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505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一地理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5.1农业生产活动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地域性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

问题:

“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反应了农业生产有何特点?

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食用:

蛋,牛奶,肉制品等。

1、农业的产出:

各种农产品工业生产的原料:

皮毛,橡胶等。

2、农业的投入:

自然条件:

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

劳动力:

生产资料:

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

科技:

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

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在加大,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科教兴农)。

三、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基本上分属种植业和畜牧业。

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称为混合农业。

2、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

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

如: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

商品农业:

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材图5.4)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同属地广人稀的地区,它们比较接近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农产品是什么?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

2、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如水稻,小麦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畜牧业、果林业等

3、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我国东南丘陵为红壤,易种植茶树

4、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华北平原、三江平原、东北平原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1、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例:

我国橡胶生产、双季稻生产、小麦的种植高限的扩展

2、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温室无土栽培、修筑梯田、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灌溉分别是对何种不利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注意的问题:

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如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例如:

1、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2、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该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缩小。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商品粮食生产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乳畜产品供应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鲜花王国”荷兰(教材图5.8)

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地形多在沿海沿江平原地区,水源充足。

2、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⑴本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⑵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而本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⑶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⑷气候条件雨热同期(热量丰富,雨水充足)

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三低一高,一大一小)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科技水平低----农民种植水稻主要凭传统经验。

商品率低----单位面积产量高可以缓解人口对耕地和粮食的双重压力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二、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只能用于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1)培育良种牛。

(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3)开辟水源(4)种植饲料

5.4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

一、商品谷物农业

(一)分布地区及特征: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二)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形、土壤、水源、气候上的有利条件

2、便利的交通运输: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发达的公路和铁路

3、地广人稀。

4、高度发达的工业。

5、先进的科技。

二、混合农业

(一)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新颖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主要分布于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带

2、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带)的优势: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②农民可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及东水西调(教材图5.19)

东水西调:

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山地的雨影区),灌溉条件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不遗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将大分水岭的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大分水岭的西侧墨累----达令盆地。

 

5.5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的投入——产出

投入有: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等

生产过程中有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其中部分循环再利用。

产出是:

各种工业产品。

按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地位)不同分:

最主要投入因素

举例

资源密集型

原料

采掘工业、榨糖工业

资金密集型

资金

钢铁工业

劳动密集型

劳动力

纺织工业

技术密集型

知识技术

电子工业

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

科技发达地区,可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二)从产出看:

工业产品按性质分为:

重工业产品、轻工业产品

二、工业的发展

(一)工业的分散与集中

1、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分散。

世界工业从少数地区扩散到多数地区,从少数国家扩散到多数国家直至全球。

2、从现状分布看:

集中

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一个国家而言,工业往往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

(二)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纺织工业、钢铁工业为例,说明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四)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使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向中小批量定制产品生产方向发展;由卖方市场发展买方市场。

5.6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铁矿)

燃料(煤)

市场

优势区位条件

鞍钢

鞍山铁矿

山西、黑龙江等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

宝钢

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

沪宁杭工业基地

接近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

特点

有代表性的工业部门

厂址选择要求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在逐渐消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

2、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布局有吸引力。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三、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社会因素

工业区位选择(举例)

原因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基地(如包头、攀枝花等)

国防的需要

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0世纪末我国大力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

缩小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政府补助,把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

解决就业问题、平衡职工性别构成等

海外华人、华侨乐意到家乡办厂

厂商个人的偏好

工业惯性:

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在那里

工厂搬迁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2、环境因素见教材23页图5.27

5.7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5.8传统工业区

例: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

共同特点:

1、一般是有煤、铁资源基础。

(煤铁复合体型)

2、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由繁荣----衰落----改造……)

一、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从教材何处可看到?

2、离铁矿区较近。

问题:

该区早期和现在铁矿各来自何处?

运输方式有何不同?

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

5、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学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的基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上升,而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性的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②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①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②鲁尔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里落户。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均衡发展。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问题:

德国有发达的陆上(铁路、公路)交通网,为什么铁矿石还是靠水运?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控制----回收处理----绿化)

5.9新兴工业区

代表: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其特点:

1、时间新。

一般使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形成

2、地区新。

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表现在不接近原料产地、也不接近消费市场;一般形成于乡村地区。

3、形式新。

企业规模一中小型为主

一、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一)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国际的有利条件是: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等

国内的有利条件是: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当地的有利条件是:

大批廉价的劳动力

(二)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分布

传统工业区:

意大利西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构成的波河平原西部的三角地区

工业化未普及地区:

意大利南部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三)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1、雇员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

2、轻工业为主。

3、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承包。

4、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

5、企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注意以上特点与传统工业区加以比较

工业小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

例:

普拉托: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众多工业小区之一

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二、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部门:

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业、激光工业等。

(一)高技术工业部门的特点(与传统工业部门比)

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例大。

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3、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二)美国“硅谷”崛起的因素

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

是哪种气候?

