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159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docx

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

《中國的傳統社會》(節錄)

一.作者

1.姓名:

金耀基

2.生卒:

1935-

3.籍貫:

浙江天台

4.學歷:

台大法學士、政大政治學碩士、美國匹茨堡大學哲學博士

5.經歷:

教學--政大、中大

6.著作:

《從傳統到現代》

二.內容大要

1.出處:

《從傳統到現代》(1966)

2.內容大要

本文首先指出:

傳統中國文化,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君主政治」為最重要的因素,以「家產官僚主義」為政治形態,用考試制度開放政權。

中國歷代都有強烈的民本思想,而總未走上「民主」的一步,脫不了「家天下」的格局。

百姓對政治始終漠不關心,政權也不真正開放。

儒家的聖賢理想,於是往往落空。

關於「人格構造」方面,依亞瑟萊特舉述的十三種特徵,中國

人服從父母長上的權威,服從禮法,尊重過去與歷史,好學經典,

循例重俗,重道輕器,主張漸進與中庸之道,不喜歡競爭,忍耐持

久,自尊自重,道德上有擔當,遵守禮法規矩。

作者由此進一步分析:

中國人的性格,有閉縮保守、缺少對公

共事務的興趣,服從階層權威,以基於個人身分的「原級團體」為

本位,重視親友,在其間充滿了人情味,對「外人」則缺乏公德

心。

重視「禮教」和「面子」,往往造成「儀式主義」。

本文最後總結:

在產生於大陸農業的中國古典文化中,人與天

地自然、其他人類,都親和、相安;但面臨現代工業世界,這些性

格,已逐漸改變。

三.全文大綱

1.政治體系

a.君主政治為唯一的政體

i.政治之重要性:

文化因素中最重要,了解古典中國入手處

ii.君主制之特點

1)維特浮哥——絕對的專制(金評:

未必如此)

2)錢穆——漢以後乃一平面開放之文治政府,以義務責任為本位之君職政治

(金評:

過分美化,只是理想,未必每個君主都有道德感)

iii.君主制長期存在之原因

1)未想過有其他政體:

無人懷疑過君主政治之外尚有更好之政體。

如嚴復“專制為人群唯一無二之治體”。

任何政治變遷只為人事變更,非政治秩序更迭,故梅篤斯謂中國多叛亂(反抗暴君)而少革命(反抗現行政治原則)。

2)只懂叛亂﹐不懂革命人民只能盼聖主賢君,即使革命也被視為合於道德而非合於法律,因為對人君之限制只在道義

上,而非法律上。

(勞榦)

b.民本思想之精神與所缺

i.所有大儒均主張民本思想

1)人:

如孔孟、黃梨洲、譚嗣同

2)言論: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ofthepeople(民有)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forthepeople(民享)

3)影響:

無「朕即國家」之狂妄國君,政治具濃厚民本氣息

ii.缺民治觀念﹕與民主不同,因不信政治由人民自己管(bythepeople民治)而認為賢德的人在位,則好民之好,惡民之惡=民自己管理。

iii.缺政治自覺﹕據奧門所論,中國政治文化屬臣屬文化,只有產出取向(注意政府措施之賢否優劣),無政治主體之自覺,即無自我取向、投入取向、參與取向(不過問、不參與政治)。

iv.缺監察團體﹕在儒吏階級外無強而有力之社會團體以率制政府,故理論上天下屬人民(理想),實際上君主為天下主人(一家天下——現實)

 

c.家產官僚主義

i.定義:

政府乃皇室之擴大,官員乃君主僕役,為君主私人之倚靠者。

政治權力由上而下流,政府是父權家庭的投射。

ii.從考試制度說明

1)錢穆認為考試=政權開放,因符合法制規定條件、標準,可入政府。

金評﹕理想之看法,不現實。

因考試入仕不等於政權開放。

2)維特浮哥認為考試由君主一人而設=政治絕對閉鎖

金評﹕不足取,因忽略文化之理想面,取樣亦不平均。

3)牟宗三認為考試入仕無改君主為政權治權核心之現象。

非政治,乃吏治;無政道,有治道。

金評:

