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171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docx

小麦返青始期为下旬至上旬

小麦返青始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是冬小麦经历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三个生育时期的时间

黄淮冬麦区小麦生长阶段和影响产量的因素  阶段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乳熟  月份10上(寒露后)-1112-1-2上  3月份还可部分春分蘖2中下-3-45初—5中5下—6  需水量适中2月较少3月逐渐增大  4月高峰期最关键适中  与气候的关系如果在播种阶段天气持续阴雨或干旱,土壤长期处于过湿或过干状态,小麦播期会推迟(比如10-15天),则导致出苗发育期较常年推迟,苗情会相对较差。

不能满足种子的吸水量要求,就不能发芽。

  1.分蘖数量的多少初步决定了小麦的收成好坏。

如果小麦苗情较差,则分蘖数量会偏少。

分蘖数量决定小麦的穗数。

如果分蘖能力太强,则在收获前遇到大风,容易形成倒伏,从而影响产量。

  2.越冬是小麦储备能量的时期,如果能有几场大雪,则可有效补充土壤水分。

降雪虽伴随着较强的降温过程,但大部地区有积雪覆盖,对农田起到了增墒、保温作用,保证了冬小麦安全越冬。

  3.12月下旬至1月底正常生长的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而一旦气温回升,幼苗缓慢生成,抗寒力就会降,这时若出现-13~-15℃的低温,对小麦会造成较严重的冻害。

  在2月中下旬,冬小麦开始陆续返青,4月上旬陆续进入拔节阶段。

由于返青后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加之早春麦田气候多变,冻害频繁,影响小麦生长。

  1.如果此一阶段遭受严重冻害袭击,则部分已处于拔节期的冬小麦将会被冻死,由此决定了该地区冬小麦的单产水平将肯定出现下降。

这段时间要提防“倒春寒”。

  2.期间如果干旱,则影响穗器官的发育,使穗粒数锐减,对产量影响最大。

  主要因素是每天有比较长的日照时数和一定的天数,其次要求比较高的温度,以20度左右通过光照阶段最快,温度低于10度。

如果光照阶段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正常发育,不能正常抽穗。

在5月份,冬小麦生长进入需水最关键时期。

  如果旱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继续发展,则抑制子粒灌浆及干物质向子粒的运输与积累,导致粒重下降,会直接影响到小麦单产水平。

  如果出现大风天气,则对小麦扬花不利,容易使花粉流失,小麦受粉程度减弱,影响小麦质量,使容重降低。

  冬小麦灌浆充实籽粒阶段。

如果水分适中,则小麦会充分灌浆。

  1.如果天气严重干旱和高温,则会造成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不完善粒增加;  2.如果出现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则容易形成倒伏现象,影响后期生长和正常收割;一般小麦抽穗前后倒伏造成产量损失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10%-30%。

  3.如果出现干热风,则会使小麦灌浆受到影响,容易早熟,影响籽粒饱满。

干热风轻者造成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30%或更多。

  4.如果在收获前或中,遭受大范围降雨天气,则小麦容易生芽。

  一般都是收完了玉米10月中旬种植,来年5月到6月,6月到7月收割。

这个看品种和播种早晚的。

今年,我县小麦麦播基础好,墒情充足,播种适时,播后雨水充沛,出苗齐、全、壮,冬季壮苗安全越冬,早春气温较稳定,小麦返青拨节后,春季麦田管理及时,生长稳健,根据春季调查,我县今年麦田苗类比为6:

3:

1,一、二类麦苗比例大,麦苗根系发达分蘖多,叶色浓绿,生长健壮,发育较好。

具备了丰收的架子。

小麦生产形势总体比较好,有望连续五年大丰收。

我县四月十九至二十日,连续两天降雨,平均雨量达66.1mm,最高东南方向80.2mm,最低西北方向22.6mm,降雨量虽然偏大,但由于小麦生长的早春降雨量偏少,田间湿度小,上次4月8日降雨不大,虽然缓解了旱情,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次降雨正赶上小麦抽穗期,正是小麦需水量比较大的关键时期,这对此后小麦扬花灌浆、形成产量十分有利,而且此次是和风细雨,田间无积水,对小麦倒伏基本没有影响,总体来说,此次降雨对小麦中后期生长是利大于弊。

正象有诗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但是我们在小麦生产上还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小麦生长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

