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903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docx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诊断:

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断其病症及病情。

心理诊断:

广义:

1、正常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人格及个人发展水平的评估。

2、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评估。

狭义:

只包括2。

访谈——诊断——咨询和治疗。

误诊是咨询或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大学生-手淫-自罪感-抑郁症)

2、对咨询员的要求:

①服装整齐;②坐姿与表情;③距离(1.5M)。

(二)礼貌地接待

站立相迎、寒喧到位、示意请坐。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要间接询问不应直接逼问。

例:

我想听听你到这里来,需要我为你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你希望我们在哪方面帮助你?

“我今天能在这里为您做点什么?

”之类的话,将发言权交给对方。

(四)询问结束后,告知能否向求助者提供帮助。

(五)保密原则

(六)在决定可以帮助之后,告知什么是心理咨询、如何进行的(强调互动),解决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致力于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专业性的人际互动,协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改变/超越自己,以至于克服各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走向自我实现。

(胸怀、勇气、智慧)

(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付费)。

(八)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方式。

内容:

发展咨询、健康咨询

规模:

个体咨询、团体咨询

形式:

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互联网咨询

初诊接待程序:

1、仪态:

(1)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既不可板面孔,又不可喜笑颜开);

(2)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左右);(3)会谈时不可直视对方的眼睛,可扫视对方的眼神或表情。

2、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是否能像求助者提供帮助)

5、想求助这说明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求助者的隐私和秘密就是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1)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2)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两次的交谈就能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地解决的。

7、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选择咨询师,确认他的执业资格,收费标准,中止咨询。

义务:

提供与自己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按共同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如有改动提前通知,按时完成作业,不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按规定缴费。

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

(高深、玄)

(二)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三)危机的处理

(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步骤一、确定是哪方面的问题;

步骤二、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步骤三、对原因进行初步分类;

步骤四、进一步寻找具体原因

注意事项:

(一)避免紧张情绪:

适度紧张能提高效率

(二)言语表达:

语速把握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

(3种境界)

(三)向求助者说明保密性原则。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五)仪态

第二单元摄入性谈话

摄入性谈话工作程序:

(一)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二)确定提问方式。

(三)倾听。

(四)控制谈话方向。

(五)对谈话内容归类。

(六)结束谈话。

(一)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有以下几个: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员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员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了解相关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5、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

会谈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二)确定提问方式。

开放式提问:

如:

你需要我在哪些方面为你提供帮助?

你能讲一下最近的工作情况吗?

你能告诉我你孩子的状况吗?

半开放式提问:

如:

除了在工作方法上,你们领导对你还有看法吗?

除了孩子之间有不和外,你和邻居之间还有什么矛盾吗?

封闭式提问:

如:

你是否很恨你单位领导?

你感到活着很痛苦吗?

你是否想过自杀?

(三)倾听。

要点

(1)全神贯注,不打断、不评论;

(2)用耳、用心、用脑;

(3)找关键点最重要。

倾听是咨询员的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一个会倾听的咨询员很容易与求助者拉近距离,取得信任及感情的共鸣。

倾听不仅仅是采集信息的过程,也是主动接纳、关切的过程;不仅要听说出来的,还要解析“弦外之音”,有时还必须听“无声之音”。

有经验的-听多说少

(四)控制谈话内容和方向

会谈的目的决定会谈的方向,不要漫无边际地谈。

时间不允许,效果不好。

会谈必须由心理咨询员控制。

控制会谈转移话题的技巧

1、释义,即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把患者的话重复并做解释,解释后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2、中断:

当求助者喋喋不休时,可以给他倒一杯水等。

3、情感的反射作用,即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患者,使他把谈话转向某问题。

例如:

像刚才谈到了单位领导与同事们都对你有看法,领居也对你不友好,好像你周围没有好人,那么你有相好的朋友吗?

4、引导:

即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

例如:

你刚才讲了很多悲伤的事情,我感到了你现在非常痛苦,那么你现在有什么打算呢?

答:

“我真的想一死了之!

