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121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

2.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3.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历史材料、情景再现,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思考本课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3.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

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单元引言分析】

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含义

西方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它与人文主义一样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发展于文艺复兴,但是人文精神最后还经过了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滋养,对人和人性有着比人文主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人文精神”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人文精神”广义上是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其基本特征为:

1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

③超越性,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2.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过程

(1)起源于古希腊奴隶制时代(公元前5世纪中叶后):

人文精神的萌芽,由敬畏“神”到关注“人”;

(2)压抑: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基督教的统治;

(3)兴起与发展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14-17世纪):

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形成人文主义思潮;

(4)进一步发展于“启蒙运动”(17-18世纪):

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

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学习新课: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有很多神话传说,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对神的敬畏与崇拜?

由于早期人类知识匮乏,对于自然界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处于对自然界的恐惧、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所以早期人类流传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我们今天就讲一个关于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

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

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

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

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

发誓再也不回家。

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

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

他娶了一个木偶,给他穿上衣服后用几头大牛套上一辆五颜六色的车子,让这个木偶坐在牛车上。

然后走街串巷。

车夫沿途告诉别人,车上坐的是宙斯的未婚妻。

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

她来到华丽无比的牛车前,向她虚假的对手扑上去,把对手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她把对手的面纱扯下来,这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是个木头人。

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

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从故事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什么?

这些神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他们会妒忌、会爱、会恨。

古希腊神话中轻神性、重人性的特点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阅读本课引言:

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

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人们认为世界由神创造;到公元前6世纪时,泰勒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尽管泰勒斯的命题是错误的,但是,这是一种唯物论,他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世上万物,表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到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为什么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会产生人文主义精神?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1)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到思想上就产生了反对旧思想的运动。

(2)奴隶制经济繁荣(在广大奴隶的劳动基础上,古希腊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哲学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公元前6世纪,人们不再满足于神话世界观对世界的解释,开始寻求新的关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观念。

产生了众多哲学家。

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都力求在宗教神话之外凭观察思考探讨世界万物的本原以及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称为自然哲学家。

他们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

后来,一些学者开始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穷理析微,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题目。

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是“智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希腊人的思想已从对神秘浩渺的宇宙探索转向喧嚣的人类社会。

4、文化传统精神:

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

5、独特的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因此我们称之为海洋文明-----开拓、冒险、平等、诚信)

6、先哲们勇于探索、思辨

最后教师强调:

提示并强调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智者学派”的概况:

(1)概念: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的总称。

(2)研究主题:

人和人类社会

(3)研究范围:

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

他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约生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大约活了70岁。

普罗泰格拉轶事

起初,普罗泰格拉默默无闻。

后来他流浪到雅典,埋头沉思了几年,然后,冲出门对人们大喊:

“人是万物的尺度。

你们与其把时间耗在争论真理上,不如用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

”正巧,那会儿雅典的老百姓正为战争造成的缺吃少穿愁苦着。

而老普的实用主义,恰对众人的心思。

人既然是万物的尺度了,那么,咱就不管是非曲直,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因此,老普一炮走红,四面八方的小青年们,纷纷揣着银子投奔到老普门下求学。

老普开始了职业教师的生涯。

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辩论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

据说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而遇害。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分两层来理解:

第一层,事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第二层,人才是社会的主角,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制定规则、确立制度,只有人才有资格对这些人定的法则进行评估、修改。

总之,就是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

那么在此之前,传统观念认为神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

普罗泰格拉提出这个论断,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合作探究】

【学思之窗】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积极意义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2)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否定神,突出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如怀疑神的存在、认为政治制度是人们协议产生而非神规定、反对奴隶制本身等)

(2)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如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3)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合作探究】“半费之讼”

[材料]:

这是一个有关辩护的古老故事:

有一次,古希腊智者学派诉讼师普罗泰戈拉招收了一个叫欧提勒士的学生,教他学习法庭辩论之术。

师徒事先签订有合同,规定欧提勒士先付给普罗泰戈拉一半学费,剩下一半,等欧提勒士以后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再付,如果第一场官司打输了,则证明普罗泰戈拉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欧提勒士剩下的另一半学费就可以免去不交。

欧提勒士毕业后却迟迟不出庭打官司,也不去交剩下的另一半学费。

普罗泰戈拉等得不耐烦了,就向法院提出了诉讼。

在法庭上,普罗泰戈拉的理由是:

如果欧氏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氏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裁决,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他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但欧氏却对普氏说,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您的那一套我也会: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赢了,根据法庭的裁决,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输了,根据合同的规定,我不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我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面对这个“半费之讼”,法官真不知所措。

无法作出裁决

[设问]:

如果你是法官或者是一个想帮助他们解决困境的人,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二人的僵局呢?

