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601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

2020年秋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及每课知识点

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声音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

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

收集声波:

鼓膜: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耳蜗:

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

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强,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弱。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6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1.6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6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报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报动的快慢改变了。

1.6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趙低。

1.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

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

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2.1人的呼吸器官有:

鼻腔、气管、文气管、肺、横膈膜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

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氯气不变

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

每分钟心跳80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藎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2.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

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粉丝、粉皮等食物,从食物来源上分类,属于植物类食物。

2.4植物类食物有:

谷物、水果、蔬菜等:

动物类食物有:

奶、奶制品、蛋、肉等。

2.5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5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5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

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2.5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长发育。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

大豆、牛肉、鱼肉、鸡蛋、纯牛奶、开心果等。

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2.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防和糖类。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有:

食用油、花生、核桃、猪肉、巧克力等: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有:

大米、面条、果汁饮料、、烹调淀粉、马铃薯等。

2.5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各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藁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胡萝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花菜、芹菜等,盐是一种矿物质极其丰富的食物,水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从食物中来。

2.5如果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白纸上留下了油渍,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

在食物上滴碘酒,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2.5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我们可以采用看标签或查资料的方法。

2.5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2.5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6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6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2.6膳食营养搭配原则:

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运动量比较大。

需要多吃糖类食物:

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等。

2.6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2.6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样的。

2.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6谷物类、油脂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脂肪,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

2.6奶制品、豆类、鱼虾类和蛋类等含有蛋白质,可以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2.6蔬菜和水果类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我们保持健康。

2.6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2.7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2.7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的。

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

大臼齿(20个)。

2.7门齿:

用来切割食物:

白齿:

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

用来撕碎

食物。

2.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大食

物在体内消化。

2.7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

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2.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8口腔:

食物初步消化:

食道特点:

光滑且直,作用:

输送食物到胃部:

置特点:

肌肉发达,有胃酸。

作用:

把食物变成食糜:

小肠特点:

5.7米长,有很多消化液,作用: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

储存食物残渣,并吸收少量水分。

2.8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2.8食物的旅行线路:

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一体外

2.8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运动系统:

(骨骼、关节、肌肉)

消化系统: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

呼吸系统:

(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3.1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

.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1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3.1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3.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2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3用橡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寓越远:

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4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4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仲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

弹簧秤由:

(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弹簧)五部分组成。

3.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量。

3.4跳板、健身球、撑杆和海绵垫、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3.5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5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

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3.5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利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

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3.6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

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3.6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

也不会有生命。

3.6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

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教科版(2020新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备课参考

第一单元

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聆听周围的声音,需要学生边听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旁边的科学词汇供声音描述时参考的,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描述。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活动1:

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

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

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管》来介绍人的发声器管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

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

教材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聚焦。

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二部分:

探究。

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

第三部分:

研讨。

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部分:

拓展。

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倾听声音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安静。

2.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3.活动后小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

4.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5.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资料阅读】

有趣的自来水管敲击实验

在水管的一端敲击水管,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或者三次的敲击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另一端的人听到的是声音通过钢管、水、空气分别传来的声音。

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5200米,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340米。

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

如果水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音。

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

”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

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

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管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

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5.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

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

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后,可组织学生组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6.声音的高与低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

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

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

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根据你所使用的钢尺的长度来确定,课件内的长度仅供参考。

有条件的可以给每组4把钢尺,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并按照学生活动手册中提示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

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

教材分两部分内容:

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

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声音》单元复习

【教材简析】

《声音》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8课,第1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强、弱、高、低、悦耳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第2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3课说明了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