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282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7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docx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

发展经济学课件Word版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脱离殖民统治,成为政治独立的民族国家,然而,这些新生的国家在经济上仍然十分贫穷落后,如何通过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迅速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加快经济发展,就成了这些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西方学者发起的,一门以研究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经济学分支学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Economics)乃逐渐形成。

然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其基础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显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将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西方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逐渐把研究的兴趣转向发展中国家,他们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少人成为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如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就有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71年)、刘易斯和舒尔茨(1979年)等。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济学家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不少人因成绩卓著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如出生于印度的阿马蒂亚·森(1988年)。

我国学者张培刚、谭崇台等学者在发展经济学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全球分裂:

富国与穷国

一、西方世界的兴起

1、世界经济与经济世界

世界经济:

整个世界的经济。

经济世界:

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

全球有若干个经济世界。

2、富国与穷国的划分

富国与穷国的划分是从来就有的。

甚至早在14世纪之前,这种分野就已经存在。

3、西方世界的兴起

1450年前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海外扩张,欧洲赶上并开始超越亚洲社会的发展水平。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世界进入了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并未能及时实现工业化。

随着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的逐步展开,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原因:

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大规模贸易的发展,制度的创新,政治的影响

二、现代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是指从18世纪末开始,以工业革命为起点,以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为范围的一个特殊的时代。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十九世纪的欧洲);(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范围有限。

第二节第三世界的现状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各国可分为两大类: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分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5个)

OECD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低收入国家(736美元以下);中等收入国家(736-9076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

第一种分类是根据联合国分类系统做出的。

它把第三世界划分成三个组:

最不发达的44个赤贫国家(联合国称之为第四世界),88个非石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和70年代国民收入显著增长的13个盛产石油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

第二种分类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设计的分类体系。

它将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不属于联合国系统的国家和地区)划分为4类:

(1)61个低收入国家(1993年人均收入低于650美元的国家,其中包括29个最不发达国家LLDCs);

(2)73个中等收入国家;(3)11个新兴工业化国家;(4)13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2、发展中国家及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最初被称为“落后国家”、“后进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后由联合国统一为“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

与其他术语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概念带有政治涵义。

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各自搞政治同盟,即“北约”和“华沙条约”,后被称为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其余国家被称为第三世界。

3、中国与第三世界

1975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卢旺达总统卡翁达的时候重新划分了三个世界。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邓小平曾指出: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

显然,这里的第三世界一词与国际上流行的第三世界并不完全相同。

二、第三世界国家共同特征:

1、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

2、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

引起发展中国家生产率低下的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1)物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2)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3)缺乏适宜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4)劳动者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此外,低下的生活水平与低下的生产率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陷于不发达状态而难以自拔。

3、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但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提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很低。

5、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发达国家经济基本上都是一元化的市场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2)工农业发展不平衡;(3)区域发展不平衡。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富国和穷国的经济政治权力是不平等的。

富国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再加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第三节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

托达罗对发展的定义

发展:

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

按照这种定义,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发展含义的演变过程

●40年代-60年代中期:

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以5%-6%速度增长的能力、人均GDP、社会指标等)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概念

●80年代末:

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概念(8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即使经济增长了,经济未必就能取得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或劳务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GNP或GDP系列指标

最常用的是GNP与GDP,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联合国推荐使用GDP这一指标,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

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常用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有联合国提出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世界银行使用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莫里斯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

目前国际上常用PQLI和HDI两个指标来衡量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

PQLI(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1.人们在一岁时的预期寿命。

2.婴儿死亡率。

3.识字人数的比率。

每一个国家的这三项指标状况都以从1到100的数字进行衡量,而1代表所有国家中最差的表现,100代表最佳的表现。

在这二者之间的国家的指标数在1到100之间。

三个指数加权平均就是某个国家的最后综合指数。

HDI(HumandevelopmentIndex)人类发展指数:

1、人的寿命(由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衡量);2、人们的知识(由成人的识字的加权平均数和入校的平均年数来衡量);3、经过调整的实际人均收入。