你认为这个故事显示了智者学派哪些不足之处呢?

[引导]:

以庭外调解,劝一方或双方退让等。

[结论]:

通过“半费之讼”这个故事说明智者学派的消极作用:

只重视追求名利,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视伦理道德的缺陷忽视道德,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第二课时

『情境创设』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伦理道德,导致雅典社会世风日下,引起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批判。

其中以苏格拉底的主张最为卓越。

『教学过程』

二、美德既知识(苏格拉底)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整个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自称是“雅典的牛虻”,他的使命就是要叮咬、责备、劝说雅典这匹迟钝、昏睡的骏马,使它惊醒。

问题设置:

那么这只牛虻他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呢?

2、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挽救城邦制度(界定什么样的“人”)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什么样的“人”才有思想)

故事: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

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

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

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

思考: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说明知识即美德,没有知识,无法成就道德。

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因此教育对美德非常重要。

联系必修三第一单元回顾比较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使人向善的方法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怎样获得知德)

3、意义:

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崇尚真、善、美。

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

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苏格拉底心目中完美的人应具备什么必要的素质?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

即:

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知识丰富等。

他自身为成为这样的完美的人而努力。

补:

苏格拉底的妻子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苏格拉底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

“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

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

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

“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4、局限:

知识的内涵:

片面狭隘。

比如: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成正比:

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来源。

高分低能、高分低德、。

“苏格拉底之死”他大约公元前399年,501名希腊市民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

他被指控的罪名有两条:

一是慢神,二是诱导青年。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在法庭上,通过举手投票表决的方式,结果是281票同意,220票反对,苏格拉底被处以极刑。

这501个市民中,有鞋匠、裁缝、不识字的游民和一些莫名其妙而激愤的人。

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

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

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问题设置:

如何评价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既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卫了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苏格拉底的悲剧性的死,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使其永远闪耀着诚实与正义的光辉。

苏格拉底的观点影响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的智慧,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他的勇敢殉道精神,为青年们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为西方哲学界树立了榜样。

他把希腊哲学的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异同:

相同:

体现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问题设置:

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相同点:

都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研究的主题;都体现人文主义的本质。

不同点:

1)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法律;苏格拉底强调美德,重视教育。

3)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行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激进民主派的主张表示强烈的反对。

教师展开简述:

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它的校训是这样的: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

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西方影响巨大。

三、柏拉图

(1)生平介绍:

(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

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

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

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

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

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

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

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

“不懂几何学者免进”。

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

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

数学、天文、音乐、哲学。

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

他形象地说:

“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

”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

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2)代表作:

《理想国》

(3)关注的焦点:

类社会

(4)思想主张:

A、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三等:

贤者(哲学家)、武士、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分工明确。

B、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认为人本身和周围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世界万物之外存在着的理念才是真实的)

C、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想国”有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哲学家(“贤人”,有正义感和理性),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节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进行生产。

每个人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位,恪尽职守,别不它鹜。

“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

在这个体系中,权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个人,而是天生存在于个人所履行的劳务或职责中,它体现了“给每个人以公平对待”的原则;它也存在着不平等,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依据人的素质的不平等。

柏拉图的这种想法是有很多错误的。

四、亚里士多德:

(1)生平介绍: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亚里士多德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

这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2)关注焦点:

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3)思想主张:

①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②真理高于一切。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③强调理性,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没有感觉,人们不可能理解任何东西。

④他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特别提醒:

1、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逻辑学,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三个第一:

智者学派:

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苏格拉底: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亚里士多德:

第一个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五、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重点)

1、讨论的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重视教育。

六、拓展延伸: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异同

相同点: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繁荣的根本。

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

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古希腊思想界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七、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纵观中西哲学史,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

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

二者的比较如下:

八、为什么古希腊能成为古代哲学的故乡?

(1)古希腊社会经济发达,有利于公民意识、自由意识和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为哲学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