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642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课后习题.docx

微生物课后习题

(二)微生物的5个共同特点

(小、多、快、强、广)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种类多,分布广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何为无菌技术?

试列举属于无菌技术范围的具体实验操作环节及注意事项。

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是,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二.哪些固体培养基分离技术可以被用来获得目的微生物的纯培养?

它们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如何?

(总结)

1.涂布平板法

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

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是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稀释倒平板法

稀释:

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

10、1:

100、1:

1,000、1:

10,000......);

倒平板:

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

培养:

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

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3.平板划线法:

操作简单,多用于已有纯培养的确定和再次分离。

4.稀释摇管法:

稀释倒平板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式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困难

三、在何种情况下,你会选择使用液体分离法或单孢子(细胞)分离法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自己总结)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若稀释后同一梯度的平行试管中大多数(>95%)没有,那么有微生物的可能是纯培养,否则可能性下降。

单细胞(孢子)分离:

采取显微镜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货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叫单细胞分离法,适合较大的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较易。

四、为什么说菌种保藏技术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你认为哪些菌种保藏技术可被用于保藏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答案自己总结)

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菌种保藏目的:

给微生物一特定的条件,使其不污染、不改变特性而存活下来。

菌种保藏方法

传代培养保藏——隔绝空气低温保藏

冷冻保藏——保护剂+菌种——零下196℃速冻保存,或-70℃冷冻室保存,-30~-20℃普通冰箱冷冻室保存。

干燥保藏——沙土管保存法和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

5、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滴加香柏油?

介质折射率提高,数值孔径值和分辨率均得到提高,香柏油与玻璃的折射率相近,很多原来由于在透镜及载片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而损失的光线可以进入物镜,使照明亮度提高,改善观察效果。

6、哪些因素会影响显微镜测定的细菌细胞大小?

如果在实验中偶然发现某菌具有特异的细胞形态,你该如何对待?

1个体差异;2干燥、固定后的菌体会一般由于脱水而比活菌体缩短1/3-1/4;3染色方法的影响,一般用负染色法观察的菌体较大;4幼龄细菌一般比成熟的或老龄的细菌大;5环境条件,如培养基中渗透压的改变也会导致细胞大小的变化。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试用表解法比较革兰氏阴性细菌和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

项目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厚度

层次

1

2

肽聚糖层厚度

磷壁酸

外膜

孔蛋白

脂蛋白

周质空间

无或窄

溶质通透性

2、试述革兰氏染色机制。

细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之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CVI)。

G+由于细胞壁厚,肽聚糖的含量高,网状结构层次多和交联致密,网孔小。

故用乙醇(或丙酮)作脱色处理时,乙醇使细胞壁脱水,肽聚糖的网孔变得更小,透性降低。

不含类脂,用乙醇处理也不会溶出缝隙,因此,乙醇不能透过细胞壁而把结晶紫—碘复合染料抽提出来;同时,乙醇不能进入细胞去脱色,故用番红复染时仍为紫色。

(实际是紫色加红色)

G-细胞壁,由于肽聚糖含量小,网孔大,又由于被乙醇脱水(脂)后,网孔进一步增大,所以在脱色时,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有机溶剂所提取,故只能显示后来的沙黄番红的红色颜色

3、

、什么是缺壁细菌?

试简述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1)L型细菌:

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

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特点:

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

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

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

2)原生质体: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特点:

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

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

在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孢。

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

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3)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

采用上述同样方法,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

与原生质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

4)支原体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因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4、试述细菌芽孢的结构生理特性及芽孢的功能。

五、何谓“拴菌试验”?

何以证明鞭毛运动机制?

