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8019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经典为朋 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docx

以经典为朋以智慧为友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

以经典为朋以智慧为友

——创建书香班级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更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本文认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多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并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兴趣经典读书笔记班级社团评价

著名特级老师于漪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的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储存、吸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现如今,阅读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的重视,但当我们走进小学生的阅读世界,状况却不容乐观。

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喜欢上阅读,在读书的时候,只是随便翻翻而已。

而且孩子们所读的书,多以漫画为主,还有指导为人处世的书、畅销流行书等等,这些书不论是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还是知识价值,都不够高,而那些中外经典文学名著被束之高阁。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说:

“小娃娃需要大文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看到孩子们在宝贵的童年时光里整天与这些书为伴,我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班级浸满书香气息。

经过两年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我所带班级大部分学生已经爱上了阅读,并且学会了辨别书籍价值的优劣,摒弃了那些价值不高的书,主动阅读经典名著。

每当看到孩子们阅读课外书时专注陶醉的表情,我都感到非常欣慰。

以下是我在引导孩子们阅读经典课外书籍时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培养兴趣,爱上阅读。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把对待学习的态度分为三个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

知学,好学和乐学。

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才会集中自己的精神,带着愉快的情绪主动去学习、探索。

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读。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是需要培养的。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使用优美而富有魅力的语言。

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法国诗人让.彼浩勒的一句诗意的话语——“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让巴黎街头那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收获了很多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语言的巨大作用。

如果教师能够使用优美而富有魅力的语言,那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常常对学生说:

“读书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孩子们的读书声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爱读书的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脱俗的气质。

”、“读了很多书的孩子,眼睛里会闪烁着一种灵动的智慧,就像美丽的鱼儿在清澈的溪水里自由嬉戏。

”,每当此时,孩子们都听得特别认真,并且能够很快进入阅读状态。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教室墙壁上最醒目的位置悬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比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使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每天都会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得到了“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认识到读书是快乐的,和“热爱阅读”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近。

在教室的一角,我还设立了“图书岛”,这里之所以说“图书岛”,不说“图书角”,也是我精心考虑出来的,我充分考虑到了小孩子那种热爱冒险、热爱探索的心理特点。

学生把自己的好书拿到这里来和同学们分享,“书非借不能读也”,每到课间,会有很多学生饶有兴致地来到这座“岛”上,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调动家长的力量。

家庭作为孩子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视,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熏陶和培养至关重要。

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在《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一文中指出:

“要我们的孩子学会阅读,家庭社会必定要先有阅读的环境。

”而现实中没有多少家长意识到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阅读环境,甚至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好“语、数、英”才是最重要的,反对孩子看这些“闲书”。

如此一来,学生在学校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一回到家,就会被扼杀,老师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所以,老师要通过家长会、家校通等平台和家长多做这方面的交流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调动他们的力量,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阅读的家庭环境,如特定时刻保持安静、进行“一家人共读一本书”活动等。

3.讲述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

小孩子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模仿性和可塑性都非常强,他们崇拜有成就的人,常常会在心中为自己寻找一个榜样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努力的目标。

基于这种特点,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对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我常常给学生讲这类的故事,比如毛泽东、爱因斯坦、苏东坡等名人和书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他们认识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经历一个奋斗的过程,必须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思想和智慧。

而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欧阳修、范仲淹苦读的故事则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有着多么好的阅读条件,使其倍加珍惜这种有利的读书机会。

4.小文章,大助力。

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该从什么读起,这需要我们仔细斟酌。

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

这时,要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难度适中的、又能进一步激发其阅读热情的材料作为开始。

学期初,我就给学生学习背诵了梁启超的充满激情和鼓动性的文章《少年中国说》(节选),每当他们朗诵到“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们的表情是如此坚定,眼神里充满着如此豪迈的自信,他们为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感到自豪和光荣!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课后有学生追着问我:

“老师,这篇文章选自哪本书,我要去买!

”,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还有散文《读书人是幸福人》等。

总的来说,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的动力和基础。

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我们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阅读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沉得住气,静下来心,多管齐下,有条不紊。

如此,浓厚的兴趣则指日可待。

二、加强引导,亲近经典。

1.庸俗与经典。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类的书浩如烟海,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是绞尽脑汁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功利性与庸俗性的“书籍”(这里的“书籍”加引号,原因是我认为这些根本谈不上是书,充其量只是一些印刷品。

)充斥在图书市场。

学生年龄还小,阅读经历尚浅,难以分辨其优劣,很容易被一些表面性的东西所迷惑。

著名作家别林斯基说: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让学生“读好书”。

确实,庸俗性的书籍充其量只能给孩子刹那间的欢乐与快感;而一本好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在学生的阅读道路上多做一些引导,引导他们亲近经典,阅读经典。

