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121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docx

六朝与宋陶渊明态之剖析

六朝與宋對陶淵明態度之剖析

比較碩三蔡喬羚92102505、江思慧92102503

教政四黃子凌91107032、鄭雅安91107036

中文四田佩芸91101021、謝雅惠91101047

科目:

中國文學史(三>

指導老師:

王學玲老師

日期:

2005.10.20

目錄

1、前言……………………………………………………………03

2、陶淵明地思想與陶詩風格

一、陶淵明地思想…………………………………………………04

二、陶詩風格………………………………………………………07

3、剖析六朝文人對陶淵明地態度…………………………………11

4、剖析宋代文人對陶淵明地態度…………………………………15

伍、六朝及宋代文人對陶淵明態度評價之比較

一、六朝……………………………………………………………21

二、唐代……………………………………………………………21

三、宋代……………………………………………………………22

四、小結……………………………………………………………23

陸、結論………………………………………………………………24

附錄一:

參考文獻………………………………………………………25

附錄二:

工作分配表……………………………………………………26

壹、前言

陶淵明(三七二─四二七.據梁啟超考證>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於晉宋易代地動盪時代,是政治黑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地時代.他青年時期有過雄心壯志,然後來同當代地黑暗現實接觸,使他地思想生活起了轉變.他地作品,個性分明,理想高遠,語言純樸,描寫真實,而富於藝術地鮮明形象.陶淵明地思想複雜,儒、道、佛都對他產生了影響(劉大杰,2003>.

出身於傳統仕宦世家,陶淵明所生長地江州是個儒學興盛之地,他從小便受到儒家學說地薰陶,經常提到儒家聖人之說.他一生固窮守節,不隨意出仕,在〈詠貧士〉中以重華,仲尼自比,深深奉行孔子「君子固窮」(《論語‧衛靈公》>及孟子「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地準則.他所崇尚地「道」,基本上都是儒家之道,也於詩文中採用了很多《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及《論語》等儒家經典,儒家思想可說是陶淵明最主要地一個思想(陳美利,1996>.

陶淵明個性傾向於自然,不喜拘束,於是在與現實官場不合後,便轉而求本性地發揮,轉向自然.加上自漢、魏後,儒家經學漸衰,老莊思想興起,正配合了他愛好自然地本性,使他產生了委運乘化和及時行樂地思想.近人沈振奇先生統計陶詩用典《莊子》有一三三次,《列子》十八次,兩共一五一次.比《論語》六七次,多出二倍有餘.若以諸書用典地多寡來決定所受影響地大小,那陶淵明受道家地影響可謂最大了.但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陶淵明並不仿效道家弟子放浪形骸,消極無為地態度,因此不可以將陶淵明單純地列入道家之流(陳美利,1996>.

陶淵明與佛教地關係,自宋朝以來便爭論不休,他對佛教地理論,其實是不全盤接受地,在他地詩文中,有很多與佛教教義不合地思想,如他認為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地變化,反對有輪迴與來生之說.他亦對佛教「淨土」說不取,認為人生旅途到達終點時,曠野中地墓地是他永遠地歸宿,他是絕對不相信有西方淨土地.此外,他也對「因果報應」地說法表現了懷疑地態度.但其實在魏晉當時儒學式微、學術轉移以佛道為主地時代下,這種強勢地時代風潮瀰漫,陶淵明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響,這使得他地詩文中也約略表現出佛教地人生無常、善惡報應地思想,但其肯定佛理地文字極少,否定佛理地思想較多(陳美利,1996>.

陶淵明地思想及文學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站了一個很重要地地位,歷來學者大多給予正面地評價,然不同地時代背景下,給予陶淵明地評價自有所不同,除正面評價外,也或有少許負面評價,即便是正面評價間也或有相異之處.現便從介紹陶詩風格與思想談起,進而以六朝與宋之當代思潮為基礎,來剖析陶詩中所蘊含地思想,並比較之.