此次降雨也给小麦生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一些麦田群体大,苗脚不利落,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利于病害,特别是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二是小麦生长前期生长量大,消耗养分多,再加上此次连续两天降雨,部分养分渗漏流失,部分田块有脱肥现象。

三是降雨对麦田土壤也起到一定的疏松作用,对后期倒伏也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此次降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等雨后天晴可以进地时,立即行动起来,抓紧搞好中后期麦田管理。

一、防病治虫。

针对此次降雨对发生有利的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要早防早治,做到“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防病治虫进行越早越及时、药效和防效就越好。

具体技术措施是:

四月下旬,亩用12.5%烯唑醇25克加50%多菌灵75克加10%吡虫啉20克加2.5%功夫15毫升兑水3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

二、后期叶面喷肥补充养分,提高粒重。

小麦后期叶面喷肥,是防止后期小麦脱肥,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小麦根系活力,防止早衰,促进开花结果,提高粒重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小麦抽穗到灌浆期,每亩用尿素1公斤加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4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以提高粒重,叶面喷肥可结合防病治虫同时进行。

三、促壮防倒。

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能起到补充养分,增加桔秆弹性和韧性,促进健壮生长和防止倒伏、抵抗干热风,促进灌浆的作用,因此要普及应用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于防病治虫和时叶面喷肥一起进行。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 1、三叶分蘖期:

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

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7.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7.1个增加到10.4个。

 2、拔节孕穗期:

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

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

 3、抽穗开花期:

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

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6个增加到12.4个;每株粒数重由44.6增加到63.7;千粒重增加2.5克;增产32.4%。

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

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小麦约需水1-1.2kg; 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4立方米; 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 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2-3.4立方米; 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 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

 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

灌水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3,计划灌水 土层深度为0.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二.水稻 的需水规律

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 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

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

试验还表明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生育时期受旱都不利,但—般以返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开花与灌浆四个时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

 返青期缺水,秧苗不易成活返青,即使成活对分蘖及以后各生育时期器官建成都有影响。

 幼穗发育期,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蒸腾量也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初期受旱抑制枝梗、颖花原基分化,每穗粒数少,中期受旱使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

减数分裂期受旱颖花大量退化,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

 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缺水造成“卡脖子旱”,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

 灌浆期受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从而使千粒重、结实率降低,青米、死米、腹白大的米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

 水稻虽耐涝力强,短期淹水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长期淹水没顶则会影响生育及产量。

生育时期不同对淹水的反应不同。

据试验仍以返青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开花、灌浆期对淹水最敏感。

据观察,返育期当日平均温度为25~30℃时,淹水3~4天死苗率高达85%,双季稻孕穗期淹水7天,幼穗腐烂完全无收,开花期淹7天,结实率只有5%,乳熟期淹7天,结实率尚有60%,蜡熟期淹7天可收70~80%的产量。

深灌会使土壤中氧气减少,泥温昼夜温差减小,稻株基部光照减弱,对根的生长及分蘖发生均不利,且茎秆软弱易倒伏。

 2.各生育时期水分蒸腾量的变化。

水稻的叶面蒸腾量,随植株叶面积的加大而增多,至孕穗到出穗期达 最高峰,以后又下降,但是水稻的蒸腾量既与品种有关,又受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环境条件及栽培 技术的影响。

 3.稻田需水量 稻田需水量由叶面蒸腾量,窝间蒸发量和稻田渗漏量三者组成,前二者又合称腾发量。

 

(1)腾发量 其中叶面蒸腾量的变化前面已谈过。

而窝间蒸发量一般是移栽后最大,随着稻株对稻田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约在分蘖末期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不再有大的变化,两者的关系是插秧初期蒸发大于蒸腾,分蘖末到成熟则是蒸腾大于蒸发。

 稻田蒸发量,一般占总需水量的60~80%,据四川二贵州各灌区多年试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品种之间蒸发量有一定差异。

 各生育期的蒸发量,总的变化趋势,随生育期向后推移,日平均蒸发量逐渐加大,于抽穗后达最大值,这是气象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尤以气象因素影响最大。

温度高,风力大,湿度小蒸发量大,反之则小。

插秧密度大较密度小的,深灌较浅灌,浅灌又较湿润灌溉的腾发量大。

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腾发量有增大的趋势。

高产田干物质积累多,腾发量也较低产田大,但平均每千克稻谷所需腾发量,反而减少。

所以提高单产也具有经济用水的作用。

 