(五)谈话之后必须对问题归类

一般在交谈中尽量不做笔录,要靠临场记忆。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结束谈话

谈话法简介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2、态度,一种非评判性的态度。

如夫妻吵架,像看日落等

3、区别,对谈话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

神经症有一种无意识的病因否认倾向(防御机制)

如:

某七段围棋高手说“我很讨厌围棋!

某癌症患者说他不痛苦。

4、会谈法的种类。

(1)摄入性谈话,收集资料时通过谈话了解病史、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

(病史采集性谈话)

(2)鉴别性谈话法。

(3)治疗性谈话。

(4)咨询性谈话(健康人)。

(5)危机性谈话(谈判专家)。

桑德伯格提纲:

一般人群的谈话提纲

(1)身份资料。

(姓名、地址、电话)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和培训。

(9)工作记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大一的学生)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社会交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马隆、沃德(总12)对疑有精神问题者的谈话提纲6条:

(1)外表和行为。

(观察)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

(3)思维内容(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逻辑性、效用性)。

(4)认知过程及功能。

(定向力)

(5)情绪。

(6)灵感与判断。

(自知力)

怎样提问:

为了解求助者的情况和控制谈话内容,都要使用提问的方法。

要恰到好处的提问,不要过多提问。

提问时要用开放式提问,必要时用半开放式提问,尽量不用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

例如:

你的心情是否很痛苦?

(是/否)

你与领导的关系处得好不好?

(是/否)

开放式

你能谈一谈你最近的心情吗?

你能说说你与领导的相处情况吗?

不恰当提问带来的问题:

(1)造成依赖。

不问则不答

(2)责任转移。

减少求助者参入机会

(3)减少当事人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当事人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需的概括与说明。

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凯利)

(1)“为什么……”的问题。

你为什么情绪不好?

变成-你的情绪怎样?

(2)多重选择性问题。

你是焦虑还是紧张?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空洞、抽象的问题)

(5)责备性问题。

(6)解释性问题(自己解释)。

6、谈话内容的选择

(1)适合患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患者的兴趣。

(2)对患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患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深层次病因有意义。

(5)对患者症状的鉴别有诊断意义。

(6)对改变患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改变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谈话法的有效性

通过谈话,获得求助者的相关信息,与求助者建立联系,越是谈话法应用的好,越能够帮助求助者,作出正确的诊断。

如果把谈话法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谈话结果的诊断价值可能更大。

(尊重、温暖、真诚、通情达理、积极关注)

四、注意事项

(与患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考题)

(一)态度必须保持中性(中立原则、特例)。

(二)提问中避免失误。

(三)咨询员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四)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五)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六)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正确使用心理测量:

(一)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二)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三)测验与观察、会谈的结论相左,重新会谈,再测评。

相关知识:

(一)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在初诊接待中,通过摄入性谈话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有了初步理解和判断,如情绪问题、思维方式、人际关系、行为习惯、人格特征等。

但是,这种理解和判断是一种非量化的印象,很难严格说明其程度,另外这种初步印象是否客观可靠、尚不能最后裁定,这时可借助相关问卷和量表做进一步探索。

选择心理测验的途径:

1、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以便将问题的严重程度量化。

如,求助者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相关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2、是否存在人格因素,所以可选用恰当的人格量表。

如,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3、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SCL—90)。

4、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量表。

当求助者的现象超出心理问题常规表现时,怀疑是否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时,或怀疑有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MMPI、韦氏智力量表和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

注意事项:

(一)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2、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对照、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

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信度、效度)以及常模的时限便在临床上使用。

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如焦虑、给测是否聪明。

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

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

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二)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1、在不理解各种心理测验本身独有的功能、对临床表现尚未形成印象时,便将各种测验工具一齐实验,以求从中寻求线索,这种抛弃摄入性谈话法、调查法和观察法,仅依靠测验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2、为经济利益而大量使用不可取。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一)按如下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

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姓名、姓别、年龄等)

2、求助者的生活状况

3、婚姻家庭

4、工作记录

5、社会交住

6、娱乐活动

7、自我描述(优点/缺点,夸大/缩小)

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想象力、创造性、价值观、对未来的看法。

9、其它资料

(二)按以下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可列表填写)