貳、陶淵明地思想與陶詩風格

一、陶淵明地思想

在文學創作上,作家地思想往往會表現於作品之中,成為作品地淵源,而一個人地個性則又會大大地影響他地思想.陶淵明一家人皆生性自然,他曾於〈命子詩〉裡寫曾祖父陶侃地性格說:

「在我中晉,業融長沙.桓桓長沙,伊勳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文中提及陶侃地赫赫功業,主要目地在於讚美他地「功遂辭歸,臨寵不忒」.陶侃晚年深感太滿了就會招禍,於是淡泊明志.陶淵明地父親也同他地曾祖父陶侃一般,是個恬澹自守地人,對於官位地得失毫不在意.受到家族血統地影響,陶淵明地一舉一動無不自然,《宋書‧隱逸傳》:

「潛不解音聲,而蓄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輙設,潛若先醉,便語客:

『我醉欲眠,卿且去』.其直率如此.」(李辰冬,1990>

然而,陶淵明所處地兩晉為貴族社會,政治也是貴族政治,換言之,原是貴族才有做大官地機會,否則,就永為小吏.陶淵明地曾祖父陶侃雖為晉室宰輔,唯到他地時候,家道中衰,所以他在〈歸去來辭序〉說:

「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長吏」就是縣長或官階之尊者,陶淵明想當長吏,但是沒有門路,其實陶淵明何嘗不想建樹,然而遇不到相知地人,也就沒有辦法了.他地〈詠貧士〉第一首,便是詠這種不得志地心情,詩言:

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暧暧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

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

「孤雲」是自喩,「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象徵了自己地出仕很晚,而歸田很早.「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

」是表示自己地遭遇,因為找不到知己,所以他到處感到孤獨(李辰冬,1990>.

陶淵明地家族血統與時代環境組成了他自然、孤獨地個性,這種個性是不適合作官地,但他卻又因家貧非作不可,痛苦由此而生.然而此種痛苦卻也使得陶淵明因此成為不朽地作家.陶淵明一生只做過三次官,第一次是鎮軍參軍,第二次是建威參軍,最末一次是彭澤令.實際上,前兩次不算官,只是幕僚.他少年時,本打算建立功業,有所成就;實際一作官,大概由於人微位輕,只能困於「為五斗M折腰」,不能發揮自然本性;再加上政局地黑暗,與他地性格完全不合,理想也無法實現,心裡就起了矛盾衝突,衝突了十年,最後再也忍受不了,也只有以辭官來因事順心,歸隱田園以求保住自我了(李辰冬,1990,陳美利,1996>.正因如此,陶淵明地作品中不僅充滿了他嚮往「自然」地思想,更蘊含了時代背景與內心衝突而生地隱逸思想,兩者構成了陶淵明地崇高人格及偉大詩文,此正是後人對他評價最高之處,現便就陶詩中蘊含地自然思想與隱逸思想分述之:

(一>陶淵明詩文中「自然」意韻之解读

陶淵明詩文中提到「自然」一詞,共有四處:

質性自然,非矯勵可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歸去來辭序〉>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形影神序〉>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

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

漸進自然.(〈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軍傳〉>

這些詩文中所謂地「自然」,包含有主體與客體兩方面地意義.主體方面指本身個性地自然,客體方面涵括了宇宙萬物,古往今來,萬化遷流,人事演變地自然.陶淵明認為宇宙萬物地產生,是依循著自然造化地力量產生地.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神釋〉>這種力量是客觀地,無意識地,它是一種自然地規律變化,萬事萬物都順著這種自然造化地力量而運轉不息(陳美利,1996>.

「自然」之意義

他地詩文中以「天」作為自然地代表,但其所提到地「天」都不與人事相關,他如此敘述「天」之運作: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連雨獨飲〉>他認為「天」是自然地運作,不與於人間之福禍.認為人事禍福,並不是由於天命,而是由於人為或自然地原因,這種自然地原因,即是大自然地「化遷」之力─大自然自身運動地結果.這種化遷只是一種自然不得已地變化而以,這點和荀子〈天論〉中天「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地說法相像(陳美利,1996>.

儒、道兩家都相信「天道」公正無私,也是歷來賢者進德修業,自我完成地內在動力.老子便說過: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陶淵明卻對此種說法抱持著懷疑地態度,他說: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怨歌楚調示龐主簿鄧志中〉>他懷疑天上是否真有鬼神或天道,更懷疑善惡報應之說.此乃因陶淵明地人生歲月中,並不見天道「輔善佑仁」地情形,許多好德行義地賢人高士都落得鬱鬱不得志,或飢貧早夭地結局.因此,他對命運總是抱著盡其在我,順其自然地態度,認為人生地幸福不能靠上天地福祐,只有靠自己地奮鬥努力才是最真實可靠地(陳美利,1996>.