3、有高等院校.可哪些高校?

4、便捷的交通。

“硅谷”临近旧金山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5、军事订货。

至70年代末,“硅谷”土地被占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

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乡村:

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城市:

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乡村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

2、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村落平面形态呈圆形或多边形: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

村落平面形态呈带状: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延伸

二、城市的起源

(一)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现的两个基本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有剩余产品

2、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二)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印度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美平原,尼罗河谷地,爱琴海沿岸,)

原因:

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

6.2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一、地形和城市区位

1、中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最多的是辽宁,江苏:

大多数分布于第三级阶梯

2、美国主要城市带的分布、世界上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

美国: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带。

世界:

大约60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地区。

3、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平原地区——城市密集,世界上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高原地区——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例如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在亚马孙平原上。

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山西汾河谷地有:

太原、临汾等;陕西渭河谷地有:

西安、咸阳、宝鸡等

二、气候与城市区位

1、气候条件优越地区——有适度的降水、也有适中的气温

世界: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的中低纬度地带。

中国:

我国位于中低纬度。

我国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只有兰州、包头、乌鲁木齐、齐齐哈尔等几个城市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2、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或城市密度、规模小。

世界: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

中国:

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

三、河流与城市区位

1、河流的供水功能:

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2、河流的运输功能:

城市与周围地区、其他城市之间需要建立各种联系。

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等。

位于两条河流汇合处——如宜宾、重庆、武汉等城市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汇合处。

位于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

3、古代城市建设重视军事防卫功能——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等处建设城市。

如瑞士的伯尔尼:

建在阿勒河上的一个曲流处

法国的巴黎:

在塞纳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的波士顿:

最早建立在半岛上

6.3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

一、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1、世界:

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①煤炭城市例:

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美)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②石油城市例:

阿伯丁(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东营等

3

③金矿城市例:

约翰内斯堡(南非)、旧金山(美)。

④铁矿石产地例:

如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等

二、交通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的交通线上。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如:

我国东部沿海、长江沿岸、陇海——兰新、京沪沿线等城市轴线。

(一)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

1、在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城市建在河流、大道的会合处。

(南船北马)

2、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

例:

我国铁路枢纽上的城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等

问题:

找出以上五城市所在省区,指出所经过的重要铁路干线。

答案是:

石家庄——河北,京广线与石德线、石太线

郑州——河南,京广线与陇海线;蚌埠——安徽,京沪线与淮南线

宝鸡——陕西,陇海线与宝成线;

株洲——湖南,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为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三、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一)政治因素与城市区位

1、无论古今,城市往往是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的罗马城;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安、洛阳、杭州等

2、有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

例:

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二)军事因素与城市区位

军事占领——商业与政治作用提高、人口的集聚——新的城市

(三)宗教因素与城市区位

1、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如: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等。

四、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等因素——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如科技、旅游等

科学城——日本筑波(教材49页图6.15)、美国“硅谷”、英国的牛津等

旅游城——桂林、张家界、井冈山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6.4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

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①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的表现。

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③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0世纪以来,尤其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城市化特点:

1、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2、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表现在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引人注目。

3、城市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

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达到70%左右。

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主要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一)起步晚,发展快原因是: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等。

(二)城市化水平较低原因是:

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三)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是: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例:

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

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其原因是: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一)环境质量下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

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饮用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

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二)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阻塞危害是:

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城市住宅问题主要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明显。

(三)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还有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等。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措施有: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绿化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

7.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一、交通运输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运输

(灵活运用这五种运输方式)

2.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如铁路、航线)、点(如车站、码头)交织。

(教材64页图7.1)

3.世界各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的交通联系

(1)亚欧大陆桥(教材64页图7.2)

第一亚欧大陆桥

第二亚欧大陆桥

铁路线

西伯利亚大铁路

连云港——鹿特丹的铁路(在我国的为陇海——兰新铁路)

起、止点

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名海参崴(日本海)至莫斯科

连云港(江苏黄海)——鹿特丹(荷兰北海)

经过国家

主要是俄罗斯

中国、哈萨克斯坦、……、荷兰等众多国家

总体比较

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自然景观、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更优,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2)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教材65页图7.3)

A.北大西洋航线B.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C.北太平洋航线

D.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