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708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免疫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免疫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免疫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免疫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策略.docx

《免疫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策略.docx

免疫策略

一、免疫策略

1.什么是国家免疫规划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预防接种是由谁规定的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二、接种单位

3.预防接种单位由谁认定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称接种单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

4.接种单位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2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3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4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三、疫苗

5.什么是疫苗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6.疫苗分几类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7.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有哪些

目前我省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简称卡介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简称脊灰疫苗)、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简称白破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简称乙脑灭活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简称A群流脑疫苗)。

8.目前用于人群的疫苗种类有那些

(1)预防传染病:

乙肝疫苗、卡介苗、糖丸、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流感疫苗、麻腮风疫苗、白破二联疫苗、水痘疫苗、麻腮二联疫苗、伤寒疫苗、痢疾疫苗、乙脑(减毒)疫苗、霍乱疫苗、流脑A+C疫苗、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麻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出血热疫苗、黄热病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鼠疫疫苗、炭疽疫苗、疟疾疫苗、艾滋病疫苗等。

(2)其他:

肺炎疫苗、HIB、轮状病毒疫苗、气管炎疫苗。

9.免疫规划疫苗的包装是否有专用标识

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着位置,应有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

10.疫苗储存和运输的是否有温度要求

疫苗储存和运输的都是有温度要求。

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在2℃~8℃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脊灰疫苗、麻疹疫苗在-20℃~8℃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

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

四、免疫程序

11.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如何

表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

疫苗

年(月)龄

出生时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18~24月

4岁*

6岁

乙肝疫苗

第1剂

第2剂

第3剂

卡介苗

1剂

脊灰疫苗

第1剂

第2剂

第3剂

第4剂*

百白破疫苗

第1剂

第2剂

第3剂

第4剂*

白破疫苗

1剂*

麻疹疫苗

第1剂

第2剂**

表2目前省级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

疫苗

年(月)龄

8月

6~18月

18~24月

3岁

6岁

乙脑灭活疫苗

第1、2剂

第3剂*

第4剂*

乙脑减毒活疫苗

第1剂

第2剂*

第3剂*

A群流脑疫苗

第1、2剂

第3剂*

第4剂*

注:

*加强免疫;**复种

现使用的儿童免疫程序是卫生部颁布的、全国统一使用的程序,每个儿童都应享有这种权利。

12.卡介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卡介苗接种1剂次,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13.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2剂在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3剂在第1剂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

第1剂和第2剂间隔应≥28天。

第2剂和第3剂的间隔应≥60天。

14.脊灰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第1剂在2月龄,第2剂在3月龄,第1剂在4月龄,第1剂在4岁;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

15.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第1剂在3月龄接种,第2剂在4月龄接种,第3剂在5月龄接种,第4剂在18~24月龄接种;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

16.麻疹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1剂在8月龄接种,第2剂在18~24月龄接种;第1剂次为基础免疫,第2剂次为复种。

17.流脑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A群流脑疫苗注射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6~18月龄时接种,2剂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第3、4剂次为加强免疫,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年。

18.乙脑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乙脑灭活疫苗注射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8月龄时接种,2剂次间隔7~10天;第3、4剂为加强免疫,18~24月龄时接种第3剂,6岁时接种第3剂。

五、接种实施

19.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是如何规定的

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按国家药典的规定,对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疫苗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

接种剂量/剂次

乙肝疫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

肌内注射

酵母苗16岁以下5μg/,

CHO苗10μg/1ml、20μg/1ml*

卡介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

皮内注射

脊灰疫苗

口服

1粒

百白破疫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或臀部

肌内注射

白破疫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肌内注射

麻疹疫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乙脑疫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A群流脑疫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30μg/

20.新生儿如何接种疫苗

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负责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

21.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是多少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

22.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否在同一部位接种

如需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23.可否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1支注射器内接种

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1支注射器内接种。

24.2种减毒活疫苗接种的间隔是多少

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再接种。

25.未按免疫规划完成预防接种的儿童是否需要补种

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内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

26.在补种时应注意什么

(1)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3)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6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7~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

(4)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以下儿童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次。

4岁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次。

(5)未完成麻疹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未达到2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2剂次。

27.什么是群体性预防接种,如何进行

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

县级或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卫生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卫生部决定。

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卫生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群体性预防接种实施方案,采取适当的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开展接种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28.什么是应急接种,如何进行

应急接种是指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应急接种实施方案,选择适当的接种服务形式尽快开展接种工作。

六、预防接种证、卡(簿)

29.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如何建立

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

设有产科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

30.预防接种证是否需要加盖公章

预防接种证必须加盖接种单位的公章.

31.预防接种证、卡(簿)如何管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接种单位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

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预防接种卡(簿)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级预防保健单位保管。

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32.儿童预防接种证有什么用途

1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在实施预防接种时,需要查验预防接种证。

2儿童迁移时,迁入地接种单位要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

3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

七、接种管理

33.如何核实受种对象

接种工作人员应在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的配合下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34.受种对象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时怎么办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

35.什么是接种前告知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

36.什么是接种前健康状况询问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情况。

八、流动儿童预防

37.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簿)如何建立

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现寄居地接种单位要积极向流动儿童监护人宣传,督促及时办理接种卡(簿)和接种证。

38.什么是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的≤7周岁儿童。

39.流动儿童如何进行预防接种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

接种单位应主动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情况。

主动搜索适龄流动儿童,及时登记,建立接种卡(簿)、证,实行单独的卡(簿)管理,并及时接种。

接种单位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及时转卡;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对长期外出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或索查外地的接种资料。

九、预防接种反应

40.什么是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41.什么是预防接种全身反应

1临床表现

●发热: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

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2治疗

●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42.什么是预防接种局部反应

1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中反应(~)和强反应(>)。

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

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

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治疗

●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

43.哪些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44.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时怎么办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45.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鉴定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

46.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

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十、费用

47.接种疫苗费用由谁承担

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48.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时可否收费

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49.儿童接种可否选择二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二类疫苗时,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50.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时可否收费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和第二类疫苗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