陶淵明地「自然」與魏晉玄學「自然」之異處

陶淵明地哲學思想與魏晉玄學有聯繫,但也有相異之處.陳寅恪先生指出陶淵明創一「新自然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東晉之末葉,宛如曹魏之季年,淵明生值其時,既不盡同嵇康之自然,更有異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說如山(濤>、王(戎>輩之所為.蓋其己身之創解,乃一種新自然說,與嵇、阮之舊自然說殊異.

魏晉時期地「自然」說以客觀唯心主義地本體「自然」取代了漢代人格神話地「天」,玄學家認為世界是客觀地,不受神或人地意志干涉,天地萬物這種存在地法則即為「自然」,也即是「道」.晉代文人普遍尊奉這種玄學地「自然」說,而產生了玄言詩,把詩歌當作探求玄理地工具.而且基於這種以「道」作為宇宙本源地自然觀,他們在詩文中地自然景物,常常不是審美地對象,而是識悟玄理地門徑.自然景物在他們眼中,可觀而不可親,可玩而不可入.而在宇宙冥默中觀察世界,看到地是自然界萬物都無可挽回地走向衰頹和死亡.這種消極地自然觀,產生了晦暗地人生觀,再加上當時嚴酷地政治環境,使得他們否定了人生地價值.但是,陶淵明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抱著堅定地現實感和富有理性地精神,重節制、講理性,決定了他地「得歡作樂」不是動物性地縱欲,從根本上來說,他始終是入世地.他地行為較為和平而不過激,宋魏了翁說陶淵明「有阮嗣宗之達,而不至於放」,指出了陶淵明與魏晉名士在性格上地區別,認為陶淵明地自然觀,與當時流行地放浪形骸地寄生哲學明顯不同(陳美利,1996>.

陶淵明地「自然」與道家「自然」之相似處

道家老莊所主張地是指自然界中不以人地意志為轉移地客觀規律,人應該順應這種自然規律以生活,這是人與自然界關係地「自然」,希望做到「齊物」、「無我」、「物我兩忘」;而陶淵明則把自然發展成個人自我地「自然」,認為人與生俱來地各種慾望,都是自然地一部分;順從這種慾望,正是順應了自然之道;這與老莊地「自然」之說有所相似之處.陶淵明地「自然」,就是脫離一切限制自己本性地束縛,要求個人言行地自由,也就是對自我地一種堅持(陳美利,1996>.

陶淵明地「自然」與佛家相異

宋葉夢得以佛教地觀點批評陶淵明「似未能盡了也」,他認為陶淵明地思想,最多只能做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需盡,無復獨多慮」,以自然為依歸,這只不過是佛家所見地「斷見」、「常見」(即世俗之見>罷了.距離佛家地大撤大悟─把一切實有都看成虛幻,還很遠.其實,這正是陶淵明所抱持地現世地,人性化地自然觀.陶淵明要做地是一個世俗平常地自然人,而並非希望出塵脫俗,不食人間煙火(陳美利,1996>.

(二>陶淵明地隱逸思想

陶淵明是中國有名地隱者,但其實他地性情有另一面是有志天下地.顏延之是陶淵明地好友,對陶淵明應是了解甚深,他在綜敘陶淵明一生地〈陶徵士誄〉中,說陶淵明是「道必懷邦」,是一個十分關心國事地人.顧炎武亦云,陶淵明表面好似遺世獨立,其實在他地意識形態中,對政治仍是充滿關懷地(陳美利,1996>.

陶淵明出身於官宦家庭,祖父是有名地晉大司馬長沙公陶侃,因此陶名對晉室懷有特殊地感情.他從小受儒家地教育,早年曾留意官場.他在〈祭從弟敬遠文〉中說道:

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他還有詩描述年輕時地壯志,可以看出他積極入世服務地一番抱負: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到他五十七歲地晚年,還有此類地詩: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擬古〉之八>詩中對自己年輕時地壯懷緬懷不已(陳美利,1996>.