拴菌实验(Tetheredcellexperiment):

鞭毛的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taxis)即趋向性的最有效方式。

有关鞭毛运动的机制曾有过“旋转论”(rotationtheory)和“挥鞭论”(bendingtheory)的争议。

1974年,美国学者西佛曼(M.Silverman)和西蒙(M.Simon)曾设计了一个“拴菌”试验(tethered-cellexperiment),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牢“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行为。

结果发现,该菌是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非伸缩挥动),从而肯定了“旋转论”是正确的。

6、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在细胞结构和组成上有什么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大小

较大

较小

若有壁,其成分

纤维素,几丁质

肽聚糖

细胞器

鞭毛结构

粗而复杂

细而简单

核膜

DNA含量

组蛋白

核仁

鞭毛运动

挥鞭式

旋转马达式

遗传重组方式

有性生殖、准性生殖

转化、转导、接合

繁殖方式

有性无性等

一般无性

7、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细菌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贮藏物,以及核区。

特殊结构有鞭毛,芽孢,菌毛,性菌毛。

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磷壁酸组成。

细胞膜中含有与鞭毛和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贮藏物有羧化酶系等,填补了细菌没有叶绿体,线粒体的空白。

同时在细胞质中由细胞膜折叠形成间体,也有利于细菌的生存。

鞭毛生长与细胞上,鞭毛基体存在于细胞膜,由于细菌喜欢在湿润的环境中存在,鞭毛的存在有利于细菌在液体环境中运动,可以避免有害环境。

芽孢是休眠体,芽孢是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芽孢是细菌成熟期以后的产物,它可以长期保持再次生长的活性,也保证了细菌能够在自然界中延续下去。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1、能否精确地确定微生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为什么?

理论上可以的,利用生理指标法测定单一元素的利用量,即先让微生物同步生长,然后测定微量元素初始浓度,在微生物稳定期测定该元素浓度,然后就能求出了,但是操作极其困难

2、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维生素在机体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新陈代谢;

有些微生物自身缺乏合成某些氨基酸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培养基中补充这些氨基酸或含有这些氨基酸的小肽类物质,微生物才能正常生长;

嘌呤和嘧啶作为生长因子在微生物机体内的作用主要是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以及用来合成核苷、核苷酸和核酸。

生长因子是指那些含量少,但又对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

像维生素(部分)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而葡萄糖是生命活动大量需要的物质,而且在环境中也大量存在的碳源,这种物质我们不叫它生长因子。

3、与促进扩散相比,微生物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营养物质的优点是什么?

(自己总结)

促进扩散的特点:

营养物质本身在分子结构上也不会发生变化;运输的速率由胞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差决定;

不消耗代谢能量,故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被运输的物质有较高的专一性;

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透过酶)参与物质运输;

促进扩散的运输方式多见于真核微生物中,例如通常在厌氧生活的酵母菌中,某些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

主动运输特点:

消耗代谢能;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能量来源:

好氧和兼性菌直接利用呼吸能;厌氧菌化学能(ATP);光合菌利用光能;嗜盐菌通过紫膜利用光能。

主动运输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4、以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为例,分析鉴别培养基的作用原理。

EMB培养基含有伊红和美蓝两种染料作为指示剂,用于食品、乳制品、水源和病源标本中的革兰氏阴性肠道菌的分离和鉴别。

蛋白胨提供细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氮源、维生素和氨基酸,乳糖提供发酵所需的碳源,磷酸氢二钾维持缓冲体系,伊红Y和美蓝抑制绝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

琼脂是凝固剂。

大肠杆菌可发酵乳糖产酸造成酸性环境时,这两种染料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大肠杆菌菌落带金属光泽的深紫色,而与其他不能发酵乳糖产酸的微生物区分开。

沙门氏菌形成无色菌落。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本上不生长

五、某种微生物能在下列培养基上生长,其配方为:

葡萄糖10gKH2PO40.5gCaSO4·12H2O0.1gMgSO4·7H2O0.2gNaCl0.2g水1000ml琼脂2g

请指出碳源和氮源。

葡糖糖碳源,CaSO4·12H2O氮源

如果按其成分分类(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应属于何种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如果按其特殊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应属于何种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能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的,应是什么微生物?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1、胃八叠球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产生乙醇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胃八叠球菌通过EMP途径产生乙醇,类似于酵母菌中;而运动发酵单胞菌则通过ED途径产生乙醇。

两者的代谢途径不一样。

2、光合细菌共分几类,细菌的光合作用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为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原绿菌)和不产氧光合细菌(紫色细菌和绿色细菌)。

光合细菌在有光照缺氧的环境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与绿色植物不同的是,它们的光合作用是不产氧的。

