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557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docx

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全国扶贫日资料

[2015年]县委书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事迹2018年全国扶贫日资料

 

 

 

宕昌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甘肃贫困档案中一个沉甸甸的名字,其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有人曾经用“难以置信”四个字来形容。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宕昌的面貌有所改变,但仍然是全省最贫困的县份之一。

2006年底县上换届后,年仅39岁的王先民同志到宕昌担任县委书记。

上任后,面对宕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他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实施“六个着力、六个到位”的工作思路,坚持借助外力与自力更生两条腿走路,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中心,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培训输转和移民搬迁、科技扶贫为重点,通过集中人力、汇聚物力、整合财力,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大胆探索整乡扶贫开发路子,加大工作力度,狠抓项目建设,使全县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地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交错地带的宕昌,曾以贫困而著称全国。

这里山大沟深,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极其严酷,大多数地方真可谓“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当滞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居陇南和全省最末位,农村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到2006年底,全县仍有25个重点乡(镇)326个重点村,分别占全县总乡(镇)、村数的100%和97.6%;还有15.76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6.75万人,低收入人口9.01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贫困人口比重居全省、全市之首。

王先民同志任县委书记后,面对如此贫困的现状,如此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使他食不甘味,夜难成眠,一直在苦苦求索宕昌发展的路子。

通过认识县情、科学分析,他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发展不快,是宕昌现阶段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贫困是宕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庞大的贫困人口解决不了脱贫问题,实现不了小康,全县28万农民就无法实现小康;28万农民实现不了小康,全县就不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名空话。

要让宕昌真正摆脱贫困,尽快走上“和谐宕昌、富庶宕昌”的大道,最要紧、最关键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不畏艰难,众志成城,合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基于以上认识,他在总结以往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在劣势中找优势,在机遇中求发展,于2007年6月召开了全县扶贫开发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把扶贫开发当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摆在了首要位置,确定了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的工作方针,提出了“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做到资源优势挖掘到位;着力提高组织化输转水平,做到劳务移民增收作用发挥到位;着力壮大地方工业,做到地方财力对农村发展支撑到位;着力开发人力资源,做到智力扶贫支持到位;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到基础设施覆盖到位;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做到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亦即“六个着力、六个到位”的扶贫开发思路,把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作为年度农村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责任管理,与各乡镇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任务,靠实了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帮扶部门具体抓,各级班子共同抓,广大群众齐心抓的良好氛围,使全县扶贫开发呈现出了崭新的气象。

 

 

二、创新开发模式,扎实开展扎根性造血性扶贫

 

 

王先民同志认为,如何将切合实际、上下认同的扶贫开发思路付诸实际,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针对区域贫困、个体贫困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是关键,而从劣势中找优势,发挥比较优势,走自己的路是关键之关键。

为此他明确要求,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要按照“六个着力、六个到位”的工作思路,重点走好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移民搬迁、科技扶贫五条路子,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是针对机制不新的问题,大胆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走由整村到整乡整流域推进的路子。

王先民同志通过对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调研,认为现有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由于资金量小,扶持力度不大,扶贫成效不够明显,要想促进扶贫开发工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由整村推进逐步向整乡整流域综合开发过渡。

为了探索如何实现从整村推进到整乡、整流域推进的突破和跨越,探索如何有效借助外力推进扶贫开发,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衔接和过渡,探索和完善扶贫工作领导体制、帮扶机制及整合资源和力量,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他带领县上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南河乡建立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区,同时,他将南河乡作为自己的联系乡,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由整村推进到整乡整片整流域推进的路子。

南河示范区以“一线(南腊公路线村社)两点(南川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寺卜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重点,全面改善基础设施,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五区一通道”(即扶贫开发示范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区、小城镇建设实验区、规模养殖推广区、精神文明建设样板区及官鹅沟、南河沟与腊子口相连接的旅游大通道),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将南河乡打造成全县农村人气最旺、经济最繁荣、社会最和谐、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农村第一新镇。