陶淵明之所以棄官歸隱,到底是出於天性還是出於操守,史傳中未能有明確地說明,前人亦多所揣測.就客觀因素言之,東晉偏安,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時代隱逸成風,在個人身家性命遭受極大威脅地政治環境下,使士人對官場起了恐懼厭惡之心,再加上清談之說盛行,佛道思想瀰漫,山水美學地開發,知識份子展開自覺性,為了追求自我,或者與當局政治理念不合,或者僅求自保避禍,都可能走上隱逸之路;因之,逃世隱居便成了一時地風氣.《晉書》、《宋史》、《南史》中都列有〈隱逸傳〉,所載隱逸之士高達八十餘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隱逸之風最盛地時代(陳美利,1996>.

就主觀因素而言,陶淵明愛好自然地個性是無庸置疑地,加上其個性剛直,使他不屑且不容於官場,亂世中,他無法有所施展,理想不獲實現,導致他對仕途灰心,或許更企圖藉此表示對政治黑暗地反抗;且當時因政治鬥爭激烈,經常發生高壓殺戮事件,文人動輒得咎,禍亦及身,為了逃避禍患,明哲保身,也可能成為陶淵明隱逸因素之一.此外,陶淵明健康地狀況亦是他不再出世地原因之一,《宋書》、《晉書》、《南史》本傳上都說陶淵明「有腳疾」,行動不便,他中年以後地詩文,也多有衰颯之語,如:

(陳美利,1996>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摧.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還舊居〉,四十七歲作.>

吾抱疾多年,不復為文.本即不豐,復老病繼之.(〈答龐參軍〉詩序,五十九歲作.>

陶淵明實現了自己地最佳選擇,歷來對他這種隱逸地行為,大都給予正面地評價.宋蘇軾認為這正代表陶淵明真純地人格修養;賈文昭先生認為陶淵明地退隱行為是對黑暗統治地一種反抗,具有政治地積極意義;清李光地肯定陶淵明地隱,是合於明哲保身,超然世俗地聖人之道;鳧公讚美陶淵明不願在官場中同流合污,而寧願自食其力,勤勉務農地精神.陶淵明並沒有因為隱居而放棄對社會地責任,其詩中仍有一些揭露和批判統治者暴政地作品,我們可以從他地作品中體察到當時農村地面相、農人地辛苦、以及士人地苦悶、時代地氛圍等.歷代隱士中,能夠以詩文獨創一家,流傳後世地極少,陶淵明地田園詩文豎立了一個文人耕讀地典範,也顯示了他地歸隱對他地文學成就實有極大地影響(陳美利,1996>.

二、陶詩風格

陶淵明身處晉、宋易代之際,是混亂動盪地時局,淵明眼見驕將悍兵囂張跋扈,奔競於混濁仕途,其〈感世不遇賦〉云:

「自真風告逝,人偽新興,閭閻懈廉退之節,世朝趨易之心進.」

足知潛之辭官退處,良有以也<童超,2001).

論及陶淵明在文學上地成就,自然令人立即想起兩個著名地稱號,一個是鍾嶸《詩品》所尊: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另一則是現代學者所撰一般中國文學史之共識:

「田園之人之開拓者<或創始人)」.兩者皆點出其於詩歌方面地開創之功<王國櫻,1999).

綜觀陶淵明之詩歌創作風格表現,有以下幾點特色﹕

<一)融合儒、釋、道三家學說.

陶淵明從儒家思想中吸取積極用世地精神,但是在政治黑暗現實中,濟世安民地大志無法實現,只好退而躬耕﹕「先師<孔子)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遠)難逮<及),轉欲志長勤<指勤勞耕作)」,便成為田園中地隱士.他憎惡現實地腐敗,在當時佛學和玄學盛行地風氣下,他吸收釋道二家淡泊名利地思想,保持高風亮節,不與世人同流合污,因此寫出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地田園詩.故南宋朱熹說﹕

「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箇箇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這話很精當地指出陶淵明地清高處<廖仲安,1979).

<二)風格分為前後兩期.

從陶淵明地生活道路與思想歷程來看,自「少時壯且厲」、「猛志逸四海」到「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里」,自「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到「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可知陶淵明地基本思想傾向前後是有所變化地.而陶淵明地詩歌風格,可將其於四十一歲辭去彭澤令、終身不士作為一個分界線,把陶淵明思想主流地變化及其寫作風格劃分為兩個時期<童超,2001).

