:

槐乡孩子的季节。

 在这里,老师依据课后问题,抓住“飘”字和孩子们对话,体验孩子之“乐”,深入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这样,我们就揣摩出了“孩子的季节”,背后的含义是:

孩子们快乐无比。

除了联系上文和生活,还可以通过想象、片断练习来帮助理解重点句。

●例五: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句式训练:

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_

海底植物的形态各不相同:

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段式训练:

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

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_;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

5、师:

黑暗的海底有形态各异、色彩多样的植物,所以我们说: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齐读。

(加入想象,进行总分式句子和段练习,理解关键句)

通过片断教学,学生对这个中心句就有深入的理解。

想象、练笔的过程,既是深入理解关键词的过程,也是进行中年段句段训练的过程。

在更多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中是把多种方法综合在一起使用,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

此外,中年段还要求能“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不仅要弄明白词句的字面意思,还要结合课文懂得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词句内涵——表达情意的作用。

课标要求: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例二:

第5课《雪儿》课后练习要求读句子,说感受。

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师:

一件事一片情。

我们更要从“我”为雪儿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感受到“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

你会一个人去看蓝天白云吗?

会天天去看吗?

而作者却和雪儿天天去看蓝天白云,他又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感受呢?

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

(自由读书品味)

  生:

我一个人看蓝天白云是很孤单的,而和雪儿一起看就不孤单了。

  师:

有伙伴了!

  生:

我的腿受了伤,雪儿的翅膀也受了伤,两个都只能去看蓝天白云了。

  师:

同病相怜啊!

  生:

我和雪儿一起去看白云,心情是很愉快的,不再是忧伤的。

雪儿也是很愉快的。

  生:

我和雪儿都向往外面美好的春光。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时,抓住“一起、天天”让学生体会词句背后的情意,学生感受到作者和雪儿在一块不再孤单,心情很愉快。

到这里,似乎教学的任务已经完成,但薛老师但还没有完,对词语的揣摩更进一步,我们再往下看:

  

师:

同学们体会得很好!

你们再留意一下,作者不写去看蓝天、白云,而要写成“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这里面又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

我觉得“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动的,看起来很美,很好看。

  师:

是变化的,飘动的!

  生: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许多多的白云的样子,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师:

你能注意省略号中蕴涵的内容,了不起!

  生:

看“飘飘悠悠的白云”,心情是很舒畅的、轻松的。

  生:

看这样的白云蓝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伤痛和忧愁。

  生:

这样“飘飘悠悠的白云”似乎带走了我们所有的烦恼,心情也和白云一样“飘飘悠悠”了!

  师:

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人一样的心灵!

是啊,正是作者和雪儿在一起时的心情是美丽的,那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才显得那么美丽、舒服!

是心情改变了蓝天白云,而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

雪儿!

是雪儿的到来使我的心情变得开朗、美丽了。

  师: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的感受会和刚才不一样。

  生:

(有感情地朗读)

  师:

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

我们就这样去读课文,就能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就会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

这一段教学,让学生体会“飘飘悠悠”和省略号背后作者的心情——作者能写下诗一般的语言,是因为看到了美丽的景物。

能看到美丽的景物,是因为作者的心情变得美好。

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色彩,就这样体会出来。

老师还让学生意识到了“白云”和“飘飘悠悠的白云、、、、、、”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人不同的感受。

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

例三:

第7课《菩萨兵》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

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例四:

第23课《日月潭的传说》体会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教学这样的句子,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

《菩萨兵》中,红军为藏民播下的是不仅是粮食的种子。

还有红军对老百姓的爱,才能理解下文藏胞的话:

“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日月潭的传说》这一句,体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排除万难,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低年段相比,中年段加强了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要求。

要求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怀。

课标要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课文大意。

实际是培养概括和复述能力。

两者的区别在于:

概括要求尽量简洁、准确、突出重点。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概括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复述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1、交给概括方法: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段落概括句、过渡句、转折句、关键词,串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的话。

●概括段意:

借助板书形式,把关键词句串起来。

例四20《恐龙》

抓住本段总起句和板书中的关键词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解答课后第4题: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板书:

雷龙庞然大物比六头大象重

恐龙梁龙象吊桥二十多米长

(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剑龙两排剑板四支尾刺

三角龙三只大角一米长

通过一目了然的板书关键词,让学生自己串成通顺的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恐龙类型和特点。

进行总分段式的训练。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例五:

22课《海底世界》

解答课后第4题: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1、概括各段的段意:

借助填空形式,串起关键词句。

(1)宁静的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

(2)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海参每小时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乌贼和章鱼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贝类巴在(轮船底下长途旅行)。

(3)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海藻就有(八千多种)。

(4)海底还富含(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蕴藏(稀有金属)

(5)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学生自己选择可以填空的句子进行口头填空。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全部口头填空。

同座相互检查。

2、串起各段关键句,概括全文内容。

宁静的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它们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海底还富含(矿物),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学生练习。

2、交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抓住文章的反复句段、抒情处,朗读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抓住文章的思想升华处,概括处,联系生活深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抓住文题,结合课文设计情境,丰富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1)抓住文章的反复部分、抒情处,指导朗读、想象、感悟,体会思想感情。

例:

(1)第1课《长城和运河》每一节的开头一句和最后两句重复: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指导反复朗读,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和自豪之情。

作用是直接赞美和强调。

(2)第21课《槐乡五月》第一、三段开头反复出现:

五月,洋槐开花了。

反复以此句引领读者进入槐花的世界,槐乡孩子的世界。

抒情与叙事相糅合,这是诗化语言,给读者美的享受。

让读者在纯净恬淡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喜悦。

(3)11课《赶海》

开头和结尾歌词的反复出现: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体现了对大海的热爱,首尾照应。

(4)12课《荷花》第三段是文章的抒情处。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抓住这段抒情文字,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让语言文字变得立体、丰富,体会文章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抓住文章的思想升华处,概括处,联系生活分析深刻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例:

14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最后一段: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

我们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这一段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小骆驼悟出的道理,“呀”和“感叹号”充分体现了小骆驼从“委屈”到“自豪”的兴奋之情。

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如猫头鹰能吃老鼠,美不美?

