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127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docx

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

◇余闻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段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原载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一书),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选文围绕人们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组织材料,有一定的知识性;文字平易,行文流畅,可读性较强,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

北朝人曾经说过:

“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

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

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语词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衡量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所谈的“书”究竟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考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本题的四个选项从不同角度分别表述“书”,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B。

先看A项,原文一开始说:

“‘书’本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这里“不是也不是而是”的句式表明原文的“书”指的就是书法,因而A项符合原意,不是选项。

B项原文是说由于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才使得“书”与“金”“石”“画”并称,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在历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而B项与原文意思不符,是正确选项。

从文化常识看,虽然在历史上“金”“石”“画”的影响也较深远,但是跟书法相比还是有相当的距离。

C项原文说: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

”又说:

“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而所谓“书”就是书法,因而C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选项。

D项原文第三段说: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可见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确实是按照“书”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划分出来的,所以D项符合原文意思,也不是选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参考答案】B

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这里所谓“在这以前到唐代”,跟C项的表述“起初直到唐朝”应该是同义的。

而“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以及下文“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云云,正好暗示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是“书法家”。

可见C项与原文相符,不是选项。

最后看D项,原文的意思是说在古代“书法”和“法书”这两者的指称不同,而到现代,只用“书法”一词来指称。

可见D项的表述也符合原文意思,不是选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C。

先看A项,原文说:

“甲骨文,字形繁难复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可见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确实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则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

原文接着说:

“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

”这里“就是因为”等跟选项中“根本原因”等的意思正相呼应,所以A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不是选项。

再看B项,原文说,在唐代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可见B项的前半部分是符合原文内容的。

原文又说,“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还把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名臣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

正因为“崇尚”,所以唐代才有包括皇帝在内这么多人都爱书法,同时书法流派也大为增多,可见B项的后半部分也是符合原文的,所以不是选项。

关于C项,原文说: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可见,C项的前半部分“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符合原文意思。

但是C项的后半部分,则是忽略了原文“传世”一词。

从原文可知,应该是传世碑版的书法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传世碑版”不等于全部“唐人碑版”,我们无法确认未能传世的唐人碑版就一定不能代表当时最高的书法水平。

所以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为正确选项。

最后看D项,原文对“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一语的解释是“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然后补充说明其原因是:

“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一个人的书法看成这个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传统,正是由于这样一个传统,所以才有“见字如见其人”的说法。

由此可见,D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选项。

第二大题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

关于花云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花云传》,篇幅约600余字。

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的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强,文字较为浅易,

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贼惊曰:

“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

太祖渡江,云先济。

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

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

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

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

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

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

“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

”云被执,郜赴水死。

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

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

“将种也。

”赐儿名炜。

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偾军:

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

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

保护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

归顺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

掠取【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D项中的“趣”字通常可以表示“快跑”“奔向”“意味”“催促”“赶快”等意义。

文中的“趣”实际表示副词用法的“赶快”。

试卷中用“归顺”来进行干扰,不符合原文文意。

其余A项“杖”的解释为“拿着”,是它的常用义。

B项的“翼”解释为“保护”,是它的常用引申义。

C项的“徇”解释为“掠取”,也是学生能够掌握的常用义。

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D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

本题要求说明的是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

第①句“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是说花云在遇贼时为保护太祖而冲人入敌阵,显然与他艺高人胆大密切相关。

第②句“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是贼人对花云的恐惧,与他的艺高人胆大无关。

第③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既说明了他的勇敢,又表明他武艺高强。

第④句“贼缚云,云奋身大呼”,虽能说明他勇敢不惧怕敌人,但反映不出他的武艺高强。

第⑤句“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也是反映了他艺高和胆大两个方面,符合

题干的要求。

第⑥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也只是说明了他的胆大,而无法反映他的艺高。

根据以上解说,①③⑤三句均表现了花云艺高人胆大的情况,因而B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

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

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

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

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

A项的概括是花云勇猛超群,深受太祖赏识,然后说到他保卫太祖,带兵打仗建功,受到提拔。

C项的概括是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然后说到他妻子殉节的具体情况。

D项的概括是花云的儿子历经艰险安全存活,然后说到他历险的情况。

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不当之处。

只有B项,概括花云至死不屈,这是对的,然后说到花云被害时,仍高声骂敌,这也不错;只是叙述朱文逊死于城池被攻破之后,与原文意思不符。

B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参考答案】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人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

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

“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

(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乘”“缘”“攀”三个,这三个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难度并不高。

“乘”指“趁着”,是常用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

“缘”指“沿着”,成语“缘木求鱼”中的“缘”正是此义。

“攀”当“攀爬”讲,一直沿用到现在。

较难的词语例如“堞”,未列入关键词语,这正体现了降低难度的意思。

(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浮”“莲实”两个,难度也不大。

“浮”当“飘浮”讲,古今汉语是相同的。

“莲实”中的“实”当果实讲,“莲实”即“莲子”,虽稍难一些,但考生也是应当能够掌握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本题选用南朝陈江总一首名为《雨雪曲》的拟乐府诗为鉴赏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