(2)渗漏量 是稻田水分消耗的另一途径,其大小因土质,地下水位深浅、耕作及灌溉方法不同而异。

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愈粘重、透水性愈弱,渗漏量愈小;土壤砂性愈重、透水性愈强,渗漏量愈大。

地势高。

 耕作粗放及新开田渗漏量大,深灌比浅灌渗漏量大。

 稻田渗漏可以输氧、排毒,有更新土壤环境的良好作用,但渗漏量过大会增加养分的流失。

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测定,以日渗漏量10毫米左右的田块产量较高。

西南地区测定结果,不同土壤间差异较大,且灌溉设施比较差,渗漏量过大是不利的,似以维持3~5毫米/日较佳。

 (3) 灌溉定额 稻田需水量,除—部分由水稻生长季节的降水直接供给外,另一部分则需灌溉补充。

每亩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称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打田用水量+大田生育期间耗水量(腾发量+渗漏量) - 有效降雨量。

 打田(整田)用水量据四川各灌区实测平均为78.5~139立方米/亩;贵州一般为97.4~ 200立方米/亩。

因土质、前作、气候、耕作及土壤含水量等而异。

土壤质地疏松较紧实的、含水量低较含水量高的、新开田较老稻田,坡地较低洼地、冬闲田较冬作田,旧法泡田比新法泡田打田用水量要多。

 三.玉米 的需水规律

玉米对水分的要求及排灌 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

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

据资料证明,亩产500千克的夏玉米耗水量300—370立方米,形成l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千克。

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

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

由于春、夏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和生育期间的气候变化的不同,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也不同。

总的趋势为:

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

试验证明,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一70%,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一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

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子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

因此,要求在乳熟以前土壤仍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乳熟以后则保 持60%为宜。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滨海地区,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

即4、5月份少,6、7、8月份较多,9月份又较少,总降水量略高于玉米需水量,但变化不定、分布不均。

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

通常,播前要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天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

如果雨水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株。

发芽出苗、幼苗期,应注意散墒,防止烂种芽涝。

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国西藏)均有栽培。

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

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冬小麦(长江流域以南)播种时间;9~10月,收获时间;次年5月

春小麦(长江流域以北)播种时间;3~4月,收获时间;当年8~9月

【摘要】: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客观上需要利用有效的风险转移工具——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来抵御风险、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

保险对于农业是必要的,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保险有助于农业获取信贷等金融支持;二是从政府的角度讲,利用保险支持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小,优于灾后补贴农民的方式。

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高附加值的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在高投入和高产出的同时面临着高风险,越来越多的现代农民渴望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能为其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

许多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放弃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希望能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营农业自然灾害保险,以获得各种政策优惠和利润。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经曲折,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许多问题期待解决。

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82年的时停时办阶段;第二阶段是1982-2003年的市场经营,逐步萎缩阶段;第三阶段是2004年以来的政府干预,探索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法律法规;二是缺乏农业巨灾转移体系;三是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经营模式模糊;四是缺乏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微观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微观问题。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微观问题是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

农业灾害风险的损失规律、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产品设计和保费厘定、政府补贴如何确定等问题。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经济学和保险学的基本原理;本文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和数值分析。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

一,针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特点,采用插值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地区的某种农作物对于某种自然灾害的风险损失规律;二,设计了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对所有自然灾害的一切险保险产品;利用自然灾害风险度模型和聚类方法,把研究的地区划分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些年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小麦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保证小麦持续再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用好WTO规则中的“绿色”政策,建立并完善政府支持的小麦保险制度是很必要的。

河南省作为小麦主产区,2010年6月28日新增了政策性小麦保险,以河南省为例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政策性小麦保险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围绕政府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了解发展政策性小麦保险的背景和意义,同时概述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概况,探究小麦政策性保险发展的趋势;继而从河南省政策性小麦保险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即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出发,通过对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参与主体的行为特征、互动机制及政策性小麦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等,这是论文的核心内容;然后继续从河南省政策性小麦保险发展主体出发,分析小麦保险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其中来自农户的问题主要为需求低,表现为:

农户保险认识差、农户参保意愿低;来自保险公司的问题有:

农险经营积极性不高、政策依赖性强、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来自政府的问题有:

经营管理机构体系不健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保险方案设计缺乏科学依据、保险范围较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

最后总结出相应的对策,比如:

一、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就要加强宣传引导、通俗化小麦保险条款、满足农户保险需求、推进农村信贷;二、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要注重建立巨灾风险防控机制、加快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等;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的同时,提出了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和财政补贴的措施,并对河南省小麦保险进行了风险区划及费率厘定。

