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97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docx

第1讲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编写

编写

时间

2018-3-30

使用

时间

2018-4-

审核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历史时空】

【考情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及影响

2.理解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________,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1)分封对象:

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给____________、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

(2)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诸侯权力: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征派徭役、建立武装等。

(4)分封国家:

鲁、齐、燕、卫、宋、晋等。

3.作用

(1)积极: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________—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________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4.分封制的瓦解

(1)原因:

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

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表现:

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3)演变: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________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

是周人把________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1)确立了严格的________、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________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

(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___”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________,“家”“国”一体。

(3)强化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四、礼乐制

1.概念: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各个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3.目的:

巩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5.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6.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尊卑等级、任人唯亲等社会鄙俗。

【易混易错】

1.长子一定(就)

是嫡长子。

错误。

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嫡妻(正妻)所生为“嫡子”,其妾所生为“庶子”;“庶子”可能比“嫡子”年长。

诸“嫡子”中长子为“嫡长子”。

因此,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2.

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

错误。

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4.西周分封制分封的诸侯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

错误。

西周分封的对象不仅有王族,还有异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但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5.大宗和小宗是绝对的,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错误。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6.宗法制与宗法观念

(1)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2)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3)区别与联系

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7.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

(1)王位世袭制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帝位世袭制。

(2)许多封建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

在大多数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藩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而没有任何实权。

(3)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真题训练】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7·江苏单科·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3.(2017·海南单科·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4..(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5.(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6.(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8.(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9.(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10.(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1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2.(2013·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3.(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

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14.(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达标训练】

1.(2017吉林三模,24)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

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  )                

A.河北B.山东C.河南D.湖北

2.(2017北京朝阳二模,12)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图器物可以佐证(  )

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导学号25390018〛

3.(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六,24)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4.(2017湖北武汉调研,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5.(2017山东青岛一模,24)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6.(2017安徽池州一模,24)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

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

7.(2017浙江杭州质检,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真题训练】

1.【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A

2.【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答案】B

3.【解析】地位低于周天子的诸侯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是一种僭越行为,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无法得出宗法制度瓦解的结论,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崩溃,B项错误,排除;等级制度在阶级社会中一直存在,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长兄如父”及“长孙”的地位超过小儿子可知,中国传统家族中嫡长子与嫡长孙的地位很高,这反映了古代宗法观念,所以D项正确。

题干未反映家族团结和睦,也未体现出贵族世袭等信息,可排除A、C两项;等级秩序从属于宗法观念,排除B项。

【答案】D

5.【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

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7.【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宗”,是一个会意字,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

”像宫室屋宇之形,则“

”表示祖先牌位,故A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D项错误。

【答案】A

9.【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

10.【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

排除D。

【答案】B

11.【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

“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答案】D

12.【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13.【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

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

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

【答案】B

1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故选D。

【答案】D

【达标训练】

1.C 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初年的“中国”是指周王室所在的王畿地区。

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今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C项正确。

2.D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是在秦朝,这与材料“约公元前11世纪”“成王”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故B项错误;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成王”与时间“约公元前11世纪”,可知该器物反映的朝代是西周,故D项正确。

3.C 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而“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时期,故D项错误。

4.A 材料中“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而不是诸侯去朝见周天子,这就挑战了周天子的权威,反映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D 虽然晋国的历史较韩、赵、魏三国更为悠久,但仅凭历史悠久就推断省的简称,这不符合逻辑,故A项错误;晋国并没有完成统一反而被其后的韩、赵、魏三国所取代,故B项错误;无论是晋国还是其后的韩、赵、魏三国,它们都属于诸侯一级,在分封体系上是平等的,故C项错误;晋国是周武王直接分封的诸侯国,而韩、赵、魏三国虽然其后也得到周威烈王的被迫追封,但毕竟是以非法手段窃取的诸侯地位,其正统地位远不及晋国,故D项正确。

6.A “乐”讲究不同阶层的和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从而稳定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礼”讲究差异,体现贵贱有序,故B项错误;“乐”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不是调节人们情绪和凝聚家族亲情,故C、D两项错误。

7.参考答案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积极作用:

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