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074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教案

教学内容

知识点一(课内阅读)

【例题精讲】

例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闲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抓住了春天里花___的特点。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   ,其特点是   。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通过   ,使描述更加   。

  

4、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用来衬托   。

  

5、文中写野花,主要写它的   和   。

  

6、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是因为什么?

(  )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7、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图景?

 

1、繁多  2、颜色五彩缤纷  3、想象生动  4、花多,热闹  5、多美  6、C  7、春花图。

例2.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5、文中括号内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6、文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7、解释下列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8、文段中两个加点的“它们”意思是否一样?

请简要说明。

9、指出作者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

10、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用原文回答。

11、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12、“小摇篮”比喻,作用是

13、文段中画线句子说明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14、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的这句话,应是:

5、略

6、承接上文。

7、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对人关心,富有同情心。

8、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9、先俯视,后仰视。

10、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11、运用拟人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12、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

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

13、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

14、有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

【课堂练习】

1.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3分)

2.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4分)

1.这是神态描写(1分);“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1分),“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1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1分)

2.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1分),为自己对母亲的不关心而懊悔(1分)

3.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1分),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分)。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磨难(1分)。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阅读课文第二段答题。

1、这段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段中有许多动词运用很精炼传神,找出一例做简要赏析。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4、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文段开头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6、理解填空:

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

答案:

1、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2、如“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有写出了了娇憨可爱的形象;如“窜”简洁形象的表现了云雀的轻捷迅疾,突出了孩子的美好向往。

3、略

4、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的少年。

5、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现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对自然美景的浓厚兴趣。

6、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文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段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文中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答案:

1、支撒系牵拉2、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

3、以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4、捕鸟之事一直是'我'的记忆中的乐事,闰土父亲说'我'太'性急'而少得的话给'我'启迪:

遇事要沉着镇定,所以难以忘怀(言之成理即可)。

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3题。

(9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0.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2分)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11.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

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12.这段文字批判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照;批判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形成鲜明对照。

(2分)

1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

为什么?

(3分)

原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

答案:

10.C(2分)

11.B(2分)

12.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2分)

13.原句好,加强肯定语气,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3分)

4.

植树的牧羊人(法)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

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

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

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

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

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

“你在做什么?

”他回答:

“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的放好,全部弄好后,我们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

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

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

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

“这个山坡是你的吗”“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

”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

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

”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

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

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我不由得想起他。

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

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

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

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

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象上帝一样创造。

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

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

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

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

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

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

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4.认真阅读选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3分)

15.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16.

(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文章开头说: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2分)

18.

(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

“奇迹”指什么?

(3分)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2分)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答案:

14.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顺叙的叙事方法。

第一部分写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很详细。

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最后一次见面写得较详,文章材料的详略,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

15.选文的四至七段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如他一点一点把破旧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没灰尘,猎枪上过油,炉子上煮着汤,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很结实,补丁针脚很细,他不抽烟,认认真真挑选橡子……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极其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16.示例:

(1)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2)“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

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无比敬佩之情。

17.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

从1910年到1945年。

18.示例:

(1)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19.示例:

(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知识点二(阅读知识点)

【知识梳理】

记叙文阅读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

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在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

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

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说明文阅读  

(1)把课文当作“例子”,采用课外的、具有陌生感的说明文来进行测试,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保证试题有较高的效度。

  

(2)说明文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命题,都不应该有所偏废。

同时适当加强一下社会科学类的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

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

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

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中国石拱桥》:

古——今。

②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或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

头——舱——尾——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