深透的觀察

*總之金氏認為政治非絕對專制,但亦未真正的開放。

要之,官僚仍以君主為中心,非與君主平立或對立,乃臣屬於君主。

百姓對政治漠不關心,走投無路才叛亂。

2.人格構造

中國人格的特徵

a.一般性地觀察

辜鴻銘

ArthurSmith

S.WellsWilliams

林語堂

亞瑟萊特之十三點最周延深刻

b.特殊性地分析

人格

人格形成原因

特點

例子

影響

閉固性人格

/

閉縮性人格

農業社會,社會型態歷久不變,故中國人有順乎自然行乎自然之人生觀,以為自然、人事之種種為天經地義之安排,故不曾想過改變世界。

(受過人飢己飢、先憂後樂的大傳統洗禮者除外)

循例重俗,被動閉縮,自制自足,傾向於孤立、默從與惰性,不主動地參與,不關心政治等公共事務。

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配合傳統性民族社會,不配合現代的參與社會,因無現代工業社會之流動人格(具移情能力),即於新環境中調整自我的能力。

權威性人格

1.消解焦慮要依賴傳統及權威

2.階層性心態:

人與人之關係非平等,乃從屬。

中國社會以家庭為基礎﹐而家庭以父子關係為軸心。

這種關係﹐擴及宗族﹑國家。

因此﹐中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從屬的關係﹐形成中國人有一種「階層性的心態」﹐在上者總是對的﹐在下者不可以質疑。

就由於社會背景的孕育﹐造成中國人有服從權威和長上的性格。

(96)

做事先考慮階層身分而非事情本身,以在上者(師、夫、君、父)為絕對。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老師君主永遠對

1.安定傳統社會

2.使社會創造力大大喪,中國人格心理亦普遍地缺少成就之動機。

人格

人格形成原因

特點

例子

影響

特殊取向與人情味

社會結構,中國社會以家族為本位﹐在家族之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基於身分的﹐彼此之間就由於這種親屬間的關連﹐存在一種特別的「人情」。

這種關係與心態一層一層向外推廣﹐連一般的人際關係﹐即使本無血緣或親屬關連﹐也較重彼此間的「交情」﹐形成中國人每每有處事首先考慮交情的性格。

(96)

[附:

美國:

以會社(次級團體)為主,人際關係基於契約(故普遍取向)故博愛,於有特殊關係之人則反顯淡漠少人情味。

此亦佛道不容於儒之因(因佛道亦不以家為單位)。

]

有人情味,凡活動範圍觸及者以親人目之,顯出慇懃關懷。

欠公德心。

於此親屬或擬親屬圈外則屬外人,無情。

1.稱年長者為老兄、世伯

2.公共汽車——親友:

讓位爭先;外人:

爭座恐後。

枉法徇情

人格

人格形成原因

特點

例子

影響

形式化與面子問題

重禮,雖可使人有道德,但過分強調禮則成儀式主義,人為保面子只好守禮,於是守禮由手段變為目的。

到殯儀館(守禮)談笑風生(假)

如參加交遊會

婚禮(守禮)各就各位(假)

如目的在吃飯

有禮無德

 

對個人––為了顧全面子﹐發展虛偽性格﹔格於嚴格禮教﹐壓制個人感情。

對社會––行事流於形式主義﹔對人缺乏應有的情感與尊重。

(98)

融洽自然,當下即是

農業文化對土地有虔敬之情,以自然為有情體

天人合一,對自然始於欣賞,終於相忘。

畫、詩

「江山如有待﹐天地若有情」

塑造國人融洽自然,當下即是之人格,使國人產生渾厚圓化與物無爭之和平天性,以及欣賞生命、虔敬宇宙,與直觀靜省之內心生活,惜在工業技術社會中已漸消逝。

四.內容深究

1.記

a.中國政治體系的特點

1.政治模式穩定——君主專制乃傳統中國的唯一政體,任何政治變遷僅限於人事的變更,固有的政治原則從未受到懷疑。

二千年來,中國始終不脫「家天下」的格局。

君主的權力人民沒法限制,面對暴君,只有叛亂一途,別無他法。

2.君主獨攬大權——傳統中國因為有民本思想約制君主,所以歷代君主甚少獨裁,但由於政權與治權完全由君主所操縱,以致官僚皆得臣屬於君主,倘若君主不恤民困,臣子也沒法改變他。

