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512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8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docx

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备考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基础,强化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高卡的常考点、与文化现象结合紧密的重点考点,要通过梳理和排查命题的形式和考查的方法落到实处。

2.注意搜集和整理与本专题考点和知识相关联的文化现象,多角度设置问题分析和理解这些文化现象。

3.运用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举措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构建主干体系】

【核心要点突破】

【典题训练】

(2010·北京文综T25)《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电影《阿凡达》上映对经济的影响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化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电影《阿凡达》的制作和上映是一种文化现象,创造了巨额

票房价值,带来经济效益,带了巨大经济效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

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①③符合题意;材料说

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②④

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1.应怎样认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

提示:

(1)首先要明确,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力量实质上也是精神力量。

(2)其次应辩证认识文化力量的作用。

文化力量的作用会因不同文化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并不总是积极的。

2.为什么把文化称作“软实力”?

它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什么关系?

提示:

(1)当我们把经济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和基础时,我们把文化就叫作“软实力”。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整体上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并将继续部分地向着硬实力转化,突出表现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直接推动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3.我国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提示:

(1)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当今国际形势的大背景决定的,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2)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典题训练】

(2010·天津文综T8)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

“人是环境的产物”。

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

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

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

.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命题立意】本题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象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技巧性和科学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析】选B。

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说明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方式,而非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

C、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文化有高尚、先进、优秀与庸俗、落后、腐朽之分。

1.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这是潜移默化的重要表现。

(1)从静态看,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

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

(2)从动态看,人们所获得的文化熏陶,常常发生于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3)文化生活中人们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人们主动学习,自觉感悟文化的过程与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是否矛盾?

不矛盾。

人们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劳动技能,而且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

3.有人说,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提示: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脱离物质生活条件任意扩大文化影响的作用,会走向文化决定论的歧途。

【典题训练】

(2010·江苏单科T20)近年来,中国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说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演出及其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规范解答】选B。

中国乐能够在欧洲受到欢迎,满足欧洲听众的需要,说明中国乐既是中华文化的魄宝,也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观点错误,均不选。

1.民族节日在民族文化中有着怎样的价值?

提示: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我文化因素,从形成看,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从作用看,它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感情的方式;从功能看,它充当着充分领略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

2.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提示:

(1)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遗产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对于世界文化来说,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

3.有人认为,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多元文化,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这种说法不对。

(1)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多元文化特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多样性,如民族的、区域的、社会的等。

(3)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意味着民族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差异,又呈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因此不能把文化多样性等同于多元文化。

4.有人认为,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要求、与进行文化选择的要求相抵触?

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提示: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强调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主要是针对所谓“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欺凌、排斥而言,这一要求,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要求,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与进行文化选择的要求并不抵触,是处于不同话语系统的不同要求。

【典题训练】

(2010·安徽文综T9)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遗产地位和作用的认

识,考核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B。

本题是一道因果关系选择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

;④错在文化的“趋同”上,应排除;我国之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B项。

1.什么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提示: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形成过程看,传统文化总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是从功能效用上看,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说传统文化是财富或包袱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提示:

(1)在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既不能绝对地说它是包袱,也不能绝对地说它是财富,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和作用。

(2)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糟粕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4)总之,教育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典题训练】

(2010·北京文综T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跑,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命题立意】本题以徐悲鸿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为材料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徐悲鸿正是因为对生活和实践的感悟,才使得文化创作有了丰富的源泉,由此可见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C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观点错误,文艺作品来源于实践;D说法错误,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对艺术作品具有重大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类题拓展】解答该题也可以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艺术作品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徐悲鸿画马,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马”的反映,离开了对马的观察和感知,不可能有马的艺术作品。

材料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A不符合题意;B否认了意识来源于物质;D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C符合题意。

1.怎样正确认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提示: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障。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提示: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文化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在文化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源泉和动力。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有“才智”的人都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灵感,从事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因此,文化创作者只有自觉的投身社会实践,关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更成分地调动“灵感”,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有人说,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实现文化创新,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提示: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由此可见,要实现文化创新,仅仅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还必

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4.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应如何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提示: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①通过彼此交流,可以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②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够共同发展各民族文化;③通过交流、借鉴实现融合,能够形成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2)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成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具体地说:

①要具备包容的胸怀和能力;②要正确对待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③要有享受世界文化创新成果的愿望。

【高考真题探究】

1、(2010·广东文综T3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文化生活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规范解答】选C。

“江山留胜迹”体现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体现“文化具有继承性”;“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说明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题肢②错误的,文化不是由文人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选C项。

【类题拓展】体现型选择题的做法一:

体现型选择题中有“体现了什么”“如何体现”等字眼。

做这种选择题,应该把所学教材和材料相关知识点一一罗列。

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的关键语加以对照。

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定点—联系—梳理---选择

定点:

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联系:

联系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

梳理和选择:

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选择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2010·北京文综T24)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

这说明,技术是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化现象、判断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创新的问题,技术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说法错误,所以①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源泉,③错误。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

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

回答27—28题。

3、(2010·浙江文综T27)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命题立意】本题以世博会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大发明通过世博会转化为主流产业,体现了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但与材料无关。

4、(2010·山东文综T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

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以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和“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命题关注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重大问题。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

公益性文化活动对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缩小了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C、D两项符合活动二的意义,但都不是两大活动体现的共同道理。

5、(2010·天津文综T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

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

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少数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为背景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问题的关心。

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析】选C。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6、(2010·福建文综T25)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

“太精彩了!

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命题立意】本题以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关注热点、关注地方特色的特点。

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的作用、文化交流等,考核学生根据给定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

美籍华人欣赏了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后,深受感染,由衷发出感叹,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故选A项。

其它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题干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这一特点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们在文化的感染下力量的增强,故B、C、D三项与题意无关。

7、(2010·江苏单科T2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  ③④C①③

D②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高铁时代高达350公里的时速,将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传统的交通运输格局、传统的经济版图都面临着重新洗牌,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文化互动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是科学技术对文化影响的体现。

【规范解答】选D。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方便了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而且改进了人们获得文化产品的效率、扩

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②④与题意相符。

①③材料没有体现,不选。

8、(2010·江苏单科T18)青海省玉树地震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加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的死难者超度祷告,给地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

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④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命题立意】本题以玉树地震救灾活动中宗教组织的表现考查我国的宗教政策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

信仰宗教,①错误;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④错误。

宗教救援队”积极参加救灾,体现了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②入选;僧侣们的超度祷告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体现了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③入选。

9、(2010·新课标文综T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

机期间。

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

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材科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

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l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

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8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材料

背景,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信息的提取、对经济现象描述能力,以及能够综合运用哲学知识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规范解答】第

(2)问,属于探究性的问题,回答该问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不赞同,然后围绕自己的判断分析理由,不能把本题当作辨析题来回答。

答案一:

不赞同。

上述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

赞同。

“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其他功能。

【标准答案】

(2)答案一:

不赞同。

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

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

赞同。

“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

10、(2010·浙江文综T41)

材料—

材料二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