1、婴幼儿期

2、童年生活

3、少年期生活

4、青年期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按以下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心理)、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

(WHO:

健康概念、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1、精神状态

(1)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2)情绪、情感表现

(3)意志行为(自控力,言行一致性等)

(4)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况

(1)有无身体异常感觉(病人头痛、医生头疼)

(2)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1)工作动机和考勤状态(在校学生学习动机和考勤)

(2)社会交往状态(接触是否良好)

(四)对资料来源可靠性予以说明(报告情况的不是求助者本人、是其亲友或转介的中介人)

(五)按资料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不同性质临床资料的时间顺序分类表--书17页

(一)对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与验证:

(1)当事人个体方面的情况(生物特性的,心理与行为的以及自我意识及其表现的)

(2)环境条件(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的物质条件)

(3)他人的评价(对他的一般印象、对治疗情况的评价等)

(二)注意资料可靠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验证。

验证办法:

1、补充提问

2、使用心理测验和问卷

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是否给出类似的印象。

资料本身并不包含太多的意义,它们的意义是心理工作者赋予的。

当我们赋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一般采用三种方法或三个思路。

一是“就事论事”,二是“寻找相关”,三是进行“迹象分析”。

例如:

夜间服务员发现房客服大量镇静剂、、、、、、

就事认事:

(现象描述)想自杀,还有自杀倾向。

■寻找相关:

(关联事件)看有什么情况与自杀相关。

可能失恋、做生意亏本、有抑郁等或有自杀未遂史,测MMPI结果可能呈现强压抑倾向等、总带有猜测性质。

迹象分析:

(原因推断)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作为一种症状,进步寻找原因。

对上例用此法可有以下几种推断:

(1)此人把对别人的仇恨转向自己。

(2)他做了极坏的事而深感有罪。

(3)他要求别人支援的希望己破灭。

(4)内心矛盾很大、为解决内心痛苦而自杀。

上述种种方法得出的推论只是可能性,只能作为假设存在,需要有更多资料验证。

(三)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收集资料的第一个目的是对求助者形成印象,做出假设和决策。

心理咨询师从一开始就试图对当事人做出某种估计,有时会主观地猜测,这几乎是然以自控的必然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差错。

如何防止差错:

第一、最初的接触和过分随意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和可能给求助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的失真,这对资料的可靠性有重大影响。

第二、同一个咨询机构中,收集资料如果是后来的决策者,这样早期印象影响最终诊断决策。

如果一个人收集资料,另一个去做决策。

又往往发生理解错误,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

第三、收集资料要根据情况,灵活地做出交谈计划,以决定在什么时候了解求助者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世界是适宜的,什么时候是有害的。

例:

夫妻关系紧张的求助者,在爱人在场时不宜深入询问。

第四、正确处理初期印象和后来新资料之间的矛盾。

有研究证实三次形成牢固印象。

当新资料与早期印象有冲突时,必须尊重资料,不可固守自己的印象,印象是暂时的,应随时准备对它加以修正和调整。

(四)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

第一种、非专业的观察者,依据日常生活的概念,从自然的角度看问题。

第二种、从医疗或病理角度看问题,倾向于当事人是否有病。

第三种、行为主义或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强调求助者是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的障碍。

第四种、生物学家的角度,倾向于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上看问题,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自我发展上受到阻碍。

第五种,生态学家的角度看问题,当事人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平衡。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有不同的目标、方法及不同的疗效标准。

对相同的资料给出不同的评价。

■五种观点的具体评价方式:

■第一、非专业的人们,会用日常生活的眼光和概念对当事人观察并评估。

他们的意见总是为很多人理解,看法切近生活,当事人往往信以为真,对当事人有暗示性。

如,下岗女工,心情不好、悲观失望、想死→周围人可以理解她。

■第二,持病理学观点的心理学家及医生,目标是发现当事人是否有病。

他们对待临床资料就像对待实验室化验结果和X光照片一样。

使用心理测验或谈话法的目的是想把他们与正常人区分开来,找出病态的东西。

并由此做出诊断和预测疾病的过程并制定治疗方案。

■例如,反复到综合院求助的疑病性神经和患者。

■第三.行为主义或教育工作者角度,对临床资料的评价侧重考虑学习方面的问题,理论:

正常的情绪、思维及行为是通过模仿及学习而形成的,异常的情绪、思维及行为则是不良的学习和模仿而产生的。

通过学习可以改善求助者的问题。

求助者身上存在的那些不适应环境的习惯,如小孩不听家长话,对环境恐惧等,可以通过行为训练而改变。

第四,生物学观点是从成长发育角度收集资料,多用于儿童问题。

这种观点与人本主义观点一样。

它认为求助者的问题随着自我经验和自我认识的增长而逐步得到改善。

它以促进正常人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人有内在创造潜能,人有使自己不断发展,完善的内在心理动力,强调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

人有不断发展,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如果这种趋于完美的特征受到了阻碍,则可出现心理问题。

(需要层次)

鼓励他们成长→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

第五,生态学的观点,是较新的一种思想,强调求助者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是否被破坏。

上述几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问题,心理工作者应综合使用各种观点来收集和分析资料。

每一个观点又是一个进入临床心理世界的入口。

综合利用各种观点,防止按一条路走下去,以求全面地整体性地做出结论。

四、注意事项

1、一定要仔细、严格和按技术要求去搜集和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

2、咨询师给出的评估有错误或把握不大时,应进行集体讨论,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

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一、学习目标

学会从求助者以往的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以利于形成正确的诊断。

(强迫性重复的画家)

二、工作程序

1、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历和有关资料。

2、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它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或治疗)过程如何。

三、相关知识

1、了解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以及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2、分析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哪些是躯体方面的,哪些是心理方面的,二者关系如何。

3、对以往的诊断及咨询(或治疗)过程作详细地了解,不盲从。

(被分析者)

4、仔细区分既往史与现病史之间的关系。

原有精神病现在是心理问题

5、对以往曾治疗但效果不佳者应慎重对待。

四、注意事项

1、对曾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避免忽略有价值的细节。

2、不可在求助者面前对以往的失误进行挑剔和嘲讽,这既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同时也避免加大对求助者的伤害。

第二节  初步诊断

1、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2、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3、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4、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5、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6、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第一单元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一、学习目标

将各种方式获取的临床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确定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将各种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抽象概括出牵动各种因素和关键点。

(一)按下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

(二)  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有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找出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所谓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其内涵有二。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

书上案例:

P24页

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四、注意事项

(一)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

(二)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第二单元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

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工作程序

(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③求助者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

背离三原则之一者,便可认定可疑精神病症状,必须深入分析或请精神科医生会诊。

(二)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受损病史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

如周期发作的抑郁或抑郁与躁狂的交替发作。

例:

女大学生

(三)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神经症→有强烈的求医愿望、主动求医。

重性精神病→拒绝求医或者被动求医,不主动求医。

(四)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自知力标准有三条:

A.知道自己有症状;B.知道自己为何有症状;C.有求治欲望。

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

重性精神病对自己的症状没有“自知力”。

P30例子

(五)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可以帮助的人”

第三单元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具体应采用怎样的矫治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求助者当前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

在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时我们可以发现求助者心理结构中的强势及弱势,以及问题发生在心理活动中的那个薄弱环节等等,从而更好地对治疗作出预测。

依据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临床初步印象。

初步印象:

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判断,称之为初步印象。

(一)用“心理健康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心理健康十项标准:

1、周期节律性2、意识水平

3、暗示性(催眠)

4、心理活动强度

5、心理活动耐受力

6、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

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

(二)  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评估。

(三)完成上述工作后,再对一些含糊的表现鉴别,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相关知识

(一)关于“第一印象”问题

(二)关于心理诊断

在临床心理学中,成人和儿童的智力测量,人格倾向测定,能力和各类偏常行为的测定工作都属于心理诊断的范畴。

心理诊断的内涵:

是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和量表法来评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心理诊断的外延:

A.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评工作被称为广义的心理诊断;

B.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精神病辅助诊断手段和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心理测评工作被称为狭义的心理诊断。

(三)心理诊断的科学性

心理诊断是否有科学性,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