總之,中國的政治雖非絕對專制,但亦未有真正開放。

3.家產官僚主義——中國政治體系像一個「父權家庭」,皇帝就是權力的根源,所以政治的權力自上往下流。

同時,政府乃皇室的擴大,官員無異於君主的僕役,對於君主必須的命令,即使極不合理,也得絕對服從。

4.儒吏階級獨大——中國的官僚體系由一群儒吏所壟斷,他們大都靠科舉考試進身仕途。

除了士人外,其他人民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過問政治,造成他們對政治漠不關心,而社會上也因此缺少強而有力的團體牽制政府。

(可風中學胡志洪老師編寫)

b.中國人的性格

2.評

《文化篇章精進練習》160-163﹐159

(二)

3.比

a.《應試手冊》166-167

政治﹕金吳比

禮﹕金唐比

自然﹕金唐比

b.《文化篇章精進練習》154-159;160-163

4.用

a.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中,作者指出中國人格特徵有四:

閉固性、權威性、人情味和形式化,你認為一般香港人較常有的是一種?

何以見得?

又這對香港社會有什麼影響?

(香港考試局《試題舉例》)

b.《文化篇章精進練習》164-168,168-169

5.說

《文化篇章精進練習》148

五.歷屆試題

94.一

下面兩段引文談及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倫理,中國社會以家族為本位。

(1)試析述兩段引文的論點(8分),並比較二者所持的態度(4分)。

(2)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倫理,請提出你對此的看法(8分)。

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節錄)

「由中國先哲之重人禽之辨,重對於人之異於禽獸之人性之自覺,而依之以建立人倫人文之世界;所以中國之道德倫理,首重家庭中之倫理。

相傳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首即為父子有親,長幼有序。

自孔門弟子起,即以孝悌為仁之本。

原來人之對人之情感,正當從最親近之人開始。

中國儒家特重孝悌者,則以孝悌尤為人與禽獸之異之所在。

禽獸能愛其子女,然兄弟恆不相親,尤罕有能孝者。

人之孝,表示人之生命精神之能返而顧念其所自生之本。

由孝

父母,而及於父母之父母,及於祖宗,於是人之生命精神,可上通於百世,宛若融凝無數之父母祖宗以為一。

由弟而敬兄以及於一切同族之長兄,以融凝一宗族中一切兄弟以為一。

孝之擴充,為孝於整個之民族,而忠於民族之歷史與文化。

悌之擴充,為視四海之內之人皆兄弟。

故孝慈之道之擴充,即縱面的維繫民族生命於永久。

友愛之道之擴充,即橫面的啟發民胞物與天下一家之意識。

中國先哲所謂仁之最高表現,從橫面看是極於民胞物與之精神。

自縱面看,則是慎終追遠,上承祖宗之心與往聖之志,而下則求啟迪後人,以萬世之太平為念。

而此種仁之最高之表現,其開始茁芽之處,則在家家戶戶所有之孝悌。

故曰孝悌為仁之本。

仁至難而孝悌則極易。

人誠能從至易處,先下培養工夫,求難於易,而後難乃不難。

此即中國先哲之倫理道德之所以首重家庭之孝悌。

封建宗法之制,雖衰亡於周秦以後,而孝悌之倫常,至今不改。

此皆由於中國先哲之能洞見至仁之大德之本源,乃本此至平凡之孝悌之故也。

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節錄)

「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用社會學的術語說,中國社會是以原級回體(primarygroup)為主的。

在原級團體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基於身分的,亦即是特殊取向地,這種關係與心態可一層一層的向外推,但人際之關係總是特殊地,即或無血緣或親屬關連者,亦皆是人際間的關係,而可以親屬身分類之。

如中國人之彼此稱呼,不以名字,亦不曰先生,年長於己者稱「老兄」,年高一輩者稱「伯父」等,女性則稱「大姊」,「伯母」等。

凡中國人活動範圍

接觸所及,他都會不知不覺間以「親人」目之,因此亦以「親人」相待,而顯出慇懃與關懷,乃充滿一片人情味。

可是,在一個人親屬或擬親屬關係圈之外的人即屬「外人」,外人則人際關係終斷,而不免顯出無情。

此我們在公共汽車裡看得最明顯,凡是親戚朋友,便熱絡地讓位爭先,而對非親戚朋友,則爭座恐後,毫不客氣。

反之,在西方現代社會如美國者,以「會社」為社會之本位,會社則為「次級團體」(secondarygroup),在次級團體中,人與人的關係基於契約,亦即是普遍取向地,且是「非人際的」(impersonal)關係,因此人比較傾向於博愛,而於特殊的人際關係則反顯得比較淡漠而少人情味。