2.经典阅读之于人格教育。

之所以要阅读经典,正如永恒主义教育理念的代表人物赫钦斯所说:

“这些书历经若干世纪,获得了经典性。

经典著作乃是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

”我认为,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直接阅读名著是一条捷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同在和伟大的人物进行交流对话,会受到伟大思想的熏陶,会受到深邃智慧的启迪。

在经典阅读中,学生的人格也会得到健全地发展。

在学校教育里,很多老师关注的更多的是认知层面的教育,常常会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住一些知识,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注远远不够。

而人格教育却又恰恰是学生所受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

“教育乃养成国民人格之事业。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说:

“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事实却也如此,健全的人格不管对于个人的人生幸福而言,还是对于一个人所给予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而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认识到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在实践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对国民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

比如,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等文件,推动全民阅读运动;日本文部省于2001年末颁布“儿童阅读推进法”等。

3.做好“红娘”。

在现代社会,经典名著和普通读者往往存在着一种距离,显得很落寞。

原因并不是学生读不懂这些经典名著。

在创建书香班级的过程中,我一直倡导学生读经典。

孩子们的阅读实践告诉我,他们完全有能力读懂这些书籍,并且很感兴趣。

有人说:

“老师是一个红娘,需要把文字介绍给学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不读经典名著,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我们老师没有当好“红娘”这个角色。

如果我们演好这个角色,把经典以最吸引人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他们就会乐于阅读。

4.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实践

两年来,我坚持让学生阅读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名著全译本或足本,不读节选本,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要读整本的书”。

两年来,学生们读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名著:

从《巴黎圣母院》进一步辨别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学会主动除恶扬善、求真弃假,做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从《热爱生命》那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中,习得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受到了生命的执着可贵;在《老人与海》中受到了圣地亚哥那种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硬汉”形象的熏陶感化;在《木偶奇遇记》中受到了诚实守信的教育;《堂吉诃德》让他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做人要正直、要有“骑士精神”的影响;学到了“长袜子皮皮”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学到了《狼图腾》中狼的智慧、团结与顽强……如今,他们发现了经典的魅力,爱上了经典,摒弃了曾经爱读的、现在认为很幼稚的读物。

儿童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宝贵的童年,应当和经典阅读相伴随。

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带领孩子走进经典名著的世界,多读书,读好书,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健康人格的养成、为孩子终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方法,提高成效。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

“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当一本经典名著摆在面前,又该如何读呢?

小孩能有耐心读吗?

此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今中外有很多爱读书的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学习。

在引导学生读经典的过程中,我常用《弟子规》里的“方读此,勿慕彼。

”来提醒他们书要一本一本地读,不能遇到了另一本好书,就把手中这本没有读完的好书放下,这样等于半途而废,时间久了,就会成为那只“下山的猴子”;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篇幅大都比较长,大部分学生被经典所吸引,能够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当然也有学生反映书中的有些内容读不懂,其实这很正常,尤其对于一些由外文翻译过来的名著。

只要能读懂其中的大部分、能读懂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就足够了,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懂的地方也会慢慢弄懂的,阅读过程中没必要斤斤计较于细枝末节,正如晋代诗人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样。

2.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在创建书香班级活动中,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个特色。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如果说“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那么“写”便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只学习不思考,人就会迷惘。

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所受声、像刺激太多,缺少沉静的思考。

美国学者隆恩.福来在《有效阅读》中指出:

“阅读的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有效阅读更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所在。

”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沉浸于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而不静心思考,那么这只是一种休闲式的阅读,而非探究,与“车站文学”并无二样,这些情节要不了多久就会从他们的记忆中抹去,没有记忆的阅读,何谈有效?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写作,学生的阅读实践得到更好的建构,直至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文章非天成,妙手靠苦练”,读完一本书后,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不像平时作文那样感到无话可说,这就引发了他们写作的触点,此时的写作已经是一种本能,而非迫于压力。

这大大增强了他们作文的信心,提高了作文的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个过程也训练了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丰富的思想、深邃的智慧、人物的品格也将会对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启发或更深远的影响。

如此,阅读的有效性方可得到保证、提高。

在我的鼓励下,大部分同学能够坚持写读书笔记。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这在课外阅读中尤为明显,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老师把文字交给学生之后,应该让他们“自由恋爱”,尊重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学生所写读书笔记的内容,我不做过多干涉,更不会把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强加到学生的思想中,最多只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要求学生尽量多写一些字数,因为我认为字数越多,则表示思考越多。