通过以上措施以正确规范和引导行为主体行为,促进小麦保险的顺利进展。

成不同的风险区,进行相应的保费厘定;三,建立了政府对农民保费补贴的数学模型。

∙4-7

∙摘要7-8

∙1绪论8-20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8-9

∙1.2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9-18

∙1.2.1理论依据9-10

∙1.2.2文献综述10-18

∙1.3研究框架、问题与方法18-19

∙1.4主要结论19-20

∙2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及河南省政策性小麦保险运作20-28

∙2.1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0-22

∙2.2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22-25

∙2.3河南省政策性小麦保险运作过程25-28

∙3河南省政策性小麦保险主体行为分析28-45

∙3.1河南省小麦保险中农户行为分析28-32

∙3.1.1农户参保行为的理论分析28-29

∙3.1.2农户参保意愿29-31

∙3.1.3农户小麦生产行为31-32

∙3.2保险公司的行为分析32-37

∙3.2.1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理论分析32-33

∙3.2.2保险公司简介33

∙3.2.3经营原则33-34

∙3.2.4经营体制34-37

∙3.3政府行为分析37-45

∙3.3.1政府补贴效果的理论分析37-38

∙3.3.2政策安排与宣传38-39

∙3.3.3经营管理组织体系39-41

∙3.3.4小麦保险财政政策41-42

∙3.3.5监督与管理42-45

∙4三大行为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45-52

∙4.1农户需求低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5-47

∙4.1.1农户保险认识差45-46

∙4.1.2农户参保意愿低46-47

∙4.2来自保险公司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7-49

∙4.2.1经营积极性不高47-48

∙4.2.2政策依赖性强48

∙4.2.3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48-49

∙4.3来自政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9-52

∙4.3.1经营管理机构体系不健全49

∙4.3.2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49-50

∙4.3.3保险方案设计缺乏科学依据50

∙43.4保险范围较窄50-51

∙43.5监管机制不健全51-52

∙5对策与建议52-60

∙5.1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52-53

∙5.1.1加强宣传引导52

∙5.1.2通俗化小麦保险条款52

∙5.1.3满足农户保险需求52

∙5.1.4推进农村信贷52-53

∙5.2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53-54

∙5.2.1建立巨灾风险防控机制53

∙5.2.2加快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53-54

∙5.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54-60

∙5.3.1经营管理体系架构54

∙5.3.2财政补贴措施改进54-55

∙5.3.3风险区划及费率厘定55-59

∙5.3.4法律法规制定59-60

∙参考文献60-64

∙ABSTRACT64-66

∙附件1河南省各市小麦生产情况数据表66-68

∙表1河南省各市历年小麦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67

∙表2河南省各市历年小麦单产及效率指数67-68

∙附件2聚类分析计算结果68-69

∙附件3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69-74

∙附件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2010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的通知74-77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本文以辽宁省1991~1999年冬小麦地理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辽宁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问题。

根据试验观测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出越冬前积温、越冬前降水、越冬期负积温以及5~6月份降水是影响冬麦种植的4个关键性影响因子。

通过对逐年越冬前活动积温所作的分析,得到了气候保证率在80%以上的北界,并利用负地积温指标对所确定的北界进行了验证。

结论是辽宁省冬麦可北移至本溪—抚顺—法库—彰武—阜新—北票—朝阳一线(约42.5°N)

冬小麦的种植北界明显地受到气候因素制约,因而随着气候的波动,冬小麦北界也常出现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以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22℃,冬季负积温-550~-600℃做为冬麦发生严重冻害指标,将冬小麦北界定在长城沿线[1]。

近100年来,在全球增暖背

我国农业保险自开办以来,历经坎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保险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以备大灾之年”的经营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安定广大农民的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

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研究

江春 

【摘要】:

本研究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安徽省小麦生产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且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应用到农业保险决策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

首先,对安徽省小麦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辨识。

得出了安徽省小麦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灾害,涝渍灾害、冬季冻害,晚霜冻害以及干热风灾害。

为了满足灾害风险分析对灾害指标量化的需要,本研究参照当前常用小麦灾害指标,为各种灾害设计了单灾种灾害指数。

为了能够找出各种灾害的综合影响效果,本研究将灰色理论引入到灾害指数设计中来,计算了灾害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在各种灾害种,干旱对小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干热风,再次是涝渍、晚霜冻,冬季冻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