妈妈的高跟鞋和自己的球鞋,哪个美?

从而领悟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

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美最好的。

(3)抓住文题深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

4《微笑着承受一切》,结合课文,从“微笑、承受、一切”中揣摩,“承受一切”指承受什么痛苦和困难?

这样的困难是普通人能承受的吗?

从桑兰“微笑着承受”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体会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0《大作家的小老师》结合题目思考:

小姑娘给萧伯纳什么教育?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永远谦虚,平等相待。

学会做人。

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题目就包含了深刻的道德法则:

严于律已,遵守公德。

可以设置语言情境,在一次次孩子的矛盾心情中朗读题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4课《寓言两则》的两个小题目《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本身就有深刻的含义,结合课文理解就能体会思想感情。

(三)复述

本册教材课后练习中,复述课文或说故事的要求共有8处。

课标中明确提出:

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对复述的教学,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准确传达课文的语言风格;课文很文雅,不能复述得粗俗。

第二,恰当地引用原文,突出课文情节的主要线索;

第三,在复述中,适度增加自己的评论或补充。

第二点的举例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钓鱼一段时,薛法根老师出示一组词:

套上鱼钩甩起鱼竿抛向远处划破水面沉入水中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小心翼翼拖出水面泛起涟漪恢复平静

请学生用“我”的身份说说自己钓鲈鱼的过程,把上面的词用上。

一个学生是这么说的:

“我来到湖边,先把鱼竿放下,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拿起鱼竿抛向远处。

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涟漪,慢慢地又恢复了平静。

过了一会,我觉察到水面有了动静,我先是小心翼翼地拿起鱼竿,然后猛地一拉,就把沉甸甸的鲈鱼拖出了水面。

这种复述的方法,把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文章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三年级中,我们着重教给孩子串词联句的复述方法。

再循序渐进,在此基本上进行段与篇章的复述。

   

三、拓展积累

本册教材中要求进行语言积累的练习共有46处。

内容包括词、句、段,形式包括读、背、抄、仿写。

可见中年段要继续重视积累语言。

课标要求: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学生语文学习经验还不足,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组织学生画一画值得积累的词句,课后要求分类学生摘抄下来,并进行简单批阅。

积累内容如:

1、成语、古诗文中的名句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霎时间刹那间一瞬间转眼间一眨眼转瞬间

3、表示声音的词语:

丁当、哗啦、咕嘟、吱啦、叭嗒、淙淙、滴嗒、噼哩啪啦、咕咚、呱呱、叽叽喳喳、啁啾、丁零、咣啷、咕噜、淅沥、当啷

4、修饰性词组(像“高兴地说、生气地说、微笑着说、低着头说、难为情地说;像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的草原”等等)

5、特殊句式(像“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感叹句、排比句”)

6、描写景色的词句。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第21课《槐乡五月》)

7、描写人物的外貌及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的词句。

8、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

(“可是那一晚的情景却一直铭记得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第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三、习作

■编排情况:

1、多幅图想象作文。

2、画像写人作文。

3、写自己的新发现,4、单幅图想象作文。

5、收集选择材料,写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6、对周围的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7、选择一件有意思的事,写一篇日记。

8、看图编童话故事,让小朋友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

习作训练有两个侧重点:

(一)围绕主题、观察画面、联系生活进行想象、表达(1、4、8)

从多幅图习作到单幅图写对话,再到看图编一个主题童话,可以感觉到习作要求由浅入深,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

(二)筛选主题,观察生活中的人、景、物(静态和动态),体验思考,表达感想(2、3、5、7)

还有一个习作是围绕主题筛选、整理资料,组合语言。

(5)

■第二学段习作的重点要求:

1、乐于习作,增强信心;

2、留心观察,写出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来说,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习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习作。

■习作教学建议:

1、激发兴趣,乐于习作。

(1)利用活动激发兴趣

①实践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柳侯祠、制作花草树叶标本,深入社会,

②表演活动。

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如表演课本剧、根据习作要求创编情节等。

③游戏活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习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如春游,进行接力赛,歌咏比赛,智力竞赛,诗歌朗读比赛,硬笔书法比赛,习作比赛等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的吸收感性信息,丰富习作素材。

(2)利用评价,激发兴趣

①旁批和评语。

老师鼓励。

写评语时抓住学生习作特点,给予鼓励。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有读评语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后更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

学生通过旁批知道了自己的优点,与同学分享时,其他同学也知道了这样写的好处。

可谓“一箭双雕”。

②范读和展示。

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如:

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段,一个精彩的题目,……每次范读学生习作亮点,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

③树立榜样,榜样的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