有几个学生能够写到千字以上,还有十多个学生能够写到800多字,这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不简单的。

为此,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有两名同学的作品发表在学校第一期校刊上,两名同学在学校“创建书香校园”读书笔记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还有一名学生的作品在“一起成长网.校园梦想大赛”中获得最佳人气奖,十多名同学的读书笔记被评为“优秀作品”,登在校园网“班级风采”一栏,看到他们的成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现在,我正准备将学生的作品汇集成册,名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书》,这将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和欲望。

四、依托社团,“百花”齐放。

在创建书香班级活动中,我还成立了班级读书社团,给班级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创造一个更外宽广的阅读和交流的平台,并发挥他们在班级的辐射作用。

1.Ilando俱乐部

Ilando的谐音即“爱朗读”之意,社团以“享受朗读,亲近艺术;提高品质,感悟智慧;以读会友,以友辅仁”为活动宗旨,以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散文为朗读内容,设部长1名。

俱乐部成立之初,经过学生毛遂自荐和老师的考核,吸纳了11名学生作为会员。

俱乐部实行严格的会员准入制度,没能在第一批入会的同学要想入会,需要先写入会申请书,然后成为预备会员,在俱乐部表现优秀的话,可以由部长批准入会。

每天清晨7:

30—8:

00,他们会一起到校园小亭里尽情朗读,他们清脆的读书声构成了学校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

自俱乐部成立至今,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学习了很多传统经典文化经典。

从《论语》中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般的温暖,从《增广贤文》中学到了做人的准则和处世的法宝,从《百家姓》中初步了解了中国的姓氏文化。

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感受到了李白的浪漫与飘逸,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受到了杜甫的现实与伟大;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领略了少年李清照的活泼与可爱,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感受到了苏东坡的清雅与脱俗;从“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感受到了谪仙人的迷茫与悲伤,从“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学习到了毛泽东的乐观与自信;从宝塔诗《竹》和《茶》中领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读诗使人灵秀”,俱乐部学生的精神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更自信更灵秀了,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拾趣社

读史使人明志。

列宁曾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

不了解历史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可言;没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拥有美好的理想,不可能胸怀崇高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担负起任何责任。

所以,我认为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是很有必要的,恰好班上有几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

于是,由老师发起、一位喜欢历史的同学牵头,“拾趣社”应运而生。

“拾”为“俯拾即是”的“拾”,与历史的“史”谐音,意为“在历史中捡拾乐趣”。

拾趣社首批会员由5名学生组成。

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实际学情,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接连读了《上下五千年》、《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有关历史人物的书籍。

每读完一本书,他们先独立思考、写读书笔记,然后和社团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

社团,这里是智慧的沃土,思想的盛宴,是这些同学的又一精神家园,使班级读书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

五、善始善终,做好评价。

评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注意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学家布卢姆也认为:

“教育评价不仅是为了甄选人才,而且是为了促使大多数学习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须的道德、科学文化等素养。

”由此可见,评价更注重的是一种手段或一个过程,而非最终目的。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阅读评价要能够保护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成效,发展个性,起到总结、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我们所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当是多元的、开放的。

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时,我尝试改变以往只有老师有权进行评价的现状,力图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进了自评、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的内容。

在评价载体上,也改变了应试教育中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比如,根据阅读量的多少,每月评选一次“阅读小博士”;在关于“读书手抄报”制作比赛中,表彰那些制作精美的学生;我特别根据读书笔记的写作质量,在学期末,甄选并颁发“少年莎士比亚奖”,其内容为:

“×××同学在班级“读经典书,做智慧人”活动中,勤于读,善于思,表现卓越,堪称模范。

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望你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有教育学家说:

“靠物质奖励维持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因此,我极少采用“贴红花”等物质形式的评价方式。

只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种需要,他们就不会在意这些物质诱惑了,会更加注重自身精神的成长与发展。

总的来说,在引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我们要善始善终,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让评价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加油站”和发展个性的“助推器”。

六、总结与反思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

“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他,心灵就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

而孩子心中的这扇窗,如果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月久,便越来越紧。

”读到这句话,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已经带领孩子们推开了这扇文学之窗,让孩子们宝贵的童年时光和经典阅读一路相伴。

回顾两年来引领学生读书的经历,有很多收获,也有尚待改进之处,如:

经典阅读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以读促写”、班级社团的发展、评价机制的制定等,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思考,使之日臻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真谛之一。

”我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将一如既往地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班级充溢着浓郁的书香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孔宝刚:

《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艾德勒,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美)隆恩.弗莱:

《有效阅读》,尤淑雅译,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