为了确保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成立了由他亲自任组长、县长和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南河乡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发展规划,召开了示范区建设动员誓师大会,与相关建设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分工协作、一抓到底的工作落实机制。

示范区建设启动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规划、资金筹措和检查验收上,跑遍了村村寨寨,走访了千家万户。

截止目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560万元,开工实施了南腊公路、群众建房、村道硬化、“一池三改”、特色产业等100多个建设项目,呈现出了良好的建设态势。

示范区建设的良好开局,锤炼了干部,转变了政风,激励了群众,淳化了民风,创新了机制,提高了效能,“南河效应”已成为全县加快发展、提速进位的“催化剂”。

在示范区建设的辐射带动下,全面完成了28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完成了八力乡下拉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已全面建成,庞家乡许家、南河乡任藏等7个县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展顺利,新建易地扶贫搬迁村33个,完成了8个灾后重建重点村易地搬迁工程,为贫困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是针对区域贫困问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切合实际的产业开发路子。

宕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气候、水力、草场、林业等发展特色产业资源丰富,是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经济林果和草畜产业的理想之地。

王先民同志认为,这正是自然比较优势,也是开发特色优势产业的良好条件。

为了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切实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从2007年开始,围绕把宕昌建设成为“药材基地县、畜牧产业县、洋芋重点县、林果特色县、劳务优势县”的目标,他带领一班人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了“南果蔬、北药牧、全县兴劳务”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思路,倡导全县要突出发展药材、草畜两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劳务、马铃薯、林果、蔬菜、水产养殖五大产业。

在具体工作中,他提议成立了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奖励办法》,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产业制度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产业开发规划,运用市场思维,沿着产业链条,建立标准化产业基地,扶持兴办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市场营销主体,从而形成了农民广泛参与、内部协作紧密的产业开发机制。

通过集中领导,整合资金,到2008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4.65万亩,总产量达到6.4万吨;存栏大家畜6.64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总产量达52.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2.5万亩,总产量达2.9万吨;发展花椒22万亩、核桃24万亩、油橄榄0.86万亩,实现经济林果总产量8400吨。

同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6个,全县累计达到84个,会员达到4485人,带动农户7664户。

 

 

三是针对劳动力资源过剩的问题,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走劳务输转的路子。

王先民同志通过调查认为,农民多、土地少、劳动力资源过剩是宕昌的实际,农民劳务技能不高是制约农民增收水平的根本原因,出路在于大搞劳务创收。

为此,他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劳务输转作为加扶贫开发、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产业和最大项目来抓。

为了提高劳务输转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大幅增加劳务收入,实现由劳务大县向劳务强县跨越,组建了县乡两级劳务工作机构,建成了劳务服务大厅,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基地培训、能人带动、促进输转”的工作思路,坚持外抓市场开拓和维权服务,内抓以“两后生”为主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化输转,与北京、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实现了劳务输出由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输出的战略转移,从而提高了群众务工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

仅2008年,完成“两后生”培训476人,引导性培训3.3万人(次),技能培训2.1万人(次),输转劳务10.2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3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55亿元。

 

首页12尾页

 

 

 

 

四是针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发动贫困群众,走移民搬迁的路子。

在宕昌一些地方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十分严酷,要改善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成本太高,发展特色产业又缺乏条件,群众脱贫致富异常艰难,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要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实施移民搬迁,走异地开发、异地致富的路子。

面对这种现状,王先民同志经常对大家讲,树挪死,人挪活,走出大山天地宽,在宕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路子,着眼于缩小分母、扩大分子,把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

为了开辟移民工作新天地,在坚持巩固新疆移民基地和省内移民基地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到新疆、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寻求新的移民基地,积极探索由农业移民向工业移民、教育移民的转变,并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向省上汇报,积极争取移民资金。

通过加大工作力度,拓宽移民市场,仅2008年,向新疆输送农业移民1586户5042人,向福建、广东等地输送工业移民495人,从而实现了移出一户、脱贫一户、宽松一户、带动一户的1:

3移民扶贫效应。

 

 

五是针对贫困户素质低下的问题,强化措施,走科技扶贫的路子。

王先民同志认为宕昌的贫困,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的素质问题,要推动扶贫开发,就要善于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人的素质。

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发展、共享文明”的工作思路,着眼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落实“科教兴县”战略,把扶贫、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把治穷治愚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群众科技文化素质。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扶贫战略,做到智力扶贫支持到位,先后实施了义教工程、危改项目、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希望工程和各类教育捐助项目,使全县农村学校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开展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提高,教师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全面深入推行校长竞聘上岗制、教师全员聘用制、目标量化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奖励制为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使学校管理走上了科学规范的道路。

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7%,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1.5%,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了91.8%。

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由八十年代的大专上线几人上升到今年本科上线373人,专科上线406人。

二是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建成了哈达铺红军广场、红军长征纪念馆展厅、新城区图书馆大楼,启动实施了南河乡文化体育中心等文化建设项目,落实“农家书屋”80个,与省陇剧院联合推出了《官鹅情歌》、《苦乐村官》等文艺精品,使农民文化体育活动日益繁荣。

三是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修建业务用房6.6万平方米,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济困病床、特困医疗救助等制度,参合群众达到24.96万人,参合率达到90.2%,有效解决了城乡群众因病返贫的问题。

四是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农民生育观念不断转变,减少贫困人口自然增长。

五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完成了城关光纤改造试点和临江铺至韩院广电光缆传输工程建设任务,启动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大,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事物、新技术深入广大贫困农村。

六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区敬老院和农村五保家园建设全面展开,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城乡困难群体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实惠。

 

 

三、着力推进社会参与,积极开展社会帮扶活动

 

 

王先民同志经常对下面的同志讲,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社会参与扶贫,不是搞新的摊派,而是一项神圣的社会职责。

为了使社会帮扶工作在全县得到广泛开展,在他的精心部署下,县委成立了专门的帮扶工作管理机构,对帮扶人员、帮扶对象建档立卡,实行了帮扶工作责任制,确定了一般干部职工每年至少办一件实事、科级干部至少办两件实事、县级领导至少办三件实事的“123”帮扶工作要求,开展了为贫困户传授一门农业科技知识、开展一次节日慰问、捐助一次生活用品、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帮助输出一个劳动力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帮扶活动。

42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98个县直单位及省市驻宕单位各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加上联系宕昌的市级领导、市直单位副县级以上干部及中央、省驻陇单位副县级以上干部,共帮扶重点贫困村248个,已帮扶贫困村数占全县重点贫困村总数的76%,县属5个重点企业也与5个贫困乡镇开展了结对帮扶。

同时,为了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县级领导和帮扶单位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结穷亲、解民忧、帮民富、受教育、长德才、求发展、促和谐”活动,积极联系协调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

为了使帮扶工作切实取得实效,他本人以身作责,率先垂范,选择地处偏远山区的好梯乡磨河坝村作为自己的帮扶村,多次深入磨河坝村开展调查研究,召开乡村干部及群众座谈会讨论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帮扶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帮扶工作。

截止目前,已新修乡村道路7.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75米,改建危房5座,新修河堤225米,新建沼气池105座,栽植核桃2000亩,修建村卫生所1所、村小学1所、便民桥2座,维修村级组织活动室1处,推广太阳灶130台,荒山造林500亩,使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从而有效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

 

 

思路一变天地宽,模式一新变化大。

由于王先民同志高度关注扶贫开发,扑下身子抓扶贫,宕昌的扶贫开发事业在“苦以砺志,实干为本,百折不挠,奋力崛起”的宕昌精神激励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瞩目成效,“六个着力、六个到位”扶贫开发思路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到2008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6元,比上年增长110元,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19.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发展速度由原来的全市倒数第一跃居今年的全市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步入快车道,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页12尾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