在前期中,陶淵明本來是「少年壯且厲」、有「猛志逸四海」地大志,所以詩歌風格比較豪放激昂,例如他地<詠荊軻)歌頌荊軻行剌秦王地壯舉,叉為荊軻地失敗而嘆息﹕「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可見陶淵明也有「猛志固常在」暗一面,難怪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在後期地歸隱生活中,陶淵明寄情於自然山水之間,以酒來排遣寂寞,借詩文寫出自己地隱逸情趣,這時地作品表現出逍遙自適地風格.例如《歸園田居.其一》寫田園生活﹕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詩中描寫宅旁地田地、草屋,屋前屋後地榆柳、桃李,還有遠村、近煙、雞鳴、狗吠等,這些都是極平常地景物,卻滲透了環境地寧靜氣氛,表達出詩人衝破世俗樊籠、重返自然地喜悅閒適.所以「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享受著生活中地閒情逸致.

此外,陶詩中還有一些作品表達樂天知命地酒脫胸襟,例如《挽歌詩》預先為自己寫下輓詩,《其一》寫死後

「得失不能知,是非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雖覺消極,但也寫出其曠達超脫地人生態度<歐宗智,2003).

<三)平淡自然,氣象渾厚.

陶淵明地田園詩描繪出樸素地田園生活,寧靜地田園風光,以及自己地恬靜心境,風格真率自然,使讀者感到是從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毫不吃力.陶詩渾然天成,自然平淡,不必使用奇特地形象、誇張地手法和華麗地詞藻.既沒有刻意地描寫和渲染,也沒有難懂地典故、或生僻地字眼.作者只是把握景物地特徵,運用白描地手法和平淡無奇地「田家語」,自自然然地表現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陶詩名句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類,都是質樸自然,絕沒有堆金砌玉、鋪錦列繡地文字<陳怡良,1983).

此外,陶淵明專注於通篇地渾厚、意境地完整,而不為一兩句詩成為名句而刻意追求.因此他地每首詩都有一個完整地境界,都盈溢著渾厚地氣象,給人以和諧完美地印象.由於詩人匠心獨到,在陶詩中並不乏意味雋永地佳句,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等,都比同時詩人地名句更佳,且因為全篇都好,因此就「難於句摘」了<童超,2001).

<四)自我為焦點之自傳性詩歌

陶詩是以抒發一己情性懷抱為宗旨,因此師中地田園風光、農村景象,不過是其個人日常生活環境背景地展示,而詩人自我經驗感受地表白,自我情懷地流露,才是創作地中心焦點,乃至形成帶有濃厚自傳性地詩歌特色.在陶詩中,經常出現以下現象<王國櫻,1999):

1.詩題標明年月,小序說明緣起

現存一百多首陶詩,總共有五十九首<包含辭賦)「詩題」,其中有九首詩題清楚標明年月,詳細交代創作地時空背景;另有十七首詩題之下另賦詩前小序,說明創作緣起、解釋題意,其中〈遊斜川〉及〈歸去來兮辭〉兩首,在小序裡亦著名年月.如此重視自我所處之時空背景,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頗為少見地現象.

此外,陶淵明亦經常在詩題之下另賦小序,進一步說明寫詩地緣起背景,或解釋主題含意,或表示立場,說明心跡.試看〈有會而作‧序〉:

舊穀記沒,新穀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旬日已來,始念飢乏.歲云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後生何聞哉!

如此詳細說明背景,解釋心跡地詩前小序,在陶淵明之前,實屬罕見.這些帶有自我說明澄清意味地詩前小序,自然為陶詩增添了自傳性.

2.日常生活細節提供自傳資料

陶淵明之前,日常生活地瑣碎事物很少入詩.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把日常生活「詩化」地詩人.現存地陶詩,大多數是棄官歸田之後,家居其間地作品,無論是描述田園風光、農村事項,或揭露躬耕經驗感受,都屬於一個棄官歸隱者地日常生活經驗與情懷.但一般魏晉詩人抒寫隱逸情懷之作,其中或悠遊山林,或唱詠玄虛,強調隱士地超然無累,與人間俗世地隔絕,遠離現實生活地逍遙自適,或宅心事外地孤冷無情.可是陶詩中自述地隱居生活,卻是「結廬在人境」之隱,瀰漫著生活氣息,洋溢著人間情味.其中描寫地日常生活細節,亦提供不少自傳性地資料.如他嗜酒、愛菊、慕松、平日躬耕田畝地辛勞、收成好之愉悅、與妻兒共度良辰之歡樂、遭逢飢困地窘迫難堪等.這些日常生活地細節,尋常人生地點滴,不但將日常生活「詩化」,同時也將詩「日常生活化」,因此擴大了中國詩歌地內涵情境,添增文人詩歌創作地生活氣息,同時亦為陶詩塗上濃厚地自傳性色彩.

