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895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1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docx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40篇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

 

2018年

睡眠要讲究科学性

春去秋来,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昼去夜来……这些都是自然和生物的节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是古人根据太阳一天的运动而调节的作息习惯。

“昼夜节律通俗地说就是生物钟。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徐璎介绍,人体的肝、肾等器官组织都有一架钟。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

科学家们的发现再次告诉我们,遵循生物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徐璎表示,生物钟宛如乐队的乐谱,乐谱通畅优美,人的认知能力、各个系统才能更好。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夜党”“夜猫族”“晚睡星人”等群体越来越多,生物钟紊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一项针对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2018年中国的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显示,90后的睡眠均值为66.26(满分为100),普遍睡眠不佳,能保持早睡早起的只占17.5%,接近1/3的人上午9点后起床。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缺乏优质睡眠会导致抑郁、焦虑、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科学的睡眠关乎每个人健康。

晚上11时至清晨6时是睡眠的黄金7小时,凌晨3时以前的睡眠是深度睡眠集中的时间段,很多机体重大生理功能,诸如生长激素的分泌、免疫因子的形成,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的,3—4时以后,深度睡眠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深度睡眠。

所以,晚上的正常睡眠和白天的补充睡眠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健康,我们应抓住黄金7小时,遵循昼夜节律,按时上床睡觉。

(选自《新华网》)

6.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扩大范围。

很多机体重大生理功能发生在深度睡眠集中的时间段,而不是睡眠的黄金时间段。

A.遵循昼夜节律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晚上的正常睡眠与白天的补充睡眠是完全不一样的,睡眠要讲究科学性。

B.“90后”的睡眠普遍不佳,能保持早睡早起习惯的只有少部分,接近三分之一的“90后”上午起床时间较晚。

C.凌晨3时前是深度睡眠集中的时间段,很多机体重大生理功能都在睡眠的黄金时间段完成,我们应按时睡觉。

D.文章由“自然和生物的节律”现象引出说明对象“昼夜节律”,第3段用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了“90后”的睡眠现状。

(2018四川资阳)

门前那棵桂花树

陈奕纯

一棵新来的桂花树,刚到时一身盛装,不久便繁华褪尽,静静地站在天空下,睡着了一般。

再不久,嫩绿的叶子,一小丛一小丛地从树干上钻出来,有点兴奋,还有点儿害羞的样子,从树下往树上排列,像五线谱,有音符的韵律。

我觉得它的每片树叶都是眼睛,甚至能感觉到它的性别和气息。

在它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茂密如林,透着灵气;在它收敛了一身盛装,落尽繁华,让自己变得非常不好看的时候,透着神秘。

有一天晚上,大约9点钟,我来到树下,也许是因我的脚步声,突然树上“哗啦啦”骚动起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看到密不透风的树冠像一个大摇篮,在空中晃动,有鸟在树枝上逗闹。

方知惊了它们的好梦,我悄悄地不敢出声。

这个时候我觉得这棵桂花树,实在是鸟儿的天堂。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

鸟站高枝,这是因为站在高处的鸟,更有安全感的缘故,这个道理,不经历,是不会理解鸟类的生存之道的。

大约一个月后,树上繁茂的叶子渐渐脱落,再过了一个月,下面的全掉光了,树梢上的叶子所剩无几。

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没有掉落的叶子呈灰褐色,干枯而硬邦。

这时再看树身,觉得挺拔而清冷,心里受了伤似的,仿佛杵在冬日里的一把大扫帚。

但是我对它充满信心。

它是在经历化蛹为蝶的蜕变,是凤凰涅槃。

重生是痛苦的,我应该对它充满信心,看着它受苦的样子,我的内心里还有一丝丝怜悯和不忍,能对它做的,只能是浇水再浇水,使它喝饱喝足后积攒力量。

我常常看着它,感受它的呼吸和气息。

我对它说,你知道我在乎你,你一定会焕发生机,要加油!