最低水平的人类发展国家该指数为0,最高水平的人类发展国家该指数为1,上述三项指标的数据加权平均,得出某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

低度人类发展(0.0-0.5)、中度人类发展(0.51-0.79)、高度人类发展(0.80-1.0)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有174个国家,其中,加拿大0.932、其次挪威、美国、日本,塞拉里昂0.244。

中国的HDI是0.701,2005年上升20位,中国成为近20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

目前最常见的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使用的指标体系,即世界发展指标。

世界银行每年出版《世界发展指标》。

《2003年世界发展指标》包括800多个指标,主要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人力资本开发、环境可持续性、宏观经济绩效、私营部门发展以及全球性联系。

四、千年发展目标

2000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峰会”上,与会的189个国家的代表通过所谓“千年发展目标”。

具体地说,该目标包括以下面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第二,普及初等教育。

第三,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

第四,降低儿童死亡率。

第五,改善母亲健康。

第六,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第七,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八,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经济发展思想

一、代表人物

1、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斯密的增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国民财富由劳动生产率与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决定。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口数量一方面影响从事劳动人的数量,另一方面影响分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国际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

2、马尔萨斯与李嘉图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人口原理》(1803)和《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中。

马尔萨斯:

探讨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认为由于资本过剩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经济出现停滞。

李嘉图:

报酬递减规律将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作为社会科学一代宗师的马克思,其经济增长和发展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用历史唯物论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体现了对既定制度下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问题的分析。

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

v1+△v1+m1/x=c2+△c2

二、“静态的插曲”

小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后,经济增长问题逐渐退隐。

1870年开始,经济学界出现了“边际革命”,资源配置成为经济研究的主题。

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静态的插曲”(thestaticinterlude)。

三、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增长是发展的条件,但不能创造发展。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家精神。

第二节当代发展理论

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

1、结构主义

狭义结构主义:

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的生产结构是同质和多样化的,外围的生产结构是异质和专业化的,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获得。

外围国家只能靠工业化来改造本国的经济结构。

广义结构主义:

这个世界并不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变迁总是遇到阻碍。

这种情况在第三世界尤为明显。

因此,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结构主义者主张国家干预。

2、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思想中的正统。

作为一种与结构主义相对立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3、线性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在1960年著《经济成长阶段》中提出,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其中起飞是最为关键的阶段。

起飞的关键是主导部门的寻找和确定。

主导部门是那些产品的供求弹性比较大的部门。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

1、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20世纪40—50年代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

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传统西方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发展中国家劳动资源又比较丰富,因此,资本匮乏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

如何提高资本形成率成为紧迫问题。

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部门是传统农业,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别之一。

因此,工业化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苏联的示范效应与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战时资源动员的经验以及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末,这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是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求公平分配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该时期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3、第三阶段70-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复兴。

80年代初期,西方保守党纷纷上台执政,如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

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崇尚供给方面的经济学理论,推崇在发达国家对国有公司实行私有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

其理论基础就是:

(1)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2)公共选择理论。

国际依附理论:

该理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是受各种经济、政治和制度上的僵化和不灵活的困扰。

进一步分为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一种称为错误示范模型。

①新殖民主义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应当归因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及其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的买办集团。

②错误示范模型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一些国际多边机构和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机构的“专家”的错误的指导建议造成的。

4、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至今,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

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一、什么是经济增长

传统的表述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可以用GNP和GDP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

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

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用部分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衡量

2、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

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

一是技术,二是制度。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外延(粗放)型增长:

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内含(集约)型增长:

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假设条件: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都用于投资;

(2)只有劳动、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资本劳动比与资本产出比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

三个变量:

(1)储蓄率s:

s=S/Y

(2)资本—产出比率v:

v=K/Y(3)有保证的增长率gw:

gw=△Y/Y,它指在s和v既定的条件下实现稳态增长所要求的收入或产量的增长率。

结论:

gw=s/v。

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

优点:

简洁;缺点:

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二、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

索罗模型的基本公式:

其中,Y是GNP,K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L是非熟练劳动力,A是一个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

反映的外生的技术增长。

索洛模型中把技术的变化引入方程中说明不能由生产要素的增长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即被称为“索洛残差”的部分。

他认为技术水平是一种外生变量。

三、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任何因素影响的外生变量,好像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新增长理论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

1)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

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即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取得。

2)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

通过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的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通过现有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从而不断创造新技术来保证经济长期增长。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意义:

它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

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别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

一、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主要特征:

(1)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2)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增长速度差距悬殊;(3)增长的势头变化很大。

1、亚洲的经济奇迹

在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中,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超过了所有其他地区。

经济增长表现突出的一部分国家被麦迪逊称为复兴的亚洲,在其他文献中这一现象也常常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

亚洲经济增长的特征是外向型经济、高投资、低通胀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增长不仅来自于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提高。

奠定亚洲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上的高度开放。

世界银行1993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东亚诸国经济增长的成功与各国在下面几方面的努力分不开:

(1)东亚各国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2)高度开放自由的经济与适当的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政治经济体制;(3)通过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

1、亚洲的经济奇迹

除了经济飞速增长的东亚诸国,亚洲还有主要由产油国组成的西亚诸国(西亚主要有15国家组,其中10个是重要石油生产国)。

严格说,这些国家中许多国家不能被划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石油的重要性,使得许多产油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高,可被划入高收入国家。

2、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

由于拉丁美洲诸国的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于固定汇率制度的漠视,以及它们对高通货膨胀率的放任自流,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世界通货膨胀的加剧对它们的影响很小。

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基本因素发生了变化。

OECD国家积极推动反通货膨胀政策。

美联储转向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元升值。

拉美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本身严重影响了拉美各国的持续经济发展。

而同时,为了解决萦绕不去的危机,这些处于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边缘的经济必须大规模收缩。

这进一步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增长。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严重债务危机,拉丁美洲诸国不得不放弃以往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战略,而转向更具市场化倾向的政策。

这种转型当然存在成本。

1980—1990年十年间,几乎所有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都现了负增长。

3、非洲的困境

非洲拥有接近13%的世界人口,但仅生产3%的世界GDP。

这里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其1998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最富地区的5%,不到亚洲(不包括日本)人均收入的一半。

贫穷和经济停滞或下降是非洲的主要特征。

但非洲各国之间也存在收入水平和增长表现方面的巨大差异。

相对繁荣的主要是地中海沿岸的5个国家:

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

非洲经济长期增长的落后和停滞有着历史原因。

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控制。

殖民统治造成的强迫劳动和种族隔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缺失,经济结构畸形等种种弊端使得非洲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上,增长缓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经济停滞的现实原因有:

(1)政局混乱;

(2)制度缺失;(3)外债沉重;(4)人口暴增。

第二节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实绩的因素

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教育水平的低下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这需要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

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

三、结构性弱点

工农业发展不均衡;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技术和思想的扩散不断加快。

一方面,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与先进的激素;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稳定。

五、制度因素

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导向作用;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六、其他外部因素

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第三节生产率与增长核算

一、全要素生产率

肯德里克在《美国生产率的发展趋势》(1961)和《战后1948—1969年美国生产率发展趋势》(1973)两部著作中,对1889—1969年间美国生产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部分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一特定投入的节约,却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因为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

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或衡量生产效率的变化,必须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丹尼森在60年代初开始进行增长核算的研究,被认为是对增长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获得成果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他于1962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1967年,丹尼森又出版了《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9个西方国家的经验》。

1974年出版《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核算》,1976年丹尼森还与他人合写了《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样快》。

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

对发达国家的增长核算很多,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却十分少见,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有关数据不易获得,已有的数据又往往不够可靠,不同国家的数据也缺乏可比性。

尽管如此,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机构还是对此进行了尝试。

一些核算得出结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投入的增加,而不是这些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

第四节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增长实绩

为什么中国增长如此之快?

中国GDP的增长主要被解释为国内外的投资率非常高,生产率的大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