光合细菌细胞内只有一个光系统,即PSI,光合作用的原始供氢体不是水,而是H2S(或一些有机物),这样它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是产生了H2,分解有机物,同时还能固定空气的分子氮生氨。

光合细菌在自身的同化代谢过程中,又完成了产氢、固氮、分解有机物三个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极为重要的化学过程。

这些独特的生理特性使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显得极为重要。

3、什么叫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是指物质在脱氢或脱水过程中,产生高能代谢物并直接将高能代谢物中能量转移到ADP(GDP)生成ATP(G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光合磷酸化是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或光合细菌的载色体在光下催化腺二磷(ADP)与磷酸(Pi)形成腺三磷(ATP)的反应。

有两种类型:

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五、微生物利用葡萄糖进行分解代谢的途径有哪些?

每一代谢途径的特点和生理作用如何?

主要分为四种途径:

EMP途径、HM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PK或HK)

EMP途径:

特点:

作用: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TP和NADH

HM途径:

特点:

一般认为HM途径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大量还原力(NADPH)和中间代谢产物;为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中介;扩大碳源利用范围;生产中可提供核苷酸、氨基酸、辅酶和乳酸等发酵产物。

作用:

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产生大量的NADPH2,一方面参与脂肪酸、固醇等细胞物质的合成,另一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能量;

四碳糖(赤藓糖)可用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

在反应中存在3-7碳糖,使具有该途径的微生物的碳源谱更广泛;

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发酵产物,如核苷酸、氨基酸、辅酶、乳酸等。

ED途径

特点:

葡萄糖只经过4步反应即可快速获得由EMP途径须经10步才能获得丙酮酸.只有少数细菌利用此途径,且产能少,效率低.

磷酸解酮酶途径

特点:

进行这一途径的微生物缺少醛缩酶,所以不能够将磷酸己糖裂解为2个三碳糖。

6、试述TCA循环在微生物代谢和发酵生产中的重要性。

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产能效率极高,不仅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紧密相关。

7、啤酒酵母利用糖类物质可进行哪几种类型的发酵作用?

其发酵条件、发酵途径和最终产物有何不同?

发酵:

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

在发酵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小部分的能量。

发酵过程的氧化是与有机物的还原偶联在一起的。

被还原的有机物来自于初始发酵的分解代谢,即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受体。

8、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可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第二,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第三,对于一些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其代谢的方式不一样。

如酵母,其在无氧的条件下,主要产生代谢产物乙醇,而在有氧的条件下,其可以进行大量的繁殖。

九、微生物代谢调控方式有哪几种?

同工酶反馈抑制途径中,

(1)

(2)酶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酶活性调节:

1、变构调节2、修饰调节

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1、同工酶2、协同反馈抑制3、积累反馈抑制4、顺序反馈抑制

第七章

1、病毒区别于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有哪些?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2、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1)螺旋对称壳体(蛋白质亚基有规律地沿着中心轴(核酸)呈螺旋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

二十面体对称壳体(构成对称结构壳体的第二种方式是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质的鞘),

双对称结构(若以一定数目的亚基排列成具有一定表面积的立方对称实体,以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能包装更多的病毒核酸)。

(2)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裸露的螺旋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和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3、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和结构特征?

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寄生在植物、动物或细菌细胞之内。

一般病毒是蛋白质外壳包裹核酸物质的结构。

病毒核酸分为DNA和RNA,病毒有且只有一种核酸也就是说要么是DNA要么是RNA,不可能含有两种核酸。

DNA病毒又分为双链DNA病毒和单链DNA病毒,RNA病毒也分为单链RNA病毒和双链RNA病毒。

有些RNA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即遗传物质复制是RNA到DNA再到RNA。

不同的病毒核酸复制方式不同。

4、病毒的复制循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1、吸附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菌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这是启动病毒感染的第一步。

2、侵入:

以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3、增殖:

病毒核酸侵入细胞内宿主细胞的代谢发生改变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4、装配:

(噬菌体)装配过程包括4个完全独立的亚装配途径:

无尾丝的尾部装配,头部的装配,尾部与头部自发结合,单独装配的尾丝与前已装配好的颗粒相连。

5、释放:

大多数噬菌体都是以裂解的形式释放

5、什么是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对生产和科研有何指导意义?