3.自我觀照、自我反思其形跡與心跡

更重要地是,陶淵明往往在詩中抒發一己情懷之際、自我觀照、自我反思其形跡與心跡,一再解釋自己地行為,澄清自己地立場,說明自己地價值觀,不斷將個人地生活經驗、內心深處地波動,甚至幽微隱蔽地感受,披露給讀者.彷彿一直在我剖析、自我探索「我是誰」?

反覆沈思生命地意義,品味自我存在地價值.

陶淵明雖然不慕榮利、脫穎不群,在其自述經驗、表白地詩篇裡,浮現地卻也是一個內心時或矛盾,情懷複雜地詩人.彷彿對自己人生道路,一方面傲然自得,一方面又還心存疑慮.他高蹈獨善、安貧樂道,而且曠達逍遙、任真自得,卻仍然負荷著一些人間俗世地苦惱與煩憂.乃至時常自我探索人生地意義,解釋自己地行為,澄清自己地立場,彷彿意圖撫平自我行跡和心跡之間地落差.

陶詩中,這些複雜矛盾地心情,徘徊顧盼地態度,往往於自我觀照、自我反省之際,有意無意中,極其自然地流露出來,不但顯示其人格性情之「真」,詩歌情境之「淳」,無疑亦增添陶詩地自傳性色彩.

綜合言之,陶詩在我國抒情詩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地位.他地傑出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獨創了田園詩這個形式;二是使詩歌地抒情化、個性化達到了新境界、新水平.雖然陶詩其寫作精神上直承玄言詩,但在表達形式上已另闢蹊徑.且陶詩以真淳本色示人,外表看似枯乾簡單,使用地語言也非常樸素、精鍊、含蓄、善用白描,但實含曲折深遠之情感,故蘇東坡稱陶詩「癯而實腴」.

參、剖析六朝文人對陶淵明地態度

南北朝時地南方文學,脫離了魏晉慷慨蒼涼地建安詩風<尚氣、慷慨、悲情,是建安文學情感取向地特徵,它與文學內容地真、高、剛、直特徵,構成建安風骨地重要兩翼),轉向綺靡欲麗地各種風格,同時便先後產生了玄言詩、山水詩、永明體、宮體詩.這一時期地南朝文學講究修辭工整、對偶、華麗地文體.

一、文風萎靡

(一>玄言詩:

玄言入詩,自魏末已啟其端.東晉時,玄學大興.魏晉玄學繼承老莊思想,特別標榜自然,這思想源於老子.湯用彤先生指出,玄學是魏晉時期地一種「新學」,它鄙視漢代「象數之學」,拋棄陰陽五行等舊說地傳統,帶來了學術思想地重大變化.

(二>山水詩:

1.東晉玄言詩消失

東晉玄言詩有一個新因素介入,即佛教思想.漢魏西晉玄言尚少佛教痕跡,玄學以莊老易為根據.至東晉則佛學大舉進入玄學體系中,「三玄」變成事實上地四玄.社會思想已經十分活躍,並呈現多元化地趨勢.玄學、儒學、道家和佛教思想在當時社會上都曾產生過顯著影響,玄學思潮已經不再是社會地主流.玄言詩消失,而繼之來地是一個很重要地時期—元嘉文學思想時期.

2.元嘉文學思想

元嘉文學思想地特點是:

1.大量山水進入文學中.2.文學創作從哲理化回歸情感路線.首先是謝靈運改變了山水在詩中地地位,在談玄地同時,把主要審美對象放在山水本身.而鮑照則是元嘉思想地集大成者,在他地詩中,我們又能隱約再看到建安地悲情蒼涼風骨,而根本不見了玄理.

3.宋齊時代地山水詩

宋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