相對於儒家思想來說,基督教有濃厚的普遍取向性,故基督教在基本上是要信徒離開家的。

在中國,佛、道思想活動亦不以家為單元(主張出家),而以寺廟,宗派等「會社」為單位,韋伯認為儒教之不容佛道,而斥之為異端者,在此而不在彼,因為此一傾向足以破壞中國社會的整個結構。

中國社會以原級團體為基底而產生之人情味,在某一程度上,成為一種壓力,迫使脆弱的「次級團體」底角色的行為,受到歪曲,此所以中國的宮員常枉「法」而徇「情」也。

考試局這樣說:

"下焉者只能抄錄原文,細大不捐,連篇累牘…另有不少考生審題欠精,誤以"觀點"、"角度"為"態度",竟謂兩文之別在於主觀與客觀,或發自理想與現實,皆非針對題目作答,難以得分。

此外,尚有少數考生上述兩小題混合作答,導致答案有欠清晰,對閱卷員給分亦引致不便。

…考生倘能合歷史事例、文化習俗、個人體會,或參考他人的觀點,對此現象提出評論,申述恰當而言之成理者,自能高分。

然而不少答卷誤解題意,集中論證中國人是否重視家庭倫理,或僅羅列中國人重視家庭倫理的事例而不作評論,自難符合要求。

"

95.三

閱讀下面一篇日記,並回答所附問題:

「×月×日星期×晴

今天我班竟獲得中六級班際音樂比賽冠軍,真使我們喜出望外,但班會主席卻成為全班議論的焦點。

我班向來鬆散,課外活動更乏善足陳。

上月初,班會為團結同學、爭取班譽,投票選出八位同學以小組合唱參賽。

在練習期間,組員表現散漫,經常缺席,班會主席多次要求他們改善,但不成功,直至最後綵排,仍然有人缺席。

主席立刻自行解散小組,另委派一位擅長鋼琴的同學出賽,結果得到冠軍。

事後,班裡大部分同學雖然都認為主席的做法欠妥,但對於他應否引咎辭職,則有甲、乙兩種不同的意見:

甲方認為主席不執行班會的決定,應引咎辭職,以示負責。

乙方認為主席多年來為我們服務,一時錯失,不宜苛責,可繼續留任。

我的看法卻和大部分同學不同。

我認為主席不但沒有做錯,而且有功,理應褒獎。

由於他決斷英明,勇於承擔,我班才能取得冠軍。

換作其他人當主席,我班可能已經退出比賽,或者成為倒數第一。

我想起金耀基先生曾經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指出:

「中國人是不相信政治應由人民自己來管的,中國人一直認為政治應由賢德的人來做」,我十分贊同這種政治觀。

假若沒有

這樣的一位主席,我班勢必抬不起頭來!

主席全心為我們做事,現在竟然受到非議,實在太不公平了!

(甲)甲、乙兩方同學對主席應否辭職各有不同的意見。

請分別從雙方的立場闡釋他們的理由(4分、4分)。

(乙)試闡述(6分)並評論(6分)作者在日記中所贊同的政治觀。

 

考試局這樣說:

(甲)本分題要求考生代入甲、乙兩方同學,臚列支持本身立場的理由。

扼要言之,甲方同學主要從法理角度,要求主席辭職;乙方同學則以人情為重,希望主席繼續留任。

考生作答時,闡釋功夫欠佳,能充分舉出支持本身立場理由者少,大多僅舉出一項而反覆申論。

此或因閱歷尚淺,心思欠細密之故;亦有個別考生直錄日記作者的說法,而非代入甲、乙同學立場發表意見,答非所問,可見其分析與審題能力均欠理想。

(乙)本分題取自指定篇章,共發兩問。

第一問的答卷優劣分明,上焉者能就金文重點,鋪陳發揮;下焉者則隨己意論述,違離主題。

個別考生則偏移焦點,分析中國農業社會結構與中國人性格特徵;亦有誤解題旨,分析班會主席的性格,此實審題不精之誤。

第二問就題意而言,考生應對作者所贊同的政治觀表態;不論認同與否,均應加以評論。

倘能引用史例、事例以支持個人立場,言之成理,引例恰當者,自能取得高分。

第二問與第一問關係頗為密切,第一問作答詳盡正確者,第二問表現多較理想;相反而言,第一問作答含糊不清者,鮮能在第二問有理想表現。

有個別考生,似對「闡述」、「評論」二詞混淆不清,回答第二問時完全缺乏評論,倘非誤解題旨,則是平日練習不足所致。

96.二

閱讀下文﹐並回答所附問題﹕

中國傳統上作為「忠」「義」代表人物的岳飛和關羽﹐雖然歷史上有其人﹐但他們作為一種人格典型﹐其實經過小說家的渲染和改造﹐所反映的是一般民眾的價值取向。

《說岳全傳》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一回,寫岳飛在朱仙鎮大勝金兀朮,正要揮軍北上的時候,秦檜與金人勾結,偽造聖旨,不發糧餉,命令岳飛按兵不動。

當時有人勸岳飛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理由,發兵直搗黃龍,迎回被金人俘虜的徽宗和欽宗,將功贖罪。

岳飛不贊同,表示「一生只圖盡忠,既是朝廷聖旨,那管他奸臣弄權」。

及後宋金達成和議,朝廷頒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孤身回朝。

鎮上居民知道岳飛此去凶多吉少,於是攔路挽留。

岳飛

不敢違抗君命,決意回京,結果被秦檜誣陷下獄。

行刑前,岳飛寫信訓令部眾不可妄動,「以免敗我忠名」;又親縛二子,訓示「自古忠臣不怕死」。

最後,父子三人被勒死於風波亭上,含冤而歿。

後人弔岳飛詩,有「忠臣為國死含冤」、「千年難沒岳飛忠」等句。

岳飛的精忠形象,由是建立。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寫關羽於下邳被曹橾打敗後,與義兄劉備失散。

曹操手下張遼,是關羽故人,以舊倩勸降。

關羽表示可以暫投曹操,但聲言一旦知道劉備下落,便即離去。

曹操向來欣賞關羽,於是接受他的條件,更賜袍馬金銀,尊敬非常。

到關羽重歸劉備陣營時,曹操也沒有刻意留難。

同書第五十回寫曹操於赤壁戰敗,倉惶逃竄,關羽奉命在華容道截捕。

二人狹路相遇,曹操說:

「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

」關羽答道:

「昔日關羽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危,以奉報矣。

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

」但是由於曹操懇切陳辭,使關羽想起當日所受的許多恩義,心中不忍,終違軍令,釋放曹操,然後回營自首,甘受死罪,贏得後人「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有義名」的讚美。

(甲)就上文所見,岳飛與關羽的言行,分別表現出哪些中國人格特徵(4分)?

這些人格特徵的成因是什麼(4分)?

(乙)以「精忠報國」讚揚岳飛,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試就上文所見,各舉理由以支持上述兩種不同的立場(4分),並指出分歧的關鍵所在(2分)。

(丙)以「義薄雲天」稱譽關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試就上文所見,各舉理由以支持上述兩種不同的立場(4分),並指出分歧的關鍵所在(2分)。

考試局這樣說

(甲)本分題重點﹐在透過岳飛﹑關羽之言行﹐以見中國人格特徵﹐而非止於論述岳﹑關之人格。

不少考生未能審察此微妙之差異﹐故答案稍有偏差。

至於「人格特徵」之內容﹐頗有失諸扞格牽強﹐甚或以「大包圍」之策略充卷﹐者此平日研習未深之故也。

至於指出特徵之成因,考生之表現常與其回答特徵內容部分相若,亦屬合理。

大部分考生之弱點厥為背誦專題篇章之有關內容及抄錄引文塞卷,蕪雜枝蔓,欠缺周到分析。

本分題要求考生舉出不同理由,以支持岳飛是否「精忠報國」之評價。

考生成績之高下﹐彰彰可判。

少數考生果能就「忠君」及「利民」之異詳述,切中肯綮,文字亦曉暢分明。

惟大半答卷討論頗嫌雜亂,思路有欠明達。

甚至以岳飛須待十二道金牌方回朝,可見其不忠之類,皆未達文旨之過。

(乙)本分題與上題相類,要求考生以不同理由支持關羽之是否「義薄雲天」。

此題表現略遜(乙)題。

一因「義薄雲天」四字,小部分考生未曉其義(誤以「薄」為貶詞);二因另有部分考生只集中討論關羽暫投曹操一事,未能把握關羽視曹操為「知己」之文章重點,此閱讀引文未周之故。