人站在一棵高大的树前,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

但它能感受到我强大的心愿,我的力量来自灵魂深处,来自于我对它生命的尊重和呼唤。

就这样,从春到夏,两个多月后,它的主干上发出了嫩绿的新芽。

生命的奇迹,有时候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我天天盼着它长出新芽,它却缓慢地不肯露头。

有一段时间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它的身上,不再去观察它,它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这个时候我确认它已经适应了环境,可以尽情地生长了,心中充满欢喜。

但是内行的人说,第一年活不算活,因为它还没有真正扎住根呢。

它在迁移的时候,植树的人们削去了大部分根系,树梢也被剪去,它是受到重创之后来到这里的。

其实在你夸它、欣赏它的时候,它是忍着巨大的痛苦的。

这里的水土服不服,这里的养料跟上跟不上,对它是生命攸关的大事,直接影响到它的生存。

重生的磨难,我们哪能体谅得到呢?

桂花树是高贵的植物,它的生命灵气是绝对存在的。

端午节的那天傍晚,我在纯净的桂花树下冥想,我的内心仿佛被过滤了一般,清澈明净。

之后我透过树隙向天空望去,我惊奇地发现,那晚的月牙是金色的,弯弯细细的金色月牙镶嵌在低空,离月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也是金色的,宛如一幅充满故事的水墨山水画。

它是在与月亮遥遥相望、默默对话,它一定会告诉月亮:

到了八月,我也是金色的!

我几乎忘了,这棵桂花树是金桂,开金色的花。

我要做的是,一定给你一个心灵的家。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11.结合文章内容,请分析第1段中加点词语“睡着了”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2分)

将桂花树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桂花树活力不足。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第2段中桂花树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分)①嫩绿;②羞涩;③富有生命力(或富有活力、生气);④排列有韵律(每点0.5分,意思对即可)

13.通读全文,请简析作者对桂花树的情感变化。

(2分)

答:

(2分)①既对桂花树充满信心又怜悯桂花树重生的痛苦。

②敬重桂花树强大的生命力。

③欣喜桂花树长出新芽。

赞美桂花树的高贵。

(每点0.5分,意思对即可)

1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第12段中描写月牙、星星的作用。

(2分)

答:

(2分)

采用衬托手法,以天空中的金色的月牙和星星来衬托桂花树。

表现了桂花树的高贵、美丽、灵气与追求。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文章第3段和第4段中写鸟儿的内容能否删除?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分)

答:

(2分)示例一:

不能删除。

①鸟儿的逗闹与写作对象“桂花树”密切相关。

②表达了适应环境的“生存之道”,与全文主旨一致。

示例二:

能删除。

①鸟儿的逗闹与桂花树的重生关联不大。

②删除后文章内容更集中,主题更突出。

(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2018四川资阳)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王艺侨

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

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

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

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

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

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

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

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

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

“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

《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

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

”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

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

16.文章开篇用“二王”的故事,引出了什么观点?

(1分)

答:

(1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17.文章写第3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分)

答:

(2分)①列举现实中缺乏毅力者的种种表现,②从反面论证了“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的观点。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4自然段用了哪些事实论据?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分)①夏承焘专注词学研究和教学,终获成功。

②吴玉章长期坚持教书育人和革命,造就了大批人才。

(每点1分)

19.结合文意,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分)

答:

(3分)有恒心能坚持到底的人和对有恒心者满怀敬意的人,对未来中国起中坚作用。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18四川资阳)

2017年

石墨烯

和金刚石一样,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

不同的是,由于原子结构不同,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

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的薄片。

 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

石墨烯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约0.3纳米,是一张A4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

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1/300。

轻薄、强韧、导电、导热……石墨烯的这些性质赋予人们许多想象空间。

 

中国电科55所的孔月婵博士介绍说,石墨烯的硬度非常强,比最强的钢铁还要强100倍;石墨烯的电子运行速度也非常高,是硅的10倍,非常适合发展下一代超高频电子器件。

此外,石墨烯还是传导热量的高手,比最能导热的金属银还要强10倍。

 