一步生长曲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掌握细菌的生长规律,对于研究细菌生理和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在生产中可选择适当的菌种、菌龄、培养基以缩短迟缓期;在无菌制剂和输液的制备中就要把灭菌工序安排在迟缓期以减少热原的污染;在实验室工作中,应尽量采用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作为实验材料;在发酵工业中,为了得到更多的代谢产物,可适当调控和延长稳定期;芽孢在衰退期成熟,有利于菌种的保藏。

6、简述溶原性细菌的特点。

①可稳定遗传性:

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原性;②自发裂解:

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的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解几率10-2~10-5;

③诱导裂解:

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④具有免疫性:

即溶原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相关)噬菌体不敏感,这些噬菌体虽可进入溶原性细菌,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原性细菌裂解;

⑤溶原性细菌的复愈。

⑥溶源转变:

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的生理特征

7、亚病毒因子有哪些类别,各类有何特点?

卫星病毒:

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类病毒:

只含有RNA、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

包含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朊病毒:

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第八章

1、历史上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基础”的实验有几个?

实验者是谁?

试举其中一例加以说明。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1)无毒的R型细菌+小鼠---小鼠不死亡

(2)有毒的S型细菌+小鼠---小鼠患败血症死亡(3)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小鼠不死亡(4)无毒的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小鼠死亡2。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把S菌的DNA。

RNA。

蛋白质。

荚膜多糖等提取物分别加入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里培养。

只有加入DNA的一组能培养出S型细菌3。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用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

2、什么是质粒?

它有那些特点?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的大小范围从1kb左右到1000kb;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含质粒的细胞在培养时受到吖啶类染料、紫外线、重金属离子或高温处理,可能由于复制受到抑制而在子代细胞中丢失质粒。

3、DNA链上发生的损伤是否一定发生表型的改变?

尽你所能说出理由。

不一定,如下列情况:

①同义突变或沉默突变;②发生了基因内另一位点或是另一基因的抑制突变(一般指tRNA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得到校正;③即使是错义突变,但是否改变表型还视置换的氨基酸是否影响蛋白质的功能;④各种修复机制可清除DNA的各种损伤,使其表型不发生改。

4、细菌接合作用机制?

比较大肠杆菌的F+、F-、Hfr和F’菌株区别?

指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通过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F+(雄性)菌株是指细胞内存在游离的F质粒,细胞表面有性菌毛的菌株。

F—雌性菌株是指细胞中没有F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毛的菌株,与F+菌株或F′菌株接合获得F质粒或F′质粒,并转变成为F+菌株或F′菌株。

细胞中F质粒从游离态转变成在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上的整合态的菌株。

Hfr菌株与F-菌株的基因重组频率要比单纯用F+与F-接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而得名。

它的遗传性状介于F+菌株与Hfr菌株之间,是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形成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的特殊F质粒,称F′质粒。

5、什么是转化?

其一般过程是什么?

转化:

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金基因移过程。

第一步是受体细胞要处于感受态,既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的一种生理状态,然后是dna在细胞表面的结合和进入,进入细胞内的dna分子一般以单链形式整合进染色体dna,并获得遗传特性的表达。

6、Hfr×F-和F+×F-杂交得到的接合子都有性菌毛产生吗?

它们是否都能被M13噬菌体感染呢?

Hfr×F-中,由于Hfr菌株的染色体在向F-的转移过程中,整合在染色体上的F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移染色体的末端,由于转移过程中常被中断,因此P因子不易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所以Hfr×F-得到的接合子仍然是F-,无性菌毛产生;F+×F-得到的接合子有性菌毛产生,能被M13噬菌体感染,因为M13的侵染途径是性菌毛。

7、根据突变的光复活修复作用、原理,你认为在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时,应注意什么?

光复活作用原理:

光复活由光解酶Phr进行,Phr在黑暗中专一的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当给予光照时,酶能利用光将二聚体拆开,恢复原状,酶再释放出来。

注意:

①必须在暗室或红光下进行,并且不能马上进行光照射②照射距离要合适,不能太远,否则达不到诱变作用,也不能太近,否则菌体会死③照射时间要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