間有深明私誼與公義之別者,文不在繁,已得高分,自屬佳作。

98.一

(甲)試就下述兩班學生的表現,闡明「禮,的精神(3分)與作用(5分)。

A班同學,當老師進入課室,就例行公事地起立高呼「老師早安」,但在老師講課時,卻不專心聽講,各自做其他功課。

有人問他們:

「你們為什麼不尊重老師?

」他們回答說:

「我們不是每次都向老師行禮嗎?

B班同學,上課下課從不向老師起立行禮,但上課時卻十分專心聽講,又按照老師的指示學習。

有人問他們:

「你們為什麼不向老師行禮?

」他們回答說:

「我們對老師的敬意藏於心底。

(乙)一段中西結合的婚姻,洋媳婦向翁姑奉茶時,不肯下跪。

試從「禮」的角度﹐評論她的做法。

(3分)

知交好友,應否熟不拘禮?

提出你的看法。

(3分)

(丙)中國人愛面子性格的形成與「重禮」有關。

這種性格為個人和社會分別帶來什麼弊端?

(4分)相反來說,愛惜面子,又有什麼好處﹖(2分)

考試局這樣說﹕

 

98.二

閱讀下文,並回答所附問題:

話說某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某大家族的族長率領族人,入山避亂,建立山城。

這個族長才智過人,勤政愛民,族人得以安居樂業。

山城之外,甲乙兩大集團對立。

甲集團的首領殘暴奸詐,垂涎山城的財富,出兵圍城,要求開誠結盟,否則破城而入,玉石俱焚。

族長洞悉其狼子野心,寧願與較正直的乙集團秘密結盟,等待救援。

族人一向信賴族長,但圍城日久,糧食漸漸短缺,

敵軍愈來愈多,眼看山城快要失守,他們的態度就有所改變,紛紛要求開誠結盟,卻遭族長堅決拒絕。

族人的恐懼,族長豈會不知?

但據所得密報,他知道援兵抵達之期指日可待。

他沒把這項情報告訴族人,因為他認為山城的生死存亡,他都已作好準備,族人不必過問。

在圍城的第一百日,族人趁族長巡城,暗中召開全族大會,議決為保家園,必須革命,另選賢能。

他們又決定新族長日後一切重要決策,都必須得到族人同意才可實行,否則,族人有權再選新族長。

結果,起事成功,族長遭受放逐。

但在新族長開城與甲集團結盟之後,甲軍不守信諾,在城中大肆搶掠。

族人遙望漸近的援兵,後悔已遲。

以上是我以前讀過名為「山城百日」的故事梗概。

故事引起我對民主的反思。

我不認為民主是解決問題的妙藥靈丹,相反地,正如古希臘一位哲學家所說,民主只是盲目而強橫的野獸。

集合眾人,力量雖然很大,但所作的決定並不明智。

盲目他以少數服從多數為處事的原則,其實是很危險的,正如故事中的族人一時衝動,犯上作亂,開門揖盜,既不忠,又不智,名為「革命」,實為叛亂,最後自食其果。

我覺得族長既有才智,又能愛護族人,時刻以全族的命運為念。

保衛山城是他的責任,其他人不必過問,族人若能安守本分,一心一意追隨他,必能抗拒甲集團的吞併。

故事中還有一段插曲:

帶領族人起事的其中一個領袖,為人光明磊落,勇敢堅強。

他本是族長的戰友,在戰場上曾得族長救回一命:

在多番勸喻族長開城無效之後,他卻與族人合力推翻族長。

族人推舉他與敵軍談判,但他認為還有其他人堪當大任,堅決推辭,反而甘冒生命危險,保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