石墨烯的特性,也表现得很“好玩”。

比如当一滴水在石墨烯表面滚动时,石墨烯能敏锐地“觉察”到细微的运动,并产生持续的电流。

这种特性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来从水的流动中获取电能。

 

“石墨烯可以对单个电子进行感应,带电粒子在石墨烯表面的移动可引起石墨烯内电子的快速移动,实现传感和发电过程。

”浙江大学信息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林时胜介绍说,石墨烯的这一特性在能源与电子传感方面可以有很多应用,比如在雨天可以用涂有石墨烯的雨伞来进行发电,或者可以做成灵敏的传感器件等。

 

正是这些全面的性能,让石墨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些人甚至开始预言,石墨烯的出现将引领一场由材料进步而引发的工业革命。

 

6.关于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墨烯能敏锐地“觉察”到水在表面滚动,科学家利用这一特性就能发展新能源。

 

B.具有“轻薄、强韧、导电、导热”等特性的石墨烯,可能会引领一场由材料进步而引发的工业革命。

 

C.石墨烯对单个电子进行感应,可以引起石墨烯内电子极快运动。

这一特性可在能源与电子传感领域发挥作用。

 

D.选文利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了石墨烯轻薄的特性,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的说明了它的利用价值。

【答案】A

【解析】A项“科学家利用这一特性就能发展新能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因为和原文“石墨烯能敏锐地“觉察”到细微的运动,并产生持续的电流。

这种特性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来从水的流动中获取电能”的表述不符,误把可能性分析成了必然性,故选A。

选文“约0.3纳米,是一张A4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

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1/300。

”等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选文“比最强的钢铁还要强100倍”等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选文“比如在雨天可以用涂有石墨烯的雨伞来进行发电,或者可以做成灵敏的传感器件等”等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既准确的说明了石墨烯轻薄的特性,又具体的说明了它的利用价值。

D项分析理解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四川资阳)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

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

“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

”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

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

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

“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

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

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

“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

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

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

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

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

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

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

“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

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

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

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

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

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

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

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

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

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

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

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

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

“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

”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

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

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分) 

【答案】(1分)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

(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

他们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3分)①第一次潸然泪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怜悯和爱。

②第二次泪如泉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③第三次失声痛哭,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悔恨之情。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三次流泪,原因不同,流露的情感也不同,潸然泪下、泪如泉涌、失声痛哭,感情逐渐加深,以至于情不能自已,突然爆发。

对父亲的怜悯、愧疚和爱以及自己深深的自责、悔恨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

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

试说明理由。

(2分)

【答案】(2分)不可以。

①因为原文使用插叙,将“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插入在“我送父亲到养老院的路途”中来写,两者恰好形成对比;②这样安排,使父亲形象更感人,“我”更渺小,对“我”的思想触动更大,从而改变了我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的做法。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并不会改变全文中心,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

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5) 突出主题。

(6)为下文作铺垫。

(7)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

(9)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10)使结构紧凑。

(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考点定位】理解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选文在⑰自然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

(2分) 

【答案】(2分)①男人在人们习惯印象中是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

改换称谓后,更能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感激、敬爱之情,尽孝之道;因为能给我生命、给我家的男人就是我的大恩人,我理应感恩,涌泉相报。

②作为父亲的“这个男人”,我更应“有始无终”地感恩于他,赡养好他,不能让他受半点委屈。

(每点1分,意思近即可)

【解析】如何分析词语含义?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中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看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须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反复”的表层含义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

深层含义是:

这一射击成绩是哨所从未有过的,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请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

(2分) 

【答案】①父母在,不远游,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

②“友情”等感恩可能有始有终,但亲情的感恩是有始无终的。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主题分析,亲情和感恩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良好基因。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就如作者所言亲情的感恩是有始无终的。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17四川资阳0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

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

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

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

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

事实真是如此么?

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

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

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

《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

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

‘好箭!

好